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创新创业观对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启示
2022-11-01刘带,陈龙
刘 带,陈 龙
(1.韶关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2.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习近平创新创业观的科学内涵、科学路径及现实启示三方面进行剖析,阐述其对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关于习近平创新创业观的科学内涵
(一)创新创业为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发展全局的中心位置,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检验我们党任何一项工作是否到位,都要看人民是否从中得到了益处。回望双创建设全过程,便能发现其始终是为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从哲学角度来看,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实践,人通过实践,结合社会需要,从已有的物质关系中寻找新的对子,已有的和未知的相互结合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并促使人产生相应的认识。通过创新,我们提高了生产效率,发展了更高层次的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物质基础。
就好业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根本基础,没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人民最基本的生活和消费就得不到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为就业问题提供了明确定位,即民生领域的基础性地位。但是单单靠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岗位难以解决供需矛盾。要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并借此打造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扩大增收,增收改善民生的良性局面。
2.关于创新创业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而五大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再总结、再提升和再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吸取科学发展观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成果。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是推动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全过程的理论保障。将“创新发展理念”放置于首要位置,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经济变革的现实要求。
(二)创新创业靠人民
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突破的决定性依靠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没有一项不是依靠着人民群众。双创工作要得到质的飞跃,除了要有党所指引正确的前进方向,人民群众的力量亦必不可少。
1.关于创新创业建设的关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创新创业,是建立在人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是主体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要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只有人才才能引领产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近年来,国家通过设立政府津贴、确立领军人物、扶持创新团队等系列举措,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型人才质量。除此之外,各地级市亦积极推进人才载体建设,创新平台的落地、创业环境的宽松,改善了创新创业条件,实现了人才的有效集聚。
2.6 乳腺超声光散射成像与血清CA153、CEA单独和联合检测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乳腺超声+CA153+CEA对乳腺肿瘤诊断的敏感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乳腺超声、CA153、C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二者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7。
2.青年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学生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而当代大学生的人生黄金时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只有青年成长成才,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多一份保障。青年身处新时代,更要利用好新时代,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本领,才有能力担当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为此,国家在对就业作出基础性定位的基础上,把“更多渠道、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就业”替代“解决就业”作为新的追求,为的就是让青年能够真正实现符合自身发展的就业。
(三)创新创业成果惠人民
要让人民从双创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中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才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社会活力才能进一步激发,从而为国家双创事业发展积攒新动能,党和政府之所以不断倡导人民积极创新创业,为的就是积极回应新时代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向往,美好生活的搭筑离不开科技成果的支撑。当全社会都投入到创新创业当中,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之时,市场的供给端便能时刻充满新鲜活力,打造出符合群众预期需求的高质产品。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既是人民首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继续调动人民群众深入探索的动能之一。创新成果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抓手,加快畅通科技成果的落地通道,是确保双创工作取得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二、关于习近平创新创业观的科学路径
(一)坚持创新驱动:从“渐进式局部创新”转向“颠覆式集聚创新”
针对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由此可见,习近平创新创业观是系统性的整体思想。在过去,由于发展实际限制,很多政策不能全方位多点共同推进,而是在摸索中前进,是一种渐进的、局部的创新,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发展模式开始得到其他国家认可,这也让中国有了尝试新事物的信心。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发展全局的深刻把握,通过优化创新驱动发展布局中各部分各结构间的矛盾,实现了协调式的新发展。不单单是经济的创新、经济的发展,而是颠覆性的经济、科技、制度、体系和文化等多角度、全方位的集聚式创新,是1+N 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经济提质:从“数量扩张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
针对经济提质,过去中国为了补齐经济短板,在生态、资源的利用上面没有很好地做到协调处理,这也导致了当下我国内部所处的客观环境发生了两面性的大变化,一面是主要矛盾的变化彰显了中国的发展成就,一面是经济结构层次的不合理、环境资源现状的不乐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创新创业观为理论指南,充分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积极培育推动经济增长新的着力点,将问题自我消化,激发经济内化活力,使经济发展模式从高速发展到中高速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从过去单纯的扩张,到现在有意识地往提质增效靠拢。
(三)推动互联整合:从“碎片式封闭策略”转向“互联式整合策略”
针对互联整合,需要一分为二从内部与外部分别理解,对于内部,即中国自身的内部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上还有很多需要摸索的地方,过去在部分领域上的创新,由于体制机制的僵化,不能很好地施展开来,涉及范围也十分有限,落实改革的各部门间也没有形成一股合力,导致成效未得到展现,对发展形成一定束缚;对于外部,即中国与他国的往来,过去由于中国话语权的不足,愿意与中国展开合作的国家过少,且加上国家间交流没有得到深入,使得中国的发展难以吸收到其他国家的长处。近年随着国家综合影响力的上升,这种过去碎片化封闭的策略开始朝互联式整合的策略转变。对内,创新的引领已经从过去的一对一到现在的一对多,整个国家发展布局形成有机整体;对外,中国主动牵头建设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已经日益走向多边对话平台的中央,成为了连接各个国家的中心。
(四)促进模式升级:从“职能式产品导向”转向“转战式服务导向”
针对模式升级,是基于现实环节出发的,我国既是制造大国,也是消费大国。要把握国内的强大市场,打造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型战略发展格局。但实际上,在某些科技产品的供给上,被“卡脖子”的问题仍然存在。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上进行改造升级,让过去重复低效的简单劳动得以往下游转移,让生产能够真正地满群众所需,由产品导向转向服务导向。而要想真正改变这些行业的供需缺口,必须依靠创新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以创新成为社会微观主体的共识。习近平创新创业观牢牢把握了内需这一主要矛盾,让再生产环节的生产关系能够紧紧围绕着扩大内需这一现实目的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现实需要上来,有效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实现变革发展:从“常规式经营管理”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
