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2-11-01朱汉祎
刘 辉,朱汉祎,佟 矿
(南方医科大学 教务处,广州 510515)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缺乏人文及思政元素,更多的是强调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缺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够、协调性不足,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改革过程中,普遍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部门协同、培训交流、内容方法和督导评价机制,整体改革效果差强人意,具体落实到院系、专业、课程和课堂的时候,更多的是零敲碎打,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不足,影响了改革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8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2019 年3 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 年教育部先后印发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所有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医学人才,为人民群众培养健康守护者的重任,医学生的德育水平、职业素养与健康中国建设与人民群众健康密切相关。医学既是科学和技术,又是人学和仁术,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更加凸显了医药卫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的重要意义。作为高等医学院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德医双修的优秀医学人才培养,南方医科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牢办学方向,强化理论武装,创新育人载体,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及进头脑,打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心圆,按照“加强顶层设计、抓好协同实施、选准思政要素、健全评价机制、突出医学特色”的改革思路,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一、布局改革抓好核心引导,强化顶层设计的牵引力
课程思政建设重在引导,加强课程思政改革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改革长效运行机制,是确保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关键。
(一)强化政治引领,抢占思想意识制高点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将课程思政纳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后出台了《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意见》2 个指导性文件,全方位提升全校人员对开展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对推进政策、要求及任务分工进行明确规定。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中心主任,分管教学副校长具体负责,教务处、课程中心(通识教育部)和马克思学院负责人任副主任,成员由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学发展中心负责人,以及教学督导专家、优秀教师代表组成,一线教师比例超60%,形成党委领导、党政共管、部门协同及面向一线的工作格局。
(二)注重典型示范,稳固纵深推进支撑点
成立了学校课程思政改革推进领导小组,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教学、学生和师资的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机关部门和学院领导任成员。各学院也成立了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责任人,书记、校长主讲思政第一课,近80 名院士、杰青、长江学者、高层次领军人才和教学名师进入课堂强政治认同、讲家国情怀、谈学科发展,为课程思政持续注入灵魂、增加活力。实施专业、课程负责人讲第一课(绪论)制度,充分挖掘绪论课中的专业发展史和典型人物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等思政元素,发挥课程第一课的思政示范作用。
(三)加强理论研究,选准实战攻坚坐标点
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实施和评价研究,设立课程思政改革专项项目,指导教师撰写案例,遴选编辑出版优秀案例集。紧紧围绕政治方向与方针政策、国家情怀与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与社会发展、专业伦理与道德法治和思维方式与人文精神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6 大主题和画龙点睛式、案例穿插式、专题嵌入式、隐性渗透式和讨论辨析式5 种融入方式,为教师有重点、分类地向学生传授思政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参考。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推进会,举办全国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研讨会,牵头成立42 所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协作组,成立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联盟,有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进度和质量。
二、推动改革抓好统筹协同,形成整体展开的执行力
课程思政倡导全员参与,学校要注重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性,防止零打碎敲,加强教职工的课程思政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行政后勤人员所承担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的责任,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一)自身探索与借鉴经验同步推进
要求学院做到“五个一”:一场动员会、一场集体备课、一次专题师资培训、一个教学案例设计和一次示范课,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题网站,将课程思政教学交流研讨融入学院周会、专业与课程建设专题会议,确保课程思政改革稳步实施。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在本校全员参与、全程跟进、全面督导和全项考核持续推进的基础上,不断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派出机关人员和教师赴兄弟院校参观学习,请兄弟院校专家来校指导,组织开展校级、院级和系教研室专项培训。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步推进
成立思政课教学研究中心,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同时,充分发挥思政课专任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一方面抓好专项督导,成立了以学校机关人员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主体的课程思政建设督导组,定期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督导检查。另一方面做好定点服务,每个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固定联系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定期到相关联系学院进行课程思政指导,把思政课程的相关内容和方法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思政建设之中,全面提高课程思政质量。
(三)集体备课与个体实施同步推进
建立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协同推进机制,各行政部门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及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各院系成立相应课程思政组织机构,各学院课程思政案例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讨论后确定,集体备课以一门课程或一个章节为单元,通过集体备课形成该门课程或该章节的课程思政案例,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依据该案例实施,确保课程思政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有效性。
三、落实改革抓好要素切入,提升思政元素的渗透力
将思政教育的“盐”加入专业教育的“汤”,关键在思政要素与专业知识的渗透融合,渗透力越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越好。学校针对不同要素的切入方式,着力做好教学设计分类指导。
(一)政策切入注重准确性
引入的政策要素严格遵循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结合教学内容梳理凝练,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准确精炼的表达。学校坚持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系列思政教育文化活动,唱响青春之歌、踏寻红色记忆,鼓励广大青年学生深入革命老区了解国情民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脱贫,走好新时代新青年的新长征路。预防医学导论讲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引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展”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
(二)人物切入注重时代性
引入的人物事迹突出时代特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发掘全国道德模范骆抗先、模范医疗惠侨科和新冠请战“红手印”等先进典型,用身边的榜样诠释大医精诚。医学寄生虫学在疟疾相关章节中介绍屠呦呦教授带领团队不怕困苦,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研制抗疟药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为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内科学课程团队发起的“抗疫面对面—武汉医线课堂”活动,由抗疫英雄讲解课程知识和抗疫故事,激发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精神心理照护学号召学生完成近300 份原创身心健康照护抗疫图片作品,从“人文关怀”“心理调适”“医护职业精神”“健康防护”“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珍惜感恩”等多角度体现抗疫精神,通过微信推送图片张贴等形式面向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学生人群和普通民众等开展疫情期间的身心健康照护。
