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西南州民族民间传说故事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研究

2022-11-01杨再荣

今古文创 2022年40期
关键词:黔西南州布依族民间故事

◎杨再荣 吴 俊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黔西南州历史悠久,其历史最早可以溯源到殷商时期。共和国成立之后,其行政区划几经变迁,于1982 年5 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黔西南州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在其境内生活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彝族等35 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以布依族和苗族居多。

黔西南州当地少数民族的历史尽管源远流长,但各民族很少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很多都通过口语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明清以后,随着汉族文化开始大规模的进入这一区域,境内各民族先民开始用文字为载体,以故事的形式将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承记录下来。这些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当中蕴含的哲理,更是值得当今的时代去借鉴。从民族生境和自然生境来看,这些民间传说故事,是历史时期以来聚居在这个区域内的各族群基于本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自身的生存方式、文化模式等形成的一种民族故事。这些民族故事包含了黔西南地区各民族人民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对民族民间故事展开分析,不仅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还可以为当今黔西南地区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当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更是成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树立生态意识刻不容缓。目前,学术界对于生态意识的定义较多。于冰教授认为,所谓的生态意识,就是通过对生态问题的理性自觉,达到对生态与人类发展关系的深刻领悟与把握,并由此形成人们对待生态的普遍观念与基本理念。只有对生态问题有明确的、合理的意识,才能在处理生态问题上有合理的行为;只有意识与观念的文明,才有可能形成整个生态的文明。余谋昌先生认为,所谓环境意识,就是人们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境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刘湘溶教授认为,人类以对包括自己于内的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与环境之关系的认识成果为基础而形成的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

总的来说,生态意识就是对生态环境问题有正确且合理的意识,对于生态环境有着正确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观。生态文明,是一个多维度以及多视角层面的发展。对历史时期以来,黔西南地区各民族保存的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展开分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以及研究价值,并且可以为当今黔西南地区乃至于贵州西部在内的广大石漠化的地区,提供一定的保护建议以及思考方向。

一、明清以来黔西南境内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变迁

黔西南州地处贵州省西南隅、云贵高原东南端。其境内喀斯特地貌丰富,碳酸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自然物质基础。黔西南州属于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区,整个黔西南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山比较高,坡比较陡。山高坡陡说明森林植被相对难以成活,成活率不高,山上森林植被相对较少。另外,在历史时期,当地的人民对于森林植被破坏较大。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黔西南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长期以来与外界交流比较缺乏,再加上地区交通不便。这里依旧过着原始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刀耕火种、放火烧山的习俗。第二、黔西南地区人民依山傍水而居,很多地区有着烧柴取暖、做饭的生活方式,存在烧柴的习惯。很多村民上山砍柴,将木柴作为生活中的燃料。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数量众多,需求的燃料也变得越来越多。这样的砍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导致很多的山坡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第三、黔西南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且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虽然,黔西南州一年之中气候湿润,但每年的2—4 月份却表现得异常干燥,在这期间多发生干旱,称为春旱。春旱期间,当地的植被会枯黄致死,导致地表裸露,土层干裂松散,因此当地地表抗冲刷能力很差。而紧接着西南季风的来临,且降雨量大而集中,经常容易发生大暴雨,这也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对于洪涝灾害,在布依族民间故事中,很多都有着体现。例如,《洪水潮天》《阿祖犁土》等。《黄龙搭桥》的故事指的是,相传南龙古寨中的细凤与阿龙青梅竹马,细凤心灵手巧貌美如花。阿龙善良朴实,勇敢正直,细凤17 岁时,阿龙父母心怀诚意的去提亲,但是因为家境贫寒,被一口回绝,阿龙伤心不已,就此离开山寨。不久,附近坡官寨的寨老牵着两头牛作为聘礼为儿子提亲,细凤的父母答应了这门亲事,并定下婚期,就在细凤结婚的前一天,南龙天降倾盆大雨,田地瞬间被淹没,洪水冲向来参加婚礼的村民,人们纷纷从这棵天然的榕树搭成的桥跑到寨顶,多国山洪的袭击,后来,村民就说这桥是阿龙的化身,称“黄龙搭桥”。在人与自然的斗争面前,人们无法抵抗,用故事的形式来寄托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第四、由于人口密度增大。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口存活率提高。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后,来自省内外的大规模客民开始进入黔西南境内。大量移民的到来,改变此前这一区域“夷多汉少”的局面,这些外来的客民开始在黔西南开荒种地,引入中原汉族地区居民的生计方式,这样使得此前境内生态环境十分良好的状态开始迅速被破坏。这些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口密度增大,增加了当地的环境压力。第五、缺乏生态保护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森林资源匮乏,根植于民众思想深处的神林禁忌悄然消逝,增大了人们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再加之,移民浪潮与民族融合,使得生态保护意识更加淡薄。第六、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据张瑛的《兴义府志》记载,咸丰年间,改土归流促使山地开发较为严重,出现“欹侧各占二三亩,纵横尽辟千万峰”的现象,土地石漠化开始显现。加之,外来粮食物种的推广,使得原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原生植被被取代,出现了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石漠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水土难以保持,很难形成新的森林植被。最后,历史时期,木材使用与进贡,新中国成立初期,大炼钢铁等活动的兴起出现了大规模的乱砍滥伐,使得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森林植被,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贵州省黔西南州自然条件是十分特殊的,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来应对生态的恶化,水土的流失和石漠化。森林植被规模缩减现象的发生,是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石漠化形成和森林减少的背景因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诱使生态环境恶化加速发展。因此,仍需加强黔西南州的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部署工作,从提高人民的生态意识和科学素养为出发点,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发展当地经济,落实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工作,最后完全消除黔西南州的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

