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民间舞蹈“勉县对鼓”的舞蹈形态与传承策略

2022-11-01潘荣华

今古文创 2022年27期
关键词:勉县民间舞蹈民俗

◎潘荣华

(西安航空学院 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一、引言

在如今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工作环境紧张、繁忙,很多人与前人所遗留下来的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全面挖掘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特别是其中的美学价值和体育价值,对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陕西省民间舞蹈“勉县对鼓”,体现陕西平原民族性格的文化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勉县对鼓舞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传统民间舞蹈,更是当地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精髓所在。所以弘扬民族舞蹈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陕西民间舞蹈文化

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尤以陕西最为突出,在陕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当地那些传统的民间舞蹈最早甚至可以寻根至先秦的艺术形式。最早的时候,陕西的当地居民都是以一男一女配合来完成舞蹈动作的,这种舞蹈形式更是在长期融合地方文化的发展中,受到陕西人民的热爱。

(一)分类

陕西地方民俗艺术舞蹈属农耕传统文化类型,其表现形态丰富多彩,并富有多样化的特征。它所反映出的民族民俗传统文化特征尤为丰富,主要包含“舞龙文化”“舞狮文化”“秧歌文化”“祭祀性舞蹈文化”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五大类。

1.舞龙文化

陕西民间舞蹈的舞龙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首先,龙文化本来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在陕西民族舞蹈中的跳龙文化发展又尤其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经统计分析,它主要分为了布龙、火龙、彩龙、板凳龙以及水兽舞等十余种形式。例如,陕西汉中地区城固县的“水兽舞”,即以五龙代表五方五帝进行祭拜的风俗,其远在中国汉代时即已出现。

2.舞狮文化

陕西的狮舞艺术也别具一格,如“笑和尚耍狮子”“高跷狮子”“火狮子”,不但外形美观,而且十分精彩。其中的“笑和尚耍狮子”,就目前统计,其表演的套路就有一百余种之多,足以看出民间对它喜爱程度的深厚,这也是其深厚的民间文化的体现。

3.秧歌文化

陕西地区地域广大,自古就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在封建社会种植业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民间流传的个中文化艺术也都是贴合生活、贴合农耕,体现艰苦卓绝的特点,舞蹈形式就更是如此。

舞蹈最能够直观表达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形态,因而大量体现农耕文化的舞蹈涌现,其中“秧歌”最为突出,它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多,比如 “蓐草秧歌”“小场子”以及“杖头木偶”等。拿“蓐草秧歌”举例,这种舞蹈形式在当地也被称之为“锣鼓草”,顾名思义是以锣鼓为舞蹈器材,体现农民除草的氛围,这种舞蹈形式常常是农民们一边劳作一边歌唱跳舞的形式,为了鼓舞农民干活卖力,常在田间跳此舞蹈,当人们集体耕作时,总会有两个人配合着唱起“蓐草秧歌”,他们都身背锣鼓,打着节奏,此时所有人也都会跟着一起跳舞,动作也都是最朴素的耕田、除草等居多。

再比如“小场子”也是人民欢庆佳节时非常重要的表演形式,一般广泛传播在陕西的安康及其周边地方。演出时,通常以一张三尺见方的椅子作为演出戏台,多由一男一女二人参加演出,节目内容多由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和生活事迹所组成。

4.祭礼性舞蹈文化

中国民间都很重视祭祀、礼仪的重要性,而表达这些目的的形式有很多种,比方说有些地区采取祭拜的形式,有些地区采取歌唱的形式,还有些地区采取舞蹈的形式,陕西地区便存在着丰富的祭礼性舞蹈,主要是为了百姓的福祉,为民众祈福驱灾。这些舞蹈的形式五花八门,有“端公舞”“莲花碗”“穿花”“扫五穷”等,这些舞蹈的内容和体现的含义也都是和陕西民俗有关,体现着当地的地域文化。就拿“端公舞”为例,这种舞蹈形式来源已久,起源于东汉时期,据传当时据守汉中的张鲁信传道教,曾创立了“五斗米教”,以传播道教思想为主,通过教义的设定,逐渐的就产生了端公的最初形象,而在后来的发展中,端公形象也日趋完善,在汉中地区广为流传,形成了端公文化,而“端公舞”便由此而产生。加之陕西地理因素的影响,对外交流不足,“端公舞”便千百年来没有改变其根本的形式,流传至今,同时也具有其他地区所没有的民俗特性。

