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中的寻道者
——张国君山水画探究
2022-11-02张本平
文/张本平
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这是石涛的创作精神,亦是以石涛为师的傅抱石先生的创作精神。石涛言:“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傅抱石深得其髓,作画落墨沉着,笔力润健,胸中丘壑,了然于大小尺幅间,别有一番为山川写照的激越之情。傅抱石学古而不泥古,在其作品中,既能见到元四家对他的影响,特别是黄鹤山樵苍苍莽莽的山,破笔的点,以及石涛的水墨淋漓;亦能见到他对中国绘画的变革与创新。一代大师之美誉,当之无愧!河北画院原院长张国君先生“太行化我”系列作品的后面,渗透着他长时间对艺术孜孜以求、勤奋探索的巨大劳动。从他年少时期踏入艺术之门到人至中年的今天,他的理想是能够借助艺术的表达抒发他诗人般的情怀,但他又多年来担任着河北画院的组织工作和活动及管理的工作,后者尤其耗去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能够把教学、管理和创作三者的关系处理好,特别是能够在面对繁杂的事务同时坚持沉潜丹青,画出一批批以“太行”为母题的好作品,在不同的阶段都形成一次次学术的进展,这种精神和成果都实属不易,甚至让人惊讶与钦佩。张国君为人之真诚、之厚道、之正直在河北美术界可谓有口皆碑。熟悉他的同仁都知道,他为人朴实而热情。朴实体现在他做什么事都务求认真上,他的作品就展现了他在艺术研究上追求不断深入的这种品格。热情更是他的个性,他的许多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劳动的结果,不如说是艺术热情的产物。
纵观中国美术史,山水画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有一千多年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千年静默的山水,传承了千年的风流。经历了千年洗礼和凝练的山水艺术,不但留下了岁月的芬芳,而且由于文化的积淀,还显示了岁月静好的雅致。在历史的画卷中,从宋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到元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直至近代张大千《长江万里图》,都让史册成了永恒,传承化为了经典。张国君先生在其四十余年的绘画生涯中,以天地为己念,以笔墨为心妍,在太行、山林、天地、宇宙、自然的观察、感悟、体验中,让自己的思想、理念融进了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苏轼在其文章《前赤壁赋》中言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自古以来,人们就敬畏自然、崇尚天地。在亿万时光的历史长河中,在一望无垠的广袤天地里,在让天地化为艺术的追求里,无数的艺术家在自然的山河里静思、提炼,以笔墨之精神感悟天地,以哲学之思维体验自然。这种境感的感悟、体验,在张国君“太行化我”系列作品中有所体现。拜读他的《寄情太行》《苍山春初》《苍岭清音》《家住太行》《苍山尽情》《雨润太行》《细雨润太行》《山高水长》《情系太行》等作品,灵魂深处感受到的是一种远古的呼唤和一种精神的震撼。灵魂似乎进入了天地初开,浑沌一体,天地以气生之时期,他以笔墨取太行之灵气,以心境存太行之形。让笔墨之灵气与太行之生气相融相合,从而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这境界正如石涛所言:“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必得以笔墨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纵观张国君太行山系列作品“太行化我”的艺术创作哲理,在他的意念中,天之清气,地之浊气均化为一种大道无形,而物形自生的笔意理念。这种理念在天地之间感知,在笔墨之间生之。在自然的语境中,他以情感道,让道在意念中重生;在杳杳冥冥太行之间,他以意悟形,万物自在心中滋生。他让笔墨存于太行之中,万物之形自由心境而生。大道虽无形,万物则有形。天地之境变则为相,不变为道。道之所道,而存于笔墨之中,物之所物,变为意念之形。
