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家乡文化 让教育更有温度
——将《西游记》融入大班项目活动

2022-11-01李姝姝江苏省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滨河幼儿园

幼儿100 2022年40期
关键词:爱家乡淮安西游记

文/李姝姝 江苏省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滨河幼儿园

一直以来,“传承家乡文化”都是各地方人民追求的宏观目标与教育根基。因为“家乡”一词在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深深的烙印,从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到家乡对他的行为等习惯的影响,而“家乡文化”更是“地方”由“内”走向“外”的明信片。那么,要想对大班幼儿进行“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应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如家乡的历史变迁、家乡的传统文化。《西游记》作为大班幼儿喜闻乐见的故事的代表,更能让幼儿从中多一些对家乡形象性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以《西游记》为话题,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一)讨论:什么是家乡

一天,浩源问我:“李老师,你去西游乐园玩过吗?”还没等我回答,旁边的早早就凑过来说:“我去过,我还看过真正的《西游记》。”我说:“写《西游记》的吴承恩可是我们家乡的哦!”雯雯接着说:“是我们淮安的吧!”蔡蔡问:“家乡就是淮安,淮安就是家乡吗?”听了孩子们的话,我觉得有必要开展一次关于“家乡”的讨论,于是在蔡蔡的提议下,我们围绕“什么是家乡”展开了话题。

子涵说:“家乡就是家。”

小杜说:“有爸爸妈妈的地方就是家乡。”

兰兰说:“家乡有很多好吃的。”

……

在幼儿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家乡”逐渐变得立体起来。就像幼儿说的,家乡就是家,就是我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我们爱自己的家乡,爱家乡的美景、美食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

(二)骄傲:西游家乡叫淮安

《西游记》的故事一直被幼儿津津乐道,他们喜欢其中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果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西游记》,他们的回答总是多种多样,比如:“因为孙悟空很聪明、很厉害。”“孙悟空最怕唐僧,因为有紧箍咒。”“猪八戒不太好,好吃懒做、老偷懒。”“因为《西游记》不仅有趣,还是我们淮安人写的。”“对,我爸也告诉我《西游记》是淮安的。”“真的吗?原来《西游记》的家乡在我们淮安呀!”“也太厉害了吧!”在幼儿的深入讨论中,他们自然而然地知道了家乡有自己那么熟悉的事物,而且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事物。他们为自己的家乡淮安是《西游记》的故乡而觉得激动,更为此感到骄傲!

(三)归属:我是淮安人。

在关于“什么是家乡”的持续讨论中,虽然没有幼儿明确说到“我是淮安人”,但从他们兴致勃勃的对话和意犹未尽的期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家乡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以及对家乡文化——《西游记》的充分认可。而“我是淮安人”的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在他们心中得到了强化。

二、以《西游记》为载体,推进项目活动的开展

在关于家乡的讨论中,幼儿从抽象的“家乡”聚焦到具体的《西游记》故事,他们对其中的“大闹天空”“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女儿国”等片段如数家珍。于是,在幼儿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在借助家乡文化传承的背景下,我们成立了多个项目小组,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项目活动。

(一)读西游:投放经典绘本,养成阅读习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中提出:“要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西游记》作为长篇神魔小说,是幼儿接触小说题材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在幼儿的提议下,我们一起在阅读区投放了三本儿童版《西游记》,他们借助这些图书讲述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和同伴一起将内容画了下来,形成了自制“西游故事集”。有成果还要有展示的机会,于是,在每天的餐前活动中,我们增加了“西游小故事”环节。幼儿不仅能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还通过直接阅读的方式养成了书面阅读的好习惯,对和同伴间关于故事情节的讨论、记录和创编也都有了更加主动的互动。

(二)演西游:筛选经典片段,激发表现欲望

我们一直用“学会观察”行走在“追随幼儿”的路上。每日的“西游小故事”活动,讲述的幼儿在讲至精彩时,常伴有动作表演,而作为听众的幼儿则也想用动作表达相应的内容。于是“西游舞台”活动应运而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艺术领域中提出:“能自编自演故事,并为表演选择和搭配简单的服饰、道具或布景。”于是,我们将最大的选择权交给幼儿,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经过商量后,幼儿决定将表演内容定为“三打白骨精”,他们还将表演的地点选择在长廊上画有山水长卷画的地方,把树枝涂色,做成金箍棒,在手工区合作制作服饰。他们将生活中看电影的经验迁移到表演中,制作“观看票”,并提前宣传表演地点和内容,吸引其他幼儿前来观看。

对于幼儿来说,成人眼中的“好与不好”从来不是判断精彩程度的依据。他们在表演前后对故事内容的熟悉、对表演舞台的准备、主动连接生活经验的自如以及从中获得的快乐才是最宝贵的经历。

(三)建西游:再现经典场景,构建西游内容

幼儿的游戏是能够相互联动的。在观看了“三打白骨精”的表演后,建博和熊熊、瀚霖几个幼儿组成了“西游建构”小组,他们打算搭建《西游记》里的“花果山”“水帘洞”等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三个人一起讨论画设计图,预设需要的辅助材料,并向其他幼儿征集。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将材料归类,为搭建花果山作准备。在搭建过程中,他们将遇到的问题用各种搭建技巧解决,所需要的材料也能通过对比选择更适合的或者寻找其他物品替代。他们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满足。

三、以《西游记》为媒介,梳理项目活动的意义

(一)落脚特色文化,强化认同归属

在交通和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身上关于地域的特征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不会讲家乡话;在越来越多的人心里,家乡只是个生活的地方。因此,从幼儿期开始的对“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必不可少。为什么将“爱家乡”的具体活动落脚点放在“《西游记》文化”上呢?首先是因为《西游记》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深受幼儿喜欢,幼儿建立了愿意了解的兴趣基础。其次,《西游记》在内容上体现了吴承恩的智慧,而这种智慧蕴藏在家乡水土的浸润下,代表着全体家乡人民的精神。再次,最重要的是将具有地域文化元素的环境与幼儿的活动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才能让幼儿强烈的归属感和地域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拓宽教育资源,丰富幼儿认知

陈鹤琴曾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大社会就包含了社会资源,可以是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也可以是我们生活中的社会万象以及流传至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这些社会资源进行筛选,让每个阶段的幼儿都能在大自然和大社会中有所获得。随着幼儿经验的丰富,认知的提高,他们对于抽象话题的提出更加频繁,对突破话题的壁垒就越加渴望。

例如,在“爱家乡”情感熏陶活动中,幼儿通过《西游记》提出“什么是家乡”的话题,再到深入讨论,知道“《西游记》的家乡叫淮安”的确定,最后对“我是淮安人”的归属,以及归属后对《西游记》更加感兴趣,自发组成项目小组的积极性,都是在拓宽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生成的。也只有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才能让他们主动地丰富认知,让“爱家乡”的情感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变得更“顺畅”。

(三)阅读经典名著,滋润身心素养

经典名著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一定是因为其中有值得被人反复揣摩之处。而适合幼儿阅读的经典名著也一定具有它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幼儿时期是幼儿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对幼儿将来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重要的影响。阅读经典名著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养成,还能使其在阅读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启发,使其在感知地域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过程中,增强自身对家乡的认同感,使幼儿产生文化自觉与自信,也真正助推幼儿身心素质的全面、高质量成长与发展。

综上,对幼儿来说,“爱家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可以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在关注兴趣走向的追问中,挖掘出潜在的教育价值。因此,无论是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创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教育都是一件有温度的事,让我们同做有温度的教育人!

猜你喜欢

爱家乡淮安西游记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我爱家乡秋色美
我爱家乡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我爱家乡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