针对变革发展,是中国客观环境的现实要求,在发展模式上,过去一举实现全面,在市场准入门槛的设置上标准过低,一些推动经济发展的旧动能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而生态环境在民生需求中同样是必需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环境治理问题,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中,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了新发展理念当中,试图构建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红线、底线的相关标准,让过去的常规式经营管理正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
三、习近平创新创业观对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启示
习近平创新创业观是在新时代形势下针对创新创业现状所提出的战略思维,这种思维,对于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面对青年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社会各主体应从不同角度着手,围绕提升青年的创新创业能力,从“学校-行业-政府-个人”四个维度,通过“学校主导、行业协同、政府兜底、个人发展”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以此提高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一)学校主导:构建校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挥学校培育作用
高校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主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之下,地方高校要牢牢以习近平创新创业观为根本引领,把握好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内涵,构建校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以加快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具体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并把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程。
要完善现有顶层设计,探索新型课程体系。高校应结合办学具体实际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难题,做好教育体系与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制定具体的实施路径,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探索并构建“全校普惠式创新创业基础课、青年创新创业兴趣课、创业先锋专业进阶课”三个层次的金字塔模型课程体系结构,分层分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到基础普及与个性发展两手抓,切实提高创新创业的实效性,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朝纵深发展。
要搭建双创实践平台,形成特色教育模式。高校要加速完善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平台,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尝试;要进一步完善在校创业团队的优惠与扶持政策,为在基地创业孵化的团队提供免费场地、发展提升、创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除此之外,高校要以包括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客广东等在内的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为抓手,利用校内选拔赛的形式积极发动师生参与,以此提高学生的技能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以赛促进的发展预期,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此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满足国家双创建设需要。
(二)行业协同:推进地方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发挥行业支撑作用
地方特色产业往往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地方要牢牢抓住地区特色,才能在发展中站稳脚跟,才会产生相对应的比较优势。地方政府首先就要起到带头的作用,要结合地区发展情况以及现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摸寻符合本地区发展的特色产业,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并要着力于将其打造为优势产业。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地方高校亦或是留在母校城市进行创业的大学生,都应当牢牢抓住地方发展的现实所需,紧紧依靠地方特色产业所需,竭尽所能,帮助地方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创新发展方式,特别是在创新研发的投入上,不能计较于一时,而应关注其最终的发展结果。
为此,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学校要以本地创业型企业、特色型企业为绩点,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穿插本地企业在面临发展难题时所选择的解决路径,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地企业发展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即要引导青年结合具体发展实际,要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以此加深学生对地区行业发展的理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所提:“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对于地区内的拔尖行业,不能因为在地区内的“垄断”地位而固步自封。而应积极探索自己的转型发展之路,明确自身的用人需求,通过校企协同培养的方式,与高校深度对接并共同学生进行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提前适应了解当下的就业需求,从而培养出对口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政府兜底:完善现有创新创业保障体制,发挥社会服务作用
就当下而言,大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体系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还面临着课程标准模糊化、课堂教育浅显化等难题。除此之外,当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投入少、回报高的项目,对于真正涉及到国家发展短板、前景广及前期啃硬骨头的项目,往往难见到青年学生的身影。
创新创业在我国发展全局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各级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要充分利用政府自身的职能优势,保障青年学生群体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除此之外,青年学生在进行创业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充分保护,也是提升青年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相关布局,完善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与保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出台和完善一批关于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文件,并尝试与高校合作一同构建人才、知识、能力和资金深度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同时要加快开办一批由政府主导,专门针对青年创业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帮助青年学生夯实创业技能,瞄准国际前沿,确保大学生进行创业后的企业生命力与延续性。对于已开设的大学生创业培训平台,则要着力提高其培训与服务质量。在做好培训的基础上,要加快搭建围绕青年大学生创业的创业孵化平台,投入专项资金,对于有示范性、有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并联合高校进行专业指导。
(四)个人发展:着力提高自身创新创业素质,发挥自我激励作用
就业问题关系社会发展全局,在民生问题占据重要位置。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要清楚地认识到以往的就业观已经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要加快提高自身创新创业素质,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积极主动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才能最大程度丰富自身创新创业知识储备,提高创新创业和实践操作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练就自己过硬的创业本领,进行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要懂得灵活运用国家政策,借助政策优势大胆进行创新。要加强自身本领,牢牢把握学习机会,积极进取,不断学习新知识,以提高自身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要主动关注创新创业领域的新闻、政策等,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
四、结束语
习近平创新创业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及国内各代领导集体创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代内涵丰富,是国家科技前沿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人才培养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动力源与重要抓手。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与“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交织影响下,创新创业领域仍待研究与突破,对于习近平创新创业观,仍具有站在前沿,以开阔视野进行深入研究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