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物藏品收藏和保护的研究与探讨

2022-11-01孙树明王景丽倩倩刘延章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0期
关键词:库房藏品黑龙江省

孙树明 王景丽 倩倩 刘延章

(1.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齐齐哈尔市博物馆,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99)

0 前言

在黑龙江省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滋养了多元的传统文化,肥沃了多民族群体的发祥地,筑就了各民族竞相驰骋的舞台,阐释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关系,书写了太多的沉寂与辉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藏品连接着过去、现代和未来,浓缩了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承载着各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守护着民族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

1 我国民族博物馆藏品收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伴随时代的变迁,文物自身材质脆弱、老化等原因,腐蚀损失状况十分严峻。现在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使文物能够“延年益寿”。文物数量庞大,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方面缺乏科学规范,在服务方面缺乏主动意识,人员和文物数量不对等,文物档案不健全,而纸质档案也不利于阅读、保管,给文物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在现代文明浪潮席卷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时代背景下,黑龙江流域的渔猎、森林、驯鹿等自然文化同世界各地的民族传统文化一样面临着快速融合的困境,虽然导致它们趋于流失、淡化和消失的客观原因很多,但是现代文明的冲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变迁为其主要因素。在与其他不同文化的相融中尽显其脆弱性的特质,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间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经历了即将消失又再获“重生”的社会历史过程。因此,本课题申请立项,根据文物藏品的现状,将文物收藏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在现有馆藏文物保存展出环境达标建设基础上,注重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博物馆藏品的腐蚀损坏率。其目的是提高文物藏品的利用效率,深入发掘文物藏品的深层内涵。

2 民族博物馆藏品收藏和保护的研究意义

文物是博物馆的灵魂,尤其是对于民族类型的博物馆,承载、诠释和还原一种文化的历史意义、人文价值和形态结构是民族藏品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既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具体反映。

黑龙江省共有十个世居民族,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原因,多样的文化类型是黑龙江省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例如:以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为代表的渔猎文化;以蒙古族、柯尔克孜族为代表的游牧文化;以满族、朝鲜族、锡伯族和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等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并存,基本折射出了工业时代之前人类文明的历史背影,为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

3 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强文物的征集、保护和管理,服务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征集流散在社会上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出土或传世的从远古至现代的民族文物、文献、资料、声像制品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国际交往活动的各种历史见证物品。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多年以来致力于保护和抢救濒于衰微的民族文化遗产,现收藏的可移动文物10000余件,文物类别包括毛皮类、棉麻纤维类、金属类、骨质类、木质类、纸质类、陶瓷类、金银首饰类、杂类等九大类,其中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44件,三级文物2065件。多以有机质类藏品收藏,部分珍贵文物征集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在黑龙江地域生活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在人类文化史上独树一帜,所收藏的鱼皮类、毛皮类、桦树皮类藏品,被称为北方的“三皮文化”,在我国民族类博物馆中独一无二,极具地域特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技艺的民族文物藏品渐次成为历史的记忆,成为濒危的文化遗产,现在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收藏的鱼皮类、毛皮类、桦树皮类藏品成为记载北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研究价值、展示价值。

3.2 基本思路和方法

①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强文物的征集、保护和管理,服务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黑龙江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制定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办法》。

拓展博物馆藏品征集渠道,丰富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种类。把馆藏文物缺环项作为重点,丰富藏品体系。结合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建立完善的藏品数据库。在现有馆藏文物保存展出环境达标建设基础上,注重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博物馆藏品的腐蚀损坏率。

②以藏品的预防性保护为主,对藏品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控,在“起点”上保证藏品保存环境的“稳定、洁净”,提升微环境调整控制和预测控制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缓环境因素对藏品本身的腐蚀损坏。如今,藏品预防性保护理念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理念。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控,提高博物馆珍贵藏品的风险预控能力,最大程度地杜绝或降低外界因素对藏品的腐蚀损坏,是预防性保护珍贵藏品的重中之重。

