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学习视角下劳动教育项目的开发路径
——以宁波市北仑区梅山学校为例

2022-11-02李媛叶海波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2期
关键词:服务性梅山学习者

■李媛,叶海波

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起始点,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在“五一”讲话、“五四”讲话以及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了少年儿童的劳动教育工作[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将劳动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类别[2]。在理论层面,服务学习理论能够为服务性劳动提供内源性支撑,在实践层面,梅山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为服务性劳动体系的整体构建和路径开发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一、内涵阐释:服务学习与服务性劳动的意义建构

(一)概念辨析

《意见》指出服务性劳动是运用专业知识、技术、工具、设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以改善国家在公共服务领域、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劳动活动,其性质带有突出的公益性和社会利他性特征。在服务性劳动实践过程中,在校学生经过帮助别人和服务团体来增强社会责任心,培养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社会公德素养[3]。服务性劳动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生产服务的劳动,另一类是为生活服务的劳动[4]。服务性劳动以“服务”这种特殊使用价值,不断为社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中,学生大多以志愿者的方式,参与社区和社会服务,不仅能锻炼劳动技能、培养劳动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感,还可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最初由美国联邦南部地区高等教育委员会于1967年提出,《1990年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将服务学习定义为:社会、社区和学校之间互相协调,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际需求的工作,以增进他们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国民责任心[5]。服务学习使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适应社会需求,并促进自身发展,它可与大中小学教育、社会服务、社团活动相配合,给学习者创造结构化的机会来反思服务体验[6]。谷贤林指出,服务学习是美国一项基于公民教育的劳动教育方式[7],它已被证实能增强学习者的个人效能、自我成长、社区责任、公众活动、学业学习、认知转化以及批判性思考等能力[8]。

(二)关系辨析

以下通过明晰服务学习和劳动教育在理论基础、作用机理、实践活动、实施过程、内容设置及评价特点等方面的关系,厘清服务学习视角下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

在理论基础方面,二者都蕴含了建构主义理论。杜威的“学习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以及“做中学”的理论将“服务”作为教学工具并与教育哲学联系起来,杜威认为学生的经验来源于学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服务学习和服务性劳动倡导的理念中均蕴含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人不是信息的记录者,而是知识结构的建构者”[9],在服务学习和服务性劳动中,学生通过“服务”建构知识、完善经验、培养能力、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正是“建构”的过程。

在作用机理方面,二者都具有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双重作用。《意见》提出,劳动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让全国中小学生都能够掌握并建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正确培育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好的价值观;体验劳动者的生活,体会劳动者不分高低贵贱,热爱劳动,尊敬一般劳动者,正确培育勤俭、努力、创造、敬业的劳动精神;掌握适应社会生存发展要求的基础劳动能力,从而养成良好劳动习惯[10]。服务学习是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协作,使学习者利用课堂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处理社区问题,反思所学所作,提升社会责任心,从而深化对专业领域的认识,提高职业素质的一种综合活动[11]。对于学生而言,服务性劳动和服务学习在观念形成、实践体验、精神培养、能力培养、习惯养成等方面具有作用。对于社会而言,二者均是以服务的形式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实践活动层面,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联系性和开放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创造物质财富是劳动的主要内容,劳动与智育相结合,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可以开发智力;同时劳动与美感教育相结合,使身体、道德、美学完美统一。另外,他认为劳动包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作用[12]。可见,服务性劳动不仅仅涉及劳动教育,还涉及到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服务性劳动是“五育”并举的关键内容和强效“黏结剂”。同时,服务性劳动既涉及脑力劳动,也涉及体力劳动,这一点有些实践工作者常存在误解。同样的,服务学习不同于课堂学习,由于其“服务”的形式极具实践性,就会涉及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交互。在服务学习内部,既是对学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训练,也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相统一的良好的场域。在服务学习外部,学生能够与整个社区和社会产生联系,从而树立整体的观点,避免了认知的局域性和片面性。

