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礼”
——读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

2022-11-01◎王

今古文创 2022年36期
关键词:社会学社会化规范

◎王 媛 鲁 霜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一、全书概要梳理

本文的论述是基于研读李安宅先生的《〈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1938年北平沦陷,李安宅先生赴甘肃兰州,从事藏族文化促进工作和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可以说他后来在社会学、藏学、宗教学等方面的学术贡献都是其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的缩影。

李安宅先生在著作绪言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了研究方法:“本文下手的方法,完全是客观地将《仪礼》和《礼记》这两部书用社会学的眼光来检讨一下,看看有多少社会学的成分。换句话说,就是将这两部书看成已有的社会产物,分析他所用以影响其他的社会现象(人的行动)者,是哪几方面。”作者的关注点不在书籍的成因及时代背景,只是对书中呈现的内容、材料做客观的分析,因而对书的研究只是内证的研究。那么为什么要选择礼书作为研究对象呢?作者在绪言中同样给出了答案,“礼书既已影响了中国社会这么多年,而其将死的游魂依然附在少数的‘国粹保存家身上’,我们很应该知道它们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而且文化这东西,不是截然终止的,现在的文化一定是旧文化的产物,为欲了解现在起见,也该研究旧有文化之‘上层建筑物’的这一小部分”。

归纳起来,作者选择礼书作为研究对象的出发点,一是通过对古史的社会学研究影射对国粹学家的批判,一是鉴古知今,在传统礼仪文本中寻求中国式社会理论存在的历史基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沿着作者选择礼书的初衷,笔者在传统礼仪的文本中发现礼的实践贯穿人整个的生命历程,而人的社会化同样是一个漫长而长期的过程,是人们从生物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礼的实践与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能否实现贯通?换句话说,“礼”在人们社会化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对礼制规范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拟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通过传统礼仪文本中关于日常社会生活的描述,找寻与实践契合的礼制,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探讨“礼”的意义。

二、“礼”与人的社会化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礼器》也有言:“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不论是儒家将礼作为君子的衡量标准,还是《礼记》被列为“五经”广为传颂,都可见“礼”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那么究竟何为“礼”?

中国的“礼”字实为一个复合概念,包括了民风、民仪、制度、仪式、政令等,因而在社会学的范畴里,它大可等于文化,小可等于礼节。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大家普遍采用的生活方式就是民风,等到民风加上了自觉能动性就变成了民仪,而民仪一旦有了结构框架的限定,就变成了制度。

从礼的繁体字形来看,“禮”,由“礻”与“豊(li)”构成,左边部分的“示”是一个原始的祭台,是古人与祖先、神灵交流,接受指示的地方。“示”在汉字里做偏旁表示与“神灵、祭祀”等有关的意思,“豆”则是一种有着高高的脚、圆圆的大肚的古代食器或礼器,且古人认为玉是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将两串玉放入“豆”中用以祭祀组成了“豊”,左右合并“禮”就有了举行仪礼、祭神求福之意。之所以详细描述礼的产生以及祭祀意义,源于祭祀遵循严格的一套规范,只有帝王才享有祭天资格。后来周灭商,周公在祭祀规范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社会制度,即后世所称的“周公制礼”。在礼崩乐坏之际,孔子曾多次呼吁恢复周礼,可见周礼对于礼制规范的里程碑意义。

以上论述可以说是从史学的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了考证,倘若用社会科学的视角分析古文献,礼则从神坛走下,被还原为世俗的社会的产物。将“礼”置于社会的空间内分析,自然绕不开人这一社会行动主体。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的思想,在于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本能参与社会活动。

那么人生来就有思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社会学原理中,人的社会化通常作为专门的一个章节,它是人通过接受教育,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只有经过社会化,接受并内化了社会文化,人才能成长为真正的社会意义上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提时期学习的是如何穿衣吃饭等外在仪礼,此后逐渐学习与人的交流交往礼节,及至成年之后随着社会的变迁仍有不断调节自身以继续社会化的需求。

