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视域下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构建及协同育人实践

2022-11-01夏文香李金成武桂芝赵宝秀宋天文

高教学刊 2022年26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双一流导师

夏文香,李金成,武桂芝,刘 杰,赵宝秀,宋天文

(青岛理工大学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5)

教育部在2018 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改进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近几年各类高校纷纷开展“双一流”建设,并围绕该战略大力推进学科建设。与中央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综合实力弱及学科优势不突出,高层次人才缺乏。与此同时,地方工科院校传统特色学科和行业资源也面临着综合性大学和其他地方高校的强力争夺,竞争态势更加严峻。

合格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拥有优异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原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行业属性较强,随着大学行业属性的弱化及逐渐消失,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减少。用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土壤不复存在,导致其能力培养出现严重问题。

研究生导师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所作的重要指示中,“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是四项明确要求之一。目前地方工科院校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基本一致,导师间缺乏团队合作,缺乏与地方产业及行业间的深度融合,将导师和研究生的思维及学术视野束缚在较窄的范围内,对行业及产业的技术需求不能很好把握,因而严重影响了其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

导师团队指的是由不同研究方向、学术背景和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多位导师组成的团队,他们以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和有创新力的研究生作为共同目标,积极合作、分担责任,在指导学生方面优势互补。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有利于发挥团队中每位成员的作用,通过校内外导师的高效沟通、团结协作和紧密配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行业技术需求的认识,并通过导师团队和自身的努力,避免原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青岛理工大学是典型的地方工科院校,拥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同时又在“双一流”建设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双一流”建设对培养高水平应用创新型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原有的导师制,构建新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有助于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把握“双一流”建设的契机、全面提升自身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原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通常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前者在研究生培养中起主要作用,后者主要负责在实践基地指导学生的实践过程,同时部分参与学生的开题及研究指导。实行双导师模式的初衷是将不同学科专家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度融合,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导师制却存在一些问题。

(一)导师的遴选机制不科学

双导师制中校内导师通常由本校老师担任,校外导师的遴选主要从企业中选拔。由于高校和行业间的关系弱化,通常只从以前有过合作关系的工矿企业中遴选,那些有一定职称和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很容易被聘用。选聘范围窄,对校外导师的条件要求也较为宽松。

相反地,有些在行业内达到较高水平的工程师或者管理人员并没有纳入选聘范围,因而很难在教学、科研和实践之间建立稳固的、持久的联系。此外,由于聘任条件宽松、指标模糊,行业内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被聘任担任校外导师的概率较低,很难实现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赢。

(二)校内外导师职责不清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后,通常还需要经过开题、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毕业论文撰写和毕业答辩等步骤。迄今为止,大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都是在校内由学校的导师指导完成的,而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现场实践环节开展得较少,很多都流于形式,因此校外导师的指导也形同虚设。由于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校内、轻校外,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校外导师很少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其与校内导师合作的积极性很难调动,没有实现校内校外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协同培养。

(三)导师考评及奖励机制不健全

校内、校外导师的职责不清,导致导师的竞争意识不强、责任心偏弱,在学生的日常培养中难以尽心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培养质量堪忧。缺乏科学的考评及奖励机制,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一个样,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也是以校内完成的工作为主,对校外实践的考评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导师和研究生质量保障缺失,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构建

为了克服“双导师制”的弊端,可以将多名导师组合在一起形成导师团队来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这种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他们根据研究生的选题方向,寻找研究方向相同或者相近的导师组合到一起,组合形式可以是双导师、三导师甚至多导师。导师团队的模式使得研究生培养过程变得更为开放和灵活,而具有不同专长的导师组合又使得研究生的培养变得更为有效,因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

(一)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遴选机制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依托学校和学院认定的科研团队建立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团队成员除了长期从事该研究方向的本学院的研究生导师外,还聘请在环境工程领域和环境保护行业内有影响力、污染治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校外导师。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的需要,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通力配合,共同指导和培养研究生。

每一个导师团队均设立一名团队负责人。该负责人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团队负责人全权负责该方向导师团队的建设,包括校内、校外导师的提名、筛选和考核。在确定导师团队组成以后,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申报导师;导师团队负责人组织导师跟学生沟通并进行双向选择,并最终确定校内外培养导师。导师团队以团队教师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为依托,从中提炼出行业和社会需求广、技术要求高的课题作为研究题目;并通过项目为研究生提供培养资金。

在导师团队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校环境类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向,结合研究生招生规模、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水平等,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标准。对于指导教师岗位实行聘任制,并引入竞争机制以促进导师队伍的更新换代。在研究生的招生名额上也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导师的研究成果、项目经费和师德师风等,结合学科发展方向、行业及产业需求等因素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名额。