③调研民族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需求,实现民族博物馆珍贵文物的数字化采集、管理和展示利用等数字化服务,通过文物三维数字化与文物数据管理系统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基础工作。实现藏品文物数字化管理,提高藏品文物管理工作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3.3 重点难点

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经济的进步,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等民族文化渐渐褪掉传统的色彩,尽管有些地域执着地保存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然而已不能抵御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融合,传统的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中断的危险和一片贫瘠的尴尬。

3.4 创新之处

3.4.1 优化藏品征集体系

树立专业化藏品征集理念,反映民族多元文化的征集新风向标,拓宽藏品征集途径,激励民众向民族博物馆捐赠藏品。前往少数民族地区征集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实物,与现有藏品构成互补,有利充实民族博物馆藏品体系,填补馆藏文物空白。根据社会流散文物信息,主动向团体或个人劝捐或征集流传在民间的流散民族文物,接受民间收藏家无偿或有偿捐赠文物,接受社会团体和个人出售其收藏的文物。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建馆三十年来,适逢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日益融入国际社会,民族传统文化也经历着大变迁的时代,经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无数次深入民族乡村走访调研,根据民族文化形态、留存的现状和实物特征,运用以征集为主和还原制作为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创建了让即将消失和依然存续的民族文化相衔接的机制,成就了今天馆藏一万余件的藏品总量,最大限度地缓解了现代文明浪潮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清晰地勾勒出了黑龙江省民族传统文化的轮廓,同时也为今后民族文物的征集工作探索出了更多的途径。

在进行民族文物征集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藏品的年代、存世数量、品相、文化内涵等因素,相对较早时代、有相对较少存世量、有较好的品相、记载资料不完善、传承脉络不明晰的物品可选定为入藏藏品;相对较晚时代、保存完整、有一定存世量的物品可为入藏文物。

附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藏品入藏程序:

①文物征集组负责文物的征集工作,负责办理征集、捐赠、调拨、交换等有关手续。

②对无偿捐赠文物者,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数量大、质量高的批量性捐献文物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举办专题陈列或出版图书。

③对无偿调拨、交换的文物,按规定办理好有关报批文件、协议书和交接手续等,有偿调拨、交换的文物要确定补偿金额。

④收购文物须向出售者讲明政策和定价依据,不得在收购中强买强卖,禁止与出售人进行私下交易,对出售人的相关信息进行保密。

⑤征集入藏的文物要组织专门的鉴定和价格评估,鉴定人员由馆文物鉴定专家担任,必要时可聘请省文化和旅游厅或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参加,鉴定意见须有三名以上鉴定人员签名。

⑥文物入藏必须详细记录文物征集情况和流传经历,做出认真准确的现状描述和完残记录,并进行照相、绘图、测量等工作。

⑦完成上述征集程序后,向总账管理员办理移交,总账管理员须尽快对藏品进行登记、编号、制卡,并移交入库。

2016年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小组前往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乡、逊克县新鄂乡,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少数民族地区征集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族文物。我们所征集的藏品与现有藏品构成互补,有利于充实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藏品体系,填补馆藏文物空白。

3.4.2 提升保护藏品的能力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藏品有固定的保存场所,大部分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放置在文物专有库房,每一件藏品根据质地和级别,由专人负责管理和保护,按藏品管理办法和库房管理的相应制度实施管理和保护。库房内温度、相对湿度、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物、噪声等自然条件均达到符合各质地藏品的存放标准;每一间库房都使用环境监控设备,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库房的环境情况,便于藏品保管员根据科学、准确的数据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根据藏品的质地进行分库工作。民族类藏品多为有机质类,对文物库房要求极高,每一间库房内都配备了空调等换气设备、温湿度监测设备、恒温恒湿机、文物保护专用室内型大气有机挥发物总量VOC温湿度合一监测终端、空气洁净器、囊匣、香樟木保存箱、吸附剂等,有针对性地开展藏品的保护、保管工作。

