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在纸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2022-11-01张永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0期
关键词:防虫糨糊杀虫

张永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广东 广州 510006)

“取之天然,用之天然”,中药是大自然的馈赠。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几千年来在护佑中华民族人民健康和长寿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在唐代,古人就已经把中药应用在书画装裱和文物保护技术中。自造纸术发明和传播以来,纸张作为载体记录了人类经济、文化、科学、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资料,承载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血脉。古代人民在千百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纸质文物保护、收藏经验,使众多纸质文物得以流传保存。在文物保护工作逐渐科学化、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仍要珍视古代传统技术,从中国传统医药学中发掘经验,更好地传承保护文物。本文简析可用于纸质文物保护的常用中药及其应用,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对发挥中医药优势、研究中医药文化具有实践意义。

1 纸质文物的概念

纸质文物是以纸为主要载体的文物,包括古代字画、古籍图书、碑刻拓本、档案文献等,在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的藏品中占据重要比重。纸也是较为脆弱、容易损坏的材料。由于造纸的主要原料植物纤维本身就是虫害和霉菌的营养物质,所以在造纸工艺中会加入漂白剂、添加剂等易酸化材料,导致纸的耐久性下降。在装订书籍和装裱字画时使用的糨糊、动物胶、油墨等,又给虫霉生长提供了养料。同时纸张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对温湿度的变化很敏感,光照、尘埃及有害气体等都会对其造成明显损害,直接影响纸张的保存寿命。

2 纸质文物保护的常用中药

已载入药典和流传于民间的有文献记载的防虫灭虫中药有白及、白矾、黄柏、黄连、黄蜡、芸香草、兰香草、花椒、乳香、百部、檀香、狼毒草、山木瓜、石菖蒲、白芷、皂荚、樟脑、烟叶、石膏、冰片、泽兰、石灰、朱砂、铅粉、雌黄、蓝靛等数十种。

黄柏(黄檗、元柏、檗木):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黄柏中含有的小檗碱(又名黄连素)是主要的抗菌杀虫成分。纸张经黄柏汁液染色后,可防虫蛀,不易霉烂,并有特殊清香味,这种做法已具有漫长的历史。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药物辟蠹纸叫作“潢纸”,就是经黄柏汁浸泡加工制成的。西晋医药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中就用了黄柏汁浸染麻纸;唐宋时期的一些文书、经卷、字画等能保存至今者,皆使用黄麻纸。魏晋南北朝时期,黄麻纸已被广泛用作书写纸。

花椒(川椒、秦椒、巴椒):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味辛,性温,有毒。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鱼腥毒的功效。花椒中含有的牻牛儿醇、柠檬烯、枯醇、香茅醛、水芹萜和香叶醇等成分,均有杀虫的作用。同时花椒散发的强烈辛辣气味可驱避蠹虫。

白及:兰科植物白及的块茎。味苦甘,性凉。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敛疮功效。白及含大量黏液质。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方用亦稀,可以做糊。”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古法粘经书,以楮树汁和白及,飞面调糊,接纸永不脱解,过于胶漆。”白及汁加入糨糊可增强糨糊黏性。

白矾(明矾、矾石、生矾):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也是一种矿物类中药。味酸、涩,性寒,有毒。具有消痰、燥湿、止泻、止血、解毒、杀虫的功效。白矾主要化学成分为硫酸铝钾,可使细胞发生脱水致死,又可凝固蛋白,因而有抗菌、杀虫、防腐的作用。白矾加入装裱修复使用的糨糊起到防霉防腐的作用。但有研究结果显示白矾水解后呈酸性,促使纸张主要化学成分纤维素发生酸性水解,引起聚合度下降,从而致使纤维断裂,纸张机械强度下降,严重时发生粉化现象,给书画带来潜在不利影响。

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眉野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味苦,性寒。功效泻火,燥湿,解毒,杀虫。黄连主要成分是小檗碱,还含有黄连碱、甲基黄连碱、药根碱和木兰碱等生物碱成分。研究表明黄连对细菌、真菌有广泛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在装裱糨糊的制作过程中加入黄连,可以起到防虫蛀的作用。

