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思政元素融入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的探索
2022-11-01段燕英冯湘玲
段燕英,冯湘玲,丁 萍,杨 飞,陈 律
(中南大学 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长沙 410078)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高等教育实践中众多事例都证明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对学生三观的塑造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然而,在信息渠道多样化的当下,多元价值观不断冲击着当代青年人,单一的思政课程教育面临着“单兵作战”和“孤岛化”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后,教育部相继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系列文件来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从此,高等教师开始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一、环境卫生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环境卫生学是预防医学教育中的专业课,是一门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人体对环境产生各种反应的一门课程。环境卫生学是实现医学预防的重要课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建设健康环境对于保护群众健康至关重要,并且提出了具体措施:农村推广清洁能源,城镇加强规划和治理,重视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的监测和管理,加大力度重点管理重污染企业的排污行为。传统教学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点会向学生阐释农村生物燃料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引起的疾病负担、环境污染对人体各系统造成的健康损害及工业污染源的种类和危害等,以帮助学生理解纲要中各项措施制定的科学基础。然而,为了让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思想认识,具备职业使命感,从保护群众健康,维护国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开展各项环保、监督工作,那么就有必要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到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环境卫生学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损害规律的探索和总结,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哲学和人文元素。本课程教学和科研的关注点随着环境问题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环境问题的出现又和很多独特的社会现象有关。后者是多数青年学生关注的,值得阐释和解答。德育和智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环境卫生学的教学中从来都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当前背景下,进一步挖掘环境卫生学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梳理各种模糊、混乱或错误的思潮或行为,为青年人的成长释疑,是保证本专业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入人文情结和思考,并实现两者的深入融通,是全面进行专业知识剖析传授的要求,也是新时期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更是实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要求。
二、环境卫生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分析
(一)古人对环保和生态的认识融合民族自豪感教育
古人自茹毛饮血的穴居时代走出来跨进文明社会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重视和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一点,从古人立法中就可见一斑。《孟子·梁惠王上》有记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进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强调要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并已经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是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定富强的基础,体现了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然而,在西方从柏拉图开始就强调人是万物的中心,忽视人以外的生物和环境。从宗教角度看,西方普遍尊崇上帝,并不信奉轮回转世和“天人合一”,缺乏对环境万物的敬畏之心。近现代两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迅猛提升,更加增强了西方世界征服万物和自然的信心,以至于接连发生多起引发关注的环境污染事件。惨痛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得西方社会意识到轻视自然和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
2018 年5 月18 日至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古人对环保和生态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考验,依然被证明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借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树立为预防医学的进步贡献中国力量的理想。
(二)环境生物性致病因素中新冠肺炎疫情融合爱国主义和职业精神教育
环境中存在诸多致病因素,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等因素。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类传染性强,致死率较高的生物性致病因素。2019 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被发现。政府在确认疫情后,动员多方力量驰援武汉,采取了应收尽收、免费治疗的措施,尽最大可能保障疫情暴发地区群众的健康;同时对武汉进行封城,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代价控制疫情扩散,为国内其他地区和世界各国抗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国内疫情尚未完全控制之际,应别国邀请积极参与他国的抗疫活动,包括选派有经验的抗疫专家和援助宝贵的抗疫物资,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精神。与此相反,西方一些国家为了减少经济损失,不惜淡化国内疫情,错失疫情控制的最佳时机,有的领导人甚至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而对外甩锅。将这两种做法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塑造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培养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医疗卫生工作者处于疫情的风暴口,特别是早期在传染性和死亡率不明的情况下,其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和健康威胁的双重压力。然而,数以千万的以张定宇医生为代表的医疗人员,夜以继日地坚守在一线,为救治病人作出了最大努力。预防医学工作者们默默地从事环境消杀、传染源排查、病毒检测和人群流调等工作,即使很少被媒体关注,但始终坚守在阻断病毒传播,控制疫情扩散的第一线。还有很多其他岗位的工作者,如“两山”医院的建设者、农产品供货商和社区工作人员等。引导学生体会支撑这些劳动者面对生命威胁不退缩的职业精神,让学生领悟到正是这样的职业精神使普通劳动者成为了特殊时期的行业楷模,使敬业精神耕植在每一名学生心中。
(三)大气污染融合“四个自信”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大气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这经常被某些自媒体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留学生杨某某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甚至发表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一波崇洋媚外的危险思潮,对青年学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因此在大气污染部分,教师有必要阐释这个青年人关注的问题。
历史上危害最严重的几次大气污染事件,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均发生在现在的发达国家。根据颗粒物的浓度监测数据,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污染程度比我国雾霾时期的污染程度高出很多倍,因此,大气污染不是某个国家特有的。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将逐渐改善。这个规律在工业革命后的发达国家中得到了证实。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改进的生产工艺、不断降低的污染物排放和不断提高的治理水平。由此可见,空气污染是经济发展早期,任何国家都难以克服的困难,可以说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然而却可以随着经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改善。这个规律在我国也必将得到验证。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纷纷采取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政策。很多发达国家借助这个机会,将本国重污染行业如汽车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借此转移工业污染源,这个行为也会加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
