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真理观哲学思想研究

2022-11-01李广宇

今古文创 2022年30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庄子哲学

◎李广宇 毕 莹 毕 业

(哈尔滨广厦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0)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同时也是世界中西方文明的轴心时期,庄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相对主义真理观,主要是作为反对中国先秦儒墨两家的是非观而提出的。同时,庄子的这一真理观在整个中国哲学中也是具有显著特点的,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哲学家。

一、庄子真理观的产生背景

庄子真理观的产生时期是战国,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庄子以其独特的“说梦"而著称,庄子最擅长于通过对梦境的叙述来向世人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及真理观,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于真理观认识论的特殊理解,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范畴,该理论的提出受到了当时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影响,无论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庄子自身的状况都对庄子的真理观的产生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诸侯国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以强并弱,试图实现他们梦想中的霸主地位。这使得整个社会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春秋战国时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爆发战争最为频繁的一个阶段,从人类有记录以来到1911年共发生3806次战争,而公元前770到公元前221年就发生过625次战争。当时的各诸侯国为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不惜一切政治和军事代价,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

其次是在经济方面,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开始革新,出现了铁犁牛耕。在战国时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在满足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同时,出现了较之以往历史时期更多的剩余产品。同时在这一时期手工业也在发展壮大,一部分工匠在熟练地掌握了新型工具的应用之后进而脱离了农耕劳作,转而成为个体生产者和经营者,这种前所未有态势使得商业萌芽进一步产生并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总之,战国时期的经济情况发展比之前的时代同时期要更好一些,封建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就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物质基础。

最后是从庄子自身来讲,庄子性格洒脱,不慕名利,追求自由,与儒家积极入世,为人类社会的大一统奔走呼号不同,庄子的思想更加重视个人的发展,强调人精神上的自由,能够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抛弃政治,转型对人自身的思考,可以说庄子思想是一朵特立独行的花,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上,把“道”当作自己思想核心,当作万事本源、是规律、方法,并且以道去观察世界,思考世界,衡量世界。在面对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庄子认为其发展中存在违反道之行,故而在《庄子》一书中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二、庄子真理观的基本内容

庄于整个理论的核心都是在主张泯灭彼此、齐是非、齐物我。因此,“万物一齐“是庄于相对主义真理观中的基础思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庄子的真理观哲学思想。

(一)泯灭彼此

在庄子真理观哲学思想中,他始终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认识事物,也不能够透过现象认识到本质。人类能够认识的对象主要是事物的性质,五感:视,听,味,触,智主要是通过对外在事物性质的把握才能具体地感知到不同外在事物的存在,但同时在庄子看来,他也认为事物的性质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庄子说:“故为是举莲与楹,厉与西施,恢慌懦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与绝大多数人日常所抱持的普通常识所不同的方面是,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美丑、成毁之间的对立与差别都不存在。天地间万事万物最终的归宿都是无差别的、一样的,这可能是由于庄子作为一个哲学家的目光看得比较深邃的缘故,正所谓殊途同归,万物一体。把事物彼此之间天然存在不同的相对性加以哲学上的浪漫处理之后而绝对化。庄子认为:天下没有比秋毫之末更巨大的。而泰山是微小的;没有比夭折的孩童更长寿的,而活了700多年的彭祖是短命的。庄子的哲学所运用的是一种存在巨大时空间差异的对比来阐明他的相对主义真理观哲学思想。但哪怕是一个没有接受过哲学训练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都体现为:在现实生活上,事物的大小、寿夭不可能没有分别,它们之间不可能进行思辨上的简单类比地相同。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相同的计算单位下,一年是无论如何都要比一天时间长的,这是没有异议的结论。大与小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某物而言,这个一定范围的规定性非常重要,是客观存在的一个衡量标准。泰山相对毫末而言,可谓之大。这是用大的事物去对比小的事物。然而把它与世界屋脊上的高山来对比,又可谓之小。这又是用体积小的事物去对比体积大的事物,都是从体积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这个角度来进行对比。所以,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这个很重要的标准下才是绝对的,相对只在其他条件发生时才可以转化。“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的看法就是错误的。这就是庄子真理观哲学总结的“万物一齐”,“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里可以发现,庄子真理观哲学模糊了之间的外在区别和事物内部质的规定性,并且无视了存在的统一的评价标准。认为彼此之间不存在确定的界限,于是庄子真理观哲学思想体现为“齐万物而为一”的结论。这是庄子对老子“玄同”思想的进一步发挥,老庄都选择忽视事物之前固有的特殊性,这就使得事物可以进行简单地比较进而看到抽象而不是具体的“一”。