乳香(熏陆香):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的胶树脂。性味辛、苦,温。具特异香气。功效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消肿生肌。乳香主要化学成分有萜类、烷烃类、挥发油、多糖等,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同时乳香中也富含大量的树脂可以增加糨糊的黏度。

蜂蜡(黄蜡、蜜蜡、白蜡等):为蜜蜂科动物中华蜜蜂等分泌的蜡质、经人工精制而成的块状物。味甘,淡,性平。具有解毒、生肌、止痢、止血、定痛之功效。蜂蜡及其乳浊液有抑菌和防腐作用。在书画装裱“砑画”步骤中可将蜂蜡涂擦于已裱好的书画作品背面,可以隔绝墙壁潮气。在糨糊中加入少量蜂蜡也可以防潮,使修裱效果“密润”。

灵香草(零陵香、薰衣草、驱虫草等):报春花科植物。味甘、淡,性平,具有解表、行气、止痛、驱蛔虫的作用。灵香草叶片干燥后有奇香,香味持久、浓烈,可用作香料、放入衣箱驱虫或做药用。

芸香草(诸葛草、七里香、香茅草等):禾本科植物芸香草的全草。辛苦,凉。具有解表、利湿、平喘、止咳的功效。全草含有挥发油类物质胡椒酮、牻牛儿醇等。芸香辟蠹,是我国古代最常用的书籍防虫法。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芬香,秋间叶间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验,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

滑石(滑石粉):硅酸盐类矿物滑石的块状体。性甘淡、寒。具有清热、渗湿、利窍的功效。在书画装裱过程中将滑石粉加入配制好的浆水中刷纸用于托心或覆背,可使画幅柔软光滑,增加裱件洁白度。

皂角(皂荚):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性味辛,温,微毒。具有祛风痰、除湿毒、杀虫的功效。皂角含三萜皂苷、鞣质、蜡醇、豆甾醇等成分。皂角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洗涤剂,常用于沐浴、洗衣等。因皂角中含有皂苷,是一种天然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故又有去除污垢的性能,可用于古旧字画的清洗。其抗菌杀虫主要成分是三萜皂苷。在制备糨糊时加入皂角可增加杀虫驱虫的功效,或将皂角放置在存放古籍的柜架里以驱虫。

樟木(樟材、香樟木):为樟科植物樟的木材。因其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故具有祛风散寒、温中理气、活血通络的功效。主要成分含有樟脑及芳香性挥发油。古代就有用樟木炼制樟脑的方法。樟木在文物保护中主要用于天地杆的制作和贮藏字画藏品的箱、柜等贮具,可起到驱虫的功效。

樟脑:樟科植物樟树的干枝、叶及根部经加工提炼制成的颗粒状结晶体。味辛,性热,有小毒。具有通关窍、利滞气、辟秽浊、杀虫止痒、消肿止痛的功效。因其气味气芳香浓烈刺鼻,故能驱避蠹虫。《本草纲目》中有樟脑辟蠹的记载:“樟脑纯阳……辛热香窜,禀龙火之气,去湿杀虫,此其所长。故烧烟熏衣筐席簟,能辟壁虱、虫蛀。”樟脑为常用的辟蠹药物之一,常用于书籍、衣物、字画的保管收藏。需要注意的是用樟脑时需用纸张包裹,避免直接接触字画。且樟脑有毒,长期直接接触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3 中药在纸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实践

3.1 装裱修复中的应用

“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经过托心、镶绫、覆背等程序,不仅可以使字画更加牢固,而且便于舒展悬挂,增加美观性。一些古旧字画,由于年深日久或保管不善而发生空壳脱落、虫蛀发霉、糟朽断裂,如经过修复、装裱后会变得牢固、美观,使之“焕发新生”。

