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生活
——物证里的中国民生发展史

2022-11-02本刊编辑部

传记文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民生生活

本刊编辑部

在中国人的日常观念中,“生活”二字,自古以来便是“活着”、“过日子”的朴素表达。《文子·道德》中说:“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各自生活……”生活的主体是人,人民的生活就是“民生”。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正是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源源不断地勤劳创造,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从而塑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与历史形态。因此,儒家自古就有重视“百姓日用”的传统。追寻着中国生活智慧在历史长河中跋涉的足迹,我们发现,作为文化承载的生活日常,才是一个时代最深刻也最鲜活、看得见也摸得着的风华与样貌。

1949 年10 月,对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其国计民生之旅程正式启航——在这片物质尚且匮乏却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上,民主建政保障和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安全与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权利,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建立起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人民群众不仅获得了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其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也显著提高。从50 年代到70 年代,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出几千年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样貌和状态:他们从列宁装、布拉吉,换上工装裤和白衬衫;他们手拿布票、油票、粮票,排起渴望温饱、安居的队列;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的“三转一响”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小岗村按下的红手印,忙着跳皮筋、丢手绢的孩童手推铁环,跑进了“春天的时代”。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序幕拉开,历经56 年的农业税完税证上凝聚了几代中国农民的勤劳和奉献精神,记载了中国农村从贫穷走向富裕、走向新农村建设的奋斗史;随着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与疾控体系的不断健全、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曾经在田间地头背着深棕色药箱匆忙行走的“赤脚医生”的温暖背影,化作农村医疗改革的缩影和人们脑海中的珍贵记忆;2008 年12 月15 日,两岸直接“三通”的全面启动,见证了中国邮政始终守护“一封信一颗心”、“情系万家信达天下”的使命本色与解决人民群众用邮需要中“急难愁盼”的决心与努力;从原始古朴的硬板票到沟通各地的联网票,再到方便安全的实名制机打票,一张张小小的车票更是串起了中国铁路客运事业的发展历程,串起了无数人对于铁路的回忆与感受,也串起了中国铁路“以人为本,旅客至上”的客运理念……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作为历史的核心,唯有人的发展才是衡量文明程度的评价尺度,唯有人的发展才能构成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明确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路,统筹做好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刊2022 年第10 期特别策划“日常生活——物证里的中国民生发展史”封面专题,邀请中国国家博物馆八位物证专家为我们讲述共和国七十多年来农业、轻工业、医疗、交通、邮政等各领域所取得的民生成就,以及与百姓“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的生活日常,其中的真实往事点点滴滴汇聚在时代翻涌的大潮之中,也重叠于很多中国人相似的平凡家庭之中,展现了七十多年来勤谨、质朴的中国百姓在面对人生各种困难、挑战时的勇气与智慧,让人为他们始终迸发出的积极昂扬、鲜活饱满的生命力所深深感动。

今天我们的社会建构和思维方式来源于过去的“传统”,而当下我们的生活形态与格调气质,也会延续发展成为未来的“传统”。历史的变动通常包括生活方式的转变。已经有微观史学家注意到建立日常生活与历史变动的联系,呼吁以人的生活为核心连接社会各部分的历史,让镶嵌于社会组织、物质生活、岁时节日、生命周期、聚落形态中的民众日常生活,成为文化史、社会史、历史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础。在不断流动的历史长河中,尽管社会发展不断向前,时代风俗持续变换,但蓬勃而发的生命气息不会停止,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从未改变,而我们只需“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去。

猜你喜欢

民生生活
城管执法的“民生温度”
民生故事,讲述幸福与温暖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