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宗藩体系及其崩溃

2022-11-01侯博仁

今古文创 2022年30期
关键词:东亚秩序朝鲜

◎侯博仁

(大连大学 历史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清帝国失去了最后一个朝贡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失去了生存空间,藩属国的存在是该体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鸦片战争之前,历代封建王朝都将朝觐国纳入宗藩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朝贡制度,构成了历代封建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模式。1894-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屈辱感,在这种屈辱的气氛中,传统的宗藩制度和天朝意识就此崩溃。

一、中国封建王朝的宗藩体系

宗藩体系即近代以前东亚世界以传统中国为中心的一种国际秩序,是中华文明在其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政治传统,与近代欧洲国家体系不同的是,这是由中国在这样的秩序中所处的地位而决定。古代中国有着古老的文明和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未曾中断,是唯一延续下来的古代文明,对于周边各国本身就有着持续的吸引力,再加上古代中国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也为周边各国所敬畏,基于这些,传统中国成了宗藩体系的创建者,也是华夷观念的提供者。这样的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优越感。文化上的巨大落差、政治经济上的统治需要、国际间的斗争,往往使周边小国主动投怀送抱,承认自己“夷”的地位,向中国朝贡。

但是要加入这样的秩序则有着复杂的过程并且需要一定的条件。宗藩体系中的所有国家都必须遵守一种朝觐礼仪,如上表文、上贡物、以国王的名义称臣并受传统中国皇帝的册封,接待交流应遵守相关礼仪。朝贡是这个过程的重要体现。各国朝觐中国皇帝,称为朝贡;中国皇帝给予各国恩典,称为册封。朝贡和册封都有着严格规范的礼仪,如明代《藩王朝贡礼》中规定:“凡藩国来朝,各服其国服,如尝赐朝服者,则服朝服于奉天殿朝见,行八拜礼毕,即诣文华殿朝皇太子。行四拜礼,见亲王亦如之。亲王立受后,答二拜,其从官随藩王班后行礼。凡遇宴会,藩王班次居侯伯之下。可见,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所遵循的礼仪和中国古代国内的礼仪没有区别,这样的礼仪形式规范了宗藩关系,并以此稳定宗藩体系,确立了传统中国与朝觐各国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比如加入宗藩体系的国家和地区:李氏朝鲜、琉球、安南、南掌、缅甸等。

这样一来,这种地位不对等的宗藩体系也就成了以传统中国为中心向外发散的同心圆环。正如何芳川先生所言:“这个框架所要达到的境界是:域外诸‘藩国’,如群星参斗,葵花向太阳一般,围绕着中华帝国运转、进步。以维持一种‘中华和平’模式的国际和平局面。”这实质是一种不对等的国家交往,有着其明显的尊卑差别。

宗藩体系可以认为是由强国主导的一种国际秩序,宗主国并不会轻易侵害其自主权利。虽然名义上,藩王由中国皇帝来册封,但事实上,这只是后来的一种赐封,这种行为并不意味着中国皇帝可以干涉藩王的继承和废除。正所谓“其本处一切政教、禁令,向由该国自行专主,中国从不与闻。”也就是说,传统中国关注藩属国的安全问题,至于对藩属国的内政和外交宗主国并不强加干涉。不过在近代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强势入侵的情况下,藩属国的自主权力难以保证,宗主国以保护藩属为由可能会对其加强控制。

二、日本对颠覆宗藩体系的图谋

19世纪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各国的侵略目标指向了中国,造成了中国一系列的边疆危机。在这种形势下,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开始在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与思想文化方面向欧美国家学习,使得日本成为东亚最早完成近代化的国家,其国力也不断增强,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意识到日本目前还没有实力与欧美列强竞争,而与其隔海相望的李氏朝鲜此时国力衰微,中国的清政府也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打击,国力不振,所以朝鲜和中国自然就成了日本扩张的重要对象。此时的东亚地区,传统的“宗藩体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个东亚旧秩序自然要面对这位新崛起对手的挑战,且只需一战这个体系便会崩溃,日本则扮演了终结者的角色。