3.1.1 制作修裱糨糊

糨糊的质量直接关系裱件的质量、效果和保存时间。明代装裱理论家周嘉胄强调“裱之于糊,尤墨之于胶,裱以糊就”。如糨糊使用不当,经过装裱与修复的书画发生霉变、虫蛀、空壳、折裂、翘曲变形的概率大大增加。古人为了提高糨糊的粘接性,增加防腐、防霉等功能,在制作糨糊时会加入某些药物。梳理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发现古人在熬制浆糊过程中添加某些中药,可以优化糨糊性能、增加防腐防霉能力。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裱轴》中提出“凡煮糊,必去筋。稀缓得所,搅之不停,自然调熟。余往往入少细研薰陆香末(乳香),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元《秘书监志》记载宫廷装潢匠焦庆安领取治糊原料配方为“白岌、黄蜡、明胶、白矾、藜芦、皂角、茅香各一钱,藿香半钱,白面五钱,硬柴半斤,木炭二两”。周嘉胄《装潢志》记载:“先以花椒煎汤,滤去椒,盛净瓦盆内放冷将白面逐旋轻轻糁上,令其慢沉,不可搅动……俟令过性,淋去原浸椒汤,另放一处。却入白矾末,乳香少许,用新水调和,稀稠得中,入冷锅内,用长大擂槌不住手擂转,不令结成块子。方用慢火烧。候熟,就锅切作块子,用原浸椒汤煮之。”用此法制糊,“可留数月,用之平贴不瓦”。清代藏书家孙从添《藏书纪要》记载:“糊用小粉,川椒,白矾,百部草细末,庶可免蛀。”古人在调制糨糊中加入乳香、花椒、白及、白矾、百部等中药成分可在增加糨糊黏度、延长保存时间、防虫防腐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今人在改善糨糊性能的配方上也做了许多尝试。刘舜强等研究了传统中药对装裱糨糊性能的影响,发现白矾、百部有明显抑菌效果,花椒、丁香有一定抑菌效果,白及抑菌效果不明显。硼砂、黄柏的防霉效果最佳,能做到较长时间的防霉,而百部、花椒具有一定的抑制霉菌生长作用。欧秀花在中药对古籍修裱糨糊性能实验中发现巴豆、黄柏和苦参改善糨糊的抑菌性、黏度和裱件的柔韧性等效果较为理想,且酸度与纯糨糊最为接近,但会改变糨糊和裱件的外观。

3.1.2 优化裱件质量

在书画装裱过程中,为了使裱件光滑结实,减少画心与覆被纸的摩擦,需要上光研磨,这个工序叫作“砑画”。就是用少量的蜂蜡涂擦于已裱好的书画作品背面,然后用砑石按顺序来回推砑。砑画不仅能起到使画心与覆被纸贴合更加紧密、裱件坚挺的作用,同时蜂蜡可以隔绝墙壁潮气对书画的侵蚀。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装背裱轴》中述:“汧国公家背(褙)书画,少入蜡,要在密润,此法得宜。”

3.1.3 揭裱古旧书画

古旧书画在揭裱之前要经过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淋洗画心。如使用化学漂剂,容易使其墨色变淡,且对纸绢损害较大,缩短了纸张寿命。古人用枇杷核水、皂角水清洗书画上的污物,不只是为了美观,还是一种书画的保护方式。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到画心的清洗问题,言道:“古画必有积年尘埃,须用皂荚清水数宿渍之,平案扦去其尘垢,画复鲜明,色亦不落。”在揭裱旧画洗霉时,《装潢志》论曰:“如霉气重,积污深,则用批把核锤浸滚水,冷定洗之,即垢污尽去。或皂角亦可。”

3.2 驱虫防霉

除了在糨糊中加入黄柏、黄连、花椒、乳香、百部、冰片等中药加工成专用防虫糨糊在装裱修复中使用外,亦可以直接使用有驱虫防霉功效的中药。古人使用檀香、降香、樟脑、楠木、杉木等具有防虫作用的木材制作古籍或字画的装具,如书柜、书匣、书轴、字画轴头等。还可将花椒、灵香草、芸香草等驱虫植物直接使用或加工成具有驱虫防虫作用的装饰品、包装盒、驱虫片等,放置在纸质文物存放的环境中。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提出:“装潢得法,亦贵珍藏。盛以画囊,置木箱内,悬之屋梁透风处。南方蒸热,伏候宜取晒晾,以樟脑、芸香、花椒、烟叶等贮箱内。又贵时常取挂,则无霉蛀之患。焚香恐防熏黑,垂帘以避蝇污,什袭珍之,则画不落劫,传之十世犹新,何患其不寿乎。”现今国内许多图书馆的古籍防虫仍然使用芸香草,因其防虫经济方便,分袋置于每层书柜或者夹于书中,有其芳香,又无毒无副作用。

