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2022-11-02杨丽波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7期
关键词:学徒技艺江苏省

杨丽波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创意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文化遗产是一个群体或社区从过去几代人那里继承下来保留至今,并赋予后代利益的物质文物和无形属性的遗产”。共同的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归属感和忠诚感,有助于促进文化的连续性、多样性。随着跨区域、跨国文化交流增加,跨区域文化融合日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赖的环境受到冲击,区域文化、传统习俗、传统工艺面临传承困境。“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人及人的活动相联系和共生的”[1]。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量大、门类全。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文化同化现象日趋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生存空间缩小、传承困难、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问题,一些传承人也面临坚守与转行两难的窘境。本文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南京、苏州、常州、扬州、徐州等城市进行实地调研,试图解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

1.1 自然条件优越,重视立法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条件优越。经数据整理发现,江苏省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分别为162 项、745 项、1 947项,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178 人、820 人、3 060 人(见表1)[2]。另外,江苏省有10 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占全国总量(34 项)的1/3。

江苏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工作,在颁布《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6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2006年)之前,已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两个制度规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保护、评审、管理工作。基于省级法规,各地市结合区域特点出台了市级法规。例如,苏州市(2013年)、南京市(2017年)、扬州市(2018年)、常州市(2018年)等城市分别颁布了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1.2 区域分布不均衡,性别比例差异大

从门类、区域分布来看,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分布不均衡(见表2)。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例,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比其他7 类人数多,分别为45 个、42 人、36 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人数最少,传承人仅为1 人,传统医药与民俗也不乐观,二者均为3 人[3]。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传承人年事已高。2019 以来,笔者与课题组成员对南京市、苏州市、徐州市、常州市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访谈。南京云锦传承人周双喜老师是访谈传承人中最年轻的传承人,也已经65 岁。

从性别比例来看,女性传承人占比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男性传承人几乎是女性传承人的2 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男性传承人约为女性传承人的3 倍(见表1)。男性传承人与女性传承人比例差距大的原因可以归因为两点:一方面,传统观念以男性作为家族继承人,作为家族传承的传统技艺也是如此,多以男性为继承人;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技艺学习时间跨度大,需要一定的体力、耐力与毅力。很多传承人在招收学徒时更愿意选择男性。

表1 江苏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性别构成表

1.3 培养方式多样,“守”“转”两难

从技艺培养方式来看,家族传承、工厂学习、专门学校学习是传承人获得技艺的主要方式。例如,南京云锦国家级传承人周双喜、苏州檀香扇国家级传承人邢伟中是通过到工厂工作后习得的云锦、檀香扇技艺。他们注重理论知识与工厂实践相结合,主张学徒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经过传承大师的指点而获得技能。南京剪纸国家级传承人张方林是由家族传承而获得剪纸技艺。目前,他对学徒的培养由以家庭为主的传承形式下逐渐演变成立体传承形式,即“传承人—带徒弟—带学生—进高校—普及大众”5 层的立体传承形式。对于有些行业的普通技艺从业者则是通过专门学校获得技艺。例如,多数评弹艺人选择“评弹学校学习—拜师傅学习”的学习形式。

一般来说,学徒至少学习3~5年,才能对一门技艺达到比较熟练掌握的程度。先天的性别、资质、年龄、秉性,后天的勤奋、学历等因素都会影响学徒学艺质量与习得时间。由于技艺类型不同,挑选学徒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对于那些消耗体力大的技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在招收学徒时倾向于男性学员。访谈的几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招收学徒时,多数传承人对学历要求不高,但是倾向选择那些主观能动性高、兴趣点高、责任感强、有恒心、能坚守的学徒。经济收益直接影响招收学徒数量,甚至威胁某一技艺的存亡。不同的非物质遗产项目收益存在差异,与现代生活相关程度大的项目,如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食等,民众认可度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舞蹈、民间文学等项目逐渐与现代生活脱节,经济收益相对有限。因此,一些学徒面临坚守与转行两难境地。

2 传承人现状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文化的影响

文化反映了社会特征,文化对人的思考与行为、审视自我与周围环境产生重要影响[4],每种文化的共同规范、价值观、历史和传统特征和习俗塑造了人们思考、行为和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方式[5]。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符号资源,它的呈现形式、表达的意义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受到文化的影响。作为传统技艺的践行者、传播者,文化对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浸润作用巨大。随着社会进步与变迁,文化也随之融入新的元素,传统技艺的生存环境必然发生变化,民众的文化价值也必然发生变化。江苏省历史悠久,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那些与时代脱节的传统技艺逐渐失去吸引力。