事物的性质具有相对性的一面。但也要注意到在相对中仍然存在着绝对,也就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有绝对的意义。这个“绝对”被加以限定。这个一定范围、一定条件就类似于语法中的定语,在语句中起一个限定的修饰作用。世间的万事万物,只要是可以放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和条件下就都是彼此之间可以在某些方面进行比较和判断的。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之内,这个限定的标准之中事物内部质的规定性和相对稳定性是客观存在、非人为且不能不被承认的。但由于庄子把“彼”与“此”简单地放在一起,因而进一步推出了是非难辨的观点。

(二)排遣是非

在另一个方面,也就是在关于判断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的角度,即对错是非问题上,庄子与传统的儒墨两家的哲学思想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尖锐的对立。庄子站在他的真理观哲学角度指出了儒墨两家学派“互相是非”的问题。儒墨两家学派各有它的是非,他们各自肯定他所认为的是,而否定他所认为的非。那么如果想要判定他们究竟哪一方是正确的,哪一方是错误的,就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问题。所以庄子认为不如不用智慧也就是认识活动。庄子同时也发现,儒墨两家学派都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而又彼此之间认为对方一定是错误的,并且不断地争辩,尧和桀都自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去斥责对方的理论认识和结论是错误的。但是“是非”的比较不需要这种界限,“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也就是一切都是,也都不是。由此“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如果认为彼此各自有各自的是非,是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儒墨各有它的是非,他们各自肯定他所认为的是,而否定他所认为的非。现在想要判定他们究竟谁是谁非,那是永远也不可能的,那不如不用智慧(认识活动)。是非之辩是得不出当然正确的结论的。

是非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由于不同的原因所导致的对客观事物产生不正确的反映。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真理和谬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对统一性,二者相互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但是真理和谬误如果在规定了一定的具体范围和条件下是具有绝对意义的,也是可以明确地做出区分的。在这种附加了条件的情况下,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是不能相互混淆的。必须要将辨别的界限明确地划分在真理与谬误之间。所以,它们并不能忽视具体的客观情况而进行无条件的任意转换,更不能把“是”与“非”看作没有任何区别来对待。

(三)物我齐一

庄子的真理观哲学理论所体现的是认识的客体和主体是齐一的,每个人都要出生于大自然,而要感受大自然的玄妙又必须要有人的客观存在。庄子主观地选取了大自然和人相互联系的一面,并通过哲学理论把这一方面推至极端,所以不可避免地得出一个结论;庄子认为人与自然不能划分,甚至是一体的。作为主体的我就是自然,同样,作为客体的自然就是我,这就是“故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把认识客体与对象的主体,即“我”与“物”整齐划一,互相等同。这里可以看到,庄子采取的方法是把主、客体取消了本身所具有绝对意义,并选择性地忽视了具体外在的范围和条件,由此把二者简单地视为相对而非绝对,混于一体,取消了“我”与“自然”二者之间本质上的差别,这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绝对的相对主义领域。

从上述几点中,可以见到庄子真理观哲学思想只看到了事物相对性的局限性。庄子选择性地看到了真理认识的相对性,而不去承认真理认识的绝对性,最终他把“相对性”剥离出来并视其为脱离了绝对的、永恒的相对,以致庄子真理观哲学水到渠成地导向相对主义。

