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思想的建构逻辑及时代价值
2022-11-01蔡文成葛晓瑜
蔡文成 葛晓瑜
[摘 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构成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探索历程构成其历史逻辑,新时代的现实场域构成其实践逻辑。共同富裕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理论层面上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在实践层面上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方略和行动指南,在世界共同繁荣与发展中为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共同富裕;贫富差距;建构逻辑;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09-0017-07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公平正义的核心内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的民生福祉。基于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共同富裕思想,本文尝试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以及时代价值等不同视角,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共同富裕思想独特的价值优势,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以期更好地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一、从理想到理论:共同富裕思想建构的理论逻辑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大同”理想的无限向往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在古今中外的社会构想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弊端,只有公有制能够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与剥削,奠定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推动社会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关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价值取向,经过几千年的继承与发扬,这种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根植着对共同富裕理想的初步构建与创新发展。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提倡和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都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美好设想,为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根基与文化给养。中国古代素有大同社会理想的传统和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就显示出人们对于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的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儒家文化兴盛之后,人们“天下为公”的社会愿景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儒家文化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理想最早的理论根源。通过秦末农民起义首领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真切呐喊,东晋诗人陶渊明构想的世外桃源,两宋时期农民起义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可以明显看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于共同富裕的大同社会的向往,也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理想的萌芽与发展。但是囿于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匮乏,人们对于“天下为公”的期望只能寄托于某个圣人的“超能力”上,因此这种憧憬只能成为一种空想。近代以来,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以“天下为公”为政治抱负,这同样展示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近代革命家、思想家们力图构建一个平等博爱的社会的美好构想。但是这种设想同样受制于近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产阶级与生俱来的软弱性、妥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构建了中华民族对于共同富裕理想的价值认同,推动形成中国人民对于共同富裕的共识,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朴实智慧的思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构想。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特征。早在19世纪初期,西欧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家就对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人共同劳动共同分享,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完全自给自足、全社会共同享有,不存在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也没有贫富差距过大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但这个“理想社会”具有不可避免的空想性与不可实现性,脱离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受制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因此不具备现实实践之可能。马克思后来发展的共产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其最大区别在于马克思对于唯物史观的创立与运用,从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共同富裕构想。马克思认为,商品的自由贸易并不是造成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分化严重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最根本原因,这一矛盾的最大痼疾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财产私有制。私有财产是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人的异化一经产生,就与私有财产互为因果。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马克思阐明了共同劳动与公平分配的原则,他提出:“在人人都必須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1]255劳动者作为人类历史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只有在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中,才能彻底摆脱资本家的践踏,才能彻底从压迫和剥削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从理念到行动:共同富裕思想建构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矢志不渝地带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向早日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大步前进。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光辉奋斗历程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勠力同心为实现共同富裕奋力拼搏的艰苦奋斗史,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历史逻辑。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同富裕思想的革命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革命奋斗的终极目标,共同富裕就是这个目标的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提出,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过大引起的矛盾积怨已久,无产阶级生活无比凄惨,贫富分化和阶级压迫是中国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伟大的革命抱负作出的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毛泽东系统地阐明了当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了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和主要矛盾,一针见血地指明无产阶级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主力军,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革命可以争取的朋友,革命须以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和主要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难革命的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西柏坡时期等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打土豪、分田地”作为惠及民生的主要土地方针,力图创建一个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新社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尝试施行《中国土地法大纲》,使穷困的贫下中农获得土地,能够做到粮食自给自足,靠自己的劳动吃饭,这一举措为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通过局部地区的生产生活实践先行确定了一条具有可实施性、可计划性的迈向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对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相结合,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目标,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伟大历程。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同富裕思想的制度奠基
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这一奋斗目标,他指出,要实行农业合作化,就是要“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2]437,深刻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党领导人民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目标,坚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良好的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基础设施短缺,工业发展落后,社会遭受重创后的恢复工作亟待开展。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的过渡时期,中国逐步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改变当时中国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成分大体分为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私有制三种,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要在这一时期实行农业合作社制度,他主张以集中的小农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确保粮食和轻工业能源供应,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并指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3]308。这个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了国民经济体系的完善,加快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党和国家进一步统筹安排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政治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有美国的三十分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比欧美发达国家落后30多年,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并不富裕,距离将中国建成工业化强国还有较大差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重要的发展战略:“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并强调“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4]142邓小平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4]166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一批人先富起来,社会随即开始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的势头。对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重点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指出要“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5]23。具体解决措施为:调整收入分配差距,避免贫富差距过大,积极促进西部大开发,调整新阶段的“三步走”战略。到21世纪初,中国社会仍存在收入分配不合理,区域、行业、城乡、个人收入差距过大的突出问题。因此,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4。为进一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中央明确提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因地制宜、共同发展的举措。
