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推进党的形象建设的历史经验

2022-11-03

邓小平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

蔡 勇

政党形象是指一个政党的性质、宗旨、目标等的外在展现,是外界对该党工作业绩及精神作风的综合认知和总体评价。良好的政党形象有利于政党提升凝聚力和执行力,是政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政党形象不是自发形成的、一蹴而就的,而是该政党精心设计、长期建设的成果。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形象建设进行了持续探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邓小平一向重视党的形象建设问题。1957年4月,身为党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他就提醒道:“不要以为我们共产党是金字招牌,如果脱离群众,党的威信是靠不住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体现党的正确指导思想以及决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来说,邓小平实际上已经成为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对于党的形象建设问题的思考更加成熟系统。1979年6月,他明确提出:“在国际上,在人民当中,我们要树立……一个很好的形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奋发有为,扎实推进党的形象建设,成功树立了党的良好形象,积累了推进党的形象建设的丰富经验。

一、抓好党的建设与抓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党的形象是一个关系范畴,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行为是客观的,尽管人们对于政党的认知评价(政党形象)是一种主观性构建,但也必须以客观的实践行为为基础,“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化有为无”。因此,推进党的形象建设的首要工作是抓好政党的实践行为。邓小平指出,“人民是看实际的”,中国共产党想要树立良好形象,必须做好实际工作,“拿事实来说话”。他认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最为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抓好党的自身建设,二是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抓好党的自身建设

邓小平从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制度等方面入手抓党建工作,塑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新形象。

第一,在思想建设方面,邓小平批判“两个凡是”,积极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思想解放运动,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准确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科学界定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和精髓。他还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政治保障。此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邓小平理论,这是继毛泽东思想后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进一步树立了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良好形象。

第二,在组织建设方面,邓小平从大局出发,为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央人事变动确立“只进不出”的原则,用较长时间稳妥实现了中央领导层的变动,在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面前树立了党安定团结的形象。为了解决干部老龄化问题,邓小平设立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建立退休制度,顺利完成了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树立了党永葆活力、后继有人的形象。

第三,在作风建设方面,我们党恢复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的党的三大作风”,“增强了全党的团结、党和群众的团结,从而大大提高了党的威信”。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整党决定,邓小平强调,这次整党要“用坚决、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进行……绝对不能走过场,使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失望”。这次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整党工作于1987年5月结束,历时三年半。通过此次整党,“改变了一部分党员和党员干部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观念淡薄的状况”,“党风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巩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第四,在反腐倡廉方面,邓小平强调:“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中纪委第一书记陈云一道狠抓反腐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等文件,坚决刹住腐败歪风,树立了党清正廉洁、铁腕反腐的形象。

第五,在制度建设方面,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制度建设对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文化大革命”有个人责任,但是“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等重要讲话,主持出台《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章程》等规章制度,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完善了党内制度体系,树立了制度治党的良好形象。

(二)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人民评价党,除了看党的自身建设,还要看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为,即党在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的贡献。邓小平强调:“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我们党要取信于民,就要干出实绩,要让“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

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邓小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支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打破分配领域的大锅饭,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激发了经济活力。另外,他大力支持创办经济特区,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引进国外的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广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显著增强。

第二,在政治建设方面,邓小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邓小平努力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转变党的执政方式,为中国的政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矢志追求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形象。

第三,在文化教育方面,邓小平纠正文化教育领域的“左”倾路线,重申“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推动恢复高考,鼓励出国留学,恢复职称评定,倡导“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尊师重教、文明宽容的形象。

第四,在社会建设方面,邓小平领导平反冤假错案工作,调整社会关系,推动城乡社会流动,释放社会活力。他指出:“要通过集体经济和个体劳动的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安排待业人员”,“切实保障集体劳动者和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些重要论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公平正义的形象。

二、盯紧高级干部与管好普通党员相结合

广大党员是政党形象的重要载体。树立和维护党的形象,每个党员都肩负重大责任。早在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就指出:“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改革开放后,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邓小平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在各个领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争当现代化建设的先锋,要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

高级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重要担当者,对全党、全社会有强大示范效应,必须高标准、严要求、盯紧看牢。邓小平指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如果党的领导干部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违反党的原则,……怎么能指望他们改造社会风气呢?”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很多党的优良传统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党的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脱离群众,极大地影响了党的形象。对此,邓小平坚决反对高级干部特殊化。1979年11月,他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讲话,中央随即出台了《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要求高级干部严格执行,发扬党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有力地维护了党的形象。对于一些高级干部牵涉贪污腐败、走私等犯罪行为,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抓紧查处,因为这些人影响大,犯罪危害大。抓住典型,处理了,效果也大。”

普通党员数量庞大,人民群众往往就是依据他们的精神面貌、言行举止来构建党的形象。因此,普通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发挥好模范先锋作用。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党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都来做促进群众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工作”。为了全力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还以革命战争时期党员连队战斗力强为例,指出:“党员打仗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生活上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这样他们就成了群众的模范,群众的核心。”此外,党员必须要严格组织纪律,如果党员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自由行动,我们党“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意志,不可能有战斗力,党的任务就不可能顺利实现”。

此外,邓小平还非常重视培养年轻党员和干部,认为一方面要信任和提拔年轻人,另一方面也要严格要求,促进年轻干部健康、快速成长。邓小平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改革开放需要“大胆提拔和放手使用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人才”。1986年8月,他在天津视察时就对“把年轻干部放到第一线压担子”的做法加以肯定。邓小平特别重视发挥优秀党员的榜样作用,曾为雷锋、张海迪等优秀年轻共产党员题词,并号召广大青年向他们学习,树立青年党员的良好形象。