在阐释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成因后,教师可以进一步介绍我国针对大气污染现状采取的各项新举措,如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执行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2020 年版)及油品升级等,并指出提升科技水平和改进生产工艺是根治环境污染最主要的办法,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我国目前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并树立为提升我国污染治理水平而勇攀科技高峰的志向。
(四)水体重金属污染融合环保观念的教育
作者工作的学校位于长沙。学生们在湖南省长沙市学习生活几年,对本地的环境问题有一定了解。在介绍水体污染时以湘江重金属污染为例:湘江上游的郴州、永州和衡阳等有数目众多的矿山和冶炼厂,开采、冶炼加上无序排放,使得湘江出现重金属污染问题。同时,湘江流域是湖南的稻米主产地,灌溉水源如果有重金属污染将大大降低农产品的品质,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还会对人群健康造成影响。根据环境卫生学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排放出的污染物会从一种环境介质进入另一种环境介质,造成空气、水和土壤的全面污染。当污染物进入土壤,在合适的条件下则会转移到稻米、蔬菜和水果中,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蓄积并产生健康危害。可见,人类向环境排放的所有污染物,环境都会通过不同方式原封不动地还给人类。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借此引导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培养环保责任感,规范个人和身边人的行为,为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健康保护好天蓝、地绿和水清的生活环境。
(五)土壤电子垃圾问题融合极简生活方式教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电子产品体验要求的提高,电子产品的淘汰速度不断加快。由于电子产品可以提炼黄金等贵重金属,电子垃圾回收行业兴盛起来。广东沿海的小村庄,利用地理优势,不仅处理国内的电子垃圾,还接纳国外的洋垃圾。这些回收小作坊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采用原始和古老的拆卸和提炼方法,容易产生和释放很多有害物质,影响环境质量。据统计,全世界的电子垃圾中有82.6%是经过类似小作坊回收利用产生的,主要分布在中国和印度。在这些小作坊聚集的地区,土壤环境受到的影响最明显。土壤是连接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纽带,是污染物通过食物进入人体的关键环节。因此,土壤污染很容易带来健康的潜在威胁。
环境卫生学多次提到工业是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人们不断追求具有体验感的电子产品,也在追求更豪华的居住环境及更具驾驶乐趣的汽车、更奢华的钻石和贵金属配饰和更精美的服装……这使得采矿、冶炼、汽车制造、化学化工和纺织印染等重污染行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持续产生更多的“工业三废”,使环境质量持续降低。可见,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其实就是引起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环保主义者因此开始以不同方式倡导公众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纽约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Luren Singer 就是这样一位先行者。她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零垃圾”生活方式,分享个人独特的吃、穿、住、用和行,并将一些自制的环保产品和清洁用品在网络上售卖,赢得很多网友的关注。后来,她获得了450 万美元的融资,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正式开创属于自己的环保事业。如果每个人都降低对生活的要求,停止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欲望,减少生活用品的更新频率,倡导和践行“极简生活方式”,就能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而这样的改变是每一名普通人容易做到的,让学生理解并接受的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三、环境卫生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实现途径分析
(一)理论课上的思政教育
理论课是教师将知识和观点传授给学生最直接的途径。环境卫生学的授课教师们通过集体备课,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蕴藏的思政元素,进一步查阅资料,将思政元素丰富和完善,形成思政教学材料,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向学生讲授。此外,在执行理论课教学任务时,老师们分别负责不同章节的教学,分工协作组织课前导航、课时讨论、课后习题和期中测试等教学活动,相互间信息和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互相帮助,是向学生传达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最好方式。授课时,老师基于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形式,课堂上旁征博引,把讲知识点讲解得深入浅出,也是向学生诠释敬业精神和专业修养的方式。
(二)实验课上的思政教育
环境卫生学的实验课涉及空气、水和土壤中常见污染物的收集和检测。学生在实验前参与仪器的校正调试和试剂配置,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在实验后认真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经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另外,在进入实验室之前,教师组织学生集中学习急救设备和熟悉各种急救措施,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观看实验室安全事故报道,让学生自觉养成爱惜公共财物、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的习惯,并培养学生牢固的实验室安全意识。
(三)专业实习环节的思政教育
完成理论课的学习后,学生进入专业实习环节,来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监督等部门,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具体工作。在这期间,学生将经历从学校到社会的初步转型,在人员角色更多的环境中,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尊敬带教老师,和同事保持良好沟通,诚实守信,注重团队合作;其次,遵守单位的工作纪律,保守工作秘密,服从工作安排,树立大局意识;最后,学会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做具体工作时,认真细心,实事求是,培养正确的工作态度。
(四)素质选修课上的思政教育
环境卫生学教研组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素质选修课,运用小组讨论、翻转课堂、教学基地参观和团体公益活动等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在小组讨论和翻转课堂中,教师设置范围,让学生自主选题。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各种环境问题并梳理环境污染带来的生态影响和健康威胁,使其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在教学基地参观和团体公益活动中,教师组织诸如保护母亲河、减少白色污染和绿色出行等主题的宣传活动,并开展环保产品展览等实践活动,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组织和交流能力,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参与具体的环保活动,将环保观念根植于其心中,并使其成为能够影响周围人的环保卫士。
(五)师生日常接触中的思政教育
随着学校执行本科生班导师制度,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本博拔尖计划”等,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和老师直接接触的机会增多了。教师要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标准来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新理念和新方针,并贯彻到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去。具体而言,教师在科研中要严谨治学,坚守学术良知;在参加出题、保研、面试和评审等活动时要坚持原则、处事公道,不能徇私舞弊和弄虚作假;在和学生相处时要严慈并济,高标准要求学生但又要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将会受到老师言行举止和处事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