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百色起义红色故事的结构艺术

2022-11-01马树春

今古文创 2022年36期
关键词:敌人结构

◎马树春

(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所谓“百色起义红色故事”,是指有关百色起义历史事件、敌我斗争以及红军将士、人民群众所作所为的故事传说。从叙事学角度来看,它们之所以内容丰富多样、思想深刻感人、艺术魅力巨大,与其高超的结构艺术密不可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多样性”。

一、结构线索的多样性

“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一般指安排情节和组织材料的方式,它是文章表现形式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内容赖以充分表达的重要手段。”

那么,所谓的结构线索,就是将各种材料串联起来构成有机整体的主线。就故事而言,线索其实就是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从大的方面来看,叙事线索有单线型、复线型、网状型三种;从具体情形来看,分别有以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为线索。叙事线索的作用是通过贯穿全文的脉络,把各种人物、事物、事件以及作者情感融为一体,从而使得作品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内容集中。总体而言,百色起义红色故事的叙事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人物为线索

即以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为线索贯穿全文,鲁迅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即是典型。百色起义红色故事中的“人物类”基本都属此类,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一些作品不像其他民间故事传说那样,以人物特殊的经历、感人的事件为线索,而是以人物代表性的语言为线索展开叙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共产党员“密劳代”》这则故事,就是以共产党阮觉民慷慨赴死前的一句话为“引子”而层层铺开的。1930年2月,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之后,敌人疯狂报复。在掩护苏维埃政府撤退的过程中,红七军政治部战士、田东县思林镇的阮觉民不幸被俘。敌人软硬兼施,逼他说出苏维埃政府和赤卫军的藏身之处,他只字不说;敌人又施一计,抓来他年仅15岁的儿子,企图使他屈服,但没有奏效,敌人恼羞成怒,把他父子俩押上刑场,威胁到:“难道你们不怕死?”他昂首挺胸,坚定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共产党员‘密劳代’!”(“密劳代”是壮语“不怕死”的音译)。最后,他和儿子一起从容就义。这短短的一句话,就使得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视死如归的崇高形象跃然纸上。应当说,这种“借话引事、以话写人”的叙事类型,无论是在传统的民间故事还是在革命战争的红色故事中,都不多见。

(二)以事件为线索

这类作品主要是以某一个中心事件的过程为线索展开纵向叙述,常常包含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都德名作《最后的一课》就是如此。百色起义红色故事中也有不少此类作品。《三打东兰》讲述的就是右江农民革命领袖韦拔群在1923年7月至10月间,率领农军三次攻打东兰县城、揭开右江地区农民武装斗争序幕的故事。第一次,韦拔群率领四百多名农民自卫军攻打县城,但因土枪里的火药被雨水淋湿打不响而失败;第二次,韦拔群又率领三百多名农军攻城,因农军们缺乏军事训练,互相协调不够,行动失利;第三次,韦拔群再次率领农军一千五百多人攻城,经过一夜激战,终于攻克下来,赶跑了县知事和团总,随后实行土地革命。通过这一故事,充分证明了毛泽东“打土豪分田地”政策和“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正确性,也凸显出作为广西农民运动先驱的韦拔群百折不挠、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三)以时间为线索

这类故事多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述事件。《恒里岩英魂》讲述的是凤山县数百名军民坚守阵地、英勇抗敌、宁死不屈、壮烈牺牲的悲壮故事。红七军主力奉命北上之后,敌人对右江革命根据地多次进行围剿。1931年初,留守下来坚持斗争的100多名红军、赤卫军、县苏维埃政府机关人员和数百名群众秘密撤进恒里岩,拟凭险据守。因叛徒告密,1931年2月21日,敌人组织1000多官兵发起进攻,被我方伏击而逃。同年3月至5月,敌人多次发起进攻,都被我方借助洞内地形,有效阻击,敌人无奈,只能围困。10月下旬,敌人发起火攻,将几万担柴草和几十担辣椒混杂之后堆放洞口燃烧,大火烧了七天七夜,近百名军民被活活熏死,但活着的依然顽强抵抗,直到11月23日,恒里岩才被攻破,留在洞里的100多红军伤病员和群众全被敌人屠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民众进洞收拾烈士的尸骨,共清理出374具。显而易见,这个故事刻意交代出多个具体时间节点,使其形成前后长达十一个月之久的时间链,从而更加反映出我方军民反围攻战的坚定意志与坚韧精神。

(四)以空间为线索

也就是以空间(地点)的变换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讲述故事。《从左江到右江》讲述的就是邓小平在1930年2月,从龙州经思林县(今田东县)到东兰武篆革命根据地的几个故事。一是“夜宿东吞村”,讲述的是邓小平从龙州到达思林县东吞村后不顾跋涉一天的劳累、连夜召开农会干部和贫农代表会议、宣传土地革命政策的故事;二是“东江遇险”,讲述的是邓小平一行到达东江村当夜被敌人包围,然后声东击西、巧妙突围的故事;三是“巧打民团”,讲述的是邓小平一行到达那塘村被民团1000多人围攻,我军一面组织力量顽强抵抗,一面又派兵佯攻敌人老巢——县城,使其上当而撤兵的故事。从表面来看,这三个故事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它们都与主人公的行程有关,而且能从不同侧面刻画出邓小平雷厉风行、机智果敢的精神品质。

