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黔西南抗战历史文化遗存及其当代价值论述

2022-11-01龙跃银

今古文创 2022年40期
关键词:黔西南遗迹抗战

◎龙跃银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抗战历史文化遗存是指抗日战争中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包含交通运输线、战场遗迹、建筑物等实物。抗战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伟大见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黔西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黔西南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交通必经之地,其抗战历史文化遗存主要是交通运输线。这些抗战历史文化遗迹在抗战时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保证了国际援华物资顺利的运往重庆或是前线。这些遗迹在当前依然蕴含着历史文化价值。研究抗战历史文化遗迹,不仅可以展现我国在抗战中的作用,而且能教育青年一代,培养和增强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不仅仅是可以展现我们国家在抗战中的伟大作用,更能起到教育青年一代的作用。对于青年一代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历史遗迹无疑可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作用,这对于青年一代树立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意义重大。

一、黔西南主要抗战历史文化遗存

从历史上看贵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 年),明王朝为了稳定西南地区的局势,决定设立贵州省,从那个时候开始,黔西南在内的整个贵州都成了一个重要的区域,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贵州的战略地位进一步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抗战十四年间,黔西南各族人民利用独有的山川地形,修建交通线,运送抗战物资,为抗日战争作了巨大贡献,这也就构筑成了民国时期黔西南境内的抗战历史遗存。近代以来,贵州依然是大西南交通线上的必经之地,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海上交通线被封锁,贵州便为抗战后方运输生命线上的战略要地,而黔西南又是贵州通往云南,深入东南亚的咽喉要地,可以说,控制住黔西南,就相当于控制住了整个大西南的交通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控制了我国东南沿海,于是,打通通往东南亚的陆路交通线就显得尤为重要。滇缅公路是否畅通是盟军援华物资能否进入中国的重要保证,是中国抗战的“生命线”。这样看来,盘江铁索桥、晴隆24 道拐、沙八公路等成为抗战物资运送的“咽喉要道”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交通线在抗战时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交通线能否畅通,直接影响着战争的全局。黔西南的抗战文化遗存主要是由缅甸经云南到贵州,再由贵州转至重庆或是抗战前线的战时交通运输线。

北盘江铁索桥修建以来就被称为“滇黔锁钥”,抗战转为以敌后抗战为主以来,多次成为日本帝国主义轰炸和摧毁的目标,在我国黔西南地区军民一心的努力之下,每每被日军炸毁,我军又重新修复,每一次修复都会加固桥身,成功将大批援华物资运输到重庆或是前线。北盘江铁索桥位于晴隆县(旧时称为“安南县”)与关岭县的交界处,跨北盘江渡口。北盘江铁索桥在明朝崇祯时开始修建,是建国之前贵州和云南两省交通的必经之地,滇缅公路上的所有援华物资都要通过盘江铁索桥运输通往前线,日军也认识到了该桥的重要作用,所以,多次将北盘江铁索桥列为轰炸目标。

1936 年11 月,滇黔公路成功通车。由于盘江铁索桥是滇黔公路必经的路段之一,盘江铁索桥因此得到加固,修缮,但也只能维持空车或是装载较轻的车辆通行。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盘江铁索桥越来越重要,因此又得到了多次的全面加固。加固之后的盘江铁索桥可承受更大载重量的汽车通行,大量的国际援华物资通过盘江铁索桥运输到中国境内,运输作用非常突出。从1941 年下旬开始,日军对盘江铁索桥进行了频繁的轰炸,仅仅3 天的时间就对盘江铁索桥投弹四十余枚。而后的时间内,日军多次对盘江铁索桥进行轰炸,该桥也被炸毁,在桥被炸毁的时间里,经中美技术人员的抢修,架设了可以通车的浮桥。1942 年4 月,经过中国军民的抢修,盘江铁索桥得到重整修复,重建的桥为钢索桥,坚固无比,挡住了日军的多次轰炸,保障了大批援华物资的运输。

晴隆二十四道拐在明清时期就成了极其重要的古驿道。晴隆在明清时期称为安南(1941 年之后才改名称为晴隆),二十四道拐位于安南城南一公里处,称为“鸦关”,是古代进入云南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古之言二十四道拐曰:“列戟峰高俯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 鸦关之雄浑险阻,道路艰险由此可见非同一般。

