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知行融合式”劳动教育的归因分析及路径探索

2022-11-02李永道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院校

李永道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从《意见》中不难看出劳动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其不仅决定着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还决定着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当今大学生一旦产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认知偏差,容易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好逸恶劳等现象,劳动的育人价值被弱化。因此,必须采取符合新时代特点切实可行的措施,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

一、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下列问题:

(一)劳动教育体制机制欠缺,缺乏顶层设计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缺乏劳动教育的配置,或者所占比例严重不足,缺乏师资力量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配套化的管理措施,很多院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管理部门,人才培养体系中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大纲和师资配备。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劳动教育难以落实落地,难以形成系统、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

(二)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存在误区,劳动教育的作用被忽视

马克思曾强调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但部分大学生不愿参加体力劳动,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对于自己生活的区域也难以保持整洁的状态,自我劳动独立能力偏弱。有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把时间花费在劳动上是舍本逐末,没有摆正劳动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位置;还有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摆脱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是没有知识的“劳力者”做的事。这些都是在劳动观念上形成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观念都是因为忽视劳动教育的作用造成的。

(三)劳动教育课程缺乏,劳动教育被弱化

有关劳动价值论等在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有所阐述,阐明了什么样的劳动能够形成价值,以及如何形成价值,阐明了商品生产是由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构成的,劳动实践可以实现人的本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明确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要在参加劳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除此以外,大学教材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就很少了,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课程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被严重弱化。

(四)劳动教育片面化,忽视内在育人性

很长时间以来,把劳动教育看作是劳动技术教育,在试验实训中也偏重于劳动技能方面的训练,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劳动技术知识和相关技能就达到了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劳动技术技能培养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是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应该更符合学生特点、更符合时代表征。通过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强体、增智、育美,更重要的是树德,体现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在育人性。通过劳动教育及亲身参加劳动实践,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被弱化的归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劳动者知识素养和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但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却越来越边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由于受西方一些不良风气以及社会娱乐化的影响,社会上滋生了好逸恶劳、片面注重利益的思想,劳动教育这些育德育心的课程,逐渐被实用的专业课程所取代,致使劳动教育被严重弱化,其原因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社会上的功利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有所影响。如果一所高职院校能在不同级别的技能大赛中拿到奖项,在某些科研项目中获得立项,就能在学校排名或者专业排名中获得更好的名次,也更能获得社会和同类院校的认可。而劳动教育既是长线投资,又不能提高学校的地位和专业排名,因此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学校看重的是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能拿到多少块奖牌、看重学校的就业率高不高、看重影响学校在全国排名中的各项指标,认为劳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没必要占用较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进行人力、物力的投入,不能马上给学校带来效益的劳动教育只能“靠边站”。这样做的结果导致大学生难以形成优秀的劳动素质和劳动习惯,也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投入不够、相关工作不到位,从而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影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社会、家庭的劳动教育观念产生偏差

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息,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负重前行,创造了中国速度和辉煌成就。劳动价值观作为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劳动最光荣”赋予了劳动在人类活动中必须享有最高荣耀的合法性。[2]但是也有一些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观念影响着人的思维。家庭、社会教育氛围都更强调专业知识学习,而忽视劳动教育尤其是体力劳动教育,在这样的劳动教育氛围下,劳动和劳动教育被弱化、异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片面重视应试教育的影响

从劳动的价值和作用来看,“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3],但这一价值却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许多学校、家长、媒体都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像劳育、美育等未列入考试范围的就会被边缘化。在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学校和家长更看重教育的显性价值和功利价值,而劳动教育这些对学生有着长期影响的隐性价值往往被忽略,从而造成整个社会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认识和积极的对待。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加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需要总体布局,从多个方面协同推进。要搭建平台,形成体系,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革新劳动教育理念,完善劳动考核制度,深化劳动教育路径探索,促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一)创新劳动教育平台,实现劳动实践和理论教学的双向耦合

由于劳动教育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难以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也难以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山东商院”)在加强劳动教育的工作过程中,在原来传统劳动周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劳动教育,实行“知行融合式”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有效地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要求,补齐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短板。

“知行融合式”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创新设立劳动教育平台,即成立专门负责劳动教育实践和教学的劳动实践中心,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工作。配备劳动教育指导教师,通过教师指导,将劳动实践和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通过学生的直接体验,通过学思践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行融合式”劳动教育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有助于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实现了劳动实践和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双向耦合。

(二)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完善育人主体

劳动教育不等同于体力劳动,不能把劳动教育归于简单的体力劳动锻炼。应当与时俱进开展劳动教育,让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与试验实训相结合、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相结合,使劳动教育具有时代性、创新性、主动性,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山东商院积极构建“12345”劳动教育体系,成立由学工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的劳动实践中心。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劳动教育。在实践中,通过校园环保劳动、社团志愿类劳动实践和专业技能服务这三种形式开展劳动实践。在每一个劳动实践项目中,通过“动员”“实施”“反思”“提升”四个环节达到学思践悟。从而实现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五项提升。通过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完善了育人主体,实现了实践性和目标性的统一。

