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的三个视角
2022-11-01谷信茹
◎谷信茹
四年级男生小陈和小远在课间活动时发生口角。
先是小远取笑小陈:“哈哈,你做眼保健操不认真,被老师批评了,真开心!”
小远幸灾乐祸的表情让小陈非常不舒服,他一时情绪失控,粗声粗气地吼道:“要你管,我被批评,关你屁事!”说着摆开架势,要去打小远。
小远一看情势不妙,但也不甘示弱。于是,两个人横眉瞪眼,摩拳擦掌地都想要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
这时班主任正巧过来,拉住了准备踢人的小陈。这下小陈不乐意了:明明是小远挑衅在先,为什么老师先拉住的是我?于是未等班主任开口询问,他就握紧双拳,怒气冲冲地挣扎着要去打小远,还大声喊叫:“看我不打死你!”
班主任知道小陈自控力弱,特别易怒,且只要发起脾气,就会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之中,任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于是班主任把他拉到教室外的一个偏僻角落,以远离“现场”,让他尽快平复情绪。之后,班主任再询问事情经过,引导小陈认识到自己在这次事件中出现的问题,如易怒、控制不住情绪等。
随后,班主任找来小远,对其在语言、行为上不尊重小陈的行为进行辨析,让小远认识到嘲笑别人的不当之处。
最后,小远向小陈真诚道歉,并以“学会尊重他人”为主题写了一份自我反省书。而小陈也接受了小远的道歉,并认识到自己易怒、控制不住情绪的缺点正是此次风波的助推剂,也以“我要做情绪的主人”为主题写了一份自我反省书。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明确规定:教育惩戒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其目的是保障和规范学校、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小陈和小远因口角而产生的打架行为,在小学生活中极为常见。正因为常见,教师作为班级管理者,会根据班规或校规进行相应的教育惩戒,但并不是所有的惩戒都能起到以“惩”为“戒”,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效果。立足于学生成长,着眼于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把脉学生的行为问题,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惩戒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学生视角:关注真正的成长需要
惩戒是对违法、违规、违反特定义务的不当行为(偏差行为)进行的一种否定性评价。从这个层面上讲,教育惩戒的核心内涵是对学生偏差行为的一种否定性评价,其目标是通过强制力和教育手段促进学生规范行为的产生。惩戒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和学校,以外在、强制的形式干预学生的行为,这是教育学生的手段之一。既然是教育的手段,在实施的过程中,就理应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
上述案例中,小陈的情绪控制与被尊重需要、小远的学会尊重他人是学生的成长点所在,因此教育惩戒的施行也应围绕这点来进行。表面看小陈的情绪控制不良和小远的不尊重他人是这个案例的关键,实际上引起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尊重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尊重处于人的需求的较高层次。小陈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小远对小陈行为的评价,让小陈感受到小远对他的不尊重。班主任心里很清楚,这偶然发生的一件事其实是一种必然,因为小陈和小远日常争吵是家常便饭,因此,这种偶然事件与两位学生的人格心理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小陈需要被尊重,但又不能用自己的良好行为来赢得尊重,反而听不得他人说自己的不足,动不动就怒目相向、动手攻击;小远自己的行为表现也不是特别好,却对他人评头品足,从深层次的心理动机来讲是一种故意挑衅。小陈和小远的这种行为如若仅是偶然事件,那也容易解决,但事实是,类似行为在小陈和小远身上不止一次发生。为此,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关注偶然事件与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关联,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小陈和小远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联合家庭协同教育,使小陈和小远建立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素养,真正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无论是对小陈情绪的平抚与引导,还是对事件本身的处理以及“自我反省书”的书面惩戒,都是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正视学生在成长中需要关注的行为,而不以无理的惩戒、让学生忌惮来达成教育的目的。从学生视角进行教育惩戒,其价值在于以教育事件为契机,指向“应该如此的存在方式”,而非“已然出现的存在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真正立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着眼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教师视角:探究真正的教育规律
教育需要惩戒手段,但也仅是将其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其最终目的仍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背离这一根本目的的教育惩戒,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打架是一种攻击性行为,也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同时也是儿童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打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班级正常秩序,需要教师施加引导并促使当事者正确认识、合理对待;必要时还可根据班规班训,进行适当的教育惩戒。
在上述案例中,班主任首先关注的是小陈的情绪,其次是小远不尊重小陈的事实处理。引导小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引导小远学会尊重他人,是两个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随后的“自我反省书”就像是“治病”的药方,让学生在文字的叙写中反躬自省,修正心理偏差。这样的惩戒立足学生成长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
从案例可知,小陈与小远之间的摩擦并不是简单的冲突,而是因小陈受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小远不懂得尊重他人而引起,是两个学生之间长期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对此,倘若班主任只关注事实表面的言语冲突,则永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学生发生冲突或摩擦后,班主任首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改变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定位。同时,抓住学生的成长痛点,立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开出尽可能“对症”的“药单”,真正促发学生成长。
教育视角的根本,在于教育常识和教育规律。教育惩戒的立足点,必然是生命的健康成长。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手段,都必须顺应生命的发展需要,而不以扼杀个性、好奇心、进取心为代价。合适的教育惩戒,运行在呵护与修正的双轨之上。
(三)家庭视角:寻根溯源的合作定位
《规则》第 16 条明确指出:“学校、教师应当重视家校协作,积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理解、支持和配合实施教育惩戒,形成合力。家长应当履行对子女的教育职责,尊重教师的教育权利,配合教师、学校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教。”因此,在面对学生问题时,必须围绕学生之间的表面矛盾,深入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分析学生“已然呈现的问题”,寻求问题的根源,定位家校合作的方式,进而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纠正成长中出现的行为偏差。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根据家庭教养方式中“要求性”和“反应性”两个维度,将家庭教育的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溺爱型)和忽视型。根据班主任事后的沟通了解,上述案例中的小陈所属的家教方式是专制型的,对小陈的教育比较简单粗暴,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对孩子的犯错往往采取打骂的方式,这使得小陈在成长过程中被尊重的需要严重缺失,又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经常出现情绪失控、出手打人的行为。小远所属的家教方式是溺爱型的,父母工作比较忙,对孩子的管教比较少,但对孩子的要求可谓有求必应,过分满足孩子生活上的需求,却对孩子的言行举止没有严格要求和必要约束,让孩子养成了散漫、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
显然,小陈的情绪失控、出手打人与小远的不尊重他人均源于家庭教育方式所带来的人际交往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加强沟通与交流,让家长明确合理的家教方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就孩子目前所出现的成长困惑进行深度交流,让小陈在家庭中被尊重的需求得到合理表达,让小远在家庭生活中以自我中心的言行得到约束。如此,家校双方就教育惩戒建立相同的态度并积极配合,既可使家长理解教师实施惩戒的目的,也可使教师了解学生不良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采取恰当的惩戒方式终止其违纪行为,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