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教育理念指导下,让材料“活”起来的实践与研究

2022-11-01王玲玲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幼儿100 2022年40期
关键词:陈鹤琴扑克牌泥巴

文/王玲玲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陈鹤琴说:“小孩子很少空着手玩,必须有许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满足玩的欲望。”游戏材料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玩具在幼儿教育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中、小学的教科书一样不可缺少”。幼儿园里,从园长到教师,都不遗余力地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游戏材料。教室里、走廊里,满满当当的材料,户外、操场上亦摆放着大小不一的玩具和材料。在众多玩具材料中,被幼儿“冷落”、空置在一旁的材料也确有很多。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样的材料才是幼儿爱玩的呢?如何保持幼儿对材料的热情呢?如何才能从材料本身出发,“活捉”(材料的挖掘与发现)、“活玩”(材料的玩法与支持)、“活思”(材料的延伸与联结),让幼儿身边的材料“活”起来?

一、捕捉幼儿身边的“活”材料

陈鹤琴说:“小孩子玩的玩物是要‘活’的,不要‘死’的。”“所谓‘活’的玩物就是变化很多的,小孩子玩了不容易生厌的。”除了园所提供的玩具,我们可以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挖掘生动的玩具材料,从而使得幼儿对材料的探索状态能够一直保持“鲜活”。兴趣从哪里来?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这就要从幼儿身边正经历的体验和正从事的活动中寻找和捕捉了。家庭、社会、幼儿园,无论在哪一类群体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所与幼儿产生的联结,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着影响,在这些外部环境中,挖掘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开发材料的利用价值,协助幼儿抓住环境中能够对自身发展起到积极影响的契机,“活捉”材料。

(一)晨谈里寻找线索

晨谈是幼儿经验输入和输出的“集散地”,与成长有关的一切话题都可在晨谈发生。这为走近幼儿的兴趣、了解幼儿的经历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幼儿最近正在玩什么,喜欢玩什么;在家里玩什么,在小区里玩什么;在幼儿园里最喜欢玩什么……所有与玩具材料相关的信息都能收集到。这个平台里挖掘出的线索,有的是幼儿个性化的喜好,经在班级推广后,拓宽了其他幼儿的视野、增强了同伴间的互动、增加了集体归属感。如:一名幼儿在晨谈时分享了他与家人发现了搭建游戏的新材料——扑克牌。这之后,一场“扑克牌建筑秀”便拉开了帷幕,孩子们不仅在家里操作,还把扑克牌带到幼儿园与同伴一起合作,班级群更是成为他们分享各种作品的“打卡圣地”。也有的是幼儿的群体效应,大家同时感兴趣的材料,先各自在家把玩,经晨谈分享后,再集中材料一起玩,相互探讨经验。如:市面上正流行“魔尺”,是一种可变化造型的益智玩具,许多幼儿都有,于是带到幼儿园,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游戏。

(二)幼儿园内探秘素材

幼儿园里的设施是幼儿每天接触最多的材料对象,教师可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对哪些材料有兴趣,从而着重挖掘材料的玩法、合作的方法、材料与幼儿发展的作用方式等。陈鹤琴先生说:“我们需要布置环境以充实儿童的生活环境,丰富儿童的学习资料”“幼稚园需要布置一个审美的环境和科学的环境。”幼儿园里有花园,有菜园;有植物,有动物,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环绕在幼儿的周围。带领幼儿在幼儿园的户外环境中寻找感兴趣的、可操作的材料。如:在一次户外散步活动中,幼儿用小树棍在刚被雨淋过的松软的地面上挖出了一小团泥,然后和同伴一起敲打着玩。教师发现了幼儿这一行为,考虑到泥巴的可塑性,便带领大家在园内找到了一块可玩泥巴的场地,支持幼儿的发现,推动新材料的探索。

二、让材料“活”起来的方法与途径

材料提供后,教师的具体“任务”便明确了——观察、支持、介入、指导。所谓观察,即将材料的操作方法交给幼儿尝试,教师负责观察记录过程中幼儿的思考、作品及交往,用以支持游戏的发展;所谓支持,是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为材料的操作提供更多物质辅助和经验支撑;所谓介入,是指教师以游戏同伴的身份操作材料,将经验或技能在共同参与中传递给幼儿;所谓指导,是指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操作过程、总结操作经验、拓展操作方法。以上过程中,教师虽频繁出现,但主要的身份仅是“辅助者”,材料问题的发现、材料玩法的升级、材料的情感体验,所有的主体都是幼儿。

(一)“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幼儿是探索材料的主体,当材料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充分放手让幼儿在自主尝试中发现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提前帮幼儿做好完全的准备。之前提到的玩泥游戏可在此作为一例:

