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唐君毅心灵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2022-11-01牛新海李慧峰

今古文创 2022年40期
关键词:外界情趣人格

◎牛新海 李慧峰

(河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道德自我”是唐君毅早年对中国哲学心之本体阐释的创造性概念。唐君毅由于在中国哲学领域内的独特见解和思想特色,对中国现代文化影响很大。在其著作《人生之体验》中叙述了他早期的哲学思想,讨论了很多有关心灵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心灵的开发,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文本主要讨论唐君毅先生《人生之体验》中第二部“心灵之发展”中有关心灵的展开问题。

一、心灵与自然

“感觉”在哲学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哲学中最初的问题是“我是谁?”“世界是什么?”“我如何能够认识这个世界?”唐君毅在书中涉及这些问题时,首先是从提出一个问题“我与世界如何联结?”开始的。唐君毅认为,心具有经验、感觉、自觉等功能,他站在个人独立于世界万物的角度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你“经验之一端”,他将个人认为是“能”,将世界认为是“所”,能所二者,都存在于你的个人经验之中。心是产生直接经验的基础,万物存在于你的经验之中,那么也就是你的心与你的认识对象是不相分离的。心灵通过“感”沟通万事万物,产生心灵活动。也就是他所说的“心与自然之不离”。

那么,能说没有绝对的“离心之对象”存在吗?唐君毅以“道德理性”为人的活动依据,强调人的各种活动的内在统一。在这部分的探讨里,唐君毅认为能被心经验或者在某种条件下能被心经验到的物体,才有意义讨论他在不在你的心内或心外。月球的背面、千万年前的化石等等,虽然不能被心直接经验到,但是等到科技足够成熟,就可以被心经验到。如果某物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心直接或者间接地经验,那么讨论它存在或者不存在就没有意义。离开了可经验的意义,它们无所谓存在。所以,自然万物的存在,在于它能够成为一个对象,一个可以为心所经验和感觉的对象,因此,自然万物不能离心而存在,也不在心之外。

没有离心之对象,那么就可以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了。人对万物的认知都是来源于人心的作用,那么心是如何在自然世界中发展的?唐君毅认为,人对于外物的认识来源于感觉,感觉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功用。在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中,人能够把前后的感觉联结起来;在超越空间的限制中,人能够把物质世界联结起来。这是第一层的“联结”功用。心更高一层的功用是它可以通过回想而贯通内外,通过回想把现在的感觉经验与过去的感觉经验联系在一起,进而解释所感觉之外物,这样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心便开始贯通其世界。然后心再提升一层的境界就是由对当前事物的意义理解,去了解其他事物的意义。如你知道“一叶知秋”,则也可以了解到不仅当地是秋,全国也进入了秋天。由一种经验而推广到自然中的其他经验,这样你的心就可以不断地展开,不断地扩张,充盈着你的心灵世界。故心可以在自然世界中无限地扩张,但是心的这种通过回想而自觉的活动,依然不能够真正地贯通内界和外界,这需要心的更高一步的活动。

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是心灵感通的结果。到此为止人对世界的认知仍然是站在“物我两分”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如果想真正地贯通内界和外界的话,这种认知角度是不能够实现的。还需要通过心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生命经验之象征”,达到一种视外界事物的意义为我们自己生命经验之意义的境界。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唐君毅举个例子说明。他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春水之永远无尽来比赋人的愁思之无尽,外界之水与心之愁思进行了联系,春水的永远无尽成了你的愁思的永远无尽,即外界的事物足以表现你自己,足以成为你生命经验之象征。这样你的心就不仅仅是用内界去认知外界,而是认为内界可以直接表现于外界之中。这时心会产生三种自觉,即“对内界的自觉”“对外界的自觉”“对内界表现于外界的自觉”。然后将在心中把所见的世界万物加以搭配,便在心中造出了各种事物,即开辟了想象之世界。在这种想象世界中,人一定可以找到适合生命情调表现的地方,因为外界形色的世界在心中可以被任意改造和搭配。这时人便不再依赖外界形色的世界了,因此看待世界的那种内外对待之感也将会消失,自觉的内界就真正地统摄外界了。

二、心灵与心灵

当心已经能够开创自己的想象之世界,并且能够自觉到万物对于自身的生命之体验,没有了内外隔阂之感以后,心便可以从对外界的关注转过身来关注它自身认识它自身了,这就是心灵的自己肯定和自己超越。

心为什么能够认识它自己哪?心能认识它自己的关键就在于心能够以它自己为活动对象来进行认识活动。这是心的特殊之处,因为人身体的其他感官不具备这种功能,眼睛不能看到眼睛自身;右手握不住自己的右手,但是心可以思考自身。因为心能对自己产生感觉。唐君毅指出,有时候你会特喜欢一种情感,比如爱国情怀,这时你就会喜欢或赞美你能有这一份爱国情怀,你觉得这份情感或你拥有的这份特质符合正义,所以,你可以喜欢你的喜欢。相反,你也可以憎恶你的憎恶。这就是心的独特功用。

