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叙事到绘画抒情的表达过程
——浅析《洛神赋图》的情感塑造

2022-11-01◎解

今古文创 2022年40期
关键词:洛神赋洛神曹植

◎解 夏

(宁夏大学 宁夏 银川 750000)

一、绘画语言的转译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有感于《洛神赋》而创作的一幅描绘故事情节的作品,该作品并非对《洛神赋》亦步亦趋简单的表达,而是画家表达真情实感的一种模式。由此可见,从绘画语言上对《洛神赋图》 进行赏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线条

线条在画面中的作用不仅能很好的勾画出人物的外在形象,同时又可以恰到益处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变换。在绘画艺术中线条对歌颂情感非常重要,如果将绘画语言转化为一首歌,线条是节奏、和声和曲调,是控制着情感的旋律。

《在洛神赋》中线条的运用似春蚕吐丝、行云流水般。其线条流畅圆润、虚实相生、似拙实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满目含情、喜忧参半,既使得画面充满诗情画意,又平添些许悲凉的感触。顾恺之在勾画人物面部表情时精密圆润,情感表达细致入微,山石树木线条表现皆在拙朴中透着灵气。在人物衣服飘带、云水等的刻画上更是凹凸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顾恺之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沉稳内敛、委婉细腻而不失刚烈,蕴含着无限的力量。使人物具有精致典雅的造型,细腻传神的境界,使画面空灵充实。

(二)设色

张慧曾在《洛神赋图》在设色上提出了勾勒填色、凹凸染法和墨色晕染等技法,突出了画面的质感和层次感,并且还在画面中增加了光影技巧,以环境来烘托人物。除此之外,画家主要使用一些较为素雅的颜色来表现画面中所蕴含的情趣,这种素色既不会喧宾夺主,又能使画面层次分明、一览了然。以色彩和色调来塑造人物的性情和形象特征,用颜色搭配来取得更好的视觉效果,用这种平淡适中、古朴优雅的色彩风格,既使得画面既有如诗的情感,又有如画的意境。

(三)布局

《洛神赋图》在构图上使用了多画面构图法,就是多幅画面来表现一个完好的故事主题,这种构图模式连环画比较像。在《洛神赋图》中画家运用多种配景将画面分割开来,以洛神与曹植多次在画面中出现使各画面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结,前后呼应,使得画面效果如同音律一样和谐统一。其构图的特点是随着画面的不断展开,使人们得情感思绪不知不觉跟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将每个画面串联起来,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种升华。《洛神赋图》将《洛神赋》中的缘来时的欢喜,缘灭时的失落,与缘去时的惆怅等内容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回味无穷。《洛神赋图》中将洛神与曹植的形象放大,适当缩小了其他背景,起到了突出主体的作用。《洛神赋图》是依据这悲情之诗勾勒出来的悲情之画,因此,表达了作者内心被感染的忧伤格调。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洛神赋》中, 曹植竭尽各种华丽辞藻来形容洛神之美,倾力描绘洛神神女形象。而在《洛神赋图》中,顾恺之将两人形象与情态,动作融入到故事发展情节中,展开了生动的刻画。

(一)缘起——邂逅

在《洛神赋》中曹植乍见洛神,深深为她的美艳所吸引的情景,日落时候,曹植在洛水边的杨林宁中散步时忽然看到了洛神,但其他人都不能看到。于是曹植便形容到她如何魅力无限。这便是曹植与洛神初次邂逅,顾恺之在表现其初遇时表现了两组人物,一组在右边,代表了人间世界,曹植与他随行的仆人,立于河边的两颗柳树下,而另一边则代表神云世界,包括洛神和八个比喻他如何美的图像。在曹植这组人物中,顾恺之在创作时有意将人物间的距离微微错开,使人在欣赏时轻松愉悦,犹如音乐中的休止符。安排这种视觉上的起伏感,以表达赋文中的节奏感,图文转译并非文中提到什么,画面中就机械地表达出来。

