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逻辑、进程与启示

2022-11-03牟晓明陈泓君

邓小平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产力发展

牟晓明 陈泓君

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物质基础。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过程。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持续推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而又珍贵的经验。在新的百年征程上,回顾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进程,提炼总结基本经验,有助于推动新时代生产力解放与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三重逻辑

百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奋斗不止。我们党之所以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历史自觉和主动性,源于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一)理论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研究和探讨人类历史必须始终同工业的历史,即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联系起来,因为人类的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要尽可能快地发展生产力,以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实现人类解放不是脱离物质基础的乌托邦式空想,而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一种现实运动,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阶段性过程,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无法迈进共产主义社会的。因此,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要求。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相反,如果没有生产力的显著发展,那就只会有普遍贫穷,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所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由此可见,不管是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巩固,还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决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历史逻辑:汲取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历史教训的必然要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给人以历史启示,使人类尽量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作为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历史学习,并善于从历史教训中探求历史发展规律。1942年3月,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中指出:“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新征程,同样指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人民从近代悲惨历史命运中总结出的朴素而又深刻的认识。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刻认识到社会生产力落后是近代中国全方位落后的主要表现和“挨打”的深层原因。毛泽东指出:“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为汲取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诚如毛泽东所言,“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具言之,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我国生产力实现快速发展;新时代,我们党接续奋斗,实现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大发展。总之,我们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避免重蹈“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悲剧。

(三)现实逻辑: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要求

获得执政地位并争取长期执政,是现代政党重要的政治理想和目标追求。这不仅是因为政党获得执政地位后可以使其政治抱负付诸实践,更重要的是它事关政党生命存续与事业发展。政党在获取执政地位后,如果它所实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便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进而丧失执政地位。因此,执政党需要持续夯实执政基础,以巩固执政地位。“经济绩效”就是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发展经济,才能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而经济的发展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生产力是巩固政党执政地位的最深厚基础。

我们党获得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是由于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始终代表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最根本之处在于党不断推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由此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强烈认同和衷心拥护,从而进一步厚植了党的执政基础。但是,党的执政地位并非得而不失,一劳永逸。有志于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持续夯实党的执政地位。相反,“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基于此,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因而,一如继往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和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不同的阶段性任务,党为此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而言,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历了革命破除生产力发展障碍、曲折探索生产力发展道路、改革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创新驱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破除生产力发展障碍

马克思指出,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为生产力的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此时,通过暴力革命或和平改造方式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解放生产力就成为必然趋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来说,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它严重破坏中国主权、控制中国政治、操纵中国经济和财政命脉;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和社会基础;官僚资本主义严重束缚中国民族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三座大山”对中国生产力发展构成严重阻碍。因而,中国要发展生产力,首要任务便是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这些极度腐朽和反动的生产关系,解放被严重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诚如毛泽东所言,“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革命就是为生产力发展扫清道路。

为实现这一伟大任务,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一是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也意味着彻底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和结束了它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这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扫除了最大障碍。二是肃清封建反动势力,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只有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只有消灭封建制度,才能取得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为此,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实施了不同的土地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解放,为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三是消灭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把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之一,并在此后把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明确规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重要内容。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官僚资本被收归人民所有,这为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彻底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专制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反动统治,破除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阻碍,为新中国实现生产力大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广阔道路。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曲折探索生产力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势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同时,我国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束缚已充分暴露出来。此时,“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鉴于此,1953年我们党根据具体国情提出“一化三改造”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为当代中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生产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革命导师们并未作出过论述,他们只是原则性地指出,革命胜利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因而,“以苏为鉴”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力发展道路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内容。由于苏联经验存在着诸多局限和问题,毛泽东强调要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指导中国生产力发展道路的探索。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提出汲取苏联教训,注意正确处理涉及经济、政治的十大矛盾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党的八大宣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社会主要矛盾转换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党和国家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以解决这个矛盾。党的八大标志着我们党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产力发展道路取得了重大成果。

但是,自1957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被动摇和修改,党的工作重心开始发生偏离。之后,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仅未能促进生产力大发展,反而由于背离实事求是的原则,脱离我国实际和违背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致使我国生产力发展遭受严重损失。“文化大革命”则进一步迟滞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生产力发展道路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呈现出良好开端与曲折发展的显著特征。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迅速恢复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摆脱生产力落后状态成为党的迫切课题和中心任务。为此,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是新时期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主要内容和任务。这主要表现为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阐述的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和展开的一系列新实践。