5.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陕西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地区,很多少数民族聚居于此,因此不仅仅有众多的汉族的传统民间舞蹈,还流传着很多少数民族的舞蹈形式,其中尤以羌族和苗族舞蹈形式最为突出。自秦一统六国之后,宁强和略阳便逐渐出现了羌族人,在这里聚集定居,并一直延续至今,苗族从明朝开始就不断迁入陕西了,镇巴地区如今已经是苗族人民聚居地了。因此,随着民族的迁移,随之而带来的便是文化的渗入,舞蹈的形式便是最好的表达。陕西羌族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有“萨朗舞”和“羊皮鼓舞”,而苗族的民间舞蹈形式则主要有“鼓舞”“竹竿舞”“芦笙舞”,他们都在基本上保留了各自民族民间舞蹈形式的基础上,还有了新的发展。例如羌族的“羊皮鼓舞”,它在服饰方面以及舞蹈动作方面,便与四川羌族的“羊皮鼓舞”不尽相同,它在本族传统的历史传说中有属于自己的传说,却又不脱离其民族的原始文化。

(二)特点

1.汉民族文化的共通特点

陕西地区自汉代便和汉文化结下了无解之缘,所以汉水、汉人、汉文化等始终是当地的重要历史文化所在。而后期从明朝到清代期间,由于经过多次历史性大移居,大规模的移居活动也留下了大批的移民人口历史文化。这一时期多是移民人口,也促使这一区域的汉民族舞蹈艺术文化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在陕西,还可以见到不少带有汉族特色的舞剧,其特征是边唱边跳、充分利用传统道具和极富欢快气息的演出形式,如汉族民众喜闻乐见的社火、大秧歌、舞龙、舞狮等。

2.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多,以及他们相应产生的传统舞蹈艺术文化与民风民俗,使得陕西地区所伴随变化的就是舞蹈表演品种的丰富。多地传统舞蹈文化的相互融汇,使陕西地方的舞蹈表演形式有着多样性与多元性的特色,并与这些地区的传统民族舞蹈艺术文化有着共同之处。比如,采莲船、棚屋、脂鲤灯、板凳龙、小场子等,在其他地区也都可以见到的演出形态,只是因陕西地区历史以及后期经过进一步的发展之后,虽然表演内容上略显差异,但究其历史以及表演的套路还是具有共通之处。

3.巴蜀与荆楚文化共同作用之下的舞蹈特点

陕西地区因受其地理环境的因素,在历史上也曾受到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直接深远影响,所以在当地也常常可以见到具有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的舞蹈表现形态。

巴蜀、荆楚文化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奴隶社会时,在汉江平原地区便不断有巴人迁入,常年的迁徙也造就了巴人的尚武情怀,“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前戈后舞,以凌殷人。”可见陕西汉水流域的巴人伐纣时,战场不仅仅是在前线,后方的歌舞也是战场,以歌舞的气势震慑敌方,鼓舞士气。因此巴蜀的歌舞均是“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其舞蹈形式融入了大量的战争动作和武器形象,十分的震撼,可谓武舞结合。再到后来,汉中王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命令乐师在这个地区结合当地的传统舞蹈形式和地方文化融合出来“巴渝舞”,在将这种舞蹈形式引入宫廷,这在从底层打滚上来的汉朝王室看来很接地气,蕴含着非凡的艺术魅力,在很长时间都是宫廷乐舞的重头大戏。至宋朝,舞乐形式愈发典雅,“巴渝舞”才退下宫廷舞台,但在陕西的民间舞蹈当中“巴渝舞”的表演形式依旧有声有色。如今的陕西薅草锣鼓、花鼓调、川江号子等都有“巴渝舞”之遗风。这些深刻地镌刻在陕西人民的骨子里,引导着陕西民间舞蹈的走向。

三、勉县对鼓的舞蹈形态

最早的“勉县对鼓”雏形可见于光绪初年,当时的勉县村民常常会制作一种“木墩鼓”器物,人们为了驱逐野兽的侵扰,同时也为了防止人身安全受到侵害,于是将“木墩鼓”挂在寺庙,并且安排人轮番敲打,野兽们受惊吓后便会逃跑,随后村民们每家每户都制作这种木墩鼓,然后自行排班,按照居住顺序,每夜派两个人配合着一边击鼓一边巡夜,以此为起源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极具地域性的鼓舞形式,由于它是由两个人配合完成的,所以当地都称之为“对鼓”。

对鼓表演时,先由一人肩扛扇牌,然后顺着场地边缘挥舞扇牌,以烘托氛围,活跃观众的情绪。接着便是两个人,胸前挂鼓,在扇牌手的带领下,做“跑场鼓”上场,随后开始正式表演。表演时二人对面马步站立,扇牌手居中,三人呈三角鼎立画面。对鼓舞蹈的基本动作是马步、弓步、云手、托掌、双手于胸前击鼓等,扇牌手多为即兴舞蹈动作。该舞一般由六人分两组成对表演,例如,马步跳的做法便是双脚跳起来落成“大八字半步蹲”一拍完成,而马步横蹉的做法便是在马步跳的基础上起左脚向右横向稍微跳跃着做“搓步”。

