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膏摩法治疗腰痛古籍谱古代文献研究

2022-11-02黄常乐张济时王晓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19期
关键词:太平著作腰痛

黄常乐 张济时 王晓东

1.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1225;2.浙江省玉环市中医院,浙江 玉环 317600;3.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推拿治疗腰痛病有诸多优势,膏摩是将药物制成膏,涂于治疗部位再行摩法、擦法等推拿手法的一种外治法[1]。其优势在于既能起到推拿的作用,还能发挥药物的功效,且二者相辅相成,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然而目前实验研究膏摩法主要限于急性软组织损伤及膝关节炎,用于腰痛病文献甚少[2-3],而在古籍中却能找到较多的可用于治疗腰痛的膏摩方(以下简称膏摩方),且古籍中有详细记载膏摩方的处方、制作、存储及用法等信息。故笔者通过查阅中医古籍,旨在挖掘整理出记载膏摩方的古籍谱,以为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本研究以中医古籍文献为研究对象,时间限定于先秦至民国之前。数据来源于《中华医典》第五版[4],其中涵盖医学古籍1156部。

1.2 检索词确定 通过大量文献查找,检索词定为“摩”“三拊”“擦”[5-6]。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原文中论述用“摩”等推拿手法治疗疾病的方药,且可用于治疗腰痛病的方药。排除标准:原文中论述用“摩”等推拿手法治疗疾病的方药,但不能用于治疗腰痛病的方药;原文中未论述用“摩”等推拿手法治疗疾病的方药。

1.4 数据收集、分析、归类统计 根据检索词在《中华医典》第五版[4]内检索,将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膏摩方分别按膏摩名、出处、应用、药物摘录至Microsoft Excel 2003中。

2 结果

共检索出条目148条,收录膏摩方50首,分布于78本古籍中,古籍顺序按频数大小分列,详见表1。古籍成书年代按古籍著者所处年代为准,根据频数统计列表,详见表2。

表1 膏摩方治疗腰痛古籍谱

表2 古籍成书年代频数表

3 分析和讨论

膏摩法治病原理是用中药配方制成膏剂,涂于体表的治疗部位,施行按摩推拿手法,发挥按摩推拿和药物的综合治疗作用,以达治病目的,这种方法称为膏摩法。膏摩疗法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五十二病方》,其记载以动物油膏剂治疗皮肤科疾病,而“膏摩”一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7]。其中在膏摩手法的发展中,《灵枢·经筋》中“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自强也,为之三拊也”提到手法“三拊”[8];《武威汉代医简》中论述到膏摩是“薄而涂之”,再用“三指摩”及“摩之皆三千而止”,遂“三指摩”也成了膏摩的基本操作方法之一[9];《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百病皆摩敷上”“皆对火摩病上”[10];《刘娟子鬼遗方》中提到膏摩操作方法有摩法、擦法、拓法等,并提到“摩四边”“摩左右”“向火摩”“病上摩”等[9];《千金方》中提到“微火炙手摩病上”[11]。《太平圣惠方》中提到“炙手摩之”“近火摩三二千遍”等[12]。而膏摩从最开始的可用于治疗皮肤科疾病,至秦汉时期发展治疗骨科、伤科疾病,在晋唐时期的《肘后备急方》《千金备急方》《刘涓子鬼遗方》等古籍记载可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疾病,至后世不断扩充膏摩疗法的治疗范围[13]。

综上,膏摩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术者先取膏方涂抹在患者患处或术者取膏方涂抹术手,术者近火温手,再施术与患者,可用摩、擦、拓等手法,力度可轻可重,施术数遍或百遍或千遍不等,摩之即可,或以热彻为度,或使药入皮肉为度,施术结束后有的膏方还可再服此方或敷在患处以增强疗效的一种疗法。

腰痛病在临床上以腰部一侧或两侧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常伴外感内伤其他症状,可放射于腿部。腰痛病可因感受风寒湿热、跌仆外伤、气滞血瘀等多种因素所致。腰痛病在古代文献中就早有记载。《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14]。《诸病源候论》《丹溪心法》等典籍进一步阐释腰痛病的发病病因。而膏摩疗法能改善腰痛病症状[15],古籍中有较多记载膏摩治疗腰痛病的条目,故笔者挖掘和整理出记载此类的古籍谱,以为临床和研究提供参考。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共有78部著作收录膏摩方,记载膏摩方最多的著作是《普济方》,提及19次,其次为《太平圣惠方》,提及18次,再次是《圣济总录》,提及10次,说明有较多古籍著作中提及此类膏摩方,且一些古籍中记载多种膏摩方,被某些医家所推崇。在检索出的148条目中记载条目频数在10以上的有3本著作,分别为《普济方》《太平圣惠方》及《圣济总录》;频数在4~9之间的有3本著作,分别为《理瀹骈文》《千金方》及《证治准绳》;频数在1~3之间的有72本著作,说明膏摩方大多分散记录在古籍中,可能因为古代医籍流通不畅,后世医家难见膏摩原方;或是一些膏摩方制作或用法繁琐困难,难于实践;或是膏摩方疗效欠佳,不被著者认可,而未能出现在后世之作。