(三)成就切入注重比较性
引入的发展成就注重通过国内纵向比较和国际横向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扎根中国大地。传染病学系统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脊髓灰质炎、麻风病、血吸虫病、甲型肝炎和结核等疾病防治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广泛开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组织举办新生入学宣誓、解剖大体老师致敬仪式和白大褂授予仪式等活动,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及爱惜生命的精神。广大教师积极研究疫情,把国家疫情防控布局、措施和成效变成“教材”,在特殊时刻,共同谱写生命教育、科学教育、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之歌。
(四)理论切入注重贴切性
引入的理论要素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升华延伸,避免生搬硬套。高等数学通过讲述“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总是交替出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大学生刻苦学习,推动人生曲线整体上升。基础化学将化学的“缓冲”概念向社会生活延伸,引导学生在面对压力应对、情绪管理和心理调适等方面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张弛有度、积极进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安排学生围绕“人民性”制作微视频,结合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开展疾控案例小组讨论,以“实践观”为专题研讨人类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践历史。
四、推进改革抓好评价机制,强化课程改革的推动力
学校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改革建设进度质量,有利于增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实施课程建设党建考核
单位党政负责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负责人,系(教研室)主任是课程思政建设直接负责人。明确将课程思政改革纳入二级学院党委书记党建述职工作内容,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学院党委和系(教研室)党支部党建考核指标体系,在年度党建考核中严格落实,充分发挥各级党支部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行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正向激励,设立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课程、教师、团队、专业和学院评选,将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纳入教学绩效予以专项奖励。
(二)强化课程督导评价监控
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联动,成立教学管理及思政教师联合督导组,到各学院督导落实课程思政专项培训、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指导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成立思政教师及专业教师联合教学组,思政课专任教师定点联系指导院系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教学实施。定期对各单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课程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开展课程质量、课堂教学双评价,由学生、校级督导、院系督导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定期反馈、改进提高。
(三)完善教学评价专项指标
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学评教、课程建设的重要观测点,组织修订课堂、课程评教指标,将德育元素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首要指标。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课堂教学评价、课程教学评价和课程教学竞赛,实现全覆盖。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和将教师德育成效、课程思政等作为职称评聘、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评选等重要指标。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学科评估、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及一流课程建设、教学单位绩效考核等。
五、深化改革抓好医学特色,增强课程思政的续航力
课程思政的生命在于与时俱进。医学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要紧密结合医学学科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将研究进展和发展实践转化为思政要素,增强课程思政的续航力。
(一)结合现代医学模式,突显制度优势
“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更加注重人的整体性和社会性,不同的文化带来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社会制度给人存在本身的价值带来不同的认识。将中国和西方国家防控策略进行对比,从中国“应收尽收”“免费治疗”“以人为本”到西方国家“选择收治”“收费治疗”“群体免疫”,充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
(二)贴近大健康战略,强化使命担当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卫生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等相关论述融入课程,辨别、批判西方错误舆论,鼓励学生争当健康的传播者和捍卫者,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医学免疫学”第一课“疫苗的崛起”,结合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适时普及疫苗的研发试验过程,突出了接种疫苗对恶性传染病的预防意义,激发学生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不怕困难、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临床技能学结合疫情防控,开展线上教学,在“医疗隔离防护技术”知识基础上,突出“常用防护用品使用、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的隔离和预防”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对接医疗卫生改革,培养职业精神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人体组织学课程以“中性粒细胞”形成后不在血液中安享生活,而是“逆行”到血管外,“出击”到感染灶,“抗击”细菌,吞噬细菌后化为脓球,不仅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反而得到8 倍生命周期的延长,引入医护人员“逆行”赴疫区发扬救死扶伤的伟大职业精神案例。卫生事业管理学系统介绍2009 年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用实实在在的数据生动阐述“社会主义与人民健康、医疗卫生与人民健康、经济发展与人民健康”等重大问题,引导学生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四)紧贴疫情防控动态,坚定“四个自信”
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将敬畏生命、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等元素融入内科学教学。将“三药三方”“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临床实践和“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等相关内容融入中药学教学,鼓励大学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针灸百日通根据疫情设置“居家防护、旅途防护、心理防护、强身健体”四个部分穴位防护图文知识、疫情防控测试答卷,构建图式交互可视化教学,由学生绘制穴位疫情防控主题概念图,引导学以致用,坚定中医药传统文化自信。
流行病学通过对比中外对疫情控制的处理方式和防控结果,结合各国对中国的抗疫评价,对中国经验、中国力量、大国担当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杰出动员能力作详尽解读,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建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中心及各部门各司其职的课程思政改革运行机制,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良好氛围,学生课堂教学满意度稳步提升,全体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自觉、育人能力进一步提升。主编出版《筑梦引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专著,出版《医学殿堂中的大道行思》《民族复兴的医学梦》《新时代医者的形塑》《国家命运与医学变革》《卓越医学人才的思想政治修炼》5 部80 万字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丛书。2 门课程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项目(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2 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14 项和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84 项,选树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学院、示范专业、示范团队、示范课程及示范课堂超过100 个。建成健康中国系列课程、生命教育叙事医学等一批课程思政特色示范课程。组织编写超过300 个优秀案例,27 个案例获评全国医药院校课程思政会议优秀案例、88 个案例获评省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思政课社会实践等17 门课程获评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位居全国医药院校首位。成为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学校成为省级“三全育人”试点改革单位。围绕课程思政在《高教探索》《医学与哲学》等杂志发表系列改革研究论文,课程思政改革系列论文获省高等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1 篇论文获中华医学护理学会百篇优秀论文奖。《筑梦引航: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改革与实践》《高等医学院校书院制改革与实践》先后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