幼儿在发现泥巴可作为玩具材料后,开始了相应的操作游戏。第一次尝试后,幼儿的心情由原先的期待和兴奋转变成了沮丧和迷茫,原来玩泥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让干土变成可以揉捏的湿土不容易:取水不方便;好不容易挖的小坑,同伴在里面跳,溅得满身都是泥;有的想挖坑,有的想填坑……回到教室后,幼儿很是嫌弃自己一头一身的泥,纷纷抱怨“太脏了”。

这是操作新材料时幼儿遇到的真实问题,是他们的切身感受。这些问题教师是可以预判到的,如果在游戏前,教师就依据自己的经验为材料探索做好充足的准备,势必会破坏幼儿自己发现问题的这一有效价值。下一步,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小结玩泥的体验,收集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帮助。作为连接者,教师需预设解决问题的步骤,而非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组织讨论、收集意见、事实鉴别、整理规划,实践论证,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讨论是主要组织形式,贯穿始终,问题解决的方法从幼儿经验中来,由教师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和补充,再推广到幼儿中,最后再经幼儿的论证和实践。上述提到的“取水不方便”和“同伴不会合作”的问题,也在同样的步骤中完成了方法和答案的找寻,并由幼儿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去实践验证。在与材料互动的时间里,幼儿一定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可能是关于玩法的,可能是关于交往的,也可能是关于材料本身的,教师将继续充当连接者的角色,连接幼儿与问题,连接幼儿与方法,在这样一个流动的过程中,实现材料的“活”探索,从而提高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思考,发明玩法,拓展经验

陈鹤琴先生说:“玩物的作用,不仅仅是博小孩子之欢心,也要使他因此得着自动的机会。”要让“小孩子得了许多快乐,许多经验,许多知识”。幼儿面对材料时,要与它们发生有效的互动,要能动脑筋玩起来。其实,许多玩具当其本身是独立个体的时候,并不“好玩”或者“生动”,比如积木。但有许多积木在一起可以拼搭不同的造型时,积木就“活”了起来,幼儿可以借助图纸甚至是自制的图纸与积木产生搭建的互动。幼儿发现的新材料,更是要让它们在被把玩的过程中“活”起来。由于这些材料源自幼儿的生活,有些甚至是有特定功用的物品,如扑克牌、卷纸筒等看似与玩具沾不上边的物品,在成为幼儿的游戏材料后,要能够持续博得幼儿的欢心,使得幼儿在与材料互动中有所提升和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即思考更多的玩法,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保持游戏热情。

1.计划与回顾。

在与材料互动前后,教师鼓励幼儿计划和反思,思考材料的玩法并在当天游戏结束后回顾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上述玩泥游戏中,幼儿就现有的材料在游戏前各自制定了游戏计划:把泥坑挖得再大一点;用水多和一点稀的泥巴,在墙上画画;做一个泥巴小人……带着各自的计划,幼儿投入到游戏中并在游戏结束后进行了回顾与反思:泥巴里有许多杂物,不好捏;想要画彩色的泥巴画,全是土色的不好看;挖泥坑的铲子太小了,不方便……幼儿提出的种种问题正是他们思考的结果,而正是有了这些结果才能推动游戏的改进,保持游戏的兴趣。回顾并不是思考的终结,要将阻碍游戏发展的问题解决还需要幼儿继续开动脑筋。在集体讨论、经验支撑、师幼配合等各环节、多方位的努力下,小结出了改进的方法:泥土先用筛子筛出杂物,然后再加水和稀;在美工区取一些颜料带到泥巴区;跟花房叔叔借大一点的铁锹或从家里带大铲子来……

2.借鉴与学习。

被幼儿丢在一边成为“死”玩具的,很可能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遇到了“瓶颈”,没有更多的创造,而失去了成功与挑战的快乐。基于材料,丰富幼儿的认知,拓展他们的经验,唤起他们的思考,是玩具“活”起来的必要举措。文章前面提到的扑克牌游戏中,一开始幼儿对于新鲜的材料非常感兴趣,但由于扑克牌很轻,搭建的作品容易倒,幼儿在游戏中常会有挫败感,渐渐对材料失去了兴趣。眼看幼儿已经积累了架空、垒高的技能经验,并开始了合作性的交往,就这么中断太可惜了,于是教师介入进来,采取措施激发思考,帮助幼儿重新点燃兴趣。首先,组织幼儿观看扑克牌建筑大师的视频,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建筑大师搭建的高楼大厦为什么不会倒?(耐心、细心)在搭建时用了什么方法?不同形状的建筑可以怎么完成?……在视频中,幼儿惊叹扑克牌居然可以搭出比人还高的建筑,各种造型的建筑都可以用扑克牌搭建成功,这又激发了他们想要继续游戏的热情。教师还邀请了班级里一名从事桥梁建筑工作的家长为幼儿讲解桥梁的搭建方法,更添了幼儿用扑克牌搭建各种事物的愿望。在借鉴与学习中,幼儿对新摄取的知识经验进行联想与思考,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回顾与整理,在动态的思考过程中,重拾对材料的兴趣,让材料“活”了起来。