1926 年,时任黔军二十五军军长的周西成主政贵州,便开始其战略规划,北略四川,南联桂粤,西拒云南,东侍三湘,同时为改善贵州的交通情况和发展经济,便以贵阳为中心,计划建设连接湘、桂、滇、川的交通干线。而后因政局动荡,经费不济等问题,修路计划被迫停止。1935年,国民政府为“追剿”红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修通滇黔公路提上日程,命令滇黔两省分段修通滇黔公路,二十四道拐便在这段公路里程之中。1927 年,贾善祥就奉时任贵州省主席和贵州公路政局长马明亮之命,在晴隆进行勘测;1935 年,周岳生任队长,多次带队进行勘测;之后,由西南公路局局长督工,于1936 年完成修建。公路修成之后,“它由12 个‘~’形的弯道构成,择‘~’中而破,便形成了24 个弧形的弯道,弯道全长4 公里,蜿蜒于高达1799 米的晴隆山西南坡,是320 国道中的一段。由关口向下俯视,‘24 道拐’仿佛游蛇下山,欲饮大水沟之清泉,从关下往上仰视,其弯道犹如自龙盘山,高跨入云端。”

晴隆二十四道拐是滇缅公路上最重要的战略要道,既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抗战公路的灵魂和形象标识,被誉为“抗战文化地标。”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我国面临着日军前所未有的海面封锁,完全阻断了我国东南沿海的交通线,由长江往内地输送物资是不可能的。由此,滇缅公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二十四道拐在滇缅公路上又极具战略地位,是连接滇黔的唯一通道,也是国际援华军事物资通往国内的唯一通道,可以说是关乎生死的要道。无论滇越铁路还是滇缅公路运送的物资都要到昆明,再通过滇黔交通线运送往“陪都”重庆或是运送往前线。而二十四道拐又是滇黔公路的必经之地,和盘江桥一起架起运输的交通线。滇缅公路通车以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滇、黔和重庆的这条交通线上投入了800余辆车进行运输,还要加上其他系统投入的汽车量,这条交通线上有两千余辆车在运输国际援华物资,运送的物资数以万吨,有效保障了军需物资的使用。因此,二十四道拐又被称为“交通大动脉。”

沙八公路由晴隆县(1941 年之前称安南县)沙子岭起,南至册亨县南盘江八渡渡口,故而称为“沙八公路,”又称为黔桂西路。全程称260 余公里,起于晴隆,经兴仁,安龙,最后到册亨结束,分为第一、第二总段两部分。第一段是晴隆县沙子岭至兴仁排沙,由晴隆县负责修建,全程45 公里。第二总段是由兴仁和安龙分别修建。1939 年,日军进逼广西,为了保障滇缅公路上运输的援华物资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运送到广西前线,国民政府便决定修建广西至安龙的公路。同年十二月中旬,广西方面投入开工。贵州方面,由兴义、兴仁、贞丰三县分段负责修建,各负责二十公里,并且,修路工人由各县征集,除了特殊的人员以外,所有修路的工具和口粮都是自带的,不仅如此,修路工人还没有居所,只能在荒山野岭露宿。由于缺医少药,修路工人一旦染病,或者是工伤,都得不到及时的医治,因此,修路工人因染病或是工伤恶化而死去的,共计242 人。为此,还专门修建了“南笼路殉事员工纪念碑”纪念这些逝世的修路工人和这段艰辛的历史。

由于缺乏管理和维护,沙八公路各段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残余工程量又很大,1940 年三月,开始对公路进行修整。1940 年六月,日军占领广西南宁,公路修整停工,一年后才重新开始对公路进行修整。经过西南公路局多次对公路进行修整,于1943 年二月完工,沙八公路全面通车;1945 年春,西南公路局又对沙八公路进行了一次全面性的修整,保证了沙八公路的全线畅通,保障了军用物资顺利的运往广西前线。