三、庄子真理观的显著特点

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其超脱浪漫哲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部分,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限制而略有偏颇。不过瑕不掩瑜,庄子真理观哲学思想的积极成分总体上还是大于其消极成分,这就是永不过时的反独断主义。庄子的真理观哲学思想对于他所处的时代及其之后的社会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是两大显学。庄子主要反对的就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的独断主义真理观。当时儒家学派将“仁义礼智”视为永恒的人间原则,认为每个人都内在地具有这样的天性并且要严格地去实践,推己及人。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变得美好。而墨家也将他们所主张的“尚贤”“尚同”视为人心里自发的天性,把推举贤人视为政治良药,墨家学派认为这是最好的原则并且不可更改。两家学派都将他们的学说奉为圭臬,但却没有想到绝对化的学说会束缚人们的头脑和思想,并且阻碍了人们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些思想桎梏下人们的认识很难有所发展并提出新理论新见解和新思想。从前,尧和舜两位明君生活在禅让制的时代,他们都是因为贤能而通过禅让制继承王位,燕王哙禅让给国相子之却想不到自己死亡,国家也灭亡了;后来商汤伐夏桀、周武王灭商纣,都是采取了武装斗争的方法取得了王位进而改朝换代,而楚国的白公胜却因采取武装斗争而自取灭亡。庄子认为,斗争和禅让的仪式,尧和桀的行为,贵或贱都是由于时势的不同,不能认为那是万古不变的规律。具体的情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遇到事情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无视外在客观条件而把一种道理奉为绝对不变的永恒原则,认为那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真理有其相对性,随时代具体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在庄子看来,其真理观思想所体现的真理是历史的、相对的这一面来进行认识,是富有现实意义的。这有助于挑战并动摇儒墨两家学派独断论的理论基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打击了儒墨两家学派的独断主义真理观,并作为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而被其他反对专断论的进步思想家所掌握。每当一个时代过于黑暗专权独断的时候,就总有人能在庄子的思想里找到一种力量,一种相对的力量来反对独断的统治。这是对古代那些专制者、顽固守旧分子(皇帝和腐儒)的打击,这些进步者的思想都可溯源于庄子的相对主义真理观。

综上所述,看到庄子相对主义真理观中的积极成分,就是大有裨益的。

1.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到真理的相对一面,庄子对儒墨两家的独断论即绝对主义真理观进行了尖锐批判和哲学论证,对真理相对性的论述在一定意义上排除了独断论;2.在论证过程中,庄子发现了人们在思维认识领域的复杂性和局限性,得出了自己独特的道家结论;3.庄子对真理所界定的标准并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这就陷入了另一个认识论的误区,但庄子却也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认识的主体不能对主体的认识加以证明。

四、结论

庄子真理观哲学思想有其积极作用一面,庄子的真理观哲学思想产生于先秦时代,其中涵盖着符合社会历史时代的优秀思想成果,对当代思想价值体系建设有借鉴作用。这个结论即使放在整个中外哲学历史阶段去加以考察都不会得到驳斥。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庄子真理观哲学思想的部分缺陷,这是中西方哲学所共有的。通过阅读中西方哲学文献会发现在很多哲学发展阶段都会出现诡辩论思想,类似于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庄子真理观所带有的相对主义倾向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即诡辩论。庄子擅辩,他在很多文章里表达的论辩在今天看来都不免有一些模糊了必要条件的诡辩倾向,即使他的文学作品构思精美,引人遐想。

庄子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的局面和儒墨两家作为显学既已形成的是非观,从“明知不可为而不为之”的人生哲学中开辟了量一条路径。跳出他所身处的具体社会历史环境,转而用更宏大的真理观视角去以整个自然为大背景,从形而上的“道”的角度对人生困境的产生和解脱之法作了浪漫且深入的哲学探讨。可以看到,庄子有“道通为一”的本领。作为乱世中清醒的隐士,庄子转而追求内心的解脱而不再痛苦。这对于当今社会很多处在社会历史急速发展的洪流之中而身心痛苦的人来说是有着某种积极解放意义的。

在考察庄子真理观哲学思想的理论得失和历史作用时,对它既是通向辩证法的一个环节亦是通往诡辩论的一条途径这两个双重影响都应承认。应该承认他的两方面作用而不能只看到一方面就丢掉另一重要的方面,这是要避免的。

同时,审视庄子真理观哲学思想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也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同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庄子哲学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论中国养生文化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