对于甲午战争的爆发,学界对此有很多的争议,日本学者大多认为甲午战争是偶然爆发的,并矢口否认日本出兵朝鲜不针对清政府。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代表为高桥秀直和大泽博明。高桥秀直认为日本出兵朝鲜是:“日本政府并非意识到开战时机已到才出兵的,伊藤博文在当时掌握日本政府主导权,他的意图是保持和清国的协调”,只是因为日本的内政问题才使得伊藤博文的对朝政策发生变化”。而大泽博明认为“日本政府在外交、军事上的朝鲜政策并不针对清国,‘六·二’出兵本身就没有‘挑衅’清国的意思,出兵的真正意图是实现日清共同改革朝鲜内政”。鉴于日本学界为发动战争责任开脱的行为,中国学者如戚其章在《走进甲午》中也用一系列史料作为论据对日本学者的偶然论予以反驳。

至于甲午战争的爆发是否偶然发生,学术界仍存争议,但根据1887年春,日本制订“征讨清国策案”,可以窥探出日本瓜分中国的图谋,可以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并想要侵略中国,从而颠覆以中国为中心的宗藩体系应该是蓄谋已久的。1878年,日本成立了参谋本部,制定了蚕食中国的大陆政策,次年派间谍来中国搜集中国军备和山川地理环境等情报也就是“对清作战策”,并将其提交给了参谋本部长官山县有朋。此中还建议日本派遣3个师团进攻大连和东部沿海地区,这可以说是日本近代第一个征讨中国的方案。1887年,一位名叫小川又次的谍报人员曾多次去中国侦察并将搜集到的情报整理成了一份报告文件,称为《征讨清国策案》,此文件不仅“可视为表明当时日本陆军构思的重要史料”,而且也意味着日本已经在密谋对华作战了。

《宗旨书》和《攻击策案》是《征讨清国策案》的两部分,《宗旨书》就是起草此案的宗旨,《攻击策案》即对战略形势的说明和进攻中国的计划。在此案中,小川又次对中国海军的实力有着清晰的认识,他指出“清国之海军……就其真正实力而论,不能不为世人受其虚势眩惑而遗憾”。然后他又写道清国海军的编制、装备状况,认为“广东水师舰船虽有数十只,只不过是打击海盗、缉拿逃税走私船只舰队,概为木造军舰,质量粗糙,速度缓慢,只能充当河口防御之用。而福建水师,被法国海军击破之后,未能整顿。虽则,清国能与外国海军战斗的唯有南、北两洋之军舰。能进行海上作战的,在北洋水师中,只有定远、镇远和济远三舰,还有超勇、扬威二舰。而在南洋水师中,则只有南深、南瑞二舰和在福州自产的开济、镜清,才能勉强进行海战。在清国海军数十只军舰中,能够参加海上作战的只有北洋五只、南洋四只舰船而已。此九只军舰的战斗力与日本军舰相比较,虽然北洋五只军舰与浪速、高千穗、筑紫、扶桑、金刚五舰相同,南洋四只军舰与我比睿、海门、天城、盘城四舰相同。在火炮方面清军舰炮虽然火力强大,但射速慢且数量少。”通过这份文件反映出的清军水师情况足以证明小川搜集的情报是相对系统和全面的,通过一系列间谍活动他对中国海军军备的情况了如指掌,或许这也只是他了解中国军队的冰山一角,却也足够说明当时日本对中国的战略态势和军备战力都有所评估,并以此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旦开战,日本的胜利就似乎并没有那么出人意料了。

而其中更重要的是战后对中国的处理,小川又次将中国肢解为六大部分,并建议中国战败后这六部分直接受日本掌控。长江以北和以前的藩属地区都被纳入日本势力范围。如此一来, “如是分割十八省,再满洲立一国,区划西藏、蒙古,平均其力,唇齿相依,形成进步之计划,则面对欧洲之豺狼,亦不足为虑也”。这样一来中国乃至亚洲的领土都将被日本肢解,一个以日本主导的东亚秩序将被建立,足见其险恶用心。

由此可见,这份《征讨清国策案》是一个企图进攻中国的蓝皮书,更是想要进一步灭亡中国的歹毒方案,是日本妄图吞并朝鲜,肢解中国,称霸亚洲的狼子野心的重要体现。它的构想就是控制并取代传统中国作为东亚秩序创建者的地位,建立一个东亚国际新秩序。要想实现这个构想,日本必须要通过一场战争才能实现颠覆东亚的传统宗藩体系,朝鲜的内乱正是日本寻得的一个契机。

