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束化护理在重症肺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患者重症监护中的效果观察

2022-11-01刘雨濛

临床医药实践 2022年11期
关键词:监护室性肺炎呼吸衰竭

刘雨濛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在重症监护室的医护实践中,重症肺炎是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该病在细菌、病毒或多种非典型病原体的侵犯下起病急,病程发展迅速,可引发肺实质严重病变、呼吸道黏膜黏液分泌增加,导致换气、通气功能急剧下降,造成患者机体缺氧、CO2潴留甚至代谢功能紊乱,具有预后不佳、治疗难度大等特点[1-2]。此外,处于重症肺炎状态时,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显著降低,内毒素等病原体成分及全身性炎症反应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造成患者死亡[3-4]。研究[5]显示,发生呼吸衰竭的重症肺炎患者病死率明显上升,可高达30%~50%。而在临床治疗的同时,采取完善合理的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的病程转归。近年来对重症监护室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重症肺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成年患者64 例,采用盲选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 例。观察组中男18 例,女14 例,年龄(56.72±8.39) 岁;社区获得性肺炎25 例,医院获得性肺炎7 例。对照组中男16 例,女16 例,年龄(55.83±9.14) 岁;社区获得性肺炎27 例,医院获得性肺炎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及《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关于重症肺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且均接受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6-7]。排除标准: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液疾病患者;入院前接受抗凝血治疗的患者;伴有恶性肿瘤患者。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抗感染、止咳及化痰等常规治疗,并通过无创呼吸机行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辅助呼吸。若患者治疗期间仍发生血压降低、呼吸加快、意识障碍以及窒息等状况,及时行气管插管并调整为有创机械通气。与此同时,患者治疗期间配合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入科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入科后行心电监护,密切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及体温等生命体征,并予以机械通气的常规护理及吸痰和口腔护理等。

观察组患者予以集束化护理。第一,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在配合治疗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患者取头后仰且头肩水平的仰卧位,并协助摆放舒适体位,同时使用软垫垫于身体受压部位,降低压疮发生风险。第二,气道护理:重症肺炎患者痰液往往量多且黏稠,若未及时清理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导致呼吸困难加重。鼓励患者积极喝水,控制饮水量在每日1 500 mL左右以降低痰液黏稠度,必要时与医师沟通调整化痰用药。若患者存在排痰困难、经皮指氧饱和度(SpO2)低于90%、气道压力升高以及闻及痰鸣音等情况,及时采用吸引器吸出痰液,并密切观察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体征变化。此外,每日定时以振动排痰法协助患者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8]。第三,营养护理:通过肠内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供给。配制营养液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配制完成后保存于4 ℃冰箱,使用前恢复至约37 ℃,温开水冲管后进行鼻饲。鼻饲后30 min内应适当抬高患者头部以预防误吸[9-10]。第四,并发症护理:患者病程中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肺水肿以及心功能不全等一系列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并及时告知医师,积极采取配合并发症治疗的相关护理措施。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干预2周后从股动脉抽取动脉血,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血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血气指标,评估改善效果。并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入组时血气分析检查显示SaO2,PaO2及Pa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O2与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入组时PT,APTT及Fb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单位:例(%)

3 讨 论

重症肺炎作为重症监护室高发疾病,若未及时控制,恶化为呼吸衰竭的风险较高,并且可能进一步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病情更为复杂而严重[11]。患者因肺部严重感染造成肺功能减弱、呼吸困难,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及睡眠情况,加之患者对重症监护室陌生环境以及对危重症的恐惧,往往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而加重机体应激反应,不利于患者预后[12]。与此同时,呼吸机辅助呼吸对于改善患者缺氧、代谢功能紊乱及CO2潴留等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造成的严重后果具有重要意义,而同时配合合理有效的吸痰护理、气管插管护理等护理措施是呼吸机辅助呼吸发挥治疗作用的必要保证[13]。传统护理干预仅遵从该病的一般护理操作流程及共性特征进行被动施护,护理积极性有限且较为粗泛,相对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14]。集束化护理聚焦于患者具体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护理,尽可能全面消除不利于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15]。

本研究中,我们对于重症监护室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使用集束化护理模式,实施体位护理、气道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具体护理措施。首先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可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异常情况,给予及时干预,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在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中,其肺部组织的严重感染等因素可导致分泌物增加、肺部充血。而通过稀释痰液、振动排痰法促进排痰以及吸引器吸痰等措施可有效清除气管和肺部痰液,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结果显示,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后患者SaO2与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提示患者血气指标和呼吸功能得到改善。与此同时,重症肺炎患者存在较高的感染性休克发生风险。重症肺炎大多由细菌感染引起,早期炎症治疗不及时易引起感染性休克,这类患者除了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外,还会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速等休克症状。而感染性休克与消耗性凝血障碍及纤溶亢进密切相关[16]。本研究显示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凝血指标,降低凝血障碍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对于重症监护室重症肺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患者,集束化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与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监护室性肺炎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研究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重症监护室护理人文关怀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
发展性照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喘憋性肺炎婴幼儿血清维生素A、D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重症监护室中合并肥胖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基于MIMIC-Ⅲ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