邓小平围绕新时期生产力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成果。关于发展阶段,邓小平指出,中国“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的阶段”。关于发展战略,邓小平酝酿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提出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关于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依托,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他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属社会主义本质范畴;等等。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此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把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推向新阶段。“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新思想和新论断极大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进而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据统计,“1979年至201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达9.8%”,远超同期世界年均2.8%的经济增速。由此,以改革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是党在这一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显著标志。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新驱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由于我国近代以来长期落后,加之受发展观念的局限,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成为人们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目标,而生产力发展质量常被人们所忽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虽然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却面临着诸如生态环境恶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与挑战,集中表现为经济发展质量不高。显然,我国经济发展亟待换挡、降速、提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由之前的高速发展阶段逐步转向创新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发展生产力的阶段性任务和鲜明特征。

2014年7月,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时首次提出要推动经济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这一命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第一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概念,他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2017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内涵等进行了完整阐述,指出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指出,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理论、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创新以提升我国经济整体质量。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因此,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们党推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内容和迫切任务。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经验启示

纵览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百年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虽然经历了发展挫折,但也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这些都为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中继续带领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一)正确把握基本国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前提

基本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阶级结构、自然资源和人口状况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它是我们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依据。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认清我国基本国情是解决一切革命、建设和发展问题的前提,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立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开辟出契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成功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党“以苏为鉴”,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自己的生产力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相反,脱离基本国情、超越发展阶段,就会使生产力发展遭受严重损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便是明证。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发展方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改革开放后,党重新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鉴于此,邓小平告诫说:“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江泽民指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胡锦涛也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进入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始终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总依据。

综上所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启示我们,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是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前置条件,任何脱离基本国情的认识都是不利于生产力发展而应极力避免的。

(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价值指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所有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为此进行了不懈奋斗和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党自成立以来的所有奋斗和牺牲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一切理论与实践的价值旨归,它指引、激励着我们党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而不懈努力。如前所述,生产力落后是近代中华民族衰落的最主要表现和深层缘由,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我们党汲取近代生产力落后、民族受辱的深刻教训,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价值目标的指引和激励下,为解放和发展我国生产力进行了伟大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民族独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的国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通过革命斗争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内外反动势力,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为我国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改革开放新时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此,我们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推动新时代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厚植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综上可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为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强大的价值指引和精神激励。

(三)着力推进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动力保障

改革创新贯穿于人类发展全过程,理论或技术上的改革创新成果往往对人类文明发展起着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相反,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人类就会失去进步的动力,经济社会也就无从发展。“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论品质和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创新精神最优秀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百年来,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生动诠释和彰显了改革创新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不以苏联经验为唯一标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了许多创新性探索。譬如,毛泽东提出:“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些理论观点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要求:“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党着眼于新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勇于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道路,创造了新时期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更加重视改革创新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指出,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许多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新理论和新论断,包括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等。由此可见,我们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表现出鲜明的改革创新特征,改革创新的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动力保障。

(四)实行台阶式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战略路径

根据唯物辩证法,“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作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发展都为后一阶段发展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以至共产主义的实现都是一个分阶段、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分为生产力发展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认为只有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后,才能迈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后来,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台阶式”发展论断,即“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的发展。具体而言,所谓台阶式发展是指生产力解放和发展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推进,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达成,渐次推进,最后实现总体性战略目标。台阶式发展既是我们党对唯物辩证法深刻理解的结果,也是对我国生产力解放和发展路径的经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当时的国情,提出先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社会主义革命的“两步走”革命战略,成功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周恩来首次提出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发展构想;改革开放后,台阶式发展路径逐渐演变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方面,党对我国长远发展作出台阶式发展战略安排。自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后,党的十五大又提出新“三步走”战略,即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至建党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新中国成立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另一方面,党领导编制和实施具有明显台阶式发展特征的“五年规划”。迄今我国已编制实施完成13个五年规划(计划),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正在实施中,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之,台阶式发展战略路径具有发展路径的承继性、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切合我国实际,独具特色又卓有成效,是党推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百年进程中的又一条重要经验。

猜你喜欢

生产力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