在评价特点方面,二者均体现整体性、动态性、多维度性。整体性表现在,服务性劳动和服务学习在目标上表现出双重性,既育人又育社会,因此在评价方式上,除了考察对于学生的影响之外,也要将对自然和对社会的影响纳入评价体系中。动态性表现在,二者与学科课程的学制性、学年性不同,具有长期性和终身性的特点,因此在评价方式上要进行过程性评价,而非终结性评价。多维度性表现在,除了学校具有评价的权利,要适当加强家校社联合评价,把家庭、社区和学校有机结合,在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立体式劳动教育网络中进行评价。

二、现状解构:梅山学校服务性劳动的实践探索

(一)目标定向:双梅文化,育人育校

梅山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倡双梅文化、创双梅品牌”。“双梅” 指培育梅山学子,树立梅山学校。“梅”在这里既指梅山学子,又指梅山学校,更指一种文化——梅的文化和梅山文化。其最终目标指向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让学生基础扎实、具有特长。既要让学生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还要促进学生未来五年、十年乃至终身的发展成长;为老师专业发展铺路,使梅山学校的教师们都成为教育大师,成为受家长和学生尊敬的好老师。立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地域文化和生源情况,开设拓展课程、特色课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满意的学校。

(二)实践形式:校社联动,践行公益

梅山学校服务性劳动的实施形式除了传统的校园劳动、大扫除、值日生等,还有农田劳动、校园公益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主题实践劳动和职业体验活动等。这些服务性劳动实践除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能培养学生组织、协调、沟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公益劳动,提高学生的奉献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亲身参与,可以增加与社会、与他人的沟通机会,拓展自己的见识。对于初中生,在参与社会公益劳动过程中能接触各个工作岗位,对于以后的职业选择也有一定的认知、指导作用。

1.梅山学校的农田劳动

梅山学校利用学校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在校园设置了“子衿四季”种植园,为学生的服务性劳动提供了良好的场地环境。表1 展示了校内服务性劳动活动的主题和内容。

表1 “子衿四季”服务性劳动活动内容

2.校园公益服务性劳动

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有许多劳动“岗位”,如图书馆书籍借阅、校门口接送车辆秩序维护、就餐秩序维护、班级物品搬运、各类比赛活动组织服务等。通过志愿者招募、任务分配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劳动:招募梅山学校的校园讲解员,为来校参观的客人讲解学校文化;招募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校门口礼仪引导员、就餐纪律维护员等;举行运动会、紧急疏散演习、消防演习等活动时安排各环节的工作人员。通过各个劳动“岗位”的实践,让同学们学习劳动技能,锻炼自己的劳动能力,又让同学们认识到劳动的必要性。

3.社会公益服务性劳动

社会公益劳动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综合劳动能力的好机会。梅山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联合社会各界力量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服务性劳动。

(1)家校联合开展家庭生活实践劳动。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倡议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参与生活中的劳动,如买菜、购物、制订家人活动计划并实施,帮助父母完成一项工作等。

(2)开展志愿者活动。学校与街道、区志愿者协会一起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前往敬老院,为老人服务、表演节目;与社区志愿者一起分发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等宣传单;与交警一起参与路口交通疏导。

(3)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每年的暑期,学校都会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组织部分同学认识家乡、了解家乡、宣传家乡。如“知行合一在梅山”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认识家乡梅山的发展变化;“劳动最光荣”,组织学生了解家乡的主要劳动岗位、主要产业,了解家乡的五水共治开展情况;“垃圾分类我们来真的”,组织学生了解梅山的垃圾从产生到最后处理的全过程。

(三)评价机制:家校联合,灵活机动

梅山学校致力于探索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内涵,并达成共识:立足学校、立足家庭,坚持“五育”并举,增强家长和学生的劳动意识;知行合一、注重实效,充分激活优势资源,开展家校合作的劳动教育;直面新问题、寻求新突破,为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奠基,为每个家庭教育成长助力。学校还组建了家校工作项目组,形成了以学校全面领导,由班主任和部分优秀科任老师、学生、家长组成的家庭教育工作小组。为使学校在家庭与学习的互动框架下顺利地运行,使社会、家庭、校园三位一体的互动模式得以实现,把学校教育、老师引导、孩子活动与家长互动等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积极健全完善相关机制,统筹利用各种资源,全面建立了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推进劳动教育全路径发展,提高了家长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日常劳动活动的参与度。

