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动画跨文化传播研究(1978—1989)

2022-11-01石竹青田笑妍

电影文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跨文化动画文化

石竹青 田笑妍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3)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动画的国际交流与传播渐次铺开,承载于动画文本中的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格与他国动画文化相互碰撞,文化传播使交融与互鉴成为可能,在吸纳基础之上不断走向文化创新,在创作理念、创作技巧、创作风格上不断走向多维探索,中国动画此一时期呈现出多种风格的并存样态。如水墨片《鹬蚌相争》(1983)、《山水情》(1988),木偶片《阿凡提的故事》(1980),剪纸片《狐狸打猎人》(1978)、《火童》(1984),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1979)、动画短片《三个和尚》(1980)等,国产动画在跨文化传播的11年里不断斩获重要国际奖项,赢得海外高度认可,拓展了跨文化交流的空间。

回看文化传播的历史,以《大闹天宫》(1961)为代表的动画片构建了国产动画民族风格探索的一个高峰,以《哪吒闹海》(1979)为代表的动画片则是文化基因被再次唤醒,接续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走向民族风格塑造的第二个高峰。回溯1978—1989年中国动画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并探微其传播发展过程,对于构建中国动画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图谱,对于发现中国动画的内在传播动力,促使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重拾民族传统,发扬民族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缘起与发轫:中国动画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证明

1977年,中国美术电影事业开始呈现复兴之景,上海美影等制片厂逐渐恢复动画创作生产,不断拓宽与国外动画的交流渠道,讲学、合拍、代工等模式在不同层面促进着中外动画交流互渗,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不断显现。

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77年率先恢复美术片生产,南京电影制片厂也积极投入创作之中,上海美影厂更是一边积极恢复生产,一边进行正本清源工作,“重新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仅在1977年至1979年三年中,共创作生产美术片27部73本,其中3部在国内获奖,2部在国际上获得奖项”。恢复生产后的中国动画业持续创作优秀新作,并将1976年以前制作的大量影片相继恢复放映并投送国际展览,如动画片《骄傲的将军》(1956)、木偶片《孔雀公主》(1963)、剪纸片《金色的海螺》(1963)等。1978年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早期动画片《大闹天宫》斩获最佳影片奖。影评人凯恩·拉斯金认为,“这部影片充满无穷的独创性、英雄式的行为和卓越的妙趣。……影片通过杰出的美术设计,成为一部拥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1979年,《人参娃娃》(1961)获首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影片奖。

随着国产电影不断斩获重要国际奖项,对外交流窗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上海美影厂等制片厂为持续推动中国动画行业跨文化发展,将本土的优秀作品通过国际化的传播媒介进行推广,渐次展开与国外动画公司代工、合拍等多项合作业务,以此增加与海外动画行业学习交流的机会。1979年,上海美影厂率先展开跨国合作,为日本东映株式会社描线上色7000多张,意在开拓本土动画的海外市场。在开展国际合作期间我国动画行业的不足与较为薄弱的环节逐渐显露,因国内外经济制度等多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导致双方在合作中不可避免地存有理念上的出入。一部分从业者敏锐察觉到长期进行承包加工工作会迫使本土动画产业及动画创作日益萎缩,而另一部分动画从业者则认为承接加工市场,进行合作加工有利于加快国产动画行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两难境地之下,上海美影厂与加拿大阿肯森动画电影公司于1987年4月19日在上海签订了联合制作生产动画片《夜莺》的协议,由此以承接加工为主要业务的较为单一的合作形式逐步转化为全方位、多方面的深度合作,从而在保证自身动画制作工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国际协作能力,达成国内国外产业合作双循环。

跨国合作期间,本土创作团队曾多次受邀在国外多地举办中国美术片相关展出,并以办展交流的形式传播中国动画所承载的内在文化精神。1978年“温哥华中国动画电影之夜”活动举办,展出了《牧笛》《草人》等10部经典影片,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其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美术电影回顾展”先后在国外多地区举办了4次(千禧年前由于中国动画民族风格卓著,影片常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剪纸、木雕、绘画等传统技艺为表现形式,故在业内称之为中国美术片),将中国动画的影响进一步在海外蔓延。1981年,上海美影厂厂长特伟带领制作团队应日本动画协会之邀赴日访问,并在东京举办了首次“中国美术电影回顾展”,展映的16部影片中包括《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等已多次在国际影节上获得奖项的优秀作品。1984年,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同样举办了“中国美术电影回顾展”,24部国产动画在阿尔及利亚多地举办巡回展映,并在梅蒂亚、蒂兹乌祖及君斯坦丁三个省会地区的开幕式上放映了《牧笛》《三个和尚》《大闹天宫》三部经典影片。此次展出不仅推动了多元文化交流,更让多地观众深刻体会到中国动画的魅力。1985年恰逢国际动画协会成立25周年,中国应邀派代表团参加了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并借此机会举办了规模最大的“中国美术电影回顾展”。此次活动送展11部影片,从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制作的《铁扇公主》到80年代上海美影厂制作的《鹬蚌相争》,系统反映了中国美术片的发展历程。同年《火童》《金猴降妖》《南郭先生》等8部影片于日本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的“中国美术电影回顾展”上展出。中国动画在国际上的声誉和美誉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认同度与认可度在逐步攀升,同时也深度助推了国产动画的创作生产向更高层次迈进,探讨民族文化、深化民族表达成为契合跨文化传播语境的时代命题。