张国君的作品在主题立意上重在表达他与太行情感的交融。他的太行作品取材于他深入生活的观察与感受,既有对太行生活的了解与体验,也有对太行山河新的发现,他的观察与感受方式是独特的,既细微地体察人的生活情状,也更把目光放在山脉质感的空间之中。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具有一种大视野的景象。在宽阔的结构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气象融合在一起,美好家园在太行深处的空间之中,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显示出生机。他的太行作品之笔墨看似恣意,但是细品之下感受到作品的每处用笔用墨又各有精妙,作品也正是在这种有心无意的安排之中透露笔墨酣畅、天真灵秀的趣味,让人感受到艺术家旷达而本真的心怀。他的许多作品构图开合自然、笔墨飘逸而具有格局,以一种高妙的艺术语言书写心性与意绪,在“物”与“我”之间营造着心灵的境界,删繁就简,以空白示人,错落有致,以重墨定节奏,实现向“我”与“心”的过渡,在“有意无意”与“若即若离”的笔墨运动中,定立了自己的精神意向,反映出他直通精神层面和对艺术深度的不懈追求。可以说,张国君的艺术因其在学理与语言上的通融兼善,具备了更为宽广的发展前景。这里面包含着他对中国文化、中国语言与西方文化、西方语言的价值判断和内在诉求。这种判断和诉求是他山水画艺术的精神支柱和内驱力所在。从张国君的近期山水画作品中发现,他在保持一种苍茫、深厚、质朴特质的同时,不断强化着本体性表现。他的用笔更加自在,更加富于表现力;其用墨也更加明净,更加单纯,更加富于精神张力。这种更加单纯的语言变化是他的又一次实质性升华。在这批山水画作品中,笔阵的排布,使其形式的本身更加具有感染力。而这种理性化、单纯化的笔阵意识使其作品的文化含量也更加丰富。
张国君《三溪》
张国君《三溪·水碓坑》
张国君《静水流深》
品读张国君太行山系列作品,正是张国君道之道,自然之道,物之物,自然之物和道之自然、物之道法的艺术意念,由心境而生的经典之作。在这些作品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静水流深。山水简约而朴素,静深安然。画面在线条、色彩的交响中,呈现出了旷达、迷蒙、神圣而安详的意境,在一种苍茫、含蓄笔意墨韵之中又透出一种纯静、安然、和谐、自然之镜像。品读《寄情大美》的笔墨语言,品味到的是一种发前人所未发的天地本源诠释,认知到的是宇宙、天地、自然境界中,蕴含的神秘和苍茫。感受到的是一种由远古自然生命的传递而来的天地洪荒。太行有雄风,心弛神往之,心驰的是生命本源之美的体验,神往的是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艺术之美的寂然。太行有雄风,化而为无限。流行的不一定会成为经典,但经典的却永远流传。什么是经典?经典是艺术家永恒的生命沉思,经典是自然的艺术感悟和一刹那间的灵感闪现,经典是一种在笔墨和灵魂之间,自然生命和经典艺术的相互融合、相互眷恋。太行有雄风,笔遂墨顺蕴内涵,心弛神往之,传承的是精神,流传是经典。张国君的作品远看苍茫沉郁、深厚质朴,近观笔墨丰润、形质俱存。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造化在与画家心性相接之时那种相激相荡、相生相合的印痕和规迹。这规迹在他长期的境界追寻和笔墨认知中所留下的已不只是作品本身,而是心性的不断升华和存在状态的不断自觉。唐末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叙述吴道子时特别强调: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这个意气指的是气质、情结和志趣,它尤其指一种独特而又执著的情结和情感。在中国绘画理论中,“传神”“气韵”等,皆是就绘画作品本身而论,是欣赏的标准和画家作画所要达到的目标,这当然需要娴熟的技巧,但是,要想使自己的绘画艺术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其根本则在于画家作品中所蕴含的“意气”。因为画家特殊的意气是他人所不具有的,它的锻炼和培养不在画内,而在画外。张国君对“意气”是很重视的,他的生命实践、艺术实践一直在向这个目标攀援。这里面包含着他对中国文化、中国语言与西方文化、西方语言的价值判断和内在诉求。这种判断和诉求是他山水画艺术的精神支柱和内驱力所在。
张国君《校园写生》
张国君《太行祥云》
张国君《太行之春》
从张国君的近期山水画作品中发现,他在保持一种苍茫、深厚、质朴特质的同时,不断强化着本体性表现。他的用笔更加自在,更加富于表现力;其用墨也更加明净,更加单纯,更加富于精神张力。这种更加单纯的语言变化是他的又一次实质性升华。在这批山水画作品中,笔阵的排布,使其形式的本身更加具有感染力。而这种理性化、单纯化的笔阵意识使其作品的文化含量也更加丰富。
张国君《三溪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