对鼓的舞蹈形态有多种,简单可以总结出十种步法,分别是蹲裆跳转、黄莺闪翅、前蹲后退、武松打虎、猴子望月、架槌、对击、背靠比武、绕扇牌和绕牌打场十种,这些舞蹈步法皆是八个拍子完成,是由鼓手与扇牌手配合同时做出的动作,像其中经典的“黄莺闪翅”的动作即是首先右手抬起上扬,然后顺势敲鼓,在左手抬起上扬,顺势敲鼓,接着呈弓步,右手上扬,左手下甩,再收脚呈八字步,随后双手击鼓两下,再重复一遍同样的动作即止。

四、勉县对鼓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陕西勉县对鼓舞蹈艺术是中国现代舞蹈美术文化的重要内容,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勉县对鼓传统舞蹈美术也和社会维持在了相同的步伐,中国当前的现代舞蹈艺术发展需要传统舞蹈美术的持续滋养和积淀,是保障中国民族舞蹈美术维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条件。陕西勉县对鼓传统舞蹈美术是陕西地域中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为了确保陕西勉县对鼓传统舞蹈美术能够得到有效保存和不断弘扬,就需要从多元视角推动该地域的勉县对鼓舞蹈艺术得到有效传承。

首先,提高对陕西省地方民俗舞蹈的保护,通过采取立法等实际举措推动陕西地方民俗舞蹈的进一步发展,把陕西省民俗舞蹈艺术和地方文化管理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并通过政策等合理的引导手段对地方民俗舞蹈艺术进行扶植,从而使其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通过把陕西省民俗舞蹈艺术和地方人民群众文艺生活相结合,可以借助地方民众的文化力量提高民俗舞蹈保护的实效性,同时也可以在地方人民群众中普及更高水平的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教育。

其次,建立陕西省民俗对鼓艺术作品文化继承基地,以加强对陕西省民间舞蹈传承者的合理保护工作,由于陕西省民俗对鼓艺术作品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产品,保育工作中应当着重关注舞蹈艺术弘扬与传播本身,对陕西省民俗舞蹈艺术的源头地及其流传人加以生态文明的总体维护,同样,陕西省文化产业主管机关及其有关单位还应当主动承办文化传承与传习场地以创造民俗舞蹈艺术作品的传习条件,文化继承培训基地将是由一批具备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育和传播技术的人员所组成,他们也将涵盖陕西省民间艺人及其舞蹈活动工作人员,两者将通过共同的配合措施来推动陕西省民俗跳舞艺术作品的继承和创造。

最后,陕西勉县对鼓舞蹈艺术要保持不断发展壮大就一定要与时俱进,在既有的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社会主义文化美学基础上赋予更多丰富创新的内涵,在现代社会中汲取无穷的新活力,所以现代民俗艺术舞蹈工作者就应该把重点着眼于对民俗舞蹈艺术的合理传承和保护,在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前提条件下进行现代民族舞蹈社会主义文化美学的开发和创新,唯有透过承继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文化之美学精髓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获取无限创意与灵感进行文艺革新,所以,对陕地民俗舞蹈艺术的发展而言,最为关键的就是在传承传统民族舞蹈文艺传承精神的基本前提条件下夯实民俗舞蹈开发和创新的基石,在夯实传承的过程中去其糟粕,留其精髓。时尚一直在前进,与现代人们审美要求和趣味的转变及社会时尚的发展趋势保持了基本一致,因此只有借助现代艺术创作手法,进一步发掘陕西勉县对鼓舞蹈艺术的精髓并进行革新,才可以适应当代社会群众审美习惯并最终被接受,为优良传统的陕西民俗舞蹈的发扬开辟新的渠道。

五、结语

勉县对鼓舞蹈艺术是把陕西地方民俗和传统舞蹈文艺结合的产物,对民俗舞艺术作品恰当利用可以把人们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借助传统舞蹈形态表现出来,从而充分体现当地民众纯朴的生产劳作与日常生活场景,民俗舞艺术是中国数千年来最优秀的民俗文化积淀,一如陕西省内“勉县对鼓”这类型的传统民间舞蹈,其久远的历史人文含义仍有待中国舞蹈工作者深入研究、发展与传承。

猜你喜欢

勉县民间舞蹈民俗
冬季民俗节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民俗中的“牛”
勉县:力求党建“引领力”的最大化
勉县优质米水稻生长的气象条件分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民俗节
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启动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