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探析

2022-11-01靳元圆

今古文创 2022年30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靳元圆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一、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所在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提炼起来的本真的、适应时代与民众需要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集体风貌和民族特色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通过了历史和人民实践检验的优良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中华民族儿女在内心里共同的精神根基和灵魂。由此可见,发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基因,它是这个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血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提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的条件下创造。”其实,不论是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之中,还是在民族与国家的历史前进过程中,文化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健康的、积极的中华传统文化,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前进与发展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还起到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它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培养民族认同、历史认同,使人民提高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走向正确的道路,它是新时代的中国能够在世界多样文化的激荡中坚定自身方向的坚实根基。随着我国社会的巨变与经济的腾飞,数字与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全媒体的新时代。时代的发展同样呼吁文化的进步。尤其是在全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被大大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全媒体”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困境

(一)内容层面:新媒体内容的“泛娱乐化”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的内在冲突

当前社会中,新媒体内容的“泛娱乐化”现象愈加突出,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不利影响。“泛娱乐化”现象是指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以浅薄并且空洞的内容,以夸张戏剧的呈现方式为主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市场的趋利导向常常会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因此,在对其进行弘扬和传播时需要在深层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精心加工。而当下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传播内容的“泛娱乐化”与传统文化的传播之间往往是不相兼容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虽然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一定便捷与形式的更新,但随之而来的“内容过度娱乐化”“媒体创作者趋利化”等传媒现状也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需要弄清的是,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与历史魂魄,它不容“过度娱乐化”,更不容被作为资本逐利的道具。因此,在新媒体内容“泛娱乐化”的大背景之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二)形式层面: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存在困难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之所以经历数千年还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它符合中华民族儿女最深层次的精神内核,这也是它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原因。然而,传统文化的载体往往是文字、书籍、绘画、手工等具象化的物体,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往往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失,难以被许多人所认识或熟知,或者是仅仅被对其感兴趣的小众群体所了解。并且部分传统文化由于其形式过于古老,很难与当下的流行文化融合起来。在当前“自媒体”“短视频”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体创作者往往会选择当下流行的内容进行跟风创作,如戏曲、手工艺等传统文化在这种大环境下慢慢流失掉它的光彩。尽管近期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些打着国风类招牌的歌曲、短视频等新内容,但其中大多数的精神内核都与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大相径庭。这类内容往往打着“国风”的旗号,却只是为了卖情怀、博眼球、吸引流量,并没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上去考虑。从传播形式的层面来看,传统文化由于其实现模式固定,很难直接满足人们当下对于文化的多样化需求,与新媒体融合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得到切实有效的传播与传承,与媒体的有机融合还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三)背景层面: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网络文化的兴起阻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加深,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各国之间频繁的文化交流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拓宽了渠道,但与此同时也对国内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一定的冲击。通信传媒的高速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轻松且快速,但是这也导致国外流行的一些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传播到我国,影响我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影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移动手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文化也呈现日益繁荣的态势,人们的思想常常会受到一些流行网络文化的影响,这些网络文化有好有坏,缺乏监督和检验,人们容易沉溺其中而失去自身的理智、判断力和思考能力。现如今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尤其是在市场趋利的导向之下,一些网络媒体内容更加会出现误导人的情况,例如打着传统文化的招牌却偷换概念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因此,从当前的这种社会背景来看,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同时面临着外来文化冲击与本土网络流行文化的双重影响,其传播与传承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现实困境。

(四)社会层面:现代社会中新兴文化的流行导致传统文化的魅力被人们逐渐忽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高速发展,层出不穷的社会新兴文化逐渐诞生,新兴文化产业开始崛起,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被社会上所产生的新兴文化所吸引,从而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受到阻碍。“新兴文化”这一概念是与传统文化相对立的,它产生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之中,反映人们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主张,相对于与我们国家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来说,新兴文化呈现出新颖、流行、影响力大的特点。新兴文化主要包括现代社会中涌现的网络文化、社群文化、外来文化等,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社会上流行起来的各种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和冲突,新式的社会文化冲击着现代人们的眼球,广泛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加之新媒体、网络的辅助作用,新兴文化更加流行于现代社会中。尽管新兴文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定产物,能够反映现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且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两者间不可偏废。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过岁月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具有深厚底蕴和力量的文化,而社会新兴文化往往还处于萌芽或新生阶段,具有不稳定性。因此,我们应该理智看待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关系,在尊重和欣赏新兴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让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的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中黯然失色。

