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金融欠发达地区 如何“突围”
2022-11-02文/贺静赵旺
文/贺 静 赵 旺
唱好金融合作机制、合作形式和支持力度“三重奏”。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解决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把“发展落差”变为“发展空间”,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安徽是长三角欠发达地区,皖北又是安徽欠发达区域。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皖北金融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突围”?
质量不足,差距明显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皖北地区抢抓战略机遇,以“一区一地”建设、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等为抓手,加强同沪苏浙对接合作,实现了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积极推进、金融市场逐步完善等向好变化。
然而,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皖北地区发展欠账较多,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暴露出明显不足,与沪苏浙金融服务差距明显。
首先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皖北地区生产总值在长三角占比 由2018年7.4%回 落 至2021年6.3%,同面积、人口相当的苏北比,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分别只占苏北64.2%、50.6%,此外缺少有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部分城市消费被毗邻城市吸附。2021年,皖北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占比较2018年回落5个百分点,人均GDP仅为全省64.4%,一产占比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传统工业和高耗能工业比重偏高,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省5.4个百分点,战新产业产值增速低于全省16.3个百分点。
其次是经济金融匹配度不高。
2021年,皖北地区金融业增加值、社会融资规模分别占全省和长三角36.7%、40.6%和4.0%、4.4%,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低全省和长三角0.6、3.8个百分点;2021年,皖北地区银行信贷占比64.4%,分别高于全省和长三角13.9、4.8个百分点,而直接融资占比仅为5.9%,分别低于全省和长三角2.6、17.7个百分点;皖北地区金融市场规模较小,金融机构性质单一,财务公司、信用评级机构等相关中介机构还较欠缺,制约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
最后是金融服务水平与沪苏浙差距明显。
沪苏浙更加注重市场化原则,通过政府和监管的适度引导撬动金融资本,实现金融经济良性互动,同时注重发展外汇服务、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各类金融改革试验区,激发金融活力,而皖北地区缺乏运用市场化规律的思维,各类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更是空白;皖北地区金融机构授信审批权限受限,贷款门槛较高,服务同质化凸显,运用金融科技引领的集成创新能力欠缺。同时,沪苏浙部分金融机构设有“跨域授信”特色专区,而皖北大部分金融机构暂未有对转移企业的专属信贷产品。
唱好金融合作“三重奏”
皖北地区金融机构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强与沪苏浙同行金融合作,为沪苏浙转移企业、结对合作帮扶项目及重点合作园区建设等提供金融支持,需要唱好金融合作机制、合作形式和支持力度“三重奏”。
唱好“第一重奏”——完善金融合作机制。
建立与沪苏浙分支机构的工作沟通机制。工行安徽省分行与沪苏浙兄弟行建立了长效沟通机制,通过核实沪苏浙辖内优质客户在安徽的投资意向,加大对优质项目的支持力度。光大银行合肥分行与沪苏浙兄弟行每季召开信息对接会,形成了流程化的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与结对帮扶城市分支机构日常协同工作机制。中行上海总部已于2022年2月正式印发《中国银行支持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行动方案》,目前“安徽省分行+宁波分行+蚌埠分行”的“1+1+1”对接交流机制初步建立。工行亳州分行已与上海奉贤支行建立月度常态化项目调度机制。
谋划好组织对接活动。浦发银行合肥分行牵头率队与宁波分行、政府主管部门、开发园区、相关企业等座谈交流,谋划宁波帮扶蚌埠金融服务工作,还联动南京分行推动南京江宁区政府与滁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宿州已与浙商银行、杭州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两家银行拟在宿州设立分支机构。
唱好“第二重奏”——创新金融合作形式。
以企业总部所在地金融机构为牵头行与沪苏浙金融机构组建内部银团支持重点项目落地。中行滁州分行联合苏州分行、苏滁高新区管委会、中新集团签订“长三角一体化苏滁跨区域金融服务战略协议”,加快推进滁州转移产业园区建设。目前苏滁两地中行已在园区成功落地多笔联合授信,总金额9.2亿元。
共享集团关联综合授信额度。华夏银行阜阳分行与杭州分行联合成立授信工作小组,由杭州分行跨区域为安徽超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共享其母公司超威电源集团贷款额度2亿元,并由太和县国投为其担保。截至目前,华夏银行阜阳分行已累计为其投放流动资金贷款1亿元。
借助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徽商银行宿州分行与浙江蚂蚁金服合作,通过蚂蚁金服提供的大数据对农业企业及农户进行客户画像,实现平台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政策流等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履约判断能力,开展线上自动化融资。
唱好“第三重奏”——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