心以它自己的活动为活动对象的过程在于心的不断内化。心能够以它自己的活动为对象,这是因为心的这种活动,是离开了原来的活动,又开始的一项新的活动,并且把这种新的活动施加在原来的活动之上,这活动就是心的不断内化的活动。心以它自身的活动为对象进行活动的时候,它自己是一个对象,是主观;心内的活动又是一个对象,是客观。这样就是一个心(主观)与心内各种活动(客观)的认知关系了。但是,你以心内的各种活动为对象之时,你立刻会发现,在你心内的各种活动之中,你又会发现还存在一个内部之世界。这样如此下去,你会不断地发现在你心内的心内,还会有一层内世界。你可以思想,你可以思想你的思想,你也可以思想你的“思想你的思想”。也就是你的主观可以继续变成你的客观,即你内部世界的客观在无限地扩大充实。

人的精神本质是要求无限的,人所追求的无限原本是为了超越现实对象之有限。但是如此这般下去以至于无穷,人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心?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主观?按照唐君毅指出的方式,似乎永远找不出那个真正主观的自己,但却永远相信在客观的自己之外一定存在一个完全主观的自己,那个自己是绝对的主观,也是绝对的存在,它是心之内部世界最初的源头,是最终极的那个“能知之我”。你一定相信这个源头的存在,但是你却很难找到这个源头,于是你会困惑、郁闷。当你的心真正体验到由于此种情感而造成的失望时,心的活动又提升了一种层次,即“你知道你的心,并没有一定的源头,你的心只是一永远向上之活动,肯定它自己,而肯定另一个自己,再否定此一自己,而肯定另一自己之继续不断的活动。”为什么人找不到那个绝对的主观?那是因为在反省自己的主观时,人又将它否定了。

在这种以自己心内的活动为活动对象的过程中,主要是自己破除内心封闭,生命心灵无限上升,心它自己既是一又是二。为什么心可以既是一又是二?如何能够让否定的自己和肯定的自己成为同属于一个心?这种存在形态如何成为可能?唐君毅指出“心之本性,矛盾是执定”。他认为,人在寻求心如何能够既是一又是二的答案时,当去自觉中寻求答案。万物存在于人的生命心灵的感通之中。我们应该自觉“我们之自觉”。但是当你自觉“我们之自觉”的时候,就必须离开原来的自觉,否定原来能自觉的自己,而去肯定另一新的自己,这样,又将陷入原来“心之无限自觉自己”同样的矛盾之中。这样一直寻求下去,能做无穷次的自觉,经过此种过程人就会明白,心的本性在它自身,并不矛盾,心是永远继续永远一致的。那么你觉得这样既是一又是二的存在状态是矛盾的,是因为你自己的执定,因为你执定一不能同时是二,这种矛盾是你的执定造出来的。当我们抛弃了这种执定,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心为何能够这样化它自己为两自己,为何能够由无穷次的自觉而化自己为无穷的自己,因为心内具藏着无限。物质不同于心,因为物质不能不是它自己,物质不能一分为二得自觉它自己,物质不能化它自己为两自己,更不能无穷次的自觉自己而内化为无穷的自己,这就是心的独特之处。

三、心灵与精神

你能体味到自心之无限以后,你仍能感受到你自己的心存在限制。比如你无法预料到他人的动作、无法测定他人的意志,你明明能够感受到他心与你心是对等的关系。唐君毅指出,这是因为你仍觉得他心在你心之外,所以你会本能地相信你自心之世界,与他人之世界相对待。这是心的第一层的限制,也是需要我们克服的限制。即你必须要把你的心贯通于他人的心,化你的个人心为普遍心,主观心成客观心,然后你自己的有限心,才会慢慢接近于无限心。如何将你的自心连贯与他心?唐君毅认为,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一)了解他心

第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对他人心理的了解。如果说人认知了自己之外的某个人,具体说来只是他人在此人心中留下的一些印象而已,这些印象包括声色形状味等等。他人对于你,只是一些形色声像等物质的表现而已,是除自己之外的另一个空间内的存在。那么人如果想要了解他人心理的话,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些声色形象,将这些声色形象作为一种联结自心和他心的桥梁,通过声色形象进入到他人心理内,并且否定他人与自己之间的空间距离。所以一切的声色形象都只是心与心之间沟通的桥梁和媒介。但是这种心与心之间的了解是有一个默认前提的,即“你承认你心与他心同时存在”。所以这时不仅是你在了解他心,他心同时也在了解你心,因为心的功用是相同的。如此你心和他心就像两面镜子一样,可以相互映照,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