至此,不难发现,从出生到抚育,从冠笄之礼到婚嫁之礼到丧葬之礼再到祭祀之礼,礼的实践中融汇着时间,贯穿人整个的生命历程。在这个意义上讲,礼与人的社会化是相互贯通的,它们既包含着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社会时间,又融通人生命历程中的自然时间,自然与社会两个维度的时间交织交融,并在时间阶段上一一对应,由此展现出一种“社会——时间”结构。

更进一步地讲,如果说礼侧重的是社会生活的横切面,包括人伦、鬼神等各方面的礼仪规范,而人的社会化过程则更强调时间历程以及发展的纵向脉络。“礼”也常常被视为一种生命性的结构,而它的生命性正是源于人这一结构的主体。横与纵、静与动,礼的核心精神正是体现在那些被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内化的日常性的礼仪之中。

三、“礼”:人的社会化的规训

社会结构的构建意味着特定的分类秩序的确立,这一秩序本身具有伦理、道德与情感的特定指向,而结构本身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礼或仪式是创造和维持这一过程的方式,因而可将礼看作达到社会和谐与秩序的动态标杆,是对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人的社会化的规训。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即礼运用的最高境界在于达到和谐,因而《论语》上讲的“礼”是指社会秩序的礼和个人秩序的礼,是社会秩序有序发展,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需要遵循则准则。何以体现?“礼以节人”。生活在社会中,人不能脱离其他人而独立存在,自然也意味着人不能无视他人而为所欲为,如果人人都任意妄为,社会岂不乱作一团?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平安圆满,自身对礼仪规范的遵从建立在别人同样遵从礼仪的期望上。所谓“不学礼,无以立”,即真正懂得了“礼”,一个人才具有了在社会安身立命的资本。“礼以节人”意即于内要懂得节制,能够抵御诱惑有定力,不飞扬浮躁;于外,就是懂得为他人着想,即不可恣意而为,不可不顾及他人。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拿捏好恰当的分寸。

在对“礼”的论述中,李安宅先生在其《〈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中先从“礼的起源,源自人情”谈起,点明了其“以人情为本,以节仪为文”的礼的社会性的本质。从其社会性出发,礼既涉及了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超自然等关系的节文,也包括制度与态度。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呢?由此过渡到礼的第二部分内容即礼的功用。

“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是人之言行的依据和规范,又可使人异于禽兽、修身养性。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也将“礼”看作用来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其中关于“礼”最经典的论述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只有各安本分、各守已道,人人都按照礼的规定来做事,社会才得以稳定。除此之外,中国人讲礼以节人,表面看是节制自己而为别人着想,其实长远来看正是为了融入社会,是出于更深谋远虑地为自己着想。

要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人”,“礼”对人们的生命历程从出生阶段就进行了规划,正如《礼记》所述:“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男子长到十岁叫作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二十岁叫作弱,这时候就该加冠了;三十岁叫作壮,这时候就该娶妻了;四十岁叫作强,这时候就该做官了;五十岁叫作艾,这时候就该参与国家的政事了。从十岁到百岁,“礼”将人生命历程中的各阶段安排得井然有序,也正是经过了弱、壮、强、艾、耆、老、耄、期这一漫长的生命周期,人们将关于社会化的种种规范内化于心。

从人整个生命历程的纵向角度分析,传统时期“礼”的规训可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们一步步按部就班就能够平稳地过渡成为合格的社会分子。而从社会生活的横截面看,“礼”是支配着具体每个人在现实社会中关系和规则的总和。一个社会人,只有在对自我和社会有了深入透彻的了解,掌握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并且在和他人的交往中不断反省和总结,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水平,才能逐步地挺立起自我,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最终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至高地步。可以说人自出生以来,就被置于社会化的环境中,接受社会文化的熏陶,当他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时候,也意识到自己在长大。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孩子在童年时期就过早地接受成年的文化,“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一身帅气西装”,“礼”对人的社会化规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新的挑战。面对纷杂的信息,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如何自处、如何接受社会文化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思考。

四、人:“礼”的实践主体

由前文可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呈现为一系列何时何地该做何事的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训的作用,将人生每一阶段的行为安排得井井有条。倘若追本溯源不难发现这些结构图式本身也不是凭空而定的,而是从无数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是最切合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的结构。但是尽管如此,哪怕再完备的图式也只是图式,是范本,是蓝图,只有把它放到具体的主体实践过程中、放到具体的时间意识中,才能真正理解礼所蕴含的伦理意蕴,这就不得不回到人这一实践主体上来。

