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有为儒家经典文本研究的新创展
——评《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

2022-11-02杨艳辉孙建霞

人文天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康有为儒学儒家

■杨艳辉 孙建霞

《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在儒家经典文本诠释视野下,从康有为《大学注》《中庸注》《孟子微》《论语注》《大同书》等文本的研读入手,遵循康有为儒学思想经世致用的逻辑线索,立足于康有为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探究西方科学视域下康有为儒学思想体系的嬗变与重建,具有重要价值。该书研究内容涉及变法的具体措施、大同理想的设计以及物质救国的工业化道路等,对于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对康有为儒家经典著作的现代性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界对康有为儒家经典文本诠释研究的拓荒性阐释之作。

一、康有为儒家经典文本研究的新视角

刘星教授《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康有为对儒家经典文本的诠释与解读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充分融合的产物,对儒学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该书以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文本研究为核心,对于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书的问世,一方面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以及理论规范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国家软实力向社会转化,提高全民族人文素质。

清末民初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古老中国经历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帝国主义利用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以及文化渗透的方式动摇了腐朽的清帝国根基,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危机。自幼就胸怀天下、有着救国救民之志的康有为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下踽踽前行,为寻找救国良方进行着不懈努力。1900 年至1902年,康有为完成了《中庸注》《礼运注》《论语注》《孟子微》等儒家经典诠释工作,而对《春秋》《易》《书》的诠释则涵盖在其不同时期的著述之中。《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就是对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文本进行的一次系统研究。儒家思想“是一种具有永久性、独特性时代价值的民族文化形态,在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洗礼中得以补益自身,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经典要想永续流传、永葆青春,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应时代之需、不断推陈出新,守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核心要义,在继承的前提下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活力,深度融入现代社会。

《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对康有为经世致用思想作了重要阐发。康有为对儒家经典文本的创造性诠释具有极强的“通经致用”特征,关注的焦点从“民功”“物用”层面提到经学理论、政治制度层面的高度。他以学术为契机,后逐步落实到制度层面,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以期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康有为从早年崇尚古文经学的治学理路到今文经学立场的转向,从“三世”进化到“大同”理想的理论建构,从“物质”与“道德”并重到以“儒学”为宗,其学术思想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推进、转移和深化。概言之,康有为一以贯之的立场在于:“通经致用”的入世精神,“尊儒”“尊孔”及“尊中”的坚定立场,援东传之西方科学入儒家思想的体系以求中西学术的深度会通与融合,而康有为的这种努力对于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儒家经典具有现代性、与时俱进的特质,康有为对儒家经典的诠释方式也较为大胆,运用诸多西方文化与佛教语汇,依循自己的政治目的,对儒家经典文本进行创造性阐释,这在《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中的揭示也较为明显。康有为以儒家经典为媒介,以今文经学为手段,把个人的西学知识、政治理论与思想主张融入儒家经典的诠释过程之中。但“六经注我”的解经模式导致康有为在儒家经典的诠释过程中有着武断、教条、牵强、比附的问题,致使其并不像是一个典型的追求真理、理性思辨的哲学家。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康有为难以获得哲学上的创收,但这“并未阻碍康氏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试图建立哲学系统的思想家、第一个用西学来扩大与充实中国哲学的思想者”,所有这些在《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中都有更为具体的表达。

《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关于康有为对儒家经典的全新解读所突显的时代议题的阐发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其不懈的努力也在证明其“对儒学的阐释与弘扬是为了挽救儒学走向式微的历史命运”。从刘逢禄开其端,各派学者纷纷通过对儒家经典文本进行注疏、训解与阐释来阐发“经世致用”的思想特质以构建其各自独具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及至康有为,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在戊戌变法前后,流亡印度大吉岭、旅居欧美期间,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援西入儒”“儒西并尊”“以儒化西”的儒家经典的诠释活动,其“尊儒”“尊中”的特征是其一生治学活动的主线。康有为利用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对儒家经典文本的现代性阐发,意欲“以今学反拨伪古,以大同代替旧制,张孔学大道,绘改制蓝图”,出色发挥“春秋公羊”三世说,循今文经学脉络对儒家经典文本予以创造性阐发。因此,对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的一系列专著、杂文、诗文以及政论文等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价值,而《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就是回应旧学与新学承接与发展问题的重要力作。

二、《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的现代价值

康有为一直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如此,才能“致之远大”。因此,对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文本进行深度研究,揭橥其演变与发展的基本脉络,探讨儒家经典与学术思潮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不同学派在儒家经典文本的诠释与哲学体系建构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其学术特色与思想创新等层面作系统阐述与比较研究,从而发掘中国传统诠释学的类型和特征,寻找中国哲学的本土化特质,探究儒学新解与异质文化相容性问题也大有裨益。“现代的教育中断了经典的传承谱系,甚至怀疑经典在一个价值系统中的绝对地位,这样的新儒家是不可想象的。尽管康有为的公羊学立场和对于古文经的怀疑,是经学瓦解的一个环节,但我们认定康有为是现代儒家的开创者,这是因为康有为是始终站在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释的基础上展开儒家的现代性叙事的,而不是放弃经典从康德、黑格尔出发对儒学的哲学化进行思辨。”这是康有为的价值,也是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的研究意义,对于探究儒学现代化转型的动因与途径,为构建当代新儒学提供借鉴。

