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态保护的朱家峪民居聚落文化景观研究
2022-11-02邵珍珠卜颖辉
■邵珍珠 卜颖辉
一、“活态保护”视域下民居聚落文化景观保护
“活态保护”一词是19 世纪西方学术界在探讨关于遗产的保护理念时产生的。在中国,这一概念最初被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直到2014 年,研究者开始把“活态保护”这一理念用在关于传统民居村落的保护中,目前,传统民居聚落的文化和遗产保护已成为历史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事实上,活态保护是一种将文化遗产放在动态文化场域进行保护的方式,为了达到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延续皆在此文化场域中进行。相比其他单一的保护手法,活态保护关注更多的是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民居聚落文化景观的保护是多维度、多感官、多价值的,而活态保护能够融入生活,体现个性、突出多样性并发挥创造价值,在保护历史遗存本质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意义。因此,聚落文化与活态保护相结合,有利于为聚落文化景观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聚落文化景观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既包括自然的聚落景观,也包括人为的景观环境,是聚落风貌的文化精神统一体。民居聚落中建筑环境、空间结构、古街巷道等实质存在的物体,属于物质性的聚落遗存。人们在使用物质的聚落文化景观时,会在特定场域进行特定活动,或者利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传达知识、技能、手工艺和观念,属于非物质性的聚落遗存。物质形态的建筑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层面的物质审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进而影响到当地的文化。民居聚落的文化景观是由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结合而成的,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想要对文化景观进行研究与保护,需要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进行活态保护,并形成完善的研究方法和保护体系。
二、民居聚落文化景观价值
文化景观已成为世界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也能在特定的区域体现出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居聚落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又与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成为未来民居聚落中文化景观探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民居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同地方的聚落有着不同的文化景观,每个聚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文化的独特性。换言之,一个聚落的景观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该地域的历史文化上的,聚落文化景观是文化的衍生,文化景观是聚落固有的文化承载者。对于一个聚落而言,在特定的环境中诞生的文化与当地景观的外在表现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聚落的一砖一瓦、一景一物以及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文化皆是聚落景观的组成部分,它们无论是从材料上或是形式上各有特色,但一旦用文化景观将其串联起来,就会在无形中表达出一种文化气韵,这就是所谓聚落中的文化景观价值。
(一)历史文化名村朱家峪
朱家峪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该村历史悠久,距今约六百年,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山东境内文明开化较早的古村落之一,此处的民居聚落也就成为学者进行民居聚落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朱家峪特殊的地势造就了不同于平地聚落的建筑格局,加之受到气候、经济、自然、历史、人口迁移、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了独特的聚落形态、空间布局以及景观现象,体现了古村独特的审美艺术与营建技术。20 世纪70 年代,该村进行过搬迁和扩建,幸运的是,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基本得到了完整保留,2005 年,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了“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荣誉,现已成为济南市著名景点。
(二)独一无二的聚落景观要素
朱家峪村是一个具有典型山东建筑风貌的古村落。此处三面环山,东至白虎岭,西至笔架山,南至文峰山脚下,北至古圩子墙,村子以南北方向呈狭长分布。村里的民居建筑大多集中在南部山麓的山坡上,而北方有限的平地大多作为农田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聚落中还建有宗祠、寺庙等公共建筑,作为宗族文化的情感寄托。
街巷道路是聚落中的骨骼体系。村内共有四条主干道,许多分支路线与主路线有机相连在一起,构成了村落的主体格局。街道依附地形地势呈曲折形状,建筑入口面向街道,形成与街道形态一致的蜿蜒布局,整体组成自然流畅的曲线,形成线性景观空间。聚落建筑也依附地形而建,建筑以民居为主,在不同的节点设置重要的公共建筑,如文昌阁、山阴小学、朱氏家祠等。
民居聚落中的特色建筑、特色空间和文化场所往往是聚落记忆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保护与修复的过程中,务必保留具有特定历史意义和历史印记的场所,保持居民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朱家峪在保留民居聚落形态的同时,也特别留意当地的传统文化,将文化与建筑相结合,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又使当地文化区别于山东其他地区聚落文化。
(三)建筑环境
1.功能多样的公共建筑