三、路径开发:基于服务学习的服务性劳动项目

(一)一个内核:树立品正学优的服务性劳动精神

梅属于早春开花植物,凌寒而开、气韵清香、枝干遒劲是其主要特征[13]。自古以来,人们愿意写梅、咏梅,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歌颂梅花文化。“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些咏梅佳作,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宝库,也是“梅花精神”的体现。梅山学校立足于“梅山”的地域文化,立足于“梅”的精神,希望培养品正学优的“梅子”。表2 是梅山学校将梅的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表2 服务性劳动精神

服务学习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爱心奉献、助人为乐的实践中形成健康价值观与良好人格[14]。在服务性劳动项目中,以能力建设为重点,青少年通过服务学习和劳动体验养成质朴、自强、不怕苦、不怕累的品格,树立爱心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与“梅的精神”内核相一致。

(二)两种模式:学生主体与问题导向

服务学习的目标可以分为学校服务和社会服务两个方面,即学业目标和社会服务目标,因此服务性劳动项目的模式应当涵盖学生主体和社区问题导向两个方面。第斯多惠在其作品中写道:教育的艺术不存在于传授教学技术本领,而存在于鼓励、提醒和鼓励。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课程,在服务学习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社会服务性劳动活动作为教学项目的主体内容,学生可以进入社会参与服务性劳动活动,从服务体验中加以反思,将反思贯穿于全部项目,从反思中加强学生对社会劳动体验的分析和认识,以培育学生为社区服务的主体意识为核心内容,更有效地贯通了课堂教学和社会体验。

“问题导向”既是对学生的高效鼓励,也是激发学生主体的需要。“问题导向”应从具体实际提问出发,判断的准则在于对提问如何处理。服务学习项目主要来源于实际生活中,有明确学习动机的学生以及提供服务学习项目的社会大多期望利用服务学习项目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所以,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指导学习者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主体之间的进一步交

流,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的同时为社区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开展服务性劳动之前,需要对社区问题和社区需求做调研,以特定的社区问题和社区需求为出发点,依托社区开展服务性劳动的条件,学生与社区成员共同寻求相应的劳动项目以解决社区问题[15]。

(三)三个步骤:调查、体验、反思

一是调查和准备。学生群体调查和社区调查。服务学习理论认为个人调查是极有价值的,通过学生之间的需求调查以便找到每个人的兴趣、技能和才干,加以整合并列出清单。青少年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也是社区需要的服务性劳动项目之后,开始准备和计划劳动,学校和教师需要为学生的服务性劳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支持。学生们在行动中留意需要获得或改进哪些技能才会更有成效。准备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力、创造力和实践力。

二是行动并体验。计划方案可以循序渐进地连续或者分段进行,当学生把自己的计划落实到行动中时,他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劳动可以如何切合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塑造他人的生活。在行动阶段,学生能够获取知识和拓展技能,当遇到困难,通过学习,提升能力,让其行动更有成效。在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按照课程目标和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筛选劳动的具体内容,并充分选取能够调动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劳动内容,同时项目设计师还必须根据学习者的特征,科学合理地搭建真实的劳动体验情景,并营造现实的、富有启发性的劳动问题情景,以便促进学习者得到切身的劳动感受,及其相应的反思分析、抽象总结与行动实践。

三是反思与改进。反思阶段是从情感认识逐渐上升至合理认知的阶段,是学习者切实了解和可以熟练地使用专业知识的必经阶段。在服务性劳动中应该合理地指导学习者进行反思。老师也应该指导学习者对经验总结和提升作出深刻的反省,对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作出科学的评估:老师可以举办班级讨论会或小组讨论,与学习者共同沟通,抒发自身的体会和思考;引导学习者写出报告,指导学生系统地总结并反思整个体验的过程;指导学习者撰写分析性质的论文,科学地评估自己的经验,并抽象总结出自身的感受;使学习者把个人经历和项目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在服务性劳动实践反思中不断建构经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对服务性劳动的整体感悟,以及对劳动教育更加深刻的认识。

猜你喜欢

服务性梅山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国家发改委:经营服务性收费清单全国一张网
浅析如何发挥数学在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学中的服务性
论梅山道教文化中的“巫”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