中国人在知人论世方面,有“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界说,对康有为的评价,《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既不溢美也不苛刻,客观呈现了康有为其人的原貌。在学术界,有关戊戌维新代表人物的评价曾引起热议,在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思想大论争中,康有为等人因为力主走君主立宪的道路,被斥为皇权主义的拥护者;还有学者从儒家道统论出发,指责康有为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导致孔学丧失殆尽。应该说,因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论者对康有为的评价也不同。但无论如何,康有为都是近代史上一个极具开创性的理论家,也是一位著述宏富的学问家,其政治思想与学术理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愧为思想型的“先时之人物”。

《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对康有为诠释文本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应该说,康有为的儒家经典诠释文本中有真知也有谬误。康有为虽非一流的哲学家,但他在重振中国哲学思想方面具有重要贡献,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他把先进的西方文明移植到儒家经典之中的初衷,是为了改变中国、适应世界,具有重要的拓荒性,客观上促进了儒学的现代转型。康有为对儒家经典的全新解释秉承中西调融的特点,是对中西对话的一种有益尝试,他试图在传统儒家经典中突显西方近代科学的理性精神,使儒学与“现代性”建立起一种有机的联系:中西文化不是简单的排斥关系,二者作为异质文化是可以共存的,它们之间有着宽广的开放性、互容性,具有相互契合的基因。通过对康有为儒家经典文本的诠释研究,对诠释成果进行批判的继承与发展,以一种开放的胸怀,借鉴和汲取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对于完善与发展中华民族本土化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康有为以西学补益儒学的努力,是中西学术冲撞后的一种本能反应,他以传统儒家文化为本位,走中西融合之路,创造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康有为对儒家经典文本的创造性诠释产生于中西文化激烈冲撞的近代中国,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向的拐点,也是康有为试图处理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一个极具价值的思考。康有为是清末民初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汇通中西文化的儒学大家,他对儒学的阐释与弘扬是为了挽救儒学走向式微的历史命运。应该说,康有为是致力于儒学现代性、儒学近代化的第一人,虽然他的诸多努力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对于儒学的近代复兴提供了又一可能的发展方向,其中的经验教训仍然值得深入探究与思考,这也是《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所要揭示的核心问题。

三、康有为儒家经典文本研究的新创展

《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是对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文本研究新创展,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儒家经典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更全面地思考儒学如何发展,从而为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重要启示。

具体而言,“新创展”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研究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可以进一步探究经典文献与学术思想的关系,并借鉴西方诠释学的方法开展中国经典诠释研究,从而深化和拓展中国哲学的研究,让传统经典成为人类智慧的源头活水。其二,通过对康有为《论语注》《孟子微》《中庸注》等著作系统研究以及对《易》《春秋》等进行西式的、创造性的、经世致用的解读,力求对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以及国家的政策决策置于良性、持续、和谐的发展轨道。其三,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仁者爱人”与“和而不同”,它是培养真“君子”的一门学问,通过对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文本的研究,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经世致用思想是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的重要特色,“百家众技,凡有立于世者,其中各有精妙,有可观览,凡人自可学之以致用,但若欲经世立教,致之远大”。

《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应该说,近年来儒家经典诠释研究在儒学研究中倍受学术界的重视,也是出版论著较多的一个领域。康有为作为近代重要的儒学大家,探究其儒家经典诠释文本以窥探儒学在清末民初西方文明冲击下的儒学发展形态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康有为经典文本的诠释研究已有诸多研究成果问世,但是系统性、专门性的研究还不够,而《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弥补了这一缺憾。对于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而言,其研究主题的多元性、研究内容的复杂性以及研究程度的深入性,都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与发展空间。

儒家经典的永恒价值在于: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能以更为宽广的胸怀包容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也是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只有沉潜儒家经典文本,直面各个时期庞大而芜杂的注疏系统,才能叩开儒学尤其是经学研究的大门,而《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则是推进此类研究工作的重要步骤。面对儒学研究的百年断裂,必须重审儒家原典,对康有为儒家经典进行深入剖析,以廓清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的研究现状及其突显的时代问题。深度挖掘清末民初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文本对现当代儒学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中的“四书”“五经”文本已经渗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基于儒家经典视域,进行康有为文本诠释研究,并非全然是书斋里的活动。刘星教授在海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了几十篇关于康有为问题研究的学术论文,参与诸多与康有为研究相关的学术交流与学术活动,而此书集中于对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的研究工作也是对儒学的传承与发展。可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具备问题意识,只有把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的时代价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充分融合,才能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之一的儒家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经久不衰,更多的是因为其已经渗透进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家思想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依然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深入研究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促使中国传统的儒学发生裂变并强化了国人的民族认同感,是中国人向外部学习的一种有益尝试,成为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奋起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

《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在诸多方面颇具时代价值,呈现出应有的新意与特色,显示出刘星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只有建立在充分研读原著以及最前沿学术成果的基础之上的理论研究,才会有意义和价值。只有对康有为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具备问题意识,并不断扩大视野、开阔思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在处理经典的过程中彰显其当代价值并致力于走向合理的多元范式,将古经新解与古为今用、学以致用的社会价值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并促成“古”与“今”建立有效联结,在旧学中融入新知、经典诠释,对探求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是《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一书要揭示的重要问题,也是有待我们继续思索的课题。

猜你喜欢

康有为儒学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学交流在路上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