(四)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创新与完善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7]9。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重要转变,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9。由此可见,区域、城乡、行业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向前发展,人民获得满足感幸福感,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8]19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9]50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10]216,只有牢牢把握发展这一关键环节才能找到推动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0]7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缩小了区域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创建了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共享发展结果,实现了共同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概括为“十个明确”[11]24-25。《决议》中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1]24。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早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创新理论,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从思想到实践:共同富裕思想建构的实践逻辑
在党的百余年奋斗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陈出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共同富裕思想。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结合中国社会具体实际,切实聚焦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创新理论,围绕党的领导、人民至上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三个具体方面,形成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逻辑。
(一)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基础: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基础和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共同富裕实践路径的最根本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就在于能够集中全体人民的共同力量实现伟大的目标。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宏伟目标,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伟大实践的生动展现。新时代,面对国内外日益严峻的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为在本世纪中叶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目标积蓄动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具体实践充分说明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的最根本要求是党的领导,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基础是党的领导。
(二)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方向:人民至上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坚决秉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不动摇,坚决做到人民当家作主,将人民性作为党执政兴国的最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至上的实践历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每个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的根本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南,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基础上,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切实有效的政策扎实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历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方向和发展理念不动摇,以人民群众的切实所得所有为标尺,在实践中不断考量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奋斗不息,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以少部分精英阶级的诉求为最高利益,最大限度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用无产阶级的血汗换取资本家们的家财万贯,实现资产阶级的富裕和现代化,最终导致整个社会财富严重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的弊病暴露无遗。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的得失为根本考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追求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共同富裕的目标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达到了物质充裕与精神富足的高度有机统一,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获得满足,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四、从继承到创新:共同富裕思想的时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同富裕思想作出了创新性发展与贡献,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方略和行动指南,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表达,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提出,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以实现资产阶级的富裕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将关注点首次放在劳动人民饥寒交迫的困窘处境之中,提出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提倡建立一个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完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思想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关照着底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方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科学观点和基本方法。新时代,面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日益复杂的国际社会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人民群众切身生活,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根本价值准则,致力于解决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问题,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对党在新的历史阶段领导人民共同奋斗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和行动指南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人民的直接利益与诉求就是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奋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扎实推进经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此,党和国家结合中国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与人民群众紧密关切的现实问题综合考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加强了民主、法治、安全、生态、公平、正义等建设,为中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奠定了基础,切实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解决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诸多现实矛盾和问题,为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赓续奋斗铸牢了理论根基,深刻表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决心,是党在新时代进行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指南。
(三)为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是心系全人类命运与前途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切的是全人类的解放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全体中华儿女和世界上其他受压迫、受剥削的民族和人民找寻一条通往解放和幸福的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7]45。因此,党中央提出新时期要构建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关切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价值诉求,实现全世界人民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视野不同于以往资本主义社会提出的少数人的富裕与精英阶级的优渥,而是心系全人类共同命运,关切人类前途与发展,强调不仅要实现中国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同时更要开阔国际视野,关注整个国际社会受压迫民族的解放与发展,稳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12]723共同体,世界各国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独善其身,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全人类真正的富裕、真正的幸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生动力与核心目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和践行的共同富裕就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世界减贫事业的一大创举,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共同富裕思想为世界各国人民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澤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0]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0年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宫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