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转印染的当代价值与着色研究
2022-11-02任泊瑞
任泊瑞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1 引言
植物转印染是基于传统植物染色的一种革新工艺,属于植物染或草木染的范畴,主要是将含有色素的植物叶片、花瓣与布料、皮革、纸张等载体相结合,通过高温蒸煮、熨烫、敲拓的方法,对植物的色彩、形状、结构进行转移印染的工艺。其基本原理是各种新鲜或干燥的植物中富含单宁酸,当采用适当的工艺流程时,单宁酸能够与纤维面料结合,从而永久保留在织物上。每一种植物叶片所含的单宁酸不同,同一叶片的顶侧和底部都可能由于丹宁酸含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染色效果,甚至于每一天、每一小时都会产生变化,因此,每一次植物转印染的色彩和肌理都是独一无二的。植物转印染在保留染色实物的色彩、形态和肌理的基础之上,还因织物面料属性、染色实物形态、工艺技法、媒染剂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印染效果,不仅可以染出鲜艳的高明度色彩更可以得到大量细腻的中间色,通过不同次数和不同色相的植物进行转印染叠加,可以达到丰富隽永的色彩层次,具有不可复制性。目前,国外部分艺术家在植物转印染方面进行了部分的实践研究、对其应用进行了探索,并根据实践结果对部分理论体系进行总结;国内同方向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尚未形成系统,参考文献极少,仅在植物转印染工艺和服装设计应用上进行了初步总结,整体理论知识和实践研究尚存在较大空缺。植物转印染沿袭了传统植物染遵循绿色、选材自然的创作理念,又以独特的转印方式保留了植物的原始状态,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为更好的促进植物转印染的创新设计与应用,分析总结该工艺在当代发展的价值和优势、探究其在不同天然纤维面料上的着色情况成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首要基础。
2 优势分析
2.1 历史文化
汉字中的“染”,由“水”“九”“木”三字组成,其中“水”是指染色要在水中进行,“木”是指染料多为草木之材,“九”指多,意为:染色以草木做染料要在水中进行。早在47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古代先民便能够利用植物的汁液进行简单染色,多部古籍文献和出土文物也都证明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明确煮、渍、暴、染的四个染色步骤,并设有“染人”这一官职。其中部分古书中对色彩名称也有相关记载,东汉时期《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清代《雪宦绣谱》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6种等。《唐六典》记载:“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这也说明植物染色是古代染色的主要内容。我国作为最早使用天然植物染料的国家之一,染色历史源远流长,其染色方法、工艺技巧、颜色数量均名列前茅,明清时期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使用已达到较高水平,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染色经验也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泰国、柬埔寨等国家至今仍保留并沿用中国传统的植物染技法。植物转印染是基于传统植物染的工艺创新,沉淀了许多前人的智慧与经验,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被赋予新鲜的时代价值,而染色文化又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继承并发扬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形成新时代的中国文化效应。
2.2 政策导向
随着社会进程速度的不断加快,快节奏的生活节奏助推了一大批化学印染工厂的发展,机械化量产的高效率逐渐替代了手工艺,但化学染料的过度使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身体危害等。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以功能性和实用性为主的产品已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消费者渴望在产品中需求更多对于自然的情感共鸣,追求绿色健康、回归自然的初心愈加迫切。2018年1月,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发布了最新版Oeko-TexStandard100生态纺织品检测标准和限量值要求,新标准参考了国际上现行的各种法律法规,通过新增考察物质并严格控制限量值,对纺织品中有害化学残留监管达到了进一步的加严。健康环保在倡导建立环保型社会的大趋势下,纺织品作为大众日常生活用品正逐渐成为环保消费市场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群众追求生态纺织品的绿色,也期待纺织品能满足健康时尚的主流需求,高端市场的消费需求已经显现。
2.3 绿色环保
