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
2022-11-02阙秀娣
阙秀娣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日常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并未完全褪去,过度关注教师讲授教学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尤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许多教师认为该阶段学生自身年龄较小,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需要借助大量课后作业的方式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量的课后作业成了学生日常课程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对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双减教育政策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背景,倡导科学降低学生课后学习的压力,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保障学生学习质量,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 双减政策的内涵及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一)双减政策的内涵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切实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2021年7月双减教育政策正式颁布实施。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推进日常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政策指导意见,科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降低学生课外学习的压力和负担。双减政策的提出和深入落实,旨在降低学生非必要学习压力,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通过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内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国家双减教育政策的提出和落实,不仅为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指明了进一步优化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教师日常课程教学工作而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和沟通,在课内教学的有限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基于双减教育政策背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需要建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协同发展的基础之上,在课前高效预习、课内高效学习、课后高效作业的完成过程中科学提升课程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述,在双减教育政策的背景下对教师教学质量以及课后教学服务都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在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大多以课内教学和课后作业批改为主,并不涉及课后指导相关服务工作。而随着双减教育政策的实施和深入落地,教师在完成课内高效教学工作的基础之上也要关注学生课后学习的情况,借助作业巩固的方式带领学生在课后学习活动中更好地查缺补漏,夯实课内所学知识,科学提高课程学习有效性。
同时,在双减教育政策的影响下,教师要想有效促进课内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必须关注学生课前有效预习和课后服务工作,将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巩固融合为一个教学整体,课前有效预习做好铺垫、课内高效学习提升质量、课后巩固练习查缺补漏,在贯穿融合的学习闭环中为整体课程学习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就可以基于以往教学经验为学生设计一系列课前预习导学问题,提高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的有效性,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推进做好预习铺垫和准备工作;在课内教学环节,教师要明确课时教学的重点知识,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并明确课内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通过这种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避免各种非必要教学环节造成教学时间浪费问题的发生,在精简的教学资源设计中科学提高课内学习的效率;在课后巩固辅导方面,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情况和实际教学反馈,提高课后巩固作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通过作业分层设计的形式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角度出发对课内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和应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使整体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二、 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教学目标,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养成
在双减教育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基础就是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层次化的导学问题,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课内教学设计阶段,教师要从课程内容和学生学情两个维度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与设计,确保课内学习目标能够符合小学生实际学习认知水平,切实发挥课内教学的作用与价值。以“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就可以做如下设计:①通过课堂学习的过程掌握基本的口算除法技巧。②熟练掌握课本内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③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估算的方式进行分析。④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细化教学任务,在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课堂中逐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既能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可以促进学习能力和智力的提升,达到“三维目标”同步发展。
另外,在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况,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能够不断强化自身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大多以教师讲解知识点内容为主,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并未有意识地锻炼和发展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思维,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质量。双减教育政策的落地不仅要关注教学设计的优化工作,也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减负的同时,保障课程教学的质量,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教育基本要求。
(二)多元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立足双减教育背景,在学科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压力得到了很好的缓解与降低。但同时对学生思维意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活动,高效地完成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互动中引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科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学方法包含了教师的教法以及学生的学法两方面的内容。从实际应用角度分析,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因此,在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当科学合理地进行选择,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学习思维的启发和锻炼,渗透学科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与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学科学习基础。
对教师教学而言,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符合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启发性原则;二是趣味性原则;三是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立足学生学习发展需求,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积极参与的课堂学习实践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趣味性原则则是突出强调教师教学的艺术性,能够立足小学生实际学习兴趣点多样化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使其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材施教原则就是强调教学过程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科学处理学生个体与教学整体的关系。
(三)科学教学评价,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师整个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指明方向。在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要关注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既要突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吸收,也要关注学习质量评价以外的内容,如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等。既要注重学习的结果评价,也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合作交流意识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在教学评价中教师也要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多采用鼓励的语言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信心,从而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能够高效地参与学习过程,科学提高课程学习质量与效率。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极具逻辑性和思维性的理科课程,各个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并且通过内在的联系可形成一个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在优化教学评价、深入推进双减教育政策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发展角度出发科学优化教学设计,用学生自主学习和汲取知识的能力代替教师机械讲授的授课方式,从而在落实双减教育政策的同时保障课内教学的质量。
三、 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策略
(一)革新传统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在小学数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对课程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立足双减政策教育背景,教师要积极地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并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灵活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对课本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与优化,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和落实做好铺垫和准备工作。从当前小学数学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推进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教育思想仍旧占据着主导性的决定地位,教学观念相对较为滞后。因此,提高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需要从教师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和创新,深入学习和理解双减教育政策的内涵,将其与课程教学活动进行紧密的结合。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激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心理,奠定课堂教学基础。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内容势必难以引发学生的有效关注,缺少了学生参与的教学过程其质量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其次,围绕教师信息化的应用能力也要进一步地培训和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本质就是在有限的课内教学时间内,提高授课效率,最大化扩充课堂教学容量,而这些教学要求的有效落实都需要基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基础之上。例如,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代替传统板书书写的环节,将复杂的图形解析借助多媒体动画的方式进行分解,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对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都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最大化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有效提高课内教学的质量。
(二)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预习任务
