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梳地方资源,厚植家乡情怀

2022-11-01熊凌燕江苏省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

幼儿100 2022年40期
关键词:家乡特色资源

文/熊凌燕 江苏省如皋市教师发展中心

归属感是人与周围人和事的连接,即个人自觉被他人或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对幼儿来说,归属感有助于幼儿建立自信与独立意识,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心理满足,形成健全人格,是幼儿成长的精神支柱,是支撑他们拔节而起的“根”。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是一种归属感的培养,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归属感有着从家庭、幼儿园、家乡、国家、地球这样的发展顺序和层次的变化。

新出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将立德树人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之一,那对幼儿而言,怎样做能在其幼小的心灵中厚植乡土情怀、提升幼儿对家乡的热爱呢?一方古韵滋人心,一圃农田蕴童真。生活中随处都是幼儿可见、可闻、可理解、可接受的“乡情”。我们可从巧妙梳理和利用家乡地方资源入手,以家乡的人、事、物来熏陶幼儿,从而使幼儿感受家乡的无穷魅力,成为有根的人。

一、梳理资源,厘清地区特色

由于地理位置、园所地域的不同,每所幼儿园都有独特的地方资源。幼儿园可对周边资源和园所资源进行梳理,挖掘符合所在地区的特色资源。

1.多样开发资源。

在挖掘收集地方资源时,要注重将周边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环境、建筑设施、文化古迹、节日风俗、文化艺术、民间艺人等等充分挖掘,纳入资源体系,厘清特色地方资源。

区域内一幼儿园地处长江下游,在开发资源时,幼儿园不仅关注到江边特有的动植物,如芦苇、蟛蜞、江鱼、野鸭、野兔、白鹭等,还将广袤多变的地势环境、规律易观的季节变化、独有的船厂、皋张汽渡以及多样的外来人口等社会资源均纳入资源库,分类汇总后开发出了具有江韵生态的园所资源,为幼儿游戏和课程提供丰富的信息。坐落于本地区西乡的乡村幼儿园,其特殊的地理优势赋予独有的特色资源:桃花园里的花瓣,生态园里的昆虫、野果,农田里的蚕豆、麦穗……除了生态中无尽的自然资源外,幼儿园充分利用临近古寺的资源,飞檐建筑、雕花图案、素斋美食、乡期庙会等乡土特色资源,让幼儿对当地的古韵民俗有了更深的了解。

2.注重文化积累。

地方资源与普通资源的不同在于其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融合。因此,在资源开发和梳理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文本阅读、任务访谈、田野调查、实物采集等方式,了解地方资源的文化背景,访谈家乡民俗工作者、非遗传承人,深入了解文化底蕴,从而发现其中蕴藏的、幼儿可能的兴趣点和探究点。

一老镇幼儿园,翻阅老街历史文化,了解古镇历史,探寻古镇遗存,了解历代名人,寻味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地处老城区的幼儿园,走进水绘园、定慧寺、灵威观、东大街,欣赏家乡名胜古迹;城郊幼儿园附近有长寿城,可以和孩子一起感受家乡长寿文化,了解家乡萝卜干、玉米糁等长寿食品;花木小镇的幼儿走进花木大世界、华夏花卉、顾庄生态盆景园,感受“中国花木盆景之乡”的魅力。如派盆景、剪纸、面塑、香袋、竹编、木雕、传统戏剧、杖头木偶戏等多种地方文化,都走进幼儿的世界,走进幼儿心中。

3.丰富梳理形式。

为了便于提取和适宜使用,我们要将地区内众多的特色资源按照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进行分类梳理,用不同的形式呈现。如可以将园所周边的名胜古迹建筑、种植园林等绘制为资源地图,可将地方童谣、民间游戏、节日风俗等汇总成资源表格;将家乡话、家乡游戏、家乡美景、家乡工艺等制作成多媒体资源包;还可以将家乡历史文化、非遗文化、民间文化改编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民谣故事、儿歌等。

二、审议资源,多方共同参与

“只有丰富适宜的资源才能带来幼儿综合有效的学习”。我们梳理的众多地方资源并非都是幼儿需要的、适用的,所以我们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审议。

1.明确儿童立场。

资源审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幼儿,基于儿童立场的资源是真实有效的资源,是能够引发幼儿探索和学习的资源。因此,审议中不仅关注资源潜在的教育价值和特质,更应强调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思考如何将这种资源的价值转化为幼儿的经验,丰富幼儿对家乡的感知,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2.多方共同参与。