2.2 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快速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文化繁荣、文化融合,也给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一方面,那些获利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容易吸引学徒,而从事获利小或不能获利项目的传承人少甚至消失。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失配失衡、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人缺位数量越少,失配程度越轻”[6]。江苏省一直以来属于经济富庶区域,优渥的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得益彰,现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占全国第五位。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区域分布来看,江苏南部、中部地区数量比北部地区相对多一些(见表2)。其中苏州、扬州优势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城市。但是,江苏省作为工业化程度高的省份,很多传统技艺制作已被工业化流水作业所代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濒临消亡境地。

表2 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代表性传承人区域分布情况

2.3 政策保障的影响

“制度化传承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方式”。文化传承与制度的关系由古代社会的“把文化传承镶嵌在制度设计里”,变成当代社会的需要“获得制度上的支持”[7]的关系。为此,政府赋有宏观规划、政策制定、资金支持、资本引导、拓展传播渠道等使命。政府前瞻性的宏观规划、科学的投入机制、各种创新性资本吸引政策,无疑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传承人的发展与培养产生正向影响。江苏省比较重视制度化传承,通过各级别法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保护与管理的制度化。在给予津贴补助的同时,为传承人提供优惠的办公场地、展览机会,鼓励企业投资,积极吸引与留住传承人。但是,由于学徒没有津贴,学徒受经济的影响流动性比较大。

2.4 传承主体的影响

传承人的个体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悟性、性格、学历、表达能力、家庭背景、遗传、学术职阶、师承关系、社会认同、社会资本、居住地市、文化氛围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传承人的培养。天赋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相对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天赋强的学徒,更容易快速掌握技艺要领。传承人的培养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有些不确定因素会影响传承人的培养,如家庭氛围、居住地市的文化氛围等,会影响学徒对职业选择的判断。由于操作方式、习得环境、体力需求不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一定的男女选择倾向性。例如,女性从事刺绣类技艺的人数明显超过男性。师承关系、社会资本、社会认同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影响也很大,如果师傅在领域影响大、家庭社会资本丰富、社会认同感强、经济效益高,学徒从事传统技艺的信心大,反之亦然。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周期都比较长,在技术上要求很高,需要学徒具备足够的耐心。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策略

3.1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阐释能力,加强制度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活的密切度日益降低,面临消失的威胁日益提高,尤其一些传承人年龄偏大,受病患、体力与智力下降所扰,迫切需要将他们所掌握的技能流传下来。为此,需要做好了方面工作:第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纳入公共规划和政策分支。政府制定优惠政策,从津贴补贴、低息贷款等形式,鼓励年轻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二,将新技术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阐释能力。例如,通过虚拟博物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参观性、可读性、可接近性,提高民众对传统技艺的理解、认知度、兴趣。第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整合于区域形象提升工程。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为载体,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区域形象设计、街区设计、景观设计、周边产品设计、消费设计。

3.2 科学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化发展

“在经济发展当中利用文化这一手段虽然最早在西方确立”,但是,这种利用文化创造经济价值的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国家所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结合,与生产建立联通更有益于传承。首先,政府需要制定鼓励政策,通过惠税、补贴等形式激励企业参与非物质遗产项目开发,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型产业链。其次,科学开发利用,拓展呈现新形式,与新型产业合作打造跨界产品。例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电影、电视、游戏、动漫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作为影视作品的一个情节段落或植入广告,制作寓教于乐的游戏、动漫作品、宣传海报。最后,建立合理的开发机制,要避免过度开发、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必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得到完整性的保护”[8]。

3.3 拓宽培养渠道,建立多元培养机制

培养传承人不应囿于家族式和师徒式,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团体、行会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联盟,实现多方合作,建立多元培养机制。政府为多方合作提供制度保障,社会团体、行会协会为多方合作搭建沟通搭建桥梁。企业、各种社会力量从商业开发、产业化角度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提供经济与智力支持,参与传承人培养。高等院校需要从哲学、原理和实践3 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的跨学科领域。初等、中等、高等学校需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开发教材、实践活动,为学生或学徒提供学历或非学历教育。

4 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民族发展的见证,是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过去,如何走向未来的重要物质与精神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传承民族符号资源的灵魂人物,对他们的保护与培养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延续与发展。

猜你喜欢

学徒技艺江苏省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今日菜色
香港学徒制利益相关者权责划分及经验启示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如何处理好干与学的矛盾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