(五)以事物为线索

这类作品以某一具体实物为切入点展开叙事,从而巧妙地将各种相关的人物、事件整合起来,《半边木炮》《上将的军帽》等几乎所有的“文物类”故事都采用这种叙事线索。比如,《“转战千里”锦旗》这则故事,就以中国革命史上独一无二的那面“锦旗”为线索,深情讲述红七军7000多名将士历时八个月、跨越五个省、行程七千里、作战百余次、最终到达中央苏区编入红三军团的著名的“小长征”故事。其中,既有出发前“走”与“留”的各种思想斗争,又有为了顾全大局而执行中央指示离开右江苏区攻打柳州遭遇失败的惨痛经历;既有转移粤湘赣的浴血奋战,也有会师后毛泽东亲授锦旗的激动场面,堪称红七军“小长征”的形象史和大诗篇。由此可见,以事物为线索,不受某一具体时间事件的限制,有利于进行大跨度、大容量地叙事。

二、结构样式的多样性

不同的表现内容需要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即便是同样的表现内容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也会形成不同的结构样式,并因此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含量和接受效应。与结构线索一样,百色起义红色故事的结构样式也具有多样性特征。

(一)纵式结构

是指按照事物发展的时序来布局谋篇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叫承接式或层进式结构,具体有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按事情的发展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来写、按各部分内容意义的逐层加深来写这四种形式。民间故事在采用这种结构样式中,还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叙述模式——“单纯式”与“复合式”。前者按照顺序,叙说故事,直奔主题,篇幅短小,寓言、笑话和生活小故事大多如此。后者还分为“三段式”“连缀式”两种,如主人公要经历三次考验等。

百色起义红色故事大多是直叙一个小故事的“单纯式结构”,如前述的《共产党员“密劳代”》即是典型。“单纯式结构”还有一种情形是讲述某个“战斗故事”或“决策故事”,但虽然其中也有人物事件、前因后果的简要交代,重点却是描述场面,以此突出红军将士的英勇善战。这种以“事”牵引、以“点”带“面”的结构方式,我们不妨称之为“场面式结构”或“截面式结构”。《一炮搞掂》就是如此。1930年夏天,红七军结束榕江战斗后,决定回师右江,收复百色城。敌军在城北修筑了一道由许多碉堡构成的长蛇岭防线,尤其是一座约有三层楼高的碉堡居高临下,我军进攻屡屡受挫,而其前面是开阔地,旁边是大陡坡,没法用炸药包爆破。曾毕业于广东韶关讲武学堂炮科的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决定用山炮轰炸,而这时仅剩三发炮弹。前两发炮弹将碉堡炸开了两个窟窿,但似乎没有“伤筋动骨”,里面的机枪仍疯狂扫射。如果最后一发炮弹没能摧毁碉堡,战斗可能就会反胜为败。在这关键之时,李明瑞亲自当炮手,重新选炮位,采用水平射击方法,结果,随着“轰”的一声,碉堡中心开花,早已埋伏好的我军战士迅速冲过去消灭敌人,百色城终于又回到人民手中。

此外,百色起义红色故事中还有一些采用比较复杂的“递进式结构”。它不同于以上“单纯式”与“复合式”两种结构形式,而是始终围绕情节主线,逐步深化矛盾冲突,层层推进,形成高潮,故事结尾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朱鹤云百谷村脱险记》讲述的就是朱鹤云将军当年的一个惊险故事。一天,他奉命回到家乡平马镇百谷村发动群众,组织斗争。为了更好地掩护身份,他特意剃光头,一副“地痞”模样,趁着天黑潜入村子,找到密友韦建云等人商议工作,突然有人报告:可能被同村烂仔阿伦盯上了,怎么办?原来,阿伦好逸恶劳、偷鸡摸狗,大家因此都叫他“光头烂仔”。是夜,他和邻村一个同伙到镇上赌博,输个精光,两人就想趁着天还没亮,到百谷村偷点东西。看见韦建云的家还点着灯,往门缝一看,竟有朱鹤云!两人决定:光头烂仔留下来盯住他们,另一个跑去报告警备队,抓到朱鹤云后赏金对半分。在此危急关头,朱鹤云决定分开两组出门:他和另两人为一组,直接往右江河去,坐船离开;另一组往光头烂仔方向去,借故挡道拦他。“光头烂仔”看到朱鹤云走了,大声喊道:“朱鹤云跑了,快来抓住……”此时,警备大队人马也正好赶到村口。“光头烂仔”听到枪声,壮着胆子狂追过去,当敌人临近时,我方另外一组人故意喊道:“朱鹤云往这边跑了,他剃个光头。”白匪们果然看见一个光头的人正往江边跑去,连忙开枪射击,“光头烂仔”应声倒下,栽进江中。