三、《马关条约》与宗藩体系的崩溃

此前中国的藩属如安南、缅甸、琉球等都已经通过各款条约脱离了与中国的藩属关系,日本侵台及《北京专约》的签订更使得宗藩体系名存实亡,只不过它还有最后一个藩属——朝鲜的存在而让这个体系继续苟延残喘。然而,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起义,起义军迅速横扫朝鲜大部分地区,朝鲜政府无力应对,国王无奈之下请求清政府出兵朝鲜,而日本此时也看到了挑起战争事端的借口。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则声称“东学”起义对日本来说是“颇为可喜的时机”。

就这样,日清双方几乎都在6月以镇压起义军的名义登陆朝鲜,然而在随后的撤军问题上,双方争执不下,日本方面则趁机挑起事端。当时就任日本外交大臣的陆奥宗光在6月27日向驻朝公使大鸟圭介下达了“制造开战口实”的训令,而后日本驻华公使小村寿太郎向清政府递交了《绝交书》,声称对于朝鲜的国内形势应该“与朝鲜有利害关系的贵我两国共同予以助力……然贵国依旧只是主张我国撤兵,更无容纳我国意见之表示。此非贵国政府好事而何事局既已至此,将来所生事态,帝国不负责任”。这份《绝交书》里的声明可谓用心险恶,如此一来日本方面将挑起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清政府。

此后,日本率先对清军展开了攻势,清军高升号运兵船先遭日军击沉,此为清日交手的导火索。面对日本的战争寻衅,清政府决定与其开战,后清日双方便展开了一系列交战,历经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之战,威海卫之战等,清军海陆方面的军事行动皆以失败告终并蒙受重大损失,在日本方面的武力施压和政治诱骗下,清政府被迫与日停战谈判。至此中方全权大臣李鸿章前去日本和谈并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其中一条内容是: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第一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决。此一条直接使朝鲜脱离了藩属国的地位,朝鲜拥有了自己名义上的独立地位,自此以传统中国为核心的藩属体系也随之不复存在。至于其他条款如两亿两白银、在中国设厂、侵占台湾及澎湖列岛等是为了实现彻底击垮清国,并取而代之建立东亚新秩序。

之后德、俄、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政府也迫于其压力同意归还辽东,不过又向清政府索要3000万两赎辽费,至此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日本通过战争也掠夺了大量战利品,而且光数额巨大的战争赔款就充实了日本的财政,使日本有了更进一步发展工业、扩军备战的资本。以至于前日本外务大臣井上馨曾志得意满地说:“日本财政部门根木料想不到会有好几亿的日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觉得无比富裕。”

甲午战争的惨败最终使维系了两千多年的东亚传统“宗藩体系”走向了崩溃,清帝国失去了保护藩属国的能力,自身也沦落为了被支配、被分割的目标,其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列强也纷纷由此展开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成了东亚地区的新兴力量,一跃跻身列强行列,并不断迸发崛起的态势,就此改变了东亚传统的国际秩序,力图打造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国际新秩序。此时西方列强也在争夺着东亚,俄、法不断将触手深入东亚,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德国渗入胶州湾地区,英日则结成同盟对抗力保其已经拥有的优势。东亚国际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四、结语

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列强将进攻矛头指向东亚地区,从这时开始东亚传统的“宗藩体系”便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西方列强工业文明的成果即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的旧秩序,而植根于两千多年传统的旧秩序根本无力应对西方的冲击,被替代是必然趋势。19世纪70年代,东亚地区的宗藩体系出现了巨大的危机,始作俑者正是日本,琉球问题与侵台使东亚的宗藩体系名存实亡,为颠覆以传统中国为中心的宗藩体系也是图谋多时。甲午一役,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使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宗藩体系彻底走向了崩溃。不过在日本摧毁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过程中,其军国主义思想逐渐使周边国家甚至世界陷入灾难之中,它的侵略野心不断膨胀,在东亚乃至世界外交的舞台上更加活跃,直至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至此日本的东亚秩序偏离正轨,走向了罪恶的深渊。

猜你喜欢

东亚秩序朝鲜
以泉会友,共享东亚文化盛世
秩序
心灵秩序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学霸“三小只”
老师来审题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乱也是一种秩序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