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结构对于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

2022-11-01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经泽旭马天宇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差距老龄化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经泽旭 马天宇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速约8%,创造了增长奇迹。但区域经济差距也不断拉大,中国社科院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达0.472。

一方面,过度集聚会带来资源要素配置失调,进而使得边际投入产出比下降,最终带来集聚不经济。

另一方面,纳斯克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表明贫困地区会愈发贫困,富裕地区会愈发富裕,这种地区经济差距不会自然弥合,而是越拉越大。

可见区域经济差距日益明显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不断调整区域战略,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

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人口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1980—2010年实际人口红利对潜在增长率的贡献达到了20%(陆旸,2021)。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第一,随着社会文化、观念地进步,我国男女比例日趋均衡,男女比从“三普”时的111.35下降为105.07。

第二,2000年后,我国开始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态势日益严重,到201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8.87%,按国际标准,65岁以上人口超过7%,即为老龄化社会,该指标超过14%,则为深度老龄化社会,根据“七普”结果,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3.5%。

第三,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劳动人口也在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截至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已经上涨到47.7%。

第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成熟,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63.89%。

第五,我国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三大战略,这使得我国人力资本存量逐年攀升,表现为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逐年增长,2020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了9.48年。在过往研究中,学者们从物质资本、创新能力、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交通基础设施等多个角度探求了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因素,但是缺乏基于人口视角的考量。同时,学者们对于人口因素经济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缺乏对于区域经济差距的考量。“七普”结果显示,近十年间,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各个地区的劳动力供给,还将间接影响各区域的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创新能力等等要素,人口结构差异可能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之一。

故本文拟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分析人口结构对于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以期深刻认识我国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的关联,并为政府制定政策献策献计。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本文实证部分主要考察人口结构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具体为人口男女比、抚养比、就业构成、城镇化率、受教育程度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是最为经典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其中空间滞后模型假定因变量存在空间依赖性,本文构建如下基准模型:

其中,为空间滞后系数,为空间权重矩阵,为i区域t时期的区域经济差距,分别为i区域t时期的男女比,总抚养比,第二产业就业占比,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城镇化率及人均受教育年限。表示控制变量,包括i区域t时期的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外商投资占GDP比重,固定资产占GDP比重,为随机干扰项。

而空间误差模型则是假定误差存在空间依赖性,其基准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u为误差项。

(二)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区域经济差距:本文参照刘建江(2018)等的做法,以本省人均GDP与全国各省人均GDP的比值来表示区域经济差距。

解释变量:人口结构。人口结构一般分为人口自然结构与人口社会结构,其中人口自然结构主要包括男女比重、各年龄段人口比重等人口自然特征,而人口社会结构则主要包括就业结构、城镇化率、人力资本等人口社会特征。为了全面体现人口结构的内涵,本文以男女比例,人口总抚养比,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人均受教育年限5个维度,共6个变量来衡量一地区的人口结构。

控制变量:本文将其他一些能够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如产业结构,对一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显著影响,以第三产业占比来衡量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外商投资占GDP比重,周玲(2020)认为外商投资能够有效影响区域经济差距,故本文将外商投资占GDP比重纳入考虑;物质资本,以当年固定资产占GDP比重表示物质资本。

(三)数据来源

本文模型中各变量的数据均为2005—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省级数据,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通常使用全局莫兰指数(Moran’I)来衡量某一变量在空间上的空间集聚性与空间异质性。对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四个重要年份全局区域经济差距做全局莫兰检验,结果显示各年份全局区域经济差距的全局莫兰指数(Moran’I)均为负,P值均小于0.01,这说明全国区域经济差距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且区域经济差距出现的方式主要为高值与低值、低值与高值集聚。

(二)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的空间面板估计

经过LM检验判定,本文实证部分采用SAR,SEM模型。对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进行空间面板估计结果见表1。