由此可见,纵式结构的好处是叙事线索集中,中心突出,事件发展有一个过程,容易产生高潮,往往可以使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二)横式结构

是指按照事物构成的序列来布局谋篇的一种结构样式,也叫并列式结构。换言之,它是把一组属于不同类别但有内在联系的人或事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一般有这几种情形:或写一个人(一类人),通过几个方面来表现其品质;或写一个物,通过空间布局来表现其特点;或表现一个主题,通过几个事例来突出。

就百色起义红色故事来说,横式结构最突出的表现在第一种,我们不妨称之为“集合式”。其中,一种是“个体集合”,一种是“群体集合”。前者主要是通过若干个故事的并列叙述,集中表现某个革命者的精神境界、个性气质,如《统战能手——陈豪人》《特殊材料做成的人——雷经天》等,人们一看篇名就知道它们是集中讲述某个先烈相关故事以突出其革命精神的。比如,《赵世同的故事》就讲述了时任中共右江下游党委委员、手枪队队长的赵世同巧设麻将局、清除大叛徒,以及闯入税局、智劫税金以筹集活动经费的精彩故事。后者主要是通过若干个故事的并列叙述,集中表现某类人的精神境界。比如,《右江丰碑》堪称百色起义中我党领导干部的“群英谱”:红七军军长张云逸严于律己,不徇私情,撤销理财出错的弟弟张逸秋的经理职务并将其调离军部的故事;右江苏维埃主席雷经天的妻子杨金梅虽因财务管理不善受到组织处理,但能正确对待、知错就改,最后在反“围剿”战斗中英勇就义的故事;红七军营长李谦在战斗中腹部中弹、肠子流出体外仍与敌人肉搏,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等等。这些共产党人,用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革命情操,在千万右江儿女的心中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显然,横式结构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将相关内容进行“合并同类项”,有效丰富了作品容量。

百色起义红色故事采用横式结构的还有一种情形是通过空间布局的介绍来写人叙事。《韦拔群的故里——东里屯》就是如此。其中,“韦拔群烈士故居”引出韦拔群从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到参加百色起义再到被叛徒杀害牺牲的系列故事;“东里三潭”讲述的是韦拔群在此建立“秘密印刷所”,编写和印制革命宣传资料来发动群众的故事;“东里共耕社”讲述的是韦拔群等开展土地革命让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故事。虽然每一部分所讲的都只是“小故事”,但它们却散点透视式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韦拔群“快乐事业、莫如革命”的崇高品质。

(三)纵横交错式结构

也就是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来布局谋篇的结构形式,也叫时空交互式。它以时间顺序为经,以空间内容(事件内容)为纬,将不同时段、不同空间的人物、事情进行有条不紊地叙述—— 《坚贞不渝的黄美伦》就是这样一则故事。1929年9月,农家女子黄美伦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担任东兰县第二届农民协会妇女部副部长职务。1931年夏天,她受韦拔群指派,到弄风村苏维埃主任家去借取活动经费。返回的路上,被敌人围追,她把20块光洋紧揣怀里,纵身跳崖,幸好有浓密树枝挡住,没被摔死,但门牙崩掉了,右手摔断了,她忍住疼痛,艰难爬行,终于将经费送到目的地,而她怀了7个月的胎儿却流产了。在1932年的一次战斗中,她因腿部中弹,不幸被捕。敌人对她严刑拷打,但她始终严守秘密。敌人无可奈何,将她押到陆川县六寨村,强行卖给当地人,企图断掉她参加革命的后路,但她从未停止过寻找组织。广西解放前夕,她终于找到在当地开展地下革命活动的同志。但由于她当年从事的许多工作都是秘密的,而且战友大都牺牲了,没人能证明她的身份,所以党籍没能恢复。有人劝她何苦这样,她坚定地说:“只要我不死,我就永远是共产党的人!”直到1980年,经过组织多方查证,她终于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作者采用这种纵横交错式的艺术结构,从故事叙述上来看,能够把主人公几十年的革命经历交代清楚;从人物塑造来看,能够通过丰富细节生动刻画黄美伦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崇高精神;从接受效果来看,让人始终被作者“牵”着走,不忍离去。

从上述可以看出,结构线索和结构样式对于包括红色故事在内的所有叙事性作品内容的表达效果以及艺术魅力的大小确实会产生直接影响,因而,古今中外的文艺家都给予高度重视,正如俄国作家冈察洛夫在《迟做总比不做好》中说:“单是一个结构,即大厦的构造,就足以耗尽作者的全部智力活动。”

注释:

①本文所引用的故事,均来源于广西百色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的《百色起义故事精选》一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敌人结构
《史记》类传结构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敌人派(下)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发现“结构一样”,积累“基本图形”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半包围结构
汪曾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