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芬:稻浪中的巾帼奋斗者
2022-11-02陈莹张琦
文|陈莹 张琦
魏小芬,女性“粮二代”,她是从学堂走向稻田的新时代大学生农民,是桐庐县首届“金穗奖”唯一一位女性获奖者,也是农业农村部全国第一批“农机土专家”。
从一开始承包100 亩土地到发展为2000 余亩土地,从没有机械到拥有70 多台大型现代化机械,魏小芬开着收割机奋斗在一望无垠的金色稻浪里,开创了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农机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
八方归燕 善耕乡村
魏小芬,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2009年毕业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大学毕业后,她发现桐庐新农村建设正在蓬勃发展,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她被“色彩农业”“景观农业”“智慧农业”深深吸引。于是,她放弃了安逸的管理工作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
在政府优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以及父母和村民的帮助下,魏小芬承包了100 多亩闲置土地,成立了桐庐杨家粮油专业合作社,进行粮油生产,后又牵头成立了桐庐正荣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魏小芬知道,想要做好农业创业,农田就是最好的老师。早上5点,她就往田间地头钻,看看作物长势。一有时间,她就到外地参加各类农业和农机培训,学习农业扶持政策,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设备。
就这样,魏小芬慢慢成长为粮食生产的行家里手、驾驶各类农业机械作业的农机操作手、指挥社员们进行生产劳动的合作社管理者。她身上的“土味儿”越来越浓,合作社也越来越具规模。目前,她的合作社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固定岗位15 人,临时用工200 人。合作社累计从潘联、后浦、东琳、何宋、毕浦等村流转土地2000 余亩,其中荒地复耕1000 余亩。合作社固定资产逾600 万元,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设备一应俱全,还建立了机械化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实现粮食生产“耕、种、收、烘干”等环节全程机械化。
智能耕作 科技兴农
只有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走向更远的天地。
2014年,魏小芬带领的合作社开始尝试“机器换人”生产模式,与农机部门、科研单位开展相关合作。在农业“机器换人”的推动下,她的合作社引进了施肥、筑埂和最新型的井关954拖拉机等先进机械,尝试在拖拉机上安装丰疆智能系统,开启了智能耕作的大门。
2019年,魏小芬的合作社与浙江农林大学联合建立研究中心,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暨水稻缓控释肥料示范方,建立了省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千亩示范片,运用和示范推广了“小苗稀释”“湿润灌溉”“两壮两高”等技术,并达到了亩产逾750 公斤的好成绩。同时,这些技术也在全县推广开来,科技种田的“甜头”飞进千家万户。
与此同时,魏小芬自身的学习也没有松懈。她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2018年3月,魏小芬考入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经济管理专业,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她将自己在合作社的经验写入毕业论文,专项研究了粮油合作社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她看来,引领全县实施科技兴农,让科技成果助农增收,是新时代农技人员的责任担当。2020年10月,日本优质大米评选委员、日本水稻专家森山定树慕名来到了瑶琳镇东琳村,他对魏小芬农技水平和农业科研水平作出充分肯定,这也更加坚定了魏小芬做一名“新农人”的决心。
扎根农村 热心公益
魏小芬知道她的成长离不开这块土地和周边的人民群众,她对自己在农业创业这条道路上的成就心怀感恩。平时,她针对种植技术和农机操作技术给农民做好“传、帮、带”,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发家致富;农忙季节,她经常驾驶农机具为周边农民开展农机化服务,帮助他们完成机械化耕作、播种、插秧、植保和粮食烘干作业。近年来,魏小芬已累计为周边乡镇街道1500 余户农民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10 余万亩次,为农户节约成本300 万元以上。
在抢收抢种工作中,她做到了先人后己,先服务周边农民,后抢收自家作物,受到了当地农民的一致好评。2020年疫情期间,魏小芬了解情况后马上为瑶琳镇政府捐献了5000 斤大米。为保证疫情期间的粮食应急保障和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她累计向社会捐赠粮食超过5 吨。
“为迎接家门口亚运会的到来,我将把稻田的水稻种得更漂亮,用绿色、棕色、黄色等彩色水稻‘种’出巨幅‘稻田画卷’,突出亚运元素,为杭州亚运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经过奋力拼搏,魏小芬的农机梦已经变为现实,如今的她已经是全国现代农业生产战线上的一名“排头女兵”。“新农村的变化和发展让我更加相信我的选择,我会坚定地走下去。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间,把梦的种子洒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魏小芬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魏小芬将自己的奋斗汗水挥洒在农村的田野之中;从人工劳作到智能耕种,魏小芬走出了一条农业生产与农机全程机械化服务模式之路;从自己奋斗到帮助周边农民解决耕种难题,魏小芬为推动农村共同富裕增添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