表1 空间面板估计结果

表1中结果显示,人口自然结构的变动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均显著。一方面,男女比例趋向均衡并不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反而会使其拉大。这可能是受“重男轻女”等一系列落后思想影响,这些地区往往男性多于女性,而即使女性数量上升使男女比趋向均衡,她们能够得到的社会资源仍然较为贫乏,这反而会造成社会资源分配失调,进而拉大区域经济差距。另一方面,社会总抚养比的影响在10%,且系数为负,这说明社会抚养比的上升会减小区域经济差距。社会抚养比的上升主要由新生儿出生率上升及人口老龄化深化引致,其中,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一个临界点(宋晓莹,2019),在到达这一临界点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小,通过了这一临界点后,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深化,这时人口老龄化的深化会严重阻碍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在经历人口老龄化的深化,但是老龄化分布并不均匀,沿海发达地区的老龄化情况更加严重,该区域很多城市的老龄化率已经超过65%,已提前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而内陆欠发达地区虽然也在经历人口老龄化,但是现今老龄化率仍然相对较低,如新疆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仅为7.76%,离临界点还较远。这就使得人口老龄化现今对发达地区的影响更为严重,故人口老龄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域经济差距。人口社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人口社会结构对于区域经济差距也有着显著影响。

首先,第二、三产业就业占比的系数均为正,表明第二、三产业就业占比的上升均会加大区域经济差距。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会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使得经济更加繁荣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及服务业也更加发达,就业结构需与产业结构相适配,这就使得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提高对发达地区的贡献更大,从而拉大了区域经济差距。其次,城市化率系数为正,这说明城镇化率的攀升扩大了我国区域经济差距,这主要是由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所导致的,农村发展资金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这严重加剧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城镇结构合理,空间分布均匀,这使得这一地区城镇化的推拉作用更加明显,而且这些地区工业发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空间,这些东西不均衡的问题使得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经济差距。最后,人均受教育年限系数为负,表明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区域经济差距。这是由于知识资本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程开明 2019),一地区创造出的知识资本会快速传播、辐射其周围地区,进而也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减小区域经济差距。

控制变量方面,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为正,表明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拉大了区域经济差距。外商投资的增加会加大区域经济差距,这主要是由外商投资时的区位选择所致,沿海发达地区营商环境优良,往往能够吸引到更加优秀的外商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的上升也拉大了区域经济差距。

(三)空间效应分解: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效应存在时,某变量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本地与其他区域的区域经济差距,还会影响其临近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区域经济差距,并且这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循环反应。其中,某变量变动对本地经济的总体影响称为直接效应,它包括了某变量变化本身对本地经济的影响,以及其通过影响临近区域,临近区域又反过来影响本地经济的往复过程。而某变量变动对临近区域的影响则称为空间溢出效应。对空间效应的分解结果见表2。

表2 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

总的来说,人口结构各个组成因素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相反,或者说间接效应削弱了直接效应的影响,即存在均衡化经济效应,换言之,各人口结构变量的变动最终有经济均衡性作用。此外,外商投资与物质资本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样与直接效应方向相反。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2005—2020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融入空间计量方法,采用SAR,SEM模型具体分析了人口结构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得到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男女比例区域均衡并不能有效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反而可能会使其扩大;第二,人口老龄化深化及总抚养比的上升并不会立即增大区域经济差距;第三,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会加大区域经济差距;第四,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大了区域经济差距;第五,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加深有效降低了区域经济差距。

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切实提高养老保障

虽然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未明显加剧区域经济差距。

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广大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还未到达拐点。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仍然对经济社会有着诸多影响,故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应不断优化养老金税收优化体系,提高养老金税收优惠力度,减轻国民抚养压力,同时,结合地区和企业性质差异,配置不同类型的养老金,使养老政策更加普惠、平衡。

(二)努力缓解就业压力

当前国民就业形势严峻,应该不断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透明、环境优良,缓解就业压力,使得人口就业结构能够与产业结构相适配,并使得欠发达地区也能提供数量、质量有所保障的岗位,避免劳动力全部涌入中心城市,使得中心城市染上“大城市病”的同时,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进而造成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失调。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差距老龄化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健康预期寿命——新冠肺炎疫情时代的全球趋势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老龄事业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