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教育,一种体验式学习
2022-11-01黄宇曾加贝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黄宇 曾加贝 |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起源和发展
19世纪末期,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日趋紧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前往附近的林地享受户外生活的乐趣,暂时回归自然,释放身心的压力……露营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新风尚,也成为青少年们暑期活动的最佳选择。
营地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露营活动。1861年,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露营活动,反响良好。此后,该校每年都会举办露营活动,并被世界各地的学校和社会组织模仿和复制,营地教育由此而来。进入20世纪,许多国家利用本土资源,相继建立了户外教育营地,开展不同形式的营地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苏联等国家意识到营地教育对青少年品格形塑具有重要价值,先后成立了国家层面的营地教育组织,承担青少年营地教育的管理和研究工作,推动营地教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最初的营地教育以徒步、登山、划船、游泳等体能运动和培养青少年的野外生活技能为中心,重视让青少年在大自然中获得身心的锻炼和成长。20世纪中期,营地教育开始将团队性的冒险、挑战性的体验活动作为主要内容。进入21世纪,营地教育的类型和活动形式逐渐多样化,涵盖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
1949年,美国营地协会将营地教育定义为“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具有教育性和社会性意义的休闲体验活动”,把对大自然的亲近感、户外生活能力、安全和健康意识、良好的精神和行为品质、团队合作和社会生活能力等作为营地教育的关键目标。这一界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由此,营地教育的本质特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基于亲身体验和直接感受的活动,即“体验自然”的教育;第二,学习野外生活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即“在自然中”的教育;第三,在非日常性的集体生活及各种户外活动中锻炼个人能力,即“通过自然进行”的教育;第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即“为了自然”的教育。基于此框架,各国构建起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营地教育课程计划。
俄罗斯:世界上营地最多的国家
俄罗斯营地教育发源于苏联的少先队夏令营。苏联时期,为了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夏令营成为少先队的主要活动方式。苏联教育学界对夏令营活动进行了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为营地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俄罗斯联邦政府重点关注儿童休闲活动的组织与举办,于2016年颁布了相关法律,促进青少年营地教育规范化;政府提供营地代金券,鼓励家庭把孩子送到营地度假。政策的支持和丰富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截至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前,俄罗斯已拥有约5.5万个营地,是世界上营地最多的国家。
俄罗斯青少年营地是学生的成长基地。与过去的少先队夏令营相比,如今俄罗斯的青少年营地活动和形式大有不同:第一,营地种类更丰富,包含各类主题,如劳动、体育、科技、历史、考古、环保等;第二,营地运动设施更完善,大部分营地建有足球场、游泳池、运动场等;第三,营地活动计划更完备,由辅导员全程指导学生按照统一日程开展活动,进行各项体育运动和公益劳动,注重培养纪律性、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不过,俄罗斯所有的营地都保留了少先队夏令营中篝火结营仪式的传统。
俄罗斯青少年营地是教师的实践场。作为营地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辅导员担任着传授知识和技能、管理纪律的重要角色。在俄罗斯,营地辅导员一般由大学生担任,因为大学生与营员们年纪相仿,更易沟通。上岗前,辅导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2018年,俄罗斯依托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建立了“联邦辅导员培训和支持协调中心”,同时在多个地区建立了培训和知识中心,将辅导员培养作为教育学专业的一个教学模块,纳入国家教育标准。对于有意愿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来说,担任营地辅导员是难得的能够进行全方位教育实践的机会。
俄罗斯青少年营地是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苏联时期,少先队夏令营就接待过来自德国、西班牙的儿童,旨在促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学生的文化交流。2008年,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邀请了汶川灾区的学生赴“小鹰”“海洋”等6个俄罗斯青少年营地进行疗养,为中俄友好教育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路径。如今,我国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就营地建设、营地教育和营地辅导员培养等主题,与俄罗斯“小鹰”儿童中心建立起了长期的经验交流与合作机制。
澳大利亚: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的营地教育
澳大利亚营地教育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890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就出现了有组织的校园露营活动。1906年,为应对城市化给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局组织146名学生在山谷中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夏令营,这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校的营地教育热情。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营地教育计划进一步扩大。1939年,澳大利亚国家健身委员会成立,并推出了系列营地教育计划,这是澳大利亚营地教育的正式开端。澳大利亚人口稀少,自然资源丰富,因此,营地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得到了大力推广。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营地教育逐渐成为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必修环节。现在,《澳大利亚国家课程终结报告》中明确要求学生需要参加额外的课外活动,包括设计活动、学校野营、体育项目等,教育部还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旅行津贴。
澳大利亚营地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营地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在课程、教师、安全3个方面出台标准和规定,形成了独立的营地教育体系标准和行动指南。
第一,在课程的建设上,2010年《幼儿园至高中户外教育课程指南》的颁布为学校开展营地教育提供了参考,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户外课程提出了指导要求。作为户外营地教育最为成熟完善的州,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局于2018年出台了《远足政策实施程序》,明确了学校远足活动的具体流程和安全防范措施。
第二,在教师的选择上,澳大利亚中小学设置了专门从事户外教育的教师岗位,并对教师专业标准和任教资格进行了严格规定。澳大利亚户外教育协会颁布的《户外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中,要求户外教育教师至少要拥有半年及以上的大学本科户外教育的学习经历,并完成教学实习,这为澳大利亚营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师资保障。
第三,在安全方面,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颁布了《探险活动标准》,各州也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和特色颁布了详细的安全指南。儿童通常会和教师一起参与户外活动风险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并向家长和管理者征求意见。
支持体验式学习的营地教育
营地教育提供了体验式学习的多重支架,是基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人类学四个维度的复合型教育模式,与学校课程结合的户外教育活动对学生的社会化、知识应用、身体和心理健康等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营地教育可以为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营地教育为学生提供了高度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更深入、更有效。特别是那些在学习驱动力、注意力或社交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从互动式、体验式、情境式的营地教育中获益最多。许多在学校中被“忽视”的学生能够在户外活动中通过情绪参与提升学习动力,甚至展现出极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扮演领导者角色,突破成长的困境。
营地教育可以为跨学科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营地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复杂的、综合性的STEM学习。例如,在森林里观察昆虫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钻木取火帮助学生理解摩擦生热原理;帐篷的搭建可以联系到空间几何……一项探索性研究表明,“营地教育+STEM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对体育活动和STEM教育的参与度,在体验式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坚韧果敢、顽强自信、团结协作等优良品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营地教育类型更趋多样,从业人员专业性不断提升,与学校课程融合程度持续加强,甚至开始为新冠疫情下的学校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模式。但是,近年来我国营地教育行业衍生出资本博弈的“变种”,折射出过度市场化的乱象。营地教育领域应当加快成立第三方评估机构,鼓励行业遵循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教育理念,增强营地教育的学术性和公益性,从而建设高质量的营地、优秀的营地教育教师队伍、具有教育启发性和创新性的营地教育课程等,引领中国营地教育事业正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