基于双减政策教育背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就是对学生课前预习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干预,借助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同时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在课内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借助教师的讲解和互动教学弥补自身学习缺陷,实现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同步提高。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课前预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帮助学生科学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课前预习活动教师可以先通过班级群互动的方式向学生发布课前预习的内容以及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指明课前预习的目标和方向,要求学生将自己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问进行标注。其次,在学生有效预习的基础之上尝试自主解决课后习题。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小学数学课后习题大多以课内基础知识为主,学习难度相对较小,对学生预习来说不具备较大的学习难度。学生可以在尝试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对课内基础知识的应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便于进一步明确课内学习的目标。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部分内容时,课程主要围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界定和特征展开,并通过课内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用集合图的方式表示所学过的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在课前预习的学习任务中,教师就可以做如下设计:一是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并进行自主理解;二是用简单思维导图的方式自主整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通过明确的课前预习任务,学生就可以清晰地了解课堂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自己预习时所要关注的重点,从而在预习任务的驱动下高效地完成预习学习活动,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保驾护航。
(三)引入情境教学方式,营造高效课堂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影响,对逻辑性的学习内容理解和吸收速度相对较慢,但是对具象化和形象化的学习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基于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就可以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构建多样化的学习和应用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解吸收所学知识,优化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双减教育政策的提出与应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压力。相较于其他几门课程教学而言,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特征,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数学计算和逻辑分析。由于小学生在学习时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和分析论证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学生完成作业以及解决各类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会感觉非常吃力,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生活化角度出发为学生引入多样化的数学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学习的互动课堂中提高学习效果,并借助具象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知识迁徙能力,促使其具备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引入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性质。如:逛超市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苹果的价格是3.8元/斤,一瓶可乐的价格是2.5元等,那么这些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通过这种生活化问题情境的构建,首先就可以拉近学生和小数知识之间的距离,在浓厚学习兴趣的驱动下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在进一步的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探究情况适时提出引导问题,如:这些小数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积极参与,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最后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分析的学习活动高效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
(四)实施分层教学,提高课内学习针对性
立足双减教育政策背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关注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并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分层,提高课内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由于每一个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各不相同,为了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基于学生实际对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进行分层,在层次化的教学设计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循序渐进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在分层设计教学目标之前,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两个层面落实分层教学的策略。首先,在课本教学内容方面,要基于对教材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科学划分到各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去,依据学生以往学习表现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其次,在学生分层设计方面,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以课程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为主,学习目标突出课本基础知识内容;发展层的学生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好、成绩处于中游的中等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这部分学生向学优生发展;提高层的学生则以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都较好的学优生为主,在学习过程中这部分学生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思维培养和发散能力的养成。在科学分层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实际学习需求设计不同的细化指标,更好地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行为。
(五)围绕重点精准设问,活化学生学习思维
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而言,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其意义和价值不单单体现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对学习过程进行科学的安排,突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问题的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借助问题引领的方式,拓展学生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三角形”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和内容,教师可以提出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核心问题:“针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定理,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证明?”围绕课本基础知识的核心本质提出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让学生在导学问题驱动下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首先通过假设的方式假定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借助折纸、图形计算等多种方式的应用,验证假设的真实性。通过这种学习任务的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明确方向和主题,进而在导学问题的引领下强化学生对核心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循序渐进深入数学问题本质。借助这种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一方面能够带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在精准设问的探究过程中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实践学习过程,从而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六)立足典型例题训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要高效地完成教学活动之外,也要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加以关注,确保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有效地理解和吸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总结以往教学经验,深入剖析双减政策的核心本质,并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与时俱进地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理解性的偏差,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在传统数学学习过程中过度关注某一题型的解决方式,在套用模板的过程中形成思维定势。为此,为了充分发挥双减政策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经典例题的讲授教学渗透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转变传统套用模板解决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例如,在学习过“效率问题”后,教师可以选择经典的计算例题引领学生进行实践和练习,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灵活性。如:王师傅原计划5小时加工680个零件,实际2小时加工了340个。按照这样的效率,可以提前几小时完成?例题解析:
(1)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2)实际工作效率:340÷2=170(个/时)
(3)实际工作时间:680÷170=4(小时)
(4)5-4=1(小时)
通过这样的经典例题解析,在巩固课内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真正将减负增效的教学要求落实到日常教学的活动中去,为学生更好地提高和发展构建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
(七)优化课后作业设计,巩固减负增效效果
课后作业是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学习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和吸收课堂所学知识,并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双减教育政策中,课后作业的优化设计是其重点指导的内容。为了进一步减轻学生课后学习的压力,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时应当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课堂学习实际情况精选课后作业的内容,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削减各类非必要作业内容,在精而少的作业巩固中夯实学习质量。例如,在“大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的有效教学之后,教师就可以改变传统单一书面作业的形式,为学生设计实践类型的活动作业: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家长的帮助下对学校所在社区或者县区的人数进行统计,了解近五年人数的变化情况。通过实践类型的作业内容不仅可以有效改变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浓厚兴趣驱动下更加积极地完成巩固作业的内容,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的效果,真正将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日常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为推动学科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 结语
双减教育政策的提出和深入落实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又一次完善和创新。基于这样的教育背景,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解读双减政策的内涵及其教育要求,明确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关键要点,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奠定基础。在有效剖析和反思的基础之上,围绕学科教学实际情况从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巩固等多个角度入手对教学工作进行细化设计和创新,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序提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