三、全媒体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探析

(一)挖掘优质内容,强化文化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贯通古今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软实力”的有力体现。然而,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新媒体平台仍然习惯于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简单复制。这就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单一化、同质化严重,致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受到限制。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应该要采取动态保护与静态保护相结合。因此,我们要从传播内容的层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深远,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和人民的精神根基,它涵养着世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因此,对于媒体创作者来说,可以从内容层面着手,深挖有价值、有温度、有灵魂的传统文化,通过视频、社交平台、主流媒体、新媒体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传承中华文化要与时俱进,我们要把优良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水平紧密结合一起,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点上融合现代文明。传统文化不能停留在原地,止步不前,必须紧随时代发展,所以我们要对传统文化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使其内容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才能够真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以文化人”作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容,改变传统文化单一、片面、老派的刻板印象,能够为艺术创作、历史研究等提供素材和源泉,拓展传统文化符号的现实可能性。与此同时,还能够深化人们内心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新兴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创新传播形式

在“万物互联”的语境下,技术赋权媒介,赛博空间延伸了现实世界。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例如VR技术、5G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一系列高新科技纷纷进入到新媒体领域,这些技术使得媒体内容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便捷、有针对性。因此,应该加快新兴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的步伐,将这些社会新兴科学技术应用到传统文化的媒体传播中来,依靠大数据助力传统文化传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依靠VR技术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直观、生动、有创意,依靠5G技术推动传统文化的宣传快速、流畅且便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层次的魅力和吸引力,单单依靠报纸、书籍等平面化的传播方式会使其丧失掉很大一部分光彩,文化的传播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符合社会的新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也不断进步,科技的延伸作用越来越广,因此,面对科技的发展,我们要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依靠新技术的赋能,来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既能够跟上时代潮流,又能够贴近人民群众,从而被人们喜闻乐见。

(三)创新文化形式与内容,提高吸引力

全媒体时代背景之下,媒体依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打造了各种类型的依托网络媒体而生存的形态多样、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传统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往往跟上了时代潮流,符合人们期待,所以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与喜爱。传统文化想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必须要从内容出发,以优质内容为基础,呈现精品化、多样化的传统文化产品。内容的创新往往可以通过IP改编的传播形式来进行,即通过创造一种具有吸引力的形象,打造传统文化自身的知识产权,使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独特印象。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传统文化加IP打造的文化产品,其内容深厚且有意义,形式新颖独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代表中华民族的最好IP。因此,我们当代的文化传播者更应该从内容的角度出发,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属于我们民族的IP,提升传统文化吸引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熟悉、喜爱中华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四)加快媒介融合,增强传播效果

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介与新的媒介相互交融,文化的传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从而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传播效果。在全媒体视域之下,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应该采取媒介融合的方式,增强传播时效。当下,主流媒体仍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主流媒体立足于主流价值观,具备政治引导力、影响力、审美价值,能够使人们更加正视传统文化并受到其影响和熏陶。仅仅靠主流媒体是远远不够的,在新媒体繁荣发展的当下,我们还应该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例如,微信公众号能够输出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内容,让人们能够在碎片化的时间中摄取传统文化的养分;电视网络节目也可以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打造优质的文化类节目,进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平台可以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出接地气、生活化的相关内容,从而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在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新媒体平台的同时,正确把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关系。立足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文化需求,在媒介深入融合的基础之上,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里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中占有重要价值,具有“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以及“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等重要地位,对于涵养社会文化和个人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全媒介语境下,我们的文化传播者应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立足于社会需要、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运用各种现代技术、媒介,积极传播传统文化,呈现具有新创意和时代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使传统文化在媒介的融合和创新之下迅速流行起来,并以此促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