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我国画廊业的发展态势与路径

2022-11-01

人文天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艺博会画廊艺术品

■ 靳 浩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各行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对于艺术产业来说损失尤为严重。从整个艺术品市场来看,一级市场受到的冲击比二级市场更大,画廊失去了销售旺季,国内、国际展览项目与市场推广被迫推迟或取消,而与画廊联系密切的艺博会也是如此,画廊市场短期内难以恢复原有水平已是业内共识。在疫情的冲击之下,那些盲目跟风、实力不足、追逐“热钱”的画廊纷纷退场。面对此种境况,画廊业采取哪些策略与行动来应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画廊业发展的整体特征

(一)地域性差别较大,总体呈现“南强北弱”

从我国画廊业的发展情状和经营模式来看,不同地域的画廊体量、形态各不相同。例如,全国有近三成的画廊在北京开办,并形成了诸多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产业园区,是国内画廊行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上海地区艺术博览会显现出的崛起态势,艺博会逐渐成为带动画廊产业的重要力量,也吸引多家海外画廊来此进驻,引领着行业走向国际化、多样化。香港地区画廊起步早、发展相对成熟,因具有区域优势和政策优势,画廊业发展一直相对有序。而成都作为全国GDP 排名靠前的省会城市,有着众多的中小型画廊,也是近年来画廊业成长较为迅速的地区之一,展现出浓厚的生活化气息。

总体而言,我国各地画廊发展呈现出多样、复杂的行业生态,这与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当地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等有着直接联系。值得注意的是,艺术行业有明显向南方偏移的趋势,无论是画廊、艺博会还是美术馆、拍卖行等,南方城市所占比重均较大,总体呈现出“南强北弱”的倾向。

(二)经营类型多样

随着市场导向,不少国内优质画廊在不断调整其经营方向与策略,各画廊依托自身资源和优势不断强化自身形象,形成品牌,总体上呈现出经营类型的多样性。例如,广州维他命艺术空间以经营当代艺术为主,坐落于北京798 艺术区的魔金石空间以实验精神为追求,二者均探索出具有一定标志性的画廊形象。同样位于北京798 艺术区的东京画廊则凸显自身经营特色,在其一直坚持做日本“物派”艺术(Mono-ha)的基础上,又推出“新朦胧主义”作为维持自身特殊化身份的经营品类。也有旨在拓展消费级艺术品市场的小微型画廊,如Hi 小店就是依托《Hi 艺术》杂志而设立的以线上为主的艺术品销售平台,其只推荐45 周岁以下艺术家的原创小尺寸作品,价位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在5 万元以下);还有一些画廊努力争取进入世界顶尖级的艺博会,以此来与国际拓展市场对接等。

(三)中小画廊为主,大画廊稀少

还需看到的是,虽然个别画廊已经找到符合自身特点和定位的形象,但出于多种原因,我国画廊基础先天薄弱,使得画廊业整体呈现出中小画廊为主、大画廊稀少的现状,规模相近的画廊同质化也很严重。此外,由于开设画廊门槛较低,诸多资金雄厚的企业或个人纷纷跨界开办画廊,想从中分一杯羹,这类并无根基的画廊在此次疫情中所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致使众多画廊维持不善而倒闭。还有一些以“美术馆”“基金会”的名义来开展自身事务的画廊,但这样的改变仍无法让画廊兼顾商业和学术的平衡。

二、疫情背景下画廊业发展的态势

(一)画廊与艺术博览会亲缘关系凸显

艺博会是艺术品一级市场的大卖场,为画廊提供专业的销售平台与寻找新藏家。画廊能够参加知名艺博会是其经济实力和学术水准的象征。2018 年,国内共新兴6 家艺博会,可见艺博会爆发式增长与画廊的争先加入密切相关。近年来,上海地区艺博会的迅速崛起也为当地吸引了关注的目光和人流,不少国际画廊也争先参与进来,与当地艺博会建立“亲缘关系”。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已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因为疫情影响,世界范围内的艺博会相继取消或推迟举办,这对画廊业态甚至整个艺术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2020 年3 月,疫情期间,香港巴塞尔打破传统销售模式,举办线上艺博会,此次线上巴塞尔共展出超过2000 件艺术品,总价值2.7 亿美元,并在6 月17 日举办了第二届巴塞尔线上艺博会。2020 年,疫情得到基本遏制后,上海地区如西岸艺术与设计艺博会、ART021 等成为为数不多如期举办的全球范围内“现象级”艺术博览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画廊与久宅于室的观展人群热情参与。在2020 年5 月22 日开幕的第四届“画廊周北京”,作为后疫情时期的首个北京艺术活动,共得到22 家画廊及非营利艺术机构在798 艺术区和线上平台参与;于2021年举办的第五届“画廊周北京”,也吸引了共计19.9 万人次的观看,被称为“后疫情时代下的第二次大规模亮相”。