(三)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意见》中提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这是为了根除弱化劳动教育观念、加强劳动教育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山东商院在2012年将劳动实践教学列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全体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参加校园环保劳动和社会志愿服务都以学分的形式计算考核,并纳入思政课程考核。在2020年6月又在全国率先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16个学时,1个学分。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理论课和完善的劳动实践考核体系,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侧重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一技之长,在提升社会公德的同时促进学业成绩。

学校制定了《劳动实践管理办法》《劳动实践成绩构成与统计办法》《校劳动实践委员会教室评分细则》《校劳动实践委员会公共区域和外围检查标准》一系列制度文件。这些劳动实践制度的制定和运行,保证了劳动实践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整个运行机制既有制度刚性约束,又有奖励激励措施、完善的实施步骤及评价体系,保证了“知行融合式”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效果。

(四)革新教育理念,在学思践悟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劳动教育的目标在于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要在思想上有感悟、实践上有行动,促进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实践和思考的结合。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生进步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品质。通过体力劳动出力流汗,通过脑力劳动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志愿活动团结合作、贡献社会、服务人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通过劳动教育的加强,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和专业劳动技能水平。

“知行融合式”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重视劳动教育的内在育人性,充分发挥实践的关键作用,创新全员参与的劳动实践形式,使学与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推动“学习—思考—实践—觉悟”的良性互动循环与提升,其中“学习—思考—实践”是“学中做”,“实践—觉悟—学习”是“做中学”,实现 “学中做、做中学”在劳动教育的创新应用,解决了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四、“知行融合式”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的实效性分析

(一) 有效解决实践育人参与率低的问题,提高广大师生参与率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存在重视度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劳动教育的内在育人功能未得到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山东商院实行的“知行融合式”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安全后勤部和其他行政部门教职工广泛介入,形成了教师全员参与的育人局面。同时,校园环保劳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校园卫生清洁。这是刚性要求,在每学期的思政课程中占有一定的学分,校园环保劳动不及格则课程不及格。社团志愿类劳动实践和专业技能实践则是学生思政课程取得高分的关键因素,专业技能实践则有专门的课程学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累积学分,劳动育人渗透到全过程。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发放的2460份调查问卷显示:对以服务学习为形式的劳动实践“非常认可”和“比较认可”的占比为82.72%,“完全不认可”的仅为3.41%如图1。通过劳动实践的形式,广大教职工有了育人的抓手,学生通过劳动小组及志愿社团积极、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有效形成了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局面,也提高了广大职工和大学生的参与率。

图1 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认可度调查问卷

学校构建的劳动教育体系,既注重劳动教育理论课的开设和学习,也注重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体验,在实际劳动中出力流汗,培养大学生的劳动品质、劳动意识,也加深了大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提高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担当。

(二)反思催动自觉意愿,提高师生劳动实践满意度

“知行融合式”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充分重视反思环节,因为反思联结着实施环节和提升环节,只有实施没有反思,则难以达到核心价值观的提升,所以反思关系到劳动教育是否能达到所期望的育人效果。反思还可以帮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服务经验,不断反省自己的态度、信念、期望和行为,更进一步地完善实践活动。在劳动教育的初始阶段结合劳动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劳动实践中通过反思构建起理论和实践的双向耦合,促进了理论认知和实践感悟的共同提升。这种提升,有助于对劳动实践进行思考和审视,从而达到人格的提升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劳动实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劳动教育要注重形式和内容的时代性和青年的特点,从而使劳动教育逐渐内化成个人的自觉行动。在劳动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应当注重难易程度和复杂程度,从而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知行融合式”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从最简单的校园环保劳动做起,从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等身边小事做起,把团结协作、服务他人、自助互助等理念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坚定不移地推动价值观理念和能力的实践养成,从依靠制度强制到通过团队影响,再到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在教育引导的基础上将核心价值观外化到日常行为中,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析图2数据可知:“利于培养具备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的占比88.70%,认为“利于增强劳动观念和环保意识”的占比74.88%,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职业素质基础”的占比62.85%。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正是平时日常点滴的劳动教育,增强了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在入行入心的同时进行实现了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宣贯,核心价值观的外化于行既是手段、途径,也是结果、目的,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了广大教职工和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满意度。

图2 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对综合素质帮助的调查问卷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参与度,建立学校与社会有效联结

劳动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综合性教育。[4]劳动实践不仅让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能力,而且使大学生通过劳动实践真正加入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队伍中去。大学生通过志愿类劳动实践和专业类劳动实践活动,参与到社区服务中,使自己的服务能满足社区需求。同时,通过参与到社区中的劳动实践,又促进了对课程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解。通过社区服务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有机整合,让学生有机会反思在劳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图3 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对个人发展作用的调查问卷

如图3所示,通过问卷调查,参加劳动社会实践后的学生,认为“更加了解社会”和“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的比例分别为52.46%和43.07%,而认为“作用一般”和“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仅占4.47%。

正是通过“知行融合式”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现实社区的真实情景,实现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也实现了学生对于社区的理解和认知,增加了大学生对于社会认识的维度。可见,通过劳动实践,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也有效地连接了学校与社会,增强了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为大学生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劳动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尚,探索有力实现劳动教育的多维路径,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