为了确保库房环境洁净、确保文物安全,每一间文物库房都安装双面纱窗,有效地防止蚊虫等有害生物进入库房,库房设施中配备低温消毒和氮气消毒设备,有效地防止文物霉变,利用防虫板等生物技术有效防止虫卵的侵害。根据库房质地,将毛皮类、鱼皮类、骨质类藏品保存于密闭式无窗库房。

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系统与安防系统,并通过设备接口建立通信网络,及时通报;建立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应急照明和电源控制等,并在消防控制室按程序统一控制;配备消防设备,安放消防安全标识,并定期检验、维修,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的正常使用。

根据博物馆展览计划每年会有不定数量的藏品,按照规范的文物提取程序从文物库房提用至陈列室对公众展览、展示。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属于遗址类博物馆,藏品的陈列在遗址内展示,展厅均为砖木结构,建筑材料均采用环保材料,制作陈列柜的材料也选择环保材料。陈列室墙体内壁使用易保洁并能增强密封性的材料。展厅配置防害光线辐射、防震、有防尘和易拆卸等优点的展陈设施、温湿度调控设备。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以北方世居少数民族最具地域特色的毛皮、鱼皮类藏品为主进行收藏、研究、展示工作。藏品保护和修复以有机质类为重点开展工作。近几年来,在积极加强业务基本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力度,多次派年轻业务骨干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文物修复培训班,并派专人参加为期三个月的中德合作皮革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学习皮革文物的基础知识,赴德国实践皮革修复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同时聘请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的三位教授为名誉顾问,聘请国家鱼皮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尤文凤、黑龙江省级毛皮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关金芳作为本馆文物修复的技术顾问,运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毛皮类文物修复和保护的力度。经黑龙江省文化厅批准,在2014年建立“黑龙江省毛皮保护中心”,开展针对毛皮、鱼皮类藏品的保护、修复工作。

3.4.3 强化科技支撑

我们充分调研馆内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需求,实现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珍贵文物的数字化采集、管理和展示利用等数字化服务,通过文物三维数字化与文物数据管理系统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基础工作。

目前,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通过藏品管理系统使用了一套从文物登录、定名、定级、分类、拣选、编目、建档、核对、统计和藏品影像采集等多媒体管理的珍贵文物数据库藏品管理系统。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及三维扫描设备对每一件文物建立自己的数字化档案,实现藏品总登记号、分类号等编号信息,年代、质地、尺寸、重量等基础信息以及藏品的影像采集工作,实现了电子方位卡的藏品智能化管理体系。

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稳定运行,通过多年努力,已完成馆内藏品信息采集工作,可以非常便捷、准确提供馆内相关部门使用,包括信息查询(查询藏品的基本信息和影像资料)、数据查询(根据设定的藏品分类查询相关内容)、数据统计(针对藏品数据、藏品完残等信息)及藏品方位卡数字化管理等。珍贵文物采集比例为100%;实现了藏品文物数字化管理,为馆内业务科室举办展览、业务学习、接待服务提供了数据保障,提高馆藏文物管理工作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4 结语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根据黑龙江省丰富的民族文化类型,秉持抢救、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理念,本着追溯和还原民族传统文化原始风貌的思想,以民族文化的系列性、体系性和完整性为原则,确立和制定建馆初期的藏品征集工作的宗旨,建馆以来全面、深入和系统地开展民族藏品的征集工作。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存储、管理与利用需求,在整合现有数字化保护成果的基础上,集成文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先进的数字化采集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技术,再结合有效的管理机制,搭建一个具有开放式架构,高度可扩展和可演化的文物数字化保护体系,以适应博物馆日渐增长的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利用需求。

猜你喜欢

库房藏品黑龙江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论档案库房工作的管理
典当行库房被盗案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典当行库房被盗案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