在全球疫情影响下,为画廊带来营收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客户的增长。从以上艺博会的举办和销售情况可以看出,由于疫情期间的诸多不便,压制了艺术品的消费,而在相关条件允许下所举办的艺术活动则激发了国内藏家和艺术品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同时也带动了国内画廊市场的内循环。

(二)疫情之下画廊走向线上

此次疫情造成画廊运营方式的较大转变,无论画廊主动选择还是被动应战,从线下转向线上是艺术品宣传与展销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这促进了艺术品行业经营、推广模式的探索和升级。疫情期间,线下艺术展览、社交等无法开展,线上的交流互动、活动举办便成为在特殊时期采取的主要方式。虽然二维、虚拟的线上平台存在诸多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疫情期间画廊在云端运营已成为这一时期内的重要方式。互联网的普遍性和及时性能将信息有针对性地迅速传达至用户手中,一方面达到了对画廊的用户群的信息传递,另一方面也挖掘了一部分潜在藏家。

虽然有些画廊机构在线上取得了一些销售业绩,但线上销售在艺术品行业仍然不可预测。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几个月里,很多画廊无奈转战线上,如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就采用线上形式。但就实际成交情况而言,相对于线下而言,线上交易就显得“叫好不叫座”。对于此现象,策展人杨维民于2020 年4 月在接受《艺术市场》采访时说:“艺术品转到线上展、线上拍还需要做各种工作,如网络安全问题的保证,如何让藏家能放心地下单是至关重要的。疫情期间这么做是暂时的,将来也只能作为一个辅助手段。线下展览也消亡不了,和线上展示相辅相成,线上、线下各对其位、各显其能。”

三、后疫情时代画廊发展的路径建议

在此次疫情的考验之下,我国大量的画廊在这个“战场”中淘汰。其中原因,当然有不可抗力的外在因素,而更重要的也应看到画廊内部的原因。在后疫情时代,国内画廊亟须凝聚市场力量,共同抵御困难,同时也要告别资本游戏的套路,代之以画廊人诚恳的态度和更为合理的经营模式,坚守自身价值,并以此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笔者认为,在后疫情时代,以下四个路径或许能为画廊业注入新的动力。

(一)打造画廊品牌形象与区隔化发展

画廊在创办之初就要明确自身定位,树立品牌意识。一个好的画廊不会一味地迎合市场,也不会盲目追逐潮流,而是以画廊展览的学术水平和代理艺术家作品的品质来树立形象、引导市场。目前的国内画廊,尤其是中小型画廊缺失成熟的商业机制和市场定位。因此,画廊在运营之初,就要确定好自身经营特色及发展方向,通过选择艺术家、举办展览、经营品类等方式,寻找某种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这有助于新画廊尽快树立品牌形象,以寻求客户资源。另外,打造一个画廊的品牌必须要树立长期经营的目标,一个有品质和影响力的画廊一定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对于画廊来说,藏家群体的培育和维系是个漫长的过程,经营者追求短期回报、快速盈利的投机行为在当下已经行不通,因此,在创建画廊之前就要做好面对一切困难的准备。

由于民间资本薄弱以及以西方为导向的艺术市场的存在,当代画廊业形成了中小规模画廊占主体、大型画廊较少的产业发展现状。很多画廊迫于生计,交易量较少,不能发挥培育新人、挖掘藏家的职能,这也是西方画廊业所推崇的长期代理制运营模式无法在中国复制的现实原因。而画廊松散的合作和代销方式与艺术家合作关系不紧密,造成画廊经营概念、市场定位不清晰,画廊不能持续稳定发展,同质化严重。因此,上下游画廊市场间有着重要的连接责任,大中小规模画廊分层、区隔化发展符合我国画廊业发展情况与消费者购买需要。良性的艺术品市场是各级画廊协调联动发展,而并非在同一层面竞争。例如,小型画廊资金少、实力薄弱,就要拓展大众化艺术品消费道路,须结合自身特点去挖掘还未成名的青年艺术家,为他们提供艺术创作的基础条件和物质保障。因其作品售卖价格亲民,更多面对的是艺术品爱好者,这既符合画廊和艺术家的利益,同时也带动了大众的艺术消费。如果画廊行业没有大量小画廊作支撑,那么对于下游画廊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倡导艺术品消费的美育价值

“当人均GDP 达到8000 美元时,艺术品市场会出现繁荣”,这一理论被广泛认证,我国2020 年人均GDP 已突破1 万美元大关,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数额不断增长,但艺术消费占所有消费支出的比率仍然偏低。艺术品关注度不高、物质消费大于精神消费等特点,与我国民众一直以来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有密切关系。提倡勤俭反对超前消费,求实、求稳的经济型和理智型消费等观念,影响国人的消费行为。