在这段画面中,画家运用了以文字引导图像,和体会文字,再观赏图像的原则,将图文发展串联到一起。同时又将文字与他的相关图像,错开分布,使画面既有节奏感,又不使视觉疲惫。并且使二者之间产生忽近忽远的互动关系,文图呼应在视觉上造成画面活灵活现的动感。这段中人物情感的塑造比较含蓄,洛神神情显得含羞带涩,不似后面那般强烈。只如两人初见,但又被洛神的美所惊艳到。曹植的情感只是单纯的欣赏,并未生出爱慕之意。而洛神也只是个高高在上的女神,尚未被情感的枷锁捆绑。所以这时人物在情感上表现得比较单纯。

(二)缘来——定情

这段故事在文字中所描述的是洛神正在水边嬉戏,伸手去采水中黑色芝草的模样,此时曹植便流连于洛神的魅力,不觉心神摇曳,于是取下玉佩赠之,佳人回我以琼玉。这便是曹植与洛神两人定情的过程,而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植右手搭在身后侍者的手上,左手拿着玉佩,向洛神走去,而洛神左手拿着羽扇,右手持琼玉,两人互赠信物。这时洛神居右而曹植居左,与初遇时位置相左,暗含一种隐喻,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前后不同的变化,使这种图文转译更贴切。

在这段画面中画家并未对曹植与洛神的情感变化过多展现,但单从这一场景中大家便能体会到那种欣喜与快乐,既有曹植对美好的向往,又有洛神对爱情的渴望,这在曹植看来仿佛是上天对他的眷顾,既真实又缥缈,以至于他不敢相信。于是就产生了后来的彷徨与惆怅,画家在塑造这一时期人物情感时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单纯的,表达爱慕之意也很干脆,既觉倾心,那便解玉相赠。所幸郎有情妾有意,曹植与洛神此时的内心情感也应是单纯的向往与渴望,以及对彼此生生的爱恋。

(三)缘聚——情变

此时在文本中所描绘的是洛神对曹植思慕,以及洛神与众神的活动。洛神虽身处众灵之中但是却心系曹植,而曹植的内心更是如波涛汹涌,洛神的神情容颜,体貌,甚至她的一举一动都能令他茶饭不思。画家在描述这段文字时主要表现了众神的活动在,画面中可以看到洛神与诸神仙嬉戏,风神,河神,水神,女娲等不同的姿态动作,洛神在空中、山间、水中若隐若现,舒袖歌舞。通过女神与众神仙的欢乐、嬉戏的热闹场景,为洛神与曹植即将分离做了铺垫,衬托出女神无奈和矛盾的内心状态。此时在文本中所描绘的是洛神对曹植思慕以及洛神与众神的活动。洛神虽身处众灵之中但是却心系曹植,而曹植的内心更是如波涛汹涌,洛神的神情,容颜,体貌,甚至她的一举一动都能令其茶饭不思。

从这段可以看出,当洛神特别热情地向曹植表现出自己的爱慕,她低头徘徊,目光忽明忽暗,时合时离。表现出对爱情无限的渴望与追求时,但是曹植却迟疑了,甚至是拒绝。也许是因为这一切都来得太不真实了,因为他已经经过岁月蹉跎,时事变迁,他既渴望这种美好的东西但同时又害怕,他太懂曾经拥有,又突然间失去的感受了。也许是因为洛神指渊而为期,让他明白人神殊途,对未来充满恐惧,这也表达了他对突然而至的美好的一种抗拒,因为他觉得不现实,怕终究是黄粱一梦,镜花水月。画家在表现这段时,人物情感塑造上已经算达到了一个高潮,那种由喜到悲的情感转折,洛神的热切、渴望、欲言又止与曹植的抗拒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曹植此时的抗拒也并非特别纯粹的,他在情感上所表现的更多是一种矛盾心理,他惆怅、犹豫、迟疑,他对爱情的态度是既渴望拥有,又害怕靠近。

(四)缘去——分离

这段在文本中描绘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别离时的情景,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画家通过大力发展描绘洛神离去时的阵容,场面宏大,热闹非凡。六龙驾驶着云车,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鲸航从水底涌起围绕着车的左右。六龙、文鱼及鲸的刻画尤其细致,动态生动自然,神情奔放,似有天界的高傲感,用以暗示洛神身份的不同。拜别局面繁华活动异常、如痴如醉。在岸边,曹植在仆人的搀扶下,目送着洛神缓缓远去,洛神也不断地回头望着岸上的曹植。