(三)“活”尝试,延伸玩法,联结经验

幼儿园生活是一个整体,活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玩具材料也不例外。如:扮演区的布娃娃,即可以被照顾和打扮,发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功用,也可以与阅读区发生联结,成为幼儿讲故事、创编儿歌的载体。积木区的材料,既可以在幼儿空间构造的能力上发生作用,也可以作为美工区材料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扑克牌游戏中,幼儿将扑克牌与积木辅助在一起搭建,借积木的硬度,创意地建造他们设想的“空中楼阁”和“跨海大桥”。材料间的辅助、幼儿大胆的尝试,使得材料本身增添了活力,从而赋予了游戏新的趣味与意义。材料在区域间相互渗透,材料的玩法在幼儿的思考和尝试中千变万化。除了空间上的相互连接,材料也可追随时间线进行不同主题的“创意玩法”。泥巴区的游戏中,跟随时间的推移,伴随社会、幼儿园重大事件的开展,幼儿不断尝试泥巴的新玩法:幼儿园过生日时,用泥巴制作幼儿园的房屋、蛋糕及各种礼物;神舟飞船升空时,制作大型发射基地和火箭;国庆节时,制作天安门城楼……过程中,有计划、有设想;有反思、有重建;有合作,有争议。幼儿与材料实实在在地、动态式地互动着,玩“活”了材料,亦获得了发展。

三、“活”材料与幼儿

让材料“活”起来最大的获益者便是幼儿,陈鹤琴先生说:“好的玩物是可以刺激想象力和发展创造力的。”我们追求的“活”材料恰是从幼儿的喜好出发,创设条件促使幼儿保持对材料探索和研究的兴趣,使得热情不减少、发展不中断。虽有教师的助推作用,但整个过程中,幼儿也有了实在的收获:

(一)学会思考

挖掘材料,研究材料,升级玩法,在保持材料“鲜活”的过程中,幼儿在计划、讨论、反思中不断思考着。反复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他们学会思考的最好见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思考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因为确实遇到了问题需要解决);思考的内容更加丰富,由材料的玩法拓宽到合作的方法(因为大胆的设计需要同伴协助);思考的意愿更加强烈(因为想要更有创意的作品)。

(二)学会与同伴相处

材料的“活”首要是玩法的“活”,玩法的“活”必要是互动的“活”,一个玩具或材料,如果幼儿一个人玩,无论玩具或材料本身多么有意思,终究会被幼儿抛之一边,成为“死”的玩具。升级材料的玩法,使之生动有趣,离不开幼儿间的互助与合作。在这些互动中,会发生意见不一的争执,会发生共享材料的抢夺,但亦会发生合作共事的协商和目标一致的协作。幼儿在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情绪以及不同的对待同伴的方式,需要他们去相处,去应对。

(三)学会尊重事实

在创造性地把玩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在遇到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案时,有些做法是无法实现的,比如户外玩扑克牌游戏时,扑克牌会被风吹倒,他们提议在户外装一个大的玻璃罩,这显然是行不通的,需要思考比较符合实际的做法。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依据现实、尊重事实地思考切实可行的操作与方法。

四、“活”材料与教师

让材料“活”起来的主要推动者是教师。精而准确的捕捉、密而细致的观察、快而明确的推动、科学而有力的支持,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引领着我们开展科学有效、生动有趣的幼儿教育活动。在其教育思想中,我们看到“小孩子玩的玩物要‘活’的,不要‘死’的”这样的“游戏与玩物”的原则,并读到陈鹤琴先生就“活”玩物举的例子和进行的说明。在这样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教师不会放任现实中的游戏材料成为“死”材料,而一定会联系实际让材料“活”起来。

(二)坚持精密观察

要推动材料的有趣和有益,保持幼儿的研究状态,教师需观察幼儿的发现行为和游戏行为,在必要时建立连接,给予支持,确保材料的推进和游戏的递进。陈鹤琴先生说:“精密观察是开启真理宝藏的钥匙。”教师握着精密观察的钥匙,就能在幼儿与材料互动中探秘幼儿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更加了解幼儿,助推幼儿的活动力。

(三)坚持学习

学习不仅是专业理论的摄入,也是社会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的汲取。当幼儿从事建构、种植、造型等活动时,教师能够给予合理且有效的指导与推动。教师的学习不仅可以通过书本,也可以向有相关经验的各类人士取经,了解和储备多方面的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在材料“活”起来的过程中不断发挥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陈鹤琴扑克牌泥巴
巧算扑克牌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玩泥巴,造梦想
小泥巴变变变
混乱的扑克牌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单元教育课程与陈鹤琴关系探析
陈鹤琴不赚昧心钱
扑克牌中的数学
泥巴泥巴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