由于艺术品的特殊性和独一性,致使其自身带有增值、保值的经济属性,由此成为人们用来投资、避免通胀的理想产品和有效手段。须知可用于投资价值的艺术品是稀少的,而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品的审美体验是艺术产生和欣赏的初衷。或许只有将艺术品置于家庭空间、工作区域、社区以及更广阔的社会审美场域,才能在不经意间得到美的陶冶,内在的、精神上的培养才能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和素养。

美育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近年来,国家对于美育的工作意见频频出台,如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 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及近年来的两会提案中发出建立“美育学”学科的呼声等,这一系列工作意见的颁布,以及有关“十四五”教育文化发展纲要的出台,都直面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中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的问题。画廊业理应主动担当美育宣传与推广的文化义务和责任,利用自身精神文化属性,推动艺术品消费的美育价值,通过一系列的展销等艺术活动,在线上、线下激起本地域乃至全国的美育潮流,在提升国民审美素养的同时,也扩展了艺术市场的受众人群,从而成为助推美育的普及者和传播者。或许具有广泛参与度的大众化艺术消费日趋蓬勃,以及线上业务的不断拓展,会倒逼行业内做出新的结构调整与转型,艺术品的广泛消费会获得更为普遍的社会美育乃至全民美育的成果。

(三)新技术融入加速艺术行业的转型

疫情可能是颠覆传统展销模式的一种契机。伴随着画廊市场线上虚拟化时代的到来,利用VR、AR、AI 等科技创新而进行的线上平台开发,使观看艺术品的方式更为便捷。线下无法举办展览宣传、推广,线上方式则被充分利用。科技发展与产销方式的变化决定了艺术在未来也会朝着电子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线上销售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透明的定价,提高了艺术市场交易的真实度和规范性,也降低了画廊和消费者的沟通成本。需说明的是,线上展览是作为线下的补充而不是取代现实展示空间出现的。对艺术品的现场观看和体验是具有精神性商品的独特观赏方式,倘若线上展览失去其策划的主题性与学术性支撑,则会沦为图像资料的数据库与放映厅。

线上市场需要线下展览持续为其提供作品的现场解读与真实观感,对缺乏能力打造属于自身的线上平台的画廊来说,这可能是导致其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随着艺术线上化和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实体艺术转变为“非同质化代币(NFT)”的虚拟资产的现象也在发生。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它们无疑拓展了艺术品的交易方式,让未来的消费模式具有种种可能。科技的参与推动艺术产业的革新,艺术品行业今后在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经营,可能会形成一种新的业态。不可否认的是,艺术行业从线下至线上的升级和转型道阻且长,需要配套的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撑才能完成此事业。

(四)建设艺术行业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工程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后疫情时代,面对如此庞大的产业经济体,加强艺术文化领域的顶层设计对艺术产业管理与发展至关重要。艺术产业发展要从决策层对战略规划、工作机制和战略推进方式等进行全局性、根本性的整体设计,从宏观、系统的角度统筹全局,以求在最高层次上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

艺术文化产业各领域间的阻隔压制了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首先,我国现有艺术产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各部门对于艺术企业要求不一。面对此种情况,首先,要梳理内部关系,将经济、文化、社会等几个方面结合通盘系统谋划,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关注社会效益,使之形成一个有效的统一体,各机构职责范围形成明确合力后依法执行,引导良性市场循环,限制、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为艺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国家相关责任部门应加强对龙头文化企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在信贷、投融资、产权抵押和交易等问题政策上的支持,重视文化产业的策划、研发、管理、研究等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除此之外,还应给予艺术企业一定自主权,扶植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帮助其扩大规模,培育出具有市场活力与生命力的艺术产业集团。最后,城市宣传、文化部门应发挥文化社会组织行业管理职能,搭建文化产业展览、论坛、产权交易等各类交流平台,重视发展公关策划、咨询管理、会展服务等文化产业细分行业,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专业服务,传播企业品牌和城市文化。

我国整体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艺术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重视与政策支持,上述问题并非是单一部门或某一领域就能得到解决,而是需要在顶层领域的宏观设计下,打通整个产业内部壁垒,使之互联互通形成一个系统性体制,给予画廊行业合理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为其减重赋能。

结语

疫情背景下,艺术行业受此影响势必是持久的,全球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人的心理、行为、思想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也许行业内部的变革正由此发生。在后疫情时代,画廊行业仍需维持生存,寻求自身发展策略,做好长期攻坚的准备和决心,克服内外部压力,审时度势,以快时代的“慢功夫”在休养生息与乘风破浪中迎来再启。

猜你喜欢

艺博会画廊艺术品
如果垃圾变成艺术品,你还舍得丢弃吗?
艺博会“围城”背后的城市战术
食物也是艺术品
画廊
画廊
画廊
艺术品被盗
第14届广州艺博会多措施吸引高端客户
刘茜陶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