朱家峪的地标性公共建筑有朱氏祠堂、文昌阁、私塾等。该村宗祠多为复式建筑,其构架和装饰水平均高于民居,体现了宗族等级。村民在宗教信仰上为多神崇拜,祈求身体健康、功成名就,并为各路神灵筑造阁楼庙宇,如文昌阁与村南文峰山顶的魁星楼遥相呼应。朱家峪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文化教育,设立私塾数十处,如规模宏大的山阴小学,校园有大小三进院落,院内青砖灰瓦,俨然有序。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古村中部的女子学校虽然只是一座普通二层小楼,却是山东省内成立最早的女子学堂之一。
2.上下有等的民居建筑
“孔孟之道”“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等都是齐鲁文化的关键词,朱家裕聚落的文化景观也受到上述思想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文化和礼仪,不仅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建筑风格上也有所体现。以建筑用材及建筑技术进行划分,朱家裕的民居主要分为三个等级:上等民居建筑一般住着比较富裕或有一定官职的人,无论是形式还是材料,多有讲究,在民居建筑下半处设立墙裙,以青石铺装,上面砌筑清水砖墙,屋顶用半圆状砖瓦覆盖,窗户雕以各种形式的窗花,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典雅的气质;中等建筑住着普通百姓,墙裙上面一般为土坯墙,外涂一层白色石灰,防止雨水冲击,屋顶以草覆盖;低等建筑则为了满足基本的住宿需求。
3.建筑结构及构造
朱家峪的景观格局虽基本一致,但不拘泥于固有模式,能够根据地势形成不同的空间特色,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村内民居的屋顶常采用传统的硬山顶,不需要椽子,檩条距离紧密排列,檩条上先铺一层芦苇箔,再铺一层毛箔,两层箔片铺好后,再涂上一层白灰,风干后变成杏黄色,即便不挂瓦也不会渗水。如果屋主的经济条件允许,一般会在屋顶上再覆盖一层瓦。
朱家峪民居建筑结构多为墙体承重,极少出现承重柱。墙体较一般建筑略厚一些,多数在35厘米至50 厘米,且大部分建筑的墙体为土坯墙,土坯外层会混合一些麦秸或者石灰稍做处理,避免雨水的冲刷。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建造者还会做80 厘米至90 厘米的墙裙处理,使墙体更加耐用。大门多采用硬山顶,大门的台阶被抬高以显示屋主的家庭地位。一般民居屋顶铺稻草,墙面屋脊铺两排青瓦装饰,门第较高的人在稻草上均匀地覆盖一层绿色的瓷砖。由于建筑墙体承重有限,窗户一般较小,且距地较近,约180 厘米,窗口使用较粗的木制过梁作支撑,保证其牢固性。
4.建筑装饰艺术
装饰主要集中在院门、照壁及房屋的屋顶和门上,考虑到当时的等级制度,人们会选择与自家情况匹配的装饰来完善建筑。按材质划分,装饰物主要有木雕、石雕、砖雕、绘画和铁艺等。装饰图案多为牡丹、蟠桃、八仙、梅兰竹菊、葫芦等纹样,此外还有几何纹样、兽类纹样等。
三、民居聚落文化景观的活态保护与发展
(一)民居聚落活态保护面临的问题
传统民居聚落文化景观的保护既体现在以物质形式存在的空间结构,还体现在非物质层面的传承与发展。现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传统的民居聚落形成巨大的冲击,处于黄金地段的村落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或者改建新农村。因此,传统聚落的保护存在一个辩证关系——传承与创新,如何通过一种新的手段,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传统进行新的补充。
由于居民保护意识和文化观念薄弱,朱家峪在保护与再发展的过程中方式方法不够严谨细致,损坏了很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存。具体来说,朱家峪民居聚落的活态保护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建筑本身的问题,建筑经过漫长的岁月难免破损,功能、尺度等也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街道内部风貌完整性被破坏,难以修复如初;宗族成员的迁移使得族系逐渐瓦解,建筑使用率低,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的手工业逐渐走向衰弱,民间艺术和文化逐渐失传。另一方面则是人为问题,保护意识浅薄;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保护;传承后继无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虽给当地政府和居民带来了经济上的效益,却弱化了传统民居聚落的文化内涵。
(二)民居聚落活态保护思路
文化景观的保护是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传统民居聚落的保护应该首先考虑其文化景观的价值和历史意义,然后确定具体的保护目标和保护方式。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形成了理想的乡村机理和景观系统。朱家峪古村落首先应根据村落的布局特征对具有古村落建筑风貌和遗存下来的街道、古树、工艺等进行保护;其次是对典型的公共建筑空间、建筑布局、建筑尺度、纹样、街巷空间肌理等进行保护;最后是对精神文化、商业文化等人为因素进行保护,重现民间生活。
此外,在建筑的保护和修复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原有的建筑形态、材料、建筑方式,尽可能保留建筑的原有结构。对于破损的门窗及其他结构予以更换,及时修复增补建筑墙面以及建筑上的装饰;对于沿街店铺要将传统建筑环境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在保护好传统手工艺生产流程的前提下,改善建筑基础条件,以便于经营活动的展开,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提升整体质量。
同时,在保护改造民居聚落、改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古村落着重进行旅游产业开发,以“古风古貌”和“历史名村”为名片,注重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发扬,同时强化生态旅游和生活体验等活动中的文化特色,形成一套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
结语
活态保护是世界范围内各学者对民居聚落和文化景观努力探索的重要研究方向。如果把民居聚落比作一件历经百年磨砺的容器,那么对民居聚落的活态保护就是对容器本身和容器内所蕴藏故事的保护,文化景观的活态保护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动态演进的,更是富有生命、有机生长的。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为此,需要在政府和各界支持下,根据聚落的详细情况做好合理规划和保护,使山东民居聚落文化景观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