以支持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皖北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宿州辖内金融机构加大对沪苏浙共建园区的支持力度,共支持园区企业84家,贷款余额42.1亿元。农发行亳州分行已累计投放产业园项目贷款18.9亿元。
打造蔬菜产业链融资服务模式,助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发展。亳州辖内金融机构加大对蔬菜产业育苗以及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截至2021年末农发行蒙城县支行累计对蔬菜产业链项目发放贷款4.3亿元,蒙城农商行累计对涉及上海蔬菜主供应基地的38家农业合作社发放贷款2.8亿元。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方便转移企业融资。中信银行滁州分行加大对兴滁矿业等上下游重点转移企业支持,承销发行全国首单“乡村振兴权益出资票据”,为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筹集低成本股权投资资金5.5亿元。
“输血”与“造血”并重
皖北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根柢未深,在与沪苏浙金融机构合作过程中出现了承接产业转移中本地金融参与不足、本地金融机构在金融合作中话语权较弱、本地金融“空心化”和内外部激励约束机制不足等问题。
在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和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皖北是区域发展的“短中之短”。皖北地区需辩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秉承金融本地化原则,主动吸引优质金融资源,系统集成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对标等高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皖北真正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金融保障。
一是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引导沪苏浙金融资源向皖北倾斜。
以金融支持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为契机,探索建立“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省市两级的联系对接机制,推进区域金融合作上下联动、内外协同;引导皖北金融机构与沪苏浙分支机构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加大对沪苏浙转移企业及结对帮扶项目等支持力度,并在额度划分、收益分配、风险分担等方面积极争取主动权,充分发挥沪苏浙金融系统综合金融服务优势,探索“表内业务本地化+表外业务异地化”的合作模式;鼓励皖北金融机构与沪苏浙分支机构在转移企业账户资金流向方面加强信息沟通,共同引导转移企业实行资金本地结算,促进皖北经济金融良性互动,提升皖北金融服务水平。
二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金融服务无差异化。
引导皖北金融机构转变金融服务理念,对标对表努力提升金融服务能级,非法人银行要向其省行、总行积极争取政策倾斜和创新试点,探索与风投、债券、信托等机构合作,同时法人银行应大力推进应收账款融资、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创新,可通过引进沪苏浙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完善股权及公司治理结构;支持蚌埠申创“绿金改试验区”,积极争取自贸区跨境融资便利化改革试点及金融科技相关试点,实施乡村振兴和绿色低碳金融行动,激发皖北金融发展活力;推动皖北与沪苏浙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健全转移企业上市服务机制,鼓励皖北上市公司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并购重组,“以大带小”推动产业链升级。支持皖北设立产业基金,吸引各方资本,加大对合作项目支持力度。
三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加强区域金融风险防范。
支持沪苏浙总部金融机构来皖设立分支机构,引进投行、风投、征信及评级机构等创新业态;依托人民银行“长三角合作机制”,推进皖北地区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在支付结算、征信服务、现金管理、金融数据共享等重要金融基础设施领域与沪苏浙互联互通,为皖北无差异化金融服务提供支撑;对重点园区及转移企业的资金流向、融资情况等加强监测,据此对产业转移情况和金融稳定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加强信息披露、共享和预警;加强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跨行合作和异地贷款风险防范,履行好属地风险监管责任,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与蔓延,建立有效的区域监管合作协调机制。
四是加强政策协同保障,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
推动政府部门加强“双招双引”工作统筹规划,将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服务与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合作框架,争取合理划分和承接金融服务工作,提高皖北金融参与度;建议政府部门建成具备转移企业项目信息、信用评级、融资对接等多功能的普惠金融数据平台,动态更新定期公布,促进金融精准对接;推动政府部门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注重从风险补偿和奖励激励方面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建立金融机构敢贷愿贷长效机制;共建学习交流平台,加强优秀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皖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更是“与高手共舞、与伙伴共赢”的有力平台。皖北等金融欠发达地区要深化与沪苏浙全面合作,大力推动区域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