(二)加强导师培训,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职责

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对其展开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对科研能力强但缺乏经验的新导师偏重指导能力的提升,以及如何与学生更好地交流,如何将科研方面的成果应用于实践中;对于知识结构老化的资深导师,则偏重于拓展其学术视野,并将最新的科技知识加以补充。此外,还定期邀请校外行业导师来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一方面了解行业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寻求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一方面也将学术进展进行交流,提高其对国际学术前沿的认识。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实验和论文撰写等过程,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现场实践环节的指导。为了进一步突出导师团队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的作用,在针对学生的各类评奖中增加导师团队打分的权重;同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中由导师团队决定其是否达到标准;对在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课题研究中确实存在问题的学生,由导师团队进行综合评定,并提出是否需要延期毕业、换导师或者换方向等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三)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及奖励机制

在导师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营造一定的竞争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竞争,使得校内外导师感受到压力,并将压力进一步转化为奋勇向上的动力。通过适当的、良性的竞争,让每一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摆正心态,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竞争中来,在竞争中向对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在导师团队建设中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导师团队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导师全身心投入研究生培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考核以往常常流于形式。建立导师团队后,由导师团队对研究生在校内的开题进行严格把关,然后再对其在企业的实践环节质量做出综合评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环节质量的考核,由校内外导师分别给出评价;再结合研究生的实践成果、毕业论文盲评结果及答辩情况,最终给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评价。

采用科学方式评价导师团队成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表现。评价内容涵盖成员自评、专家点评、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毕业2 年后还需要了解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将这些评价内容和指标进行量化,然后对团队成员进行计分和评价,根据总的分数来评价导师组成员和整个团队的水平。在这些评价的基础上,对得分高的导师团队进行表彰,同时对得分较低的导师团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如果导师团队考核连续2 年处于末位,则酌情减少其招生名额,并对团队成员加以重点培训,再经过重新评聘后上岗并进行重组。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协同育人实践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部分导师学术背景、研究方向过于专一,由单一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的局限性较大,与创新型、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很难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也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工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因此,需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育人的优势,激发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多元互动。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中,应该摒弃“重科研、轻道德思想”的理念,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业务能力上,更应该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关怀,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真正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青岛理工大学开展了导师团队协同培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团队负责人由校内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由他负责从本校中遴选相近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导师作为团队成员,同时再聘请行业影响力大、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校外导师,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导师团队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一)通过实践基地和科研平台协同育人

在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同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践实训平台,并新建了水处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以保证校内实践环节能够稳定、高效运行。

此外,还在项目合作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实践基地,导师组根据课题研究的需求,带领学生在实践基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素养,提高其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

依托学校已有的科研平台和创新中心,即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高等学校“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心研究人员和行业导师充分进行交流,了解学术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动向及工程实践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寻求不同学科间、理论和实践间的交联和互通,促进导师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校内外科研和生产实践协同育人

导师团队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设置具有特色的课程模块。如环境类的分别设置了水、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模块,在学生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通过课程模块加深对本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设置专业实践课以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聘请了校内其他专业的导师及校外的企业导师联合授课,拓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其与行业产业对接的能力。部分实践环节在校外实践单位完成,主要由校外导师主持和指导,并由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共同考核,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

除了校内校外的协同培养,导师团队还经常组织线上、线下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引导学术积极参加。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和沟通,加强了与国内外学者和同行专家之间的联系,并提升了个人及整个团队的学术能力和在该行业的影响力。

(三)专业素养和思想品德双向协同育人

教育部2018 年1 月下发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中,列出了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具体内容,包括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指导学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提高学生学术创新与实践创新能力等。

对于校内导师来说,对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学习期间就同步进行;在开始科研训练及论文写作之前,应该对研究生加强思政教育。首先要引导研究生的价值观,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后续对研究生开展全面教育打下牢固的基础;其次要引导研究生学会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并使其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定位,鼓励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三是为学生提供指导性的书目,除了与学科体系相关联的专业方向书籍外,还包括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类书籍,并经常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学习体会。

企业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工程实践期间,注重做好工程伦理教育工作。通过现场施教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环境价值观,把“小我”融入社会“大我”之中,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科研实践创造地球的美好家园,实现绿水青山的生态理想。同时,针对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和工程实践中的实际案例,教育学生要在以后的科研实践中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预防安全隐患的必要性,使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但获得工程实践能力,还培养其质量责任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

此外,还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诚信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抄袭、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等不端行为零容忍,净化学术环境。与此同时,导师团体内部经常开展师风师德建设,教育导师要严格恪守学术道德;通过定期举办有关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讲座和实际例子的引用,提高导师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协同育人实践效果

实施导师团队协同育人模式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多位研究生获得省级、校级优秀研究生称号,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毕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强,在建筑设计公司、规划设计院和环境工程公司等设计、施工单位挑起了大梁,有的担任了总工程师。学生主持设计的多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并获得青岛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毕业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仅在专业领域表现突出,思想政治表现也可圈可点:有毕业生在抗击疫情中表现出色,被评为“山东省水利厅抗击疫情最美志愿者”,并登上了学习强国山东平台的最美人物栏目;还有的学生工作在思政一线担任民族大学的专职辅导员,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团队老师获得了省级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并分别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获得了企业几百万元的横向课题。教学相长,导师团队协同育人模式使得研究生导师形成合力,避免了研究生导师个体存在的短板,使教师、学生和社会都受益匪浅,该模式可望在山东省和全国地方高校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双一流导师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