首先,因为每个个体本身具有特殊性,再加之人社会化过程的长期性,因而不可能有哪个图式能完全预见生命周期中遇到的一切大小事宜。另外,这一周期顺应的不只是生命的自然规律,还有社会时令——特定的时间人们总是与特定的人事打交道,并伴随着一定的内心情感与体验,因而人与时内外相合才能展示出礼的图式所描绘的完整的生活样貌。

其次,礼的图式目的在于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同时又受到人们动态的实践活动的再塑造。所以我们不能将礼或仪式看作空泛的躯壳,在仪式中通过人们内心的情感与体验,人们才能认知自己所处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从而形成自己带有伦理与道德含义的行动。

再次, 在“礼”与人的社会化过程相融通的整个时间历程中,冠笄之礼可以说是一个重要节点,它是人们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标志。更为重要的是与冠笄之礼和成家立业常常相伴而生,新的家庭的产生意味着其从原来的社会文化的接受者转变为社会文化的传承者,“礼”的代代相传离不开作为实践主体的人。

最后,礼绝不等同于礼仪,礼仪只是礼的皮毛和表现形式,它的内涵在于“仁”。所谓的“仁”即二人,也就意味着人是要在多于一个人的社会中才能真正体现其内涵。就历史现实而言,人是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下来的社会动物,这又与前文中人的社会化联系到了一起。

在中国的传统中,“仁”和“礼”总是相伴相依而生的两个概念。《论语》中曾有这样一段对话:“人而不仁,如礼何?”也就是说,人(要是)不仁,礼有什么意义呢?“仁”是“礼”的先决条件。心中怀有“仁”,行动出来才会有“礼”。孔子对“仁”的具体描述就是“恭、宽、信、敏、惠”,这些与孔子对礼的描述“温、良、恭、俭、让”是一致的,因而“仁”实为一种内在素养,倘若一切行动都有了仁的价值内核,那么所有的呈现就会都有“礼”了。

另外,虽然“仁”是“礼”的先决条件,但并不是说“仁”的地位要高于“礼”。在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中,他曾明确表示“克己复礼为仁”,意即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对上述关系加以总结则不难发现,“礼”由“仁”生,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而“仁”需要用礼节加以限制,以“礼”为规范。“礼”是“仁”的外在表示形式,而“仁”是“礼”的内在价值内涵,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五、结语

通过梳理“礼”的起源可知,最初制礼的目的是确保社会和谐,“礼之用和为贵”正说明了这一点,“和”即和谐、和睦、求同存异。“礼”的意义通俗说来其实就是规则,不论是古代的律法、乡规民约还是现代的法律法规,大到政治等级规定,小至日常生活人方方面面,能对人们的行为给予指导约束的,都属于“礼”的范畴。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人际关系和谐是人脉的基础,它既是一个人创造人生成就实现人生价值的保证,也是整个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石。正是人们在不断学习规范的过程中,结合了关于世界的体验,再将体验投射到礼的规范上,规范才得以进行与时俱进的动态演变。最后从学术的角度加以总结,“礼”的研究告诉我们,结构或制度有其人心或人性的自然基础,结构与制度本身也不是死的存在物,而是人在与其所处世界交往、互动中生成与持续的一些具有时间性的、动态的关系,因而礼所表达的结构或制度恰恰体现了人心所能达到的最为深远和广大的精神范围,具有其整全的宇宙论基础,结构的礼与能动的人共同统一于社会实践。

本文通过对李安宅先生的《〈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中礼学文本的尝试性讨论,试图从人的社会化过程的角度加深对于礼的认识,两者实现了时间上的贯通。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我们的一举一动中本身就累积着人自宇宙原始时起一直进化到现在的整个历史,而且这一举一动又在决定我们无穷继起者的运命”。

猜你喜欢

社会学社会化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规范汉字书写
意外遇见社会学
意外遇见社会学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第三方高考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