二、布依族民间传说故事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

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源于古代的“百越”,布依族人民自称“濮越”或“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对全国所有的民族名称进行识别工作。1953 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并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勤劳勇敢的布依族族人民,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是布依族人民生产、生活和智慧的结晶,不仅描绘了布依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民俗风情,也蕴含着布依族人民不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

案例故事一:

《治风魔》的故事中。

据说,在很古老的时候布依族祖先居住的条件是很简陋的。尽管房子很简陋,可是,还是有一个很可恶的风魔经常欺负当时的人们,不断将人们的房子破坏。布依族人们的祖先实在没有办法,就只能去以前居住的山洞里面生活,山洞里面非常的潮湿阴暗,人们一直在想办法如何对付可恶的风魔。在某一天,布依族的祖先翁戛正坐在石头上思考如何对付风魔时,刚好遇到风魔又出来作恶。于是,他通过观察风魔的作恶行为,发现了风魔原来怕山挡,于是乎回去找到大家。看到大家都在平地上搭房子,他赶忙叫大家停手,并说“大家不必在白费力气了,我有办法能让房子不被风魔吹走了”。翁戛组织大家去搬大石头,放在房子旁边,把房子围起来砌好。风魔出来后,卯足了劲也没有将重新修建的房子给破坏。于是,它恼羞成怒下,拿起大芭蕉扇就往种庄稼的园子里跑,把庄稼都给弄死了。此时,翁戛又发现凡是在大树旁边的庄稼都没有被吹飞,他喃喃地说到“风魔不仅怕石头的,还怕大树”。紧接着他又叫大家在庄稼和房屋周围种满了树。从此,风魔再也没能将布依族人民的房屋和庄稼给弄坏了。

故事解读:

《治风魔》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布依人民在当时恶劣环境下的生存智慧,还体现了布依人民针对当时环境下的生态智慧。房屋被风魔破坏时,翁戛想到了用石头来修建房屋,这样使得布依人民的生存环境得到了保障。当庄稼遭到风魔的破坏时,翁戛又利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大树能够保护庄稼,他组织人民在庄稼和房屋周围种满了树。虽然其本意是为了生存,但是在其中也体现了对环境的保护,植树造林的生态意识。《治风魔》的故事,不仅流传下来了,更成了布依族人民居住地的习惯。直至今日,布依族人民的村寨也一直都修建在靠山的地方居住,家家户户的房子都用石头砌起来,并且每个地方都栽满了大树。

案例故事二:

《牛王节》 的故事,指的是布依人民对牛王的供奉。

讲的是很久以前,人们为了生存,烧荒种地,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牛王见到这一幕,就下到凡尘来,为布依人民耕田犁地,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足够生活之后,就不再烧荒种地。为了感谢牛王,布依人民就一直供奉着牛王。

故事解读:

为了感谢牛王,布依人民就一直供奉着牛王。《牛王节》的故事体现了布依人民生活方式转变的一个缩影,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使得布依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解决了其生存的问题。不再放火烧山,转而铁犁牛耕。不仅极大地减少了对森林的破坏,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与维持作用。