二、立本与斩获:中国动画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内力

1978—1989年间,既是一段风格摸索期,又是超拔于世界主流风格,契合于民族美学的探索期。从故事的创作与编排,到传统艺术表现性的继承与创新,民族风格在中国动画人的笔下得以延续。芬兰报界曾称:《大闹天宫》的动画技术在整个国际动画界是第一流的,它将动画技术最杰出的特点和传统的东方绘画风格结合在了一起。例如孙悟空形象的出场,用寥寥数笔但又极为生动的线条将猴身从石山崩裂出来的瞬间艺术性表现了出来,同时迅速确立了猴子所特有的灵性之感。而猴身飞翻而去的轻盈动态也仅以尾部辅之的一笔精简线条所呈现,展现出中国传统绘画中以精简的线条展示画中气韵的艺术内核。不仅在人物、背景的塑造方面有对传统绘画的继承,还有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纹样、色块等不同形式技法的尝试。《金色的海螺》中的云线、云纹,复现了二维平面造型的精髓,《三个和尚》中的“留白”传递了“简即是繁”的东方特有的美学经验。多样的美术风格让中国动画拥有了广阔的表现空间,这些丰富的艺术语言使海外从业者惊叹于这个积淀了数千年的东方文明对于美的独到理解。

以传统戏曲戏剧为养分创作出的动画角色与动作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中国动画开创出不同于西方动画体系的“中国动画范式”。如《骄傲的将军》被称为“中国动画学派”的开山之作,人物的亮相采用了传统戏曲中的表演动作,人物造型也极大地发展了京剧脸谱艺术的可能性。《天书奇谈》(1983)则从传统戏剧中的妆面造型来获取灵感,从而设计人物形象,“十字脸”“卧蚕眉”“三块瓦”等戏剧中以造型语言的戏剧性、视效性塑造人物性格之法得到了合理转换。《三个和尚》在背景处理上采用了戏曲舞台表演中的“虚拟性”手法,以符合中国传统艺术写意性的手段建构影片的艺术性表达。此外,剪纸、版画、木刻等诸多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为国产动画构建了丰富的形式语言。民俗故事、文化精神则让国产动画呈现出有别于他国动画的精神内核。动画片《雪孩子》(1980)将善良、勇敢的民族精神融入其中,将教育的严肃性与动画的娱乐性有机融合,既有适宜儿童观赏的纯真童趣,又兼具成人喜闻乐见的艺术趣味,形成了寓教于乐的动画表达。此一时期的美术片创作呈现出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合理继承与创新,拓宽了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建构了一个时代语境下的精神价值内涵。

多部中国动画作品在国际影节上大展民族美学风骨。《哪吒闹海》(1979)于1983年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三个和尚》(1981)于1982年获西柏林第三十二届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葡萄牙第六届埃斯皮尼奥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4年获厄瓜多尔基多第六届国际儿童电影节特别奖;《鹬蚌相争》(1983)于当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1984年获第三十四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短片银熊奖、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和南斯拉夫国际青少年电影中心动画片特别奖。1985年6月,上海美影厂特伟、严定宪、阿达(徐景达)、王树忱、靳夕五位动画家,被阿西发国际动画协会正式批准为该协会会员,这是中国动画第一次加入国际性组织。《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的导演阿达被选举为理事会成员,该国际组织理事会成员共22名,来自美、法、苏、英、中等12个国家。

11年间,中国动画人一直在锐意进取,始终没有停下跨文化传播的脚步,向内探寻着传统文化根脉,逐步构建起民族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向外传输着地域魅力和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原创力。创作群体怀着巨大的热情探索着美术电影民族化的新方位,其对传统艺术精神内核的融合,对题材、内容和思想等文化基因的合理继承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动画的传播脚步,使得东方艺术独有的意韵与精神成为对外传播的内在推助力。而依托动画电影的传播动能,国产动画在文化传播中与海外动画行业构建了相互信任的国际关系,使得文化信息在不同时空中的共享互动成为可能。