植物转印染沿袭了传统植物染绿色和自然的创作理念,又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突破。一般来说天然纤维有纤维素纤维和天然蛋白质纤维两种基本类别,纤维素纤维是由植物制作而成的纤维,例如竹、棉、麻、亚麻、苎麻等;天然蛋白质纤维是动物皮毛、毛发或昆虫的腺分泌物取得的纤维,例如羊毛、羊驼毛、骆驼毛、安哥拉山羊皮、牦牛绒、蚕丝等,天然纤维较合成纤维来说富含更多的纤维素或蛋白质,更易着色。我国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有利于染料植物的生长和大面积种植,拥有天然植物染料所需的丰富自然资源;而用于植物转印染的实物多是自然植物的花、叶、果实,具有季节性、地域性、个体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印染效果独一无二,色彩柔和自然。植物转印染的染材和面料皆取自天然,植物本身的形态完全为自然生长的结果,在植物的选取、剪裁、染色的过程中均不涉及任何化学原料,对环境和人体没有任何化学损害;植物转印染所采用的植物原料均经过色彩、形态、结构的甄选,不仅无毒无害甚至部分植物本身便可食用或具有医疗和保健的功效,如花椒、槐花、黄芪、艾草等;实质上,植物转印染就是对植物色素的提取,过程中会留下一定量的废叶残渣,但这些物质本身便是植物的组成部分,在经过适当处理后便可作为优质的天然肥料直接进入可持续循环阶段。由此可见,植物转印染从生态标准这一角度来看,具备化学染料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天然优势。
3 着色实验
本次植物转印染实验2022年2月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进行,地处北纬低纬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5℃,选用云南本地的双子叶植物纲桃金娘目桃金娘科桉属植物——圆叶桉(又称银元桉、尤加利苹果叶等)和天然亚麻、纯棉、蚕丝、羊毛四种天然纤维面料。
为分析天然亚麻、纯棉、蚕丝、羊毛四种面料进行植物转印染后的着色对比,本研究对预处理后进行不同媒染下植物转印染的面料进行了印染效果对比。原样亚麻为天然亚麻,原样棉布为纯棉未漂白偏黄色,原样蚕丝为100%桑蚕丝,原样羊毛为80%澳羊毛,试样规格均为10*10cm。面料预处理的方法为:将面料在比例为1:3的水与白醋混合溶液中浸泡约30-60分钟或将面料置入沸水中翻煮60分钟左右,本次实验采用浸泡预处理办法,实验操作中用到电磁炉、煮锅、PVC管、保鲜膜或塑料膜、塑胶手套、剪刀、绳子、盆等。
步骤一:构图布局。捞出白醋水溶液中的纤维面料拧干并展开铺平,将预处理后的染色实物放在其表面,根据预先的构思和要表达的效果进行布局设计,可遵循图案设计中的对称、重复、二方连续等原则,也可随意放置。
步骤二:按需设置屏障层(保鲜膜或塑料膜)。由于一些天然纤维织物轻盈单薄,如丝绸,易发生印染渗透现象,需用塑料薄膜将每一层隔开,若追求透叠的印染效果则不需设置屏障层。
步骤三:卷或折成固定形。为求最佳的印染效果需借助PVC管等工具平整地卷起布局好的染色实物和织物层,根据所需卷折后用绳子或橡皮筋将其固定,当可染色实物与织物接触良好时,就会产生最好的“干净”印花。
步骤四:蒸煮加热。放入锅中煮沸或者使用蒸汽加热2小时左右,过程中要多次转动,有助于平衡受热使得印染均匀。
步骤五:清洗晾晒。加热结束后取出织物并拆解,清水洗净后晾干。
转印染工艺有无媒染转印和媒染转印之分,无媒染转印是指可染色实物可直接参与转印染过程,媒染转印则是将使用到的可染色实物在配比好的媒染溶液中浸泡,其他步骤同无媒染转印一致,本次实验选用亚麻和纯棉面料和最常见的媒染剂金属铝(明矾溶液)和金属铁(铁浆水),实验结果表明转印染在亚麻和纯棉面料上均可发生良好的着色情况,金属铁媒染剂较金属铝媒染剂的印染色彩偏灰(如图1、图2)。
图1 亚麻金属铝与金属铁(笔者自摄)
图2 纯棉金属铝与金属铁(笔者自摄)
媒染剂的合适应用会使得印花效果长久不褪色,不同的媒染剂对最终印染的色彩倾向也有一定影响。实验证明:金属铝溶液会保持甚至提高染色实物的颜色亮度,金属铁溶液则会使颜色偏灰;所选四种面料的着色情况是真丝>羊毛>亚麻>纯棉,植物转印染在真丝和羊毛上的着色最佳。
4 着色研究
植物转印染在家居装饰中应用较多,按照相关规定应达到一定标准的耐摩擦色牢度和耐皂洗色牢度。本测试按照GB/T3920-2008《纺织品色牢度实验耐摩擦色牢度》和GB/T3921-2008《纺织品色牢度实验耐皂洗色牢度》评定植物转印染织物的耐摩擦度和耐皂洗度。色差测定以植物转印染后的亚麻、纯棉、羊毛和真丝为材料,面料经过预处理但未经过固色处理,对比分析植物转印染在不同纤维面料的耐摩擦和耐皂洗程度。经过系列实验得出,植物转印染在所选四种天然纤维面料上的印染效果良好,不仅易上色、色彩典雅、肌理丰富,还可通过对媒染剂的不同选择更改色相及色彩明度,且符合家用纺织品的色牢度标准。所选四种面料的耐摩擦色牢度和耐皂洗色牢度从高到低为真丝、羊毛、亚麻、纯棉。
5 结论
文章首次建设性的总结了植物转印染在历史文化、市场政策以及绿色环保方面所拥有的天然优势和价值,为植物转印染建立了合理存在与应用的理论支撑;通过系列的植物转印染实验论证了其着色和色牢度情况,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为进一步的植物转印染研究提供了经验参考。植物转印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且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对于绿色环保的倡导和文化创新的鼓励都是植物转印染发扬和创新的机会,完全自然的创作方式加之其本身具备的色彩、图案上的优越性,恰好满足当今大众所追求的绿色、随性、独特的消费观念,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植物转印染过程中,具体的印花效果受自我主观意识、所选植物种类、植物采摘时间、实验环境温度、气候以及实验操作等的影响,转印图案具有不可复制性,这也是植物转印染的独特之处;植物转印染具有可行性,在亚麻、纯棉、羊毛、真丝四种面料上的着色及色牢度分析结果良好,而着色情况与印染后面料的色牢度则与面料的选择和有无固色有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