布依族人民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解决了生存问题,在这过程中,还体现了其生态意识。不仅如此,在其民间故事中还体现出应对干旱的故事《捉旱精》等,应对洪水的故事《锁孽龙》《阿祖犁土》等,应对风沙的故事《治风魔》等,通过挖水井、修堤坝、凿水渠、种树等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减少了布依族人民自古以来受到野生动物和自然灾害的侵害。就是因为这样大量类似的民间故事的存在,在这样民间生态智慧或者说生态观念的影响下,使他们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生存和繁衍,从此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做了最大的保护,树立了民族生态保护意识。

三、苗族民间传说故事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最早的典籍记载,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5000 年前原始社会时代的蚩尤九黎部落。《国语·楚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逐鹿大战之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苗族的先民经历了无数次规模不等的迁徙,出现了“武陵蛮”“五溪蛮”之称。后因其服饰的不同,习俗的差异,地域的不同,所以以其服饰的颜色或类型来区分“苗”,有“红苗”“白苗”“高坡苗”等数十种“苗”。苗族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先民们,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前仆后继,顽强拼搏,不断的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用自己的血和汗创造了本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苗族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是苗族的先民却凭借着独特的经历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故事。在这些民间故事中蕴含着苗族人民人文独特的生态智慧。

案例故事一:

《自弗老》 故事中。

讲述的是一位非常有魄力的自弗老,在当时各个寨子里都还没有可以用来引水的沟渠。自弗老见到这个情况后,就扛起自己锄头和宝剑,开始挖沟取路。遇到土壤的时候,他就用锄头;遇到石头的时候,他就用宝剑。坚持不懈的直至将水引到每一个寨子里。

故事解读:

《自弗老》故事体现了当时的苗寨人民,在遇到水资源的问题时,是如何将水引进村寨中的。当时的苗寨人民通过挖沟渠的方法,村民用锄头挖沟,用铁具打烂石头,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规律,凿出了一条条沟渠,这一条条沟渠流经各个村寨,解决了人民的用水问题。沟渠的打通不仅给人们带来用水的便利,还引进森林保障了树林的成长,保持了水土,造福了一方百姓。同样,当遇到大水时,人们也可以通过挖沟渠的方法将大水引入大河之中。这些都表现出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的治理,运用了人类的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

案例故事二:

《劳卯和猴子》 的故事中。

讲述的是从前有个叫劳卯的人,他在荒凉的岩脚边种上了一块苞谷地。到了苞谷成熟的时候,岩上的猴子就成群结队地来吃,这让劳卯很是生气。通过与猴子的不断斗争,劳卯最终获得了胜利。

故事解读:

在劳卯和猴子的故事中,苗族人民通过自己开荒山野来种植苞谷,且种的苞谷都是比较好的。这表现出了当时苗族人民利用荒地来种植农作物,让自己过上温饱的日子。其中,苗族人民为了守护自己所种的农作物,与当时的生态环境做了不懈的斗争,与动物争抢粮食,与自然灾害做斗争。尽管这个故事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斗争,但是,在其中同样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适当的开荒有助于生态的保护和水土的保持,人与自然的关系无处不在,人与生态之间的联系更是息息相关。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文化悠久。在其优秀的文化之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文化。其中,生态文化更是重要的文化。在其民族文化之中,占据了不可估量的地位。苗族民间故事中,蕴含了苗族人民的生态智慧,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四、结语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尽的,他们将自己的智慧蕴含在各自的民族民间故事之中,一代代流传,用以告诫后人。对民族民间传说故事展开分析,我们既要认清神话为何而来,隐含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怎样的愿景,民间故事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对农事活动有着怎样的了解。在与大自然长期磨合和交融的过程中,布依族和苗族人民形成了一套朴素的生态生存理念,他们将这些朴素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通过生动形象的民间故事传承给后代。

黔西南州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州内少数民族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民族文化相当丰富。通过对黔西南州民族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分析,借用先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布依族、苗族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观念对建设黔西南地区和谐生态、维护生态衡、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黔西南州布依族民间故事
友谊使者讲述的民间故事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田野里,丰收忙
黔西南州 黔西南州委老干部局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暨第四季度集中学习研讨会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对时间序列分析过的黔西南州经济增长预测结果实证分析
少数民族音乐
沙湾生态园 布依族文化开发初探
布依族小打音乐 斗弹达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