三、如实肯定成绩与如实承认错误相结合

人们形成对党的认知评价,除了依靠亲身经历,还要依靠党的宣传文本。党的历史教科书、党的主要文件和重大决议等作为体现党自我历史认知的重要文本,直接展现了党的自我形象。撰写这些重要文件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论述党的成绩与错误。有人主张,为了振奋人心,党的成绩可以夸大一点;为了避免授人口实,党的错误要尽量少写或者不写。邓小平认为,要实事求是,既要如实肯定党的成绩,也要如实承认党的错误。如实承认党的错误不会损害党的形象,掩饰党的错误反而会损害党的形象。他的这种求实精神在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邓小平主张如实肯定党的成绩。《历史决议》起草过程中曾对1956年~1966年的党史描述较为负面,也没有把“文化大革命”这一政治运动与“文化大革命”历史时期区分开来,对这一时期的党史全盘否定。邓小平表达了不同意见,指出:“‘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应当肯定,总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的。这中间有过曲折,犯过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至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邓小平认为,党还在,也还有健康的方面,“否则,怎么能不费一枪一弹,不流一滴血,就粉碎了‘四人帮’呢”。同时,我国外交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得到改善,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邓小平总结道:“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工作的评价,一定要充分肯定三十一年来的巨大成绩;缺点、错误要进行严肃的批评,但决不能说得一团漆黑。”

邓小平也主张如实承认党的错误。他说:“毛泽东同志经常教导我们,不犯错误的党,不犯错误的人,不犯错误的领导是没有的,问题在于及时总结经验,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检查工作。”“对于错误,包括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分析各种不同的情况,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个人品质上。”“为什么这次我们要强调恰如其分?……这样比较合乎实际,对我们整个国家、整个党的形象也比较有利。”邓小平指出,《历史决议》得出的结论应当是“我们党还是伟大的,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

《历史决议》持论公允,拿捏得当,是一份实事求是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决议,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放下心来,也得到西方国家共产党、工人党的普遍赞誉。美国进步记者白修德也说《历史决议》“是非常出色的文件,……像‘动得非常干净的外科手术’”。《历史决议》成功塑造了党坚持真理、光明磊落的形象。

四、支持正面塑造与反对污蔑抹黑相结合

宣传战线是党的形象建构的重要阵地,通过传播党的理念、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直接影响民众对党的形象的认知评价。党的宗旨、理念、行为、成就只有通过宣传工作才能为社会公众所知晓,才能得到公众的接受和认同,党的良好形象才能树立起来。邓小平很早就指出,“宣传工作就是一切革命工作的粮草”,“我们的工作一定要跟上,包括我们的舆论工具也要跟上”。在宣传党的形象过程中,既要坚持正面塑造,“鼓舞人民同心同德,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又要坚决反对污蔑抹黑,维护好党的形象。

首先,“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正面塑造好党的形象。1981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明确要求,报刊、文艺作品“要热情歌颂社会主义新人、四化的创业者”。1982年,邓小平强调,党的报刊要突出坚持党的领导,树立党的形象,要积极开展正面宣传,“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20世纪80年代,新闻传媒先后报道了蒋筑英、罗健夫、朱伯儒、张海迪、张华等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邓小平本人也亲自参与优秀共产党员的宣传工作。早在1966年2月,邓小平就关注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并批复中宣部进一步做好焦裕禄事迹宣传工作的报告。1990年,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完成《焦裕禄》一书,致信邓小平能否题写书名,邓小平欣然应允,挥毫题写了《焦裕禄》书名,以示支持。

各类文艺作品是党的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来认识党,因此要重视发挥文艺作品在党的形象建设方面的作用。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号召:“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界积极回应号召,创作出大量优秀文艺作品,或再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或讴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锐意改革、无私奉献的精神风采,极大地提升了党的形象。

其次,对于污蔑抹黑党的行为必须坚决反击,“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邓小平历来主张“不破不立”。如果说党的新闻传媒机构对党的形象的正面塑造是“立”的话,那么反击对党的形象的污蔑抹黑就是“破”。“立”与“破”是辩证统一的。“立”是“破”的基础,“破”是“立”的保障。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利用党进行拨乱反正的机会,曲解“解放思想”的意思,对党污蔑抹黑,严重损害党的形象,有些同志不敢斗争,生怕重犯“左”的错误,宣传思想战线一度软弱涣散。对此,邓小平强调,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旗帜鲜明,敢于斗争。他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的迫切任务》等重要讲话,指出“有‘左’就反左,有右就反右”,不能“认为一讲思想斗争和严肃处理就是‘左’,只提反‘左’不提反右,这就走到软弱涣散的另一个极端”。

对于那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人,邓小平主张坚决处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不可缺少的,不要怕外国人说我们损害了自己的名誉”。相关党组织对一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头面人物进行了组织处理,清除负面影响,有效维护了党的形象。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围绕中国共产党建设什么样的形象、怎样推进党的形象建设等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认真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上述四条经验透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神,也是邓小平一贯主张的“照辩证法办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工作方法的生动体现和实践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形象建设认识更加深刻,习近平指出:“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推进党的形象建设,需要借鉴吸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智慧,邓小平推进党的形象建设的历史经验正是可供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参考的宝贵资源。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