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塞小说创作中关于人性思想解放与“乌托邦”式社会的对比与研究

2022-11-01◎严

今古文创 2022年40期
关键词:达摩特曼黑塞

◎严 婧

(浙江树人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一、黑塞中后期作品中关于人性思想解放的表达

(一)“阿特曼”之路

黑塞中后期创作的小说《悉达多》讲述在印度的背景下一个婆罗门的贵族少年悉达多追求“阿特曼”的过程,其中出现了很多人物,乔文达、乔达摩、伽摩罗、渔夫等人物,悉达多出生在一个当时印度社会中一个婆罗门贵族的家庭,他拥有尊贵的身份、俊朗的外貌、充实的学识、独立的人格,拥有着很多美好的品质;但是悉达多却不能为父母的肯定、他人的倾慕这类外在的东西而感到满足,他一直在思考“我”到底在哪:“然而这‘我’,这深处,这最终的阿特曼在哪里?它不是筋骨和肉体,不是思想和直觉……它在哪里?哪里另有一条迫近‘我’,迫近内在,迫近阿特曼的路?”这是少年悉达多对于自己的审视,在现有社会环境所产生价值观的指导下,悉达多显然应该符合当时社会对于“艳羡”的标准,可是他却依然迷惘于自我,个体感知外部世界以及传送的价值观而产生对立矛盾的反应,并执着追求寻找自身的“我”的存在。书中提到的阿特曼用中文来表达便是“自我、神我”,何为自我、神我呢,为此悉达多走上了不同的试炼道路。

身处迷惘的悉达多看到外在并不富有但周身被一种富有的激情所环绕的沙门,悉达多想着跟随这群沙门会不会找到阿特曼,所以他脱去婆罗门的外衣成为一名沙门,他学会忍受饥饿这种身体上的痛苦,学会摒弃自己的欲望,学会将灵魂“附身”于一只秃鹰、一颗石子上面,感受它的痛苦也感受它的残缺,渐渐它发现沙门中的师傅仍未超脱,他又一次产生怀疑,这条路能找到阿特曼吗?禅定是什么?什么是脱离肉体?斋戒是什么?什么是屏息敛气?那不过是逃避“我”,是暂时从“我”的折磨中逃出来,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痹。悉达多发现这种禅定、斋戒以及脱离肉体都是暂时逃避,一旦回到“我”中,依然没有寻找到最本质的阿特曼,他现在已是一名优秀的沙门但是却还是无法找到答案,在这途中,乔达摩以一个已然超脱外物者出现,循着找到阿特曼本心的终极目的,悉达多认出并找到了隐藏在众多僧人中的乔达摩,最后也跟乔达摩进行了一场讨论。

(二)辩驳与入世

在关于听闻超俗之人乔达摩之后,悉达多决心与乔文达一起结束沙门的修行去听乔达摩的见解,乔达摩周身澄明自足的气质深深吸引着悉达多,真理和智慧好像就围绕在他周围。乔达摩讲述着如何解除痛苦超脱于世之后,悉达多又产生了疑问并与乔达摩产生了一场对话,他认为乔达摩的解脱是他自己通过生活体验体悟得到的,但将这一过程传达给一般人却是做不到的,经过沙门的苦修、乔达摩的讲授,悉达多明白阿特曼在于自己寻找与体验,自我的真实性已经渐渐显露出来。在明白这一道理的瞬间,悉达多看到的世界也发生不同的变化,从前他看到的世界是丑恶的贪婪和浅露的谎言,一切都充斥着不好的东西;一旦他明白之后,他闻到了鲜花的露水,看到了溪流的澄明和香甜,世界从“空”走向“有”,意识到万物的“有”的时候,大千世界里的众生与孑然一身的自己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世界上的万物都有自己的依托,而悉达多从现在开始与什么都没有联系,不再是婆罗门的贵族,也不再是沙门的修行者,而是一个脱离了社会联系的自然人。悉达多终于体会到世界的意义就在于它本身,所谓“世界背后的意义”就在于它本身,所谓“世界背后的意义”是不存在的。即所谓的阿特曼之路。