在这段画面中人物情感塑造极具感染力,使人们隔着画面都能感觉到洛神眼中无尽的悲伤与无奈。画家将诗中所描绘的这种隐晦的情感通过两人眼神的交流表达出来,曹植眼神中流露出不舍与依恋让人无法忽视。曹植此时内心情感更是无比矛盾,随着曹植与洛神的距离越来越远,两人情感的摩擦也接近尾声,而这种遥遥相望却依旧牵绊着彼此,整个画面衬托出曹植与洛神心中无奈分别的苦痛,使画面中无法相守的悲伤气氛更加浓烈。用心体会,便不难发现,从赋到图,诗是用文字传达悲欢,而画则是用另一种艺术语言再现离合。

(五)缘尽——怅归

这段在文本中极尽的表现了曹植对洛神的不舍,与追悔莫及。走遍千山,却寻不到洛神的踪迹。人已去,景犹在。物是人非,平添惆怅。思念绵绵不绝,更增加思慕之情。图中曹植坐在一艘精致的船上层的凉席中,他的身后站着两名侍女,船上帷幔飘动,浪花拍打着船身,强调了画面的动感。最后一幕东归中曹植坐在车内不断回头眺望,似乎在搜索那如梦般,令人伤感的爱情。但是无奈人神相隔,早已寻觅不到洛神的踪影。

画家在塑造这一幕的人物情感时极力表现主人公无限的思念与追悔之意,画面聚焦到曹植流连忘返,不断张望的场景。这时可见曹植深深的懊悔之意,也许如果他再勇敢一点,再坚持一下,不畏惧种种羁绊,他便能够得到他渴望已久的爱情,得到他想得到的光芒。但是无奈他最终还是退缩了。这种退缩有来自生活上的压力,也有来自心理上的压力,如果是以前的那个曹植,如果他仍然是曹操最得意的三公子,他的选择应该是毫无顾忌地去追求。然而他最终是怀着不舍和无奈的心情,踏上返回封地的归途。画面中曹植的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不免感之。

三、美学价值及其影响

《洛神赋图》是以另一种艺术语言重现文学故事的作品,或者说是画家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将文学作品通过绘画的方式再创造,画家结合故事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理解营造了文学作品中的诗情画意。通过作者高超的艺术想象力,出色地完成了绘画作品到文学作品之间巧妙的情感转换。对于《洛神赋图》的人物形象的情感塑造,不仅可以看出从文到赋这种情感的传达,还可以通过画面内容和社会背景看出一个时代的艺术思潮。《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文化传统教育故事型绘画发展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进行绘画始祖”。整幅绘画作品人物情感上所产生的变化,细节上的处理作为重点,比如“凝望”,“ 回头”之类的。画面中顾恺之对让人物情感上的塑造作为艺术之魂,使绘画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把绘画作品延伸到一种新的境界。这幅作品对研究中国绘画史有着重要价值。

巫鸿曾指出, 《洛神赋图》反映了中国绘画的两大进步:第一,绘画中故事性逐渐成熟,其中同一组人物在画面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出现;第二,山水画初见雏形的,画中的山石树木不再是呆板的静物,而是作为画面中故事发展的背景,画面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起到一种供托气氛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这幅画它表达了一种思想,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他的主题不再具有某种功用性,而是通过女性的美丽与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怀。中国古代,大多美术作品以实用为主,都有某种功能与寓意,如帛画,墓室壁画和一些器皿上的图案等,都并非仅为了美观而做观赏之用。其他绘画如历史故事、先烈功臣像、孝子烈女之类作品,都有一定目的性。所谓“成教化,助人伦”便是如此。那一时期绘画作品的主张,用于审美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却是少之又少。只有《洛神赋图》创作出了对女性的一种美的表现和颂扬,在此图中,作者竭力摆脱前人在人物故事画方面亦步亦趋的倾向,而要求表现人物的表情和性格,着重塑造人物的情感变化,表现自然的优美和生气。由此可见绘画的主题以逐渐表达思想情感,为后代的艺术家们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猜你喜欢

洛神赋洛神曹植
洛神姿
观茶
荷花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七步诗
是谁又懂“苟活”——品读舞剧《洛神赋》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花蜜冻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