资源审议的主体包含教师、幼儿、家长、社会人员、领域专家等,其中以教师和幼儿为主。在审议资源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及已有经验等作切入点,幼儿、教师、家长三方共同提出建议、难点、问题、线索和途径等,找到不断扩展的内容及相关资源。还可邀请本地社会人员,根据当地的社会氛围、城市文化、教育资源等对主题中的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筛选与重组,从而让资源更好地为幼儿服务。

3.凸显地域特色。

在审议地方资源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资源的独特性,凸显地域特点,彰显家乡特色。教师对资源进行拓展、梳理、整合,在活动实施时因地制宜创设情境,力求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可利用的地方乡土资源,使之能对幼儿进行具有家乡特色、鲜明生动、全方位的信息刺激。

如在对本地区民间艺术杖头木偶戏这一资源进行审议时:幼儿园教师走进当地木偶剧团,通过阅读文献、了解文化背景、对话访谈等方式了解杖头木偶的艺术特征,发现杖头木偶与其他木偶表演的不同和特别之处。再如,对本地区自然资源——萝卜进行审议时,幼儿园教师走进田野了解本地区特有的高品质萝卜源于地区特殊的沙性土壤、水肥条件及精心栽培和选育等原因;走进超市,了解本土萝卜精加工的“萝卜干”已经名扬天下;走访培育专家,认识到现已培育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多样白萝卜良种;翻阅书籍,请教当地老人,了解萝卜多样本土吃法及特点等。

三、活用资源,构建本土课程

在资源使用时,我们要注重灵活运用,动态调整,以幼儿经验为基础,与幼儿生活发生连接,在资源再生创造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乡情的课程。

1.精心设计,融入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课程的一部分。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将地方资源、家乡气息巧妙融入其中。乡村幼儿园里丝瓜络、芝麻秆、瓦片、簸箕、棉花、稻草、蒲扇等各种资源,在幼儿的手中变身各种游戏材料,绽放别样的光彩;临江幼儿园将贝壳、芦苇、蟹壳、渔船模型等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一物一景,皆是江韵风情;城镇幼儿园里长廊中隐隐约约渗透着老街的古韵,蓝印花布、青砖白瓦,幼儿时刻感受到家乡悠久的历史内涵。

2.赋能幼儿,充分使用。

幼儿是课程资源的最佳实践者,遇见这些具有浓浓家乡特色的资源时会产生哪些化学反应?教师要将权力交还给幼儿,触发幼儿与地方资源互动。通过审议,对资源进行评估、整理和分类,形成不同的资源包;幼儿在选择喜欢的、感兴趣的材料和资源互动,自主学习和探索。

如本地区部分乡镇有一年一度的“乡期”活动,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亲身体验了庙会的热闹非凡,他们流连忘返,欣喜若狂。参观后,幼儿自主筹划,选择场地、张贴海报、制作摊位牌,成为“小摊主”,举办“幼儿园里的庙会”。整个活动中,幼儿既是“策划者”“摊主”“顾客”,又是“小导游”。所有的活动都是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幼儿自主性得到充分发展。

靠近新兴企业的城乡接合部幼儿园,和幼儿走进“汽车文化馆”“汽车科技馆”,与高科技近距离接触,了解汽车科技的特质与内涵,感受科技的进步与神奇,体会科技给家乡发展带来的变化,萌生为家乡自豪的情感。

3.回顾反思,调整资源。

资源的使用要注意动态过程,对于地方资源同样如此。在这个环节,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深厚的专业积累、敏捷的思维,通过幼儿的表现和过程性的记录表征来评估资源的适用情况。及时捕捉、应变、调整,减去不适合幼儿使用的资源;追随幼儿兴趣和周边的变化,及时增加新资源。

乡村幼儿园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农人、农事、农具充分利用,成为有利资源,变身游戏材料。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农具不适合幼儿操作,于是将这些资源融入环境,成为园所的农具展馆,幼儿可以通过写生、扫描二维码了解农具,本土资源的充分融入和灵活调整,让幼儿多方位了解家乡。

来源于生活的资源最亲切,产生于本土的资源最有生命力。巧妙梳理和利用家乡的地方资源,能让幼儿产生对本土文化的深情厚意和无限依恋,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乡情怀,成为有根的人,从而使生命获得健康、完整、和谐的发展。

猜你喜欢

家乡特色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