三、蓄锐与享誉:中国动画跨文化传播的圈层效应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动画以民族自觉、文化自省契合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逐步推动与他国动画的文化互融互鉴,引发并促进国内外动画行业的圈层联动。1978年,《大闹天宫》在法国巴黎12家影院上映了一个月,迅速吸引了多达10万人次观影。法国《人道报》称“《大闹天宫》是动画片中真正的杰作,简直就像一组美妙的画面交响乐”。时任上海美影厂厂长严定宪回忆:“法国小朋友都认出了孙悟空并向我索要形象画,我在法国画了500多个孙悟空送给了当地小朋友。”被誉为日本现代动画开山鼻祖的手冢治虫自称深受其影响,其创作的阿童木形象就借鉴了孙悟空勇敢、冒险的特质。1981年,借日本动画同行与中国代表团交流之际,手冢治虫与严定宪联合创作了“孙悟空与阿童木”的画稿,传递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此一时期中日动画互动交流最为紧密,内在繁荣与外在发展并进。日本动画家持永只仁(方明)为中日动画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抗战末期方明等进步日侨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195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建立美术片组,方明便是其中一员。新中国第一代美术电影摄影师段孝萱曾在采访中重点提到方明对她工作的帮助;北京电影学院孙立军评价方明先生为“动画界的白求恩”。方明一直心系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曾将京剧木偶的技法带回日本并对木偶大师川本喜八郎产生影响,后者在1988年与上海美影厂合拍木偶片《不射之射》。1979年,方明受邀重回上海美影厂担任技术指导,拍摄木偶片《喵呜是谁叫的》,并于198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讲学,培养动画人才,并将中国美术电影的成果在日本推广。1981年,中国动画学术研讨会及影展在日本东京举行,NHK《朝日周刊》对《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16部中国美术片的展映进行连续报道。1986年,方明录制《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动画电影在日本热销。1987年,中国代表团受邀与NHK商谈合作制作《西游记》系列动画片。

同一时期,中国动画业以举办国际影展方式继续扩大文化影响力。上海美影厂于1988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30个国家和地区的386部影片参展,20个国家的52部影片入选,另有16个国家的26部影片参与展映,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中所输出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跨文化认同。

跨文化传播的11年间,中国动画创作群体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形象向外输出所产生的能量至今仍影响深远。2017年,上海美影厂在其60周年发布会上播映了水墨动画电影《斑羚飞渡》的两分钟样片,完整影片预计在2022年底完成制作。水墨动画的创作尝试融合了新的动画工业技术,早期的纸稿手绘转换为计算机制作,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融,复苏了深植于中国动画人心中的民族情怀与文化精神,唤醒了扎根于观众内心的民族文化基因,成为中国水墨动画创作的新期待、新里程。2021年9月,上海美影厂发布推广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特别动画短片,孙悟空、雪孩子、哪吒、蛋生、葫芦娃、二郎神、小龙王敖丙等经典动画形象被复现于仅一分半左右的短片中,引发全网热评。2022年2月,动画电影《我们的冬奥》上映,陪伴几代中国人成长的经典IP——齐天大圣孙悟空、大耳朵图图与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一起,于传承中创新讲述时代故事,弘扬体育精神。经由文化想象重构的民族文化符号引发共情,作为经典的文化IP形象跨越历史,以经典的文化形象附丽于受众的文化感知与审美谱系之中。

结 语

中国动画自诞生以来,便始终与国际动画行业保持着交流与互动,无论是早期对欧美动画的吸纳与学习,还是抗战前后对日本动画创作理念的思考与融合,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动画都影响着中国动画自身的成长,而中国动画的跨文化传播也同样为世界动画行业提供了独特的、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民族风格与动画范式,这些既促进了国内外动画行业的交互发展,又扩展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空间。中国动画向内不断探索本民族自洽的精神内核,继承并发展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向外积极学习交流各民族艺术文化的特质内容,使中国动画得以在世界动画领域内创造出拥有符合时代精神同时具有自身韵味的优秀作品。在新时代“新国潮”语境下,动画人要保持创作初心,讲好中国故事,承续新世纪国产动画的复兴发展,同时,更要以动画为媒,搭建起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及传播的重要桥梁,传播好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跨文化动画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谁远谁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我是动画迷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