(二)对人同情

在你了解他心之后,你仍然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去了解他心,这说明你心和他心之间的距离仍然存在,两心不能合一。了解的结果是在心中下了很多的判断,比如印在心中关于对方的声色形象等判断。通过这些判断,进一步提升为对人的同情。判断和同情是不同的,判断只是你把自己的心通过声色形象等媒介短暂的进入到他人的心理,印下许多判断,判断完之后,你仍将要返回到自己的心里。但是同情不一样,同情是你心穿入他心之后,就被他心内的各种情绪所影响、所羁绊,你的心会受到他心内的各种情绪的冲动。在这种同情的状态中,你的心在他心中跳动,他人的喜怒哀乐都会成为你的喜怒哀乐,于是你就会产生安慰、扶持、体谅、宽容等情绪,唐君毅先生将这类由同情而产生的情绪归类为“爱”。到此时,你心和他心由爱所联结,才可以说真正的结合为一。

(三)含敬的爱

进入他心之中,他人的生命情绪就为你的生命情趣,这时你会发现,他人的心中,生命情趣并不一定都是向上的,也存在消极、堕落、向下的生命情趣。但是由于心的中“爱”的本性使然,你会更加关注和倾向于他心之中向上的生命情趣。他人心中的这种向上的生命情趣依附于他人的一种理想,这种理想又是他人心中人格的集中点,你会爱这种他人心中的向上的理想情趣,你也会赞美他人的这种理想,由此而延发出的行为就是:你会尊重他人的人格,帮助他人实现其理想,充实他的人格,来表现你对他人的爱,这就是包含敬的爱。包含敬的爱是联结我心和他心的更近一步的表现,因为你能清楚亲切地体会到他人心中的生命情趣。包含敬的爱是比普通的爱更高一层的爱,普通的爱跨越了的是人与我之间的距离,而包含敬的爱在客服距离的工作中,同时最亲切地看到距离的存在。

(四)崇仰赞叹

你体会到他人的生命情趣,尊敬他人的人格,赞美他人的理想。有时候你会发现他人的人格远大于你之人格,甚至你并不能帮助别人充实其人格,相反,你还会不自觉地去跟随他人的理想,是他人的伟大人格在充实你,在回报你的同情,这个时候你对他人包含敬的爱就会转变成一种崇仰的赞叹。你并不会因为他人的人格远远高于你而产生自卑感,相反你的心会加强与他心的联系,因为他人的人格本身在吸引你同他去联系。你会感谢自己遇到这种伟大的人格,来提携你,提升你、帮助你的心发展。这就是人类向上精神的可贵之处。

(五)人类之向上精神

由你心联结他心,并且体会到他心中的生命情趣,尊重他人的人格和赞美他人的理想,最后被心中那伟大的人格,向上的精神所吸引,看到人类的向上精神。人类之向上精神在艺术、宗教、政治、文学、经济、科学、哲学中都有体现。但是你如果仅仅从已成的文化中,看出人类之向上精神而觉得赞美的话,说明你心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就是你的心中还存在一层限制需要你去突破。即“发思古之情”。

唐君毅所说的发思古之情并不是仅仅从自己已成的文化中去看人类之向上精神,而应该想过去的伟大人物在创造文化产物的时候的心境是如何的,生命情趣是如何的,他们的价值世界、理想世界是怎么样的。当能够真实情切的体会到这些伟大人格的生命情趣的时候,人的这种发思古之情才真切地体现出来。即需切身体会到古人的思想观念和生命情感,做到这点需要穿越现在到过去,建立古今统一之感,这需要心的进一步发展,就是需要将你心与人类向上之精神融合为一体。具体将心和人类向上之精神融合为一的方法就是上述的发思古之情。当能够看到历史中的全部人类向上之精神的时候,心在连续不断的表现着它自己,也在不断地充实着它自身。人就会认识到,人类精神可以看作是一个客观精神的整体。这个客观精神是一切伟大人格的源头,是人类自强不息的存在。这是心灵与精神的最终联结。

四、结语

总之,唐君毅在心灵的发展中,分别从自心的内部、自心与他心、自心与精神三个大的层面展开了他的哲学思想,由内心的开辟,包摄外界统一内外,便真正地认识到了自我之存在。然后通过自心发展的提升,便要接触到他心,让自心和他心进行联结,产生新的心理活动,通过同情上升到包含敬的爱,在上升到充满崇仰的爱,最后和人类向上之精神融合为一,这种理论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心的发展历程,富有中国哲学的特色,增加和丰富了中国哲学中有关心的哲学理论,给中国哲学中“心”的理论又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外界情趣人格
铸造人格之鼎:文化育人三合一本质讨论
外界诱惑大 让你转钱必有诈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爱情趣数字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情趣
给生活点小情趣
四格情趣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