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古寺话沧桑
2022-11-02沈志荣
文|沈志荣
唐代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号称“东南佛国”的杭州,的确无愧此誉。不说城郊,就在杭州城区内,也曾有过众多寺庙,但多随岁月流逝而湮没了。
如今拱墅区的新华路旁有一座著名的禅寺——白衣寺。杭谚:“南有净慈寺,北有昭庆寺,城里白衣寺,城外灵隐寺。”民国初年,白衣与昭庆、净慈、灵隐并称“杭州四大丛林”。
白衣寺在王马巷13 号,原形靠东有一堵圆洞门隔开,上有砖刻“东辕门”三字,气势恢宏。据《杭城坊巷志节要》记载,白衣寺建于清道光初年。光绪十年拓建,总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为杭州城内现存较大的木结构清代建筑。《成化杭州府志》记载:大东门南王马巷,为好木庵故址。昔有好木禅师栖隐于此,亦名西江禅院。道光初,佛顶山僧果禅募建殿宇。光绪中,恢拓寺基,补建僧寮斋舍。据杭州市房管局《调查案件登记表》记载:白衣寺原系好木庵,道光年间改称白衣寺,由鼎宗和尚接收管理,该僧从普陀山来,故寺又名“小普陀”。光绪二十年(1894),大拓寺基,补建僧寮斋舍,共占地十八亩九分,成杭州丛林之一。曾为僧教育会会址,设僧校一所。
白衣寺中轴线上存前殿(天王殿)、大殿、后殿、志宗堂四进,主建筑为大殿,五开间11 架梁,面阔19 米,进深13.8 米。明间内四界带前双步后三步,单檐歇山顶,屋脊中间正、背有砖刻“佛顶增辉”和“国泰民安”字样,四周檐下布有22 厘米的梅花石柱18 根。明间前后金柱直径45 厘米,双层柱基,上层为鼓形,下层呈覆盆式。
白衣寺规模不大,然而方丈松风上人却是著名高僧。杭州知府林迪臣治杭五年,兴学建校,影响深远。当时松风深受熏陶,积极主张办学教育沙弥(即小和尚)。当时所有的小和尚都是文盲,都是穷苦人家养不起而自愿送寺的孩子。诵经拜佛,由大和尚口授,不懂梵文禅意,所以有“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谚语。松风有鉴于此,乃联系灵隐、净慈、戒坛诸寺,倡议设立佛教学院,由诸寺拨出一部分寺产作为基金,共同培育。诸寺方丈皆称颂此举,乐于拨寺田兴学,提高小和尚的文化水平。
被誉为“身在佛门,心萦家国”的敬安禅师,后来发起成立中华佛教总会并任首任会长。他认为,佛法之衰微,由于僧众人才的缺乏。得知白衣寺住持松风法师计划在杭州开设僧侣学堂,敬安禅师深为赞同此举,并亲赴杭州协助。
然而,讵意净慈寺当家是个台州人,寺内众僧都是同乡,白衣寺当时受国民党军队某师师长操纵,反对办学。当办学还在继续协商时,忽某夜松风上人被恶比丘谋害殉教,惨死禅堂。当诸僧闻讯趋视时,松风已倒在血泊中。敬安禅师十分伤感,写下《杭州白衣寺松风和尚哀词》以悼之。这个佛门冤案,从此没人提起,沉冤莫白。
松风一死,诸僧星散,白衣寺无人管理,慢慢湮没,后竟关上山门,断了人迹。
白衣寺旧时山门前设有木笼,凡有侵犯老百姓利益者,辄站木笼以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杭州各界成立反日会检查日货,发现高义泰布庄仍在贩卖日货,反日会主张严办。经理方坤良避风上海日久,归来时在火车站被孟禄火抓获,先在白衣寺木笼示众,后转移到省国民党党部前的木笼里罚站一天。方坤良颜面扫地,缴罚金银元一万元才得以保释。1948年杭州发生米潮,粮食业公会常委、某米行老板钟渭泉囤米高达楼板,竟称无米可卖,囤积居奇,老百姓恨之入骨,亦在白衣寺前木笼罚站儆众。凡此种种,可见当时白衣寺极受杭城市民关注。
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曾在白衣寺举办解放后首次制茶干部培训班。《制茶学习》发刊词说:“中国茶业公司制茶干部培训班于12月18日在杭州正式开学,集近二百人于一堂,学习茶叶政策、工厂管理和茶叶制造,开茶叶史上新的一页,足为新中国的茶叶前途庆贺。”参加培训的学员来自天津、武汉、浙江等52 个茶叶公司和茶厂。此后,这里曾办过福利茶厂,做过仓库、房管站工作用房和青春中学校舍等。
白衣寺原有四进,杭州老房子专家仲向平说:“白衣寺以前名气很大,可惜1991年毁于大火,现在就只剩下后殿和老宗堂了。”
如今的白衣古寺于2008年重修,现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走访古寺,触摸历史遗迹,更能感怀杭州千年古韵。
▲ 旧时白衣寺大殿
▲ 修缮后的白衣寺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