3.3 造纸染纸技术

古人曾选取黄檗、胡椒、花椒等中药成分来制造黄纸、椒纸、宣纸,达到防霉防虫的目的。东汉刘熙在《释名》提到的“潢纸”就是把纸用黄檗树汁染成浅黄色,可防蠹蛀,并能使纸面光洁。花椒同样是通过浸渍方法,以花椒溶液染渍成“椒纸”,有驱虫辟蠹作用。今存南宋刻本《名公增修标注南史详节》即用椒纸印制,未见虫蛀迹象。蓝靛用于染纸除了萃取颜色外也有辟蠹功效。在造纸过程中直接加入或者浸渍黄柏汁、花椒汁、蓝靛、烟草液等制成防虫纸,使用防虫纸张用作书籍印刷,或书的扉页、衬页和包装盒等,都能够起到驱虫杀虫的目的。另外在广东南海一带流传的“万年红纸”,是单面涂有红丹(别名铅丹)制成。线装书装订时在扉页和封底衬上一张万年红纸作附页起到防蠹蛀作用。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明崇祯四年刊印的《梦溪笔谈》等史籍,由于衬有“万年红”,至今毫无虫蛀,完好无缺。

4 讨论与总结

传统中药有着来源丰富、药效持久、无毒无害、效果显著、绿色环保、价格低廉等特点,用于文物保护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许多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经实验证实也确实具有驱虫防霉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对于中药的使用,必须遵循不危害文物,不使之变色、无异味、不加速老化为原则。如黄柏、黄连、花椒等中药中含有色素和油脂,在装裱糨糊使用中可能对文物的外观产生影响,因此要考虑进行脱色加工处理。中药制糊中的中药用量、何时加入、混合比例等也都是需要实践和研究的问题。由于大多数使用的中药仅具有防止生虫和驱虫、不具有杀虫作用,因此在使用中药进行辟蠹防虫前要对文物保存的库房进行全面杀虫。另外由于中草药植物本身多含有害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无机盐、糖类、矿物质等,加上炮制工艺、保管或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控制不严格夹带虫卵等,其中药本身也会成为害虫的滋生场所。因此,我们对中草药的使用必须谨慎,使用前进行仔细检查和消毒杀虫处理,放置驱虫中药时要单独袋装,不能直接接触文物。同时控制好环境温、湿度,做好日常保管。中药在文物保护中得到有效利用,起到更好地保护文物的作用,但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是否对文物产生危害,还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们进一步研究。

①赵晓龙.试论纸质文物的病害因素及防护方法[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重庆市文物局.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②④⑤⑦⑩⑪⑭⑯⑰⑲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③唐一新,邵金耀.档案防虫草药黄柏的性质和作用[J].档案学通讯,1998(6):54-55.

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⑧尤淑霞,吴德康,刘圣金,等.白矾的基原考证及药理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7):111-112.

⑨王亚龙.明矾在纸质文物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文物,2013(1):154-156.

⑫⑬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⑮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11-12.

⑱周嘉华.文物与化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176.

㉑㉛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㉒㉕㉙㉚周嘉胄.装潢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㉓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6,108.

㉔王士点,商企翁.秘书监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㉖孙从添.藏书纪要[M].成都:巴蜀书社,2010.

㉗刘舜强,曹枫,潘思羽.不同添加成分对书画装裱浆糊抑菌效果的评价试验[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6):140-144,161.

㉘欧秀花.添加中药对古籍修裱浆糊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7(9):52-59.

㉜邹一桂.小山画谱[M].北京:中华书局,1985:44.

㉝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㉞周宝中,王菊芬,宋曼.铅丹防蠹纸的研究[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0(00):194-206,193.

猜你喜欢

防虫糨糊杀虫
虫咬瘙痒,涂苦参百部
除旧迎新贴“桃符”
“杀虫专列”
小学生发明杀虫剂
基于冬季露天朴树养护技术分析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
一种越夏小黄瓜防虫的新技术
世界上最黏的糨糊
世界上最黏的糨糊
杨树的种植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