二、黔西南抗战历史文化遗存的当代价值

(一)绿色经济载体

绿色经济价值主要表现为开发旅游业,集中体现在晴隆二十四道拐及其周边的地区。晴隆二十四道拐下面有一个小村庄,刚开始时,名不见经传,贫穷落后,二十四道拐修建以后,这个小村庄被改造成一个临时补给站和修车站,并没有什么经济发展,即便是后来,也没有创造出经济效益。但是,现在凭借着二十四道拐被人们熟知,以及对二十四道拐的开发,这个小村庄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变成了休闲、餐饮、住宿一体的小镇,名为史迪威小镇。对二十四道拐及其周边地区的开发不仅仅是带动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地区创造力诸多的就业岗位,稳定了社会的秩序。

拉动就业和经济发展。对二十四道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人员的参与,既有人员的参与,也有经济价值的创造,由此可见,拉动就业和发展经济的是相辅相成的。二十四道拐的基础人员配置情况:安保人员、观光车司机、售票员、导游及解说人员、清洁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二十四道拐的景区内,还修建了一个军事博物馆,一楼是关于二十四道拐的历史事件及其照片的介绍,二楼是实物展示和照片介绍,三楼是军事体验馆。馆内依然需要大量的人员配置,这样看来,整个二十四道拐内部就有相当可观的岗位需求,如此就能拉动这一地区的就业,促进经济的发展。二十四道拐的发展,需要对周边的基础设施进行修缮,这样既能发展本地的经济,又能更好的招商引资。军事博物馆内,三楼的体验活动对青年比较有吸引力,体验活动设置有大量与二十四道拐历史事件相关的电竞项目,可进行充值体验,这同样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二十四道拐还会定期举行汽车拉力赛,体育赛事能够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提升知名度。二十四道拐的发展还能结合民族风情。史迪威小镇不仅是集休闲、餐饮、住宿于一体,更体现了民族特色。史迪威小镇上会有民族特色表演,民族篝火晚会等活动。这些活动会增加游客量,就会带来相应的收益。另外,“可以通过规划整合、修葺开发、包装宣传等多种途径,使这些抗战文化遗址被广大市民以及游客熟知,吸引更多的游客去参观游览,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教育价值

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十四道拐的标签有:2015 年11 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 年12 月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教育部等14 部委公布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盘江铁索桥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被称为滇黔公路上的咽喉,可见其在抗战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此,将黔西南抗战历史文化遗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在合适不过了。二十四道拐内还修建了军事博物馆,这无疑是增添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分量。军事博物馆内有大量的文献资料。照片,实物展示,这些能够更好地将那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历史展现给学生或是参观者,让学生或是参观者更真实地体会到当年革命前辈奋斗的艰辛,使学生或是参观者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黔西南抗战历史文化遗迹不仅是大后方抗战史的见证者,更是黔西南军民一心抗战的见证者。作为黔西南的学生,有必要去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感受一下这些曾经的光荣历史。

2、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将乡土资源与历史教材中的内容相结合,既可以为历史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也是对教材内容的适当补充。” 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整理,已达到和教学内容相切合的效果。对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使用,要求要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可行性,既要能吸引学生,又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革命先辈奋斗的历史敬畏感。这就要求教师使用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时需要就近取材,不仅充实了地方的乡土资料,在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同时还能增强地方历史文化的宣传。这对于黔西南教育资源的开发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尤其是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撰写。

黔西南有其独特而丰富的抗战历史文化遗迹,这本就是最好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每一处的遗迹都有不一样的历史故事,教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既能够丰富历史课堂,贴合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又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可谓是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三、结语

黔西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造就了其抗战历史文化遗迹具有丰富性和独特性,这些历史遗迹曾经在抗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战结束之来,这些历史遗迹的作用依然是不减反增。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改善交通情况,更重要的是抗战历史文化的标识,使得黔西南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被关注。在当代社会之中,这些抗战历史文化遗迹依然蕴含巨大的价值,合理的利用能够使这些历史遗迹创造更大的价值。

猜你喜欢

黔西南遗迹抗战
灵渠历史文化遗迹探踪
沙海遗迹
诗书画苑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黔西南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超新星遗迹Simeis 147
黔西南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研究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