《太平圣惠方》是北宋初王怀隐等奉宋太宗赵光义敕令编纂而成,主要收集唐代到宋初的医学文献,特别是唐末五代的大量珍贵医学资料,是一部以医方为主,但集理、法、方、药的大型综合性医书,而《圣济总录》是北宋末宋徽宗赵佶敕编纂而成,其编纂特点与《太平圣惠方》类似,主要收集的是北宋期间的医学成就,是北宋医学集大成之作。在收录医方方面,其与《太平圣惠方》不同之处在于,《圣济总录》取方重在实用且多为大方[16-17],故本研究中从两者挖掘出的膏摩方各异,主要表现为膏摩方名称、药物组成不同,但其在总结膏摩方的功效、药物组成、制作及用法描述差异不大,皆论述丰富。其中来源于《太平圣惠方》中的膏摩方大多出自专门论述腰腿痛的卷中,其他卷可散见少数可用于治疗腰痛的膏摩方;而来源于《圣济总录》中膏摩方则是散见于各卷中,盖因其编纂分类方式有别,正如张明华[18]认为《圣济总录》先将疾病分66门,再将门下分病证,较《太平圣惠方》分1670门更为合理。正因为如此,《圣济总录》大大扩充了膏摩方的内容,正如梁红广[19]所述《圣济总录》丰富了膏摩治疗伤科疾病的内容,而且还改良了膏摩工具的应用。而《普济方》是明初周定王朱橚等编修,主要收集明初之前的医疗经验,其编纂也是参考《太平圣惠方》的编纂方式,从医学内容来讲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17],其在汇集膏摩方时,既收录了前两者的膏摩方,又汇集了前两者后世所发明的膏摩方,但是《普济方》中收录的膏摩方绝大部分来自前两者,说明膏摩方虽得到了传承,但没有得到很好发展,这其中可能与推拿发展有关,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经过古籍著作所处年代的统计,最早可追溯至东晋,即《肘后备急方》和《小品方》,至宋朝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共有10本古籍被提及,而在明清时期古籍记载频数最多,占比为75.6%,这也符合膏摩方的发展史,进而也说明膏摩方被众多医家所采用和推崇。在统计过程中笔者发现远今膏摩方散见于综合方书中,比如见于《肘后备急方》《小品方》《太平圣惠方》及《圣济总录》,而后世之作大都见于专科专著,比如外科、伤科等著作,或是在个人的经验集中,比如《理瀹骈文》,其更是总结了前人的膏摩疗法的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传承了膏摩疗法,丰富了膏摩方的应用、制作及工艺等内容[20]。究其原因,盖记载远今的膏摩方的著作已经流失而无从考证,或是膏摩疗法仍处于雏形,而后世专著记载的膏摩方大多是传承前代的综合方书的原方,只有少数膏摩方是医家汲取古籍精华再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而发明,遂得以传世。

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以古籍文献为研究对象,也不能完全符合腰痛的临床特点;二是由于古籍涉及朝代众多,各时代文字表述有差异,本研究的检索词不能完全代表膏摩手法;三是由于涉及古籍数目众多,且在辨证论治选用膏摩方时有学术差异,故本研究存在古籍遗漏的局限性。

综上,膏摩方主要集中记载在《普济方》《太平圣惠方》及《圣济总录》古籍中,但如前述,《普济方》中记载的膏摩方大部分是摘录前两者著作。笔者还发现本研究中的明清时期的著作中有较多是重复记载少数膏摩方,有绝大部分远今膏摩方未能在后世的著作中重现,即很多膏摩方问世后就未能在其他著作中再记录,从侧面反映出古籍中的很多可用于治疗腰痛病的膏摩方未能得到很好地传承。而传承至今的一些膏摩方距今已千年,也侧面反映其疗效得以应证,但目前其临床及药理研究有所欠缺,还有待进一步开展膏摩疗法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猜你喜欢

太平著作腰痛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太平风俗美
杨大春著作系列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李帆著作系列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太平轮·彼岸》:重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