当悉达多感受到鲜活的世界之后,他向城中的名妓学习情爱,在名妓的介绍下学会富有奢靡的生活,学会赌博,对于世界肉欲的感官侵蚀着悉达多原本对世界的体悟。当他做梦梦到笼中的鸟儿突然死去之后,他突然厌恶这样的生活同时准备舍弃世俗生活投河自尽之后,“唵”出现在悉达多的脑海中,他终是明白摧毁肉体无法换得内心的平静:“我得经历绝望,我得沉入心灵的最深处,生起自杀的念头,才能体验慈悲的精神,才能复闻‘唵’字的妙义,才能再度大睡一觉而精神勃勃地醒来。我得重做一次愚人,才能发现我自己心中的神我。我得沉沦,才能复活……我终于又得自由自在而像一个童子一般立足于苍穹之下!”在乔达摩的传授教义中,悉达多并不理解但经历过世俗的快乐与财富之后,在自己的体验之后明白对肉欲生活的接近、触及最后厌恶直至舍弃的过程,只不过是让自己抛弃年轻时候就有的妄自尊大的“自我”罢了,在这一个方面来说悉达多突破了原来的一层“自我”。

(三)顿悟与体悟

悉达多回到了渡他入尘世的河流,河流作为一个与宗教不可脱离的原物,悉达多孑然一身每天聆听河流带给他的声音,中途他碰到曾经的情人伽摩罗带着他的儿子来朝圣,儿子因从小娇生惯养的生活忍受不了跟着悉达多的生活,悉达多想要用本身的慈悲与爱来感动包容他,但儿子还是冷酷地跑走了。儿子弃他而去他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伤痛。联想到当时自己决心成为苦修的沙门父亲对他的情感,听着河水的流淌,河水中交织着众生的声音,好的坏的都在其中。世界就是它的呈现,世界就是生命的乐章。听到众生的声音之后,悉达多终于找到了阿特曼,也成了“悉达多”。

回顾一整部小说,悉达多一开始运用遵从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一开始的婆罗门也好,还是后来苦修舍弃肉欲的沙门也罢,这都是面对现有情况一种遵循理性的抉择,这种理性所代表的标准或许是当时社会所暗示的,寻求自我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却让人失去自我,自我不是固定的,是变化的,因体验越多内心的体悟也在变化,内心的阿特曼便在变化,理性的寻找显然是找不到自我。而遇到佛陀也就是乔达摩之后,悉达多明白体悟的意义时,他就转变了原来不准确的理性目光,所见完全变化了状态和样子。那么寻找阿特曼的结果究竟是什么?理性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实际上是理解生命并与之和解的过程。理解生命本身因此成为生命教育的全部内容。

二、“乌托邦”社会及精神描述与存在的物质基础与内在动能

乌托邦社会是17—19 世纪法国启蒙思潮所产生的一个关于构建理想社会的空想主义思潮中的理想社会蓝本。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之后的时期,国家中的大量土地、食物这类物质生产资料的资本都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进一步导致人权的不平等,人们对于物质资料的需求以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致使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在此期间,美国出版了150 多部乌托邦小说,《百年一觉》是“最受欢迎的文学乌托邦主义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主人公维斯德睡了一觉醒来后便来到一百年的未来,一百年后的未来不再以人力为主要生产而是基本机械自动化,由国家管理和分配所有一切生产资料,人民通过记账和登记来领取今天所需的消费品。人人都需要参加生产劳动来获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每个社会成员21 岁前读书学习,21—45 岁做官做工,45 岁退休,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大家在这样一个社会中都是一样的,没有阶级更没有阶级矛盾。而在精神层面,拥有高度的道德水平以及精神文明形态,更没有违法犯罪活动,但是这种高度的精神文明形态注定是无法存在的。乌托邦式社会便是这样一个物质资料平均分配同时精神文明达到高水平的社会形态。

物质资料的统一是乌托邦社会基本表现之一,那么在精神内涵上,乌托邦社会保留的是哪一部分?英国人文主义学者莫尔对于“乌托邦”精神的理解,实际上便是一个与现实世界情况相反的理想世界,希望能激发人类心中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诉求,最终去追求人的本质解放。乌托邦社会所反映的乌托邦精神,指人在受到外部压迫时,但人的内心依旧蕴含着对于美好追求的庞大能量时所体现的精神。它不是虚构的,它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等待一些合适的契机将其唤醒。乌托邦精神是人类社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都需要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一种力量。人类深处潜藏的乌托邦精神不断指引人们批判现在的社会环境,致使人们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布洛赫用乌托邦来表达社会历史的运动规律,表达着一种运动着的,不断超越、不断靠近未来的运动趋势。

