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指导历史研究的经验与启示

2022-11-01文_焦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

文_焦 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副主编)

(责任编辑 胡秀荣)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历史研究,并十分善于指导历史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总结中国共产党指导历史研究的经验,回答研究历史的原因、方法和目的等重大问题,对于指导和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要站在学术的最前沿,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新时代中国史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

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自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历史研究的存在价值不在于皓首穷经的考据,也不在于面面俱到的叙事,而在于进入历史深处、认清历史本质。毛泽东非常强调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把握规律,实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1960年,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发现和证明规律。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历史研究如果不研究规律,就只能是历史,而不是历史学。汲取历史智慧、探索历史规律,是新时代中国史学的本质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1883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2页)这一发展规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都注重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据此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例如,毛泽东把近代中国定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坚持和发展社会形态理论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核,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走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邓小平也强调从人民立场推进改革开放,他指出:“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史学研究不能“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新时代历史研究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书写出人民大众创造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根本要求。

二、神圣使命:历史研究要“启迪明天、开创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摆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屈辱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新时代的历史研究要牢记初心使命,胸怀伟大梦想,心系“国之大者”,重温走过的路,照亮要走的路,用历史学的智慧启迪明天、开创未来。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毛泽东强调要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失去了民族底色和历史底蕴。新时代中国史学工作者要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

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我们学习历史,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历史自觉的政党,主动从历史中汲取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教训,贯穿党的百年历史。毛泽东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毛泽东读书广泛,除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外,用力最多的就是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二十四史”。他同时号召全党学习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1940年12月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批评了中共历史上各个时期所犯的错误尤其是王明“左”倾错误,提出要认真总结党史上的经验教训,他指出:“总结过去的经验,对于犯错误和没有犯错误的人都是一种教育。了解过去的错误,可以使今后不犯重复的错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指导伟大实践,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局面。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新时代历史研究全面系统总结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最新方案。为人类作出新贡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的天下情怀。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的文章中指出:“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也指出,中国要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为了对人类进步作出贡献,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建设和谐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佳方案。新时代中国史学要胸怀天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弘扬“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史学传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厚植历史根基,汲取历史滋养,提供历史启迪。

三、创新路径:以大历史观推进学科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历史观为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创新路径。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报告,针对中共党史研究的方法,他提出“古今中外法”,强调要在长时段和大空间中研究党史,不仅要贯通古今,还要联系中外。“古今中外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就是要推动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融合发展。今日之中国、历史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新时代中国史学要打破断代史和国别史的藩篱,用长时段眼光和全球性视野,推动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融合,讲清楚中国如何认识世界、世界如何认识中国,讲清楚中国如何影响世界、世界如何影响中国,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时指出:“要吸收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及时对我国古代历史部分内容进行完善,以完整准确讲述我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考古学与历史学,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研究的谜团,需要结合考古发掘来揭开;考古成果的阐释,需要结合史学研究来印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推动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融合发展,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必由之路。

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是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研究应当与社会科学加强对话,以加深对历史的全面认识。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强调,研究中国近代史,要加强分工合作,以形成综合性研究成果,他指出:“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没有历史学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推动历史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工具,不断开拓新的史学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不断推动史学研究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从历史学的角度,积极介入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讨论,用高质量的史学研究成果,检验、修正、完善社会科学理论,为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史学支撑。

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史学必须牢牢把握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百多年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1942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现在我们党的中央做了决定,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个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当代中国史学区别于世界史学的鲜明标识,是当代中国史学屹立于世界史学之林的独特优势。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必须继承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丰厚遗产,汲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资源,切实解决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对中华文化中的知行观和辩证法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原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历史研究而言,挖掘和阐发中国传统史学,将其融入当代中国史学和世界史学的进步潮流中,构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史学理论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新、旧史学的更替
评杜维运《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史学漫画馆
历史上的4月
史学漫画馆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