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
2022-11-01黄娅碰
●黄娅碰
当前,在多元化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各种知识的与时俱进已经成为必然。作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两个重要部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两者在目标、内容、方法和功能上高度统一,相互补充。在推动双向建设原则下,国外众多学者探索双向建设的内外部动力条件,以促进其耦合联动。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能够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文件和指导意见,指出要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串联。同时,我国研究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价值引领在这一领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并对两者间协同联动以及相互融合形式进行探索。但是,一些学校在实践过程中过于重知识传授而轻价值引领,且存在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课程改革很难进一步推进。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高职院校融合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以期实现“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从而提升高职生社会服务能力。
一、概念界定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政教育的理论、理念及精神等元素融入到各学科、各课程中,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该概念是在2014年时,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首次提出。
(二)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以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具有创业意识的创新性人才为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方式。与常规定义的创业活动不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多数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包含了创新、心理、管理等不同领域学科知识,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讲述了创新创业过程与规律。而思政教育则是对学生的道德、意识、理想、法制等进行全方位培养,使学生逐渐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不断扩充教育内涵,帮助创新创业教育指引正确方向,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将创新创业精神融会贯通。因此,挖掘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与双创课程融合,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和道德,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奉献社会的价值理念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一方面,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中,教师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的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实施方法及创业计划撰写能力。同时,还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应该结合创新创业内容及思政目标,深入挖掘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思政元素。此外,教师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的同时,其教育理念、方法、能力等都会跟随教育改革而不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参与者。自全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来,高职生的创新项目不断增多,但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却不多,这值得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管理者、创新创业教师反思。而通过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能够不断完善和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认识从而更好地将创新创业项目扎实落地。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显著提升,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着力推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的课程中。但是,在真正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不能完全融合。究其根源,是由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知模糊、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两者融合形式单一、高职院校师资能力有待提高以及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因素导致。
(一)管理者理念认知模糊
首先,经费投入不足。当前,众多的高职院校管理者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双高计划”上,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特色专业集群的打造,不断丰富专业教学课程内容。但是,却忽略了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要性,对于创新创业的专项经费较低,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逐渐边缘化,很难实现预期效果。其次,重视形式而忽略内涵。当前,高职院校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中,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创新创业发展方向的认知不明确。一部分学校为达到考核指标,强制性要求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初衷,更不符合课程思政的内涵。同时,一些学校更加关注创新创业项目策划书的撰写、学生答辩能力等显性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创业者的道德、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等隐性知识,无法实现“课程思政”知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引导。
(二)思政教育融合形式单一
随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日趋完善,作为创新创业知识的基本课程载体,创新创业课程往往课时较少,且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同时,教师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是讲授创新创业的理论理念和相关政策;而大多数期末考核都是以实践报告的形式反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创新创业课程对学生起到的价值引领作用。此外,相对于传统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较新,国内学者也正在探索这条路径。因此,如何将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课程相互渗透融合实现育人作用,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评估体系。进而导致了一些年纪较大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就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方位理解与认识,无法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同时,在教学设计和思政融合过程中出现了流于形式,将教学内容与无关的思政元素生硬地捆绑,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思政教育内容灌输,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共鸣。长久以往,不但不能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更加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
(三)师资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政府对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已经基本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团队,但是专职、专业教师所占比例非常低,往往是由人文社科教师、辅导员等兼职教师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任务。此外,由于大多数创新创业导师都不是科班出身,缺乏实战经验。正是因为大多数的知识传播者没有经过系统的、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培训,其自身本就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因而所传授的内容大多是以本为本,不能全方位地总结各个创新创业所要重视的要点、难点,因而很难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要求。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可实现路径
(一)强化管理者认知,健全工作机制
整合学校各职能部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融合“课程思政”的必要环节。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以“课程思政”机制为着力点,充分挖掘院校自身特色,引导高职生积极参与学习与实践,不断促进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
1.健全课程思政工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是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紧密融合的关键任务。首先,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机制,成立以书记负责的校、院、系三级课程思政改革教育领导小组,以统筹协调推荐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融合工作。再者,合理规划课程思政总体布局,部署建设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的工作细则与改革进度期限。
2.健全工作评价督查制度。创立和完善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考评机制,根据教育部指导方针制定工作目标,并将课程思政改革列入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考核中的重要指标。同时,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的评价标准,全方位跟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建设情况,定期对学生的“思创课程”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真实的授课反馈,逐步健全和完善师生动态教学评估机制。
(二)推动“课程思政”理念渗透
通过全面解析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全新要求,笔者发现只有通过进行课程改革,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从而打造创新创业教学“新品牌”、授课“新理念”,进而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从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课程体系完善着手,强化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制定全方位的考核方案。在创新创业知识传递的全过程中,突出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强化思政育人的功能。使创新创业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确保创新创业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不断适应社会新需求。
2.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要实现理论知识主导向理论知识、个人技能以及思政思维共同发展的新成效。因此,在课程设立的时候,就应该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和困难,着力从开拓进取精神、拼搏精神等重要思政教育元素深入挖掘。同时,对接市场需求,充分利用院校资源,挖掘思政元素,建立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案例库,不断强化育人本领。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对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十分重要。同时,新时代新需求对也对师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升教师团队的自身“修为”。因此,为应对新形势下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从师资队伍培训和师资力量培训两方面着手。
1.强化师资队伍培训。创新创业思政教育是对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体系及技术水平的综合测评,要求高难度大。因此,可以通过邀请国内外创新创业领域具有理论和实战经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从多方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关机构、企事业单位挂职。并建立高校间良好的沟通机制,健全思政教师、创新创业专业课教师的及时交流,以弥补专业课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多元、系统地完善教师知识储备。
2.丰富师资力量体系。高职院校在对自身的师资提升的同时,还应该健全外聘教师制度。在现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法律顾问等为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以导师的身份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学。从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思政师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