三、黑塞作品和“乌托邦”式精神内涵的异同以及二者与现代化的冲突

(一)同:源动力

黑塞的作品中侧重于对于生活的体验,在生活的不同道路上,尝试不一样的道路可能会无功而返、可能会堕落自我,但经历的滋味以及得到的东西值得思考,促使人类思考从而发展内心更加丰满的阿特曼。《悉达多》中更多的也是对于人性本源追求的探究,虽然外部条件十分优厚,但人的内心却不能满足而产生“空落感”。这二者都是来自人类内心对于不停追求不停探索的诉求。而乌托邦社会下提出的精神内涵也是来源于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源动力。这二者异曲同工,其动力都来源于人类在前进生活的道路上内在的强大生活源动力。

(二)异中有和:体验与自由

在追求人性解放的道路上,黑塞的作品侧重于人类的体验与感受过程:追求人性的终点便是探索以及体味生活的过程。在生活的过程中,会存在盲目、会存在失败、会存在冲突、也会有自大自我,但都是体验生活与探究自我的必经之路。而乌托邦精神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具体表现便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民生活富足,治安良好。这是其中对于桃花源的概括,从更深层分析桃花源式的美好社会内在的精神内核是自由,在物质生产资料充足的情况下,人民的生活自由不需要被束缚,人们的精神世界更是自由。从这个角度而言,提出对于人性解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自由;那么自由与体验的关系是什么。在人类摸索生活,探究自我的过程中需要挣脱一些外在因素的束缚,同时也要解除自己带给自己的枷锁,在挣脱这两种束缚的过程中,便在寻找自由更在体验。自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与自我体验的过程中,但有的时候自由也是寻找的目标。殊不知在寻找的路途上,当跨过一个小山丘时发现还有远远的一条山路,但山路中间便有一座美丽的小山村。

(三)现代化冲突

但是不管是现代社会还是乌托邦社会,在探寻阿特曼的路上会与现代化发展产生矛盾。从在原有社会环境上乌托邦提出的角度来看,乌托邦的概念是在当时资本主义剥削人民,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这就是在文化概念与社会存在即现代性上的反叛。社会形态的更替其实都是现代化的一个部分,而乌托邦社会提出以及兴起的环境正好是资本主义改变形态剥削民众的过程。现代性自身充满了矛盾和对抗也表现在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冲突非常尖锐。一个时代之下总会产生许多比如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关于文化或者是美学上的概念来对立时代的现代性。乌托邦的概念也应是如此。

个体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中,成为时代风暴中的一个碎片,现代人性处于一个分裂状态,感性与理性彼此对抗。《悉达多》中就存在作者对于现代化的思考与疑问,悉达多一开始摒弃婆罗门贵族生活,决心做一名沙门,沙门的主要理念便是在人体思想中理性绝对战胜感性的内涵,摈弃生活的肉欲与一些情感,学会忍住饥饿的感觉。但苦修了三年的悉达多发现并不能参透阿特曼的秘密。随后他陷入俗世的欲望与奢靡之中,这其实又是一次感性战胜理性的过程,不压抑自己内心的欲望与情感,学习爱的艺术。这部分过程就是黑塞对于现代化中理性与感性的对立思考。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尖锐批评启蒙运动中的“纯粹理性文化”,他并不否认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只是他提出这个现代化的进程是一种无法逆转的、必然的文明进程,但人却为此牺牲了完整的人性与尊严,便是理想化了的古希腊人所具有的完整性、和谐以及和解。就算处于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人类在阿特曼道路的追求与探寻之中,也不免与现代化产生矛盾。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较之前的时代快上许多,在中国的大时代背景下,对于儿童从小到壮年时的教育就明显与追求阿特曼产生对立。虽然现代化进程很快,但人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下,完成社会交给个体的任务之后;在闲暇之余,人却总是内心充满酸涩与空落感,可能是自由与体验在目前的阶段都无法满足。人在不同时代以及人的不同发展阶段下产生的内在动力。部分也表现为在时代中人的主体意识并不能得到强化。人在探求生活的途中,人一定是最大的主体,但由于现代化进程,似乎渐渐剥夺人的主体地位。

四、人类的路应该如何走下去

黑塞已经在他的小说中渗透出对于人性解放的答案,生活是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从事着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体悟内心活动的过程。社会的现代化会依据社会发展的规律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阿特曼也是如此,经历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内容,人类解放的过程是经历然后感悟,再经历而再感悟,一直循环往复,人对于生活的定义会在其中改变,没有什么是弯路也没有什么是捷径,你的内心一直在变化,那么阿特曼就自在心中。

猜你喜欢

达摩特曼黑塞
达摩祖师
微言大义
车夫总在刹车
及时刹车
“残奥会之父”古特曼医生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最美的一推
最美的一推
夜间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