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2022-10-31王亚南敬海峰常译文齐锦刚
张 伟,王亚南,敬海峰,常译文,齐锦刚
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张 伟1,2,4,王亚南3,敬海峰2,常译文2,齐锦刚4
(1. 吉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 吉林大学 测试科学实验中心-电子显微镜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3. 吉林大学 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4. 辽宁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1)
为促进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式发展,基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核心专业课程“现代材料研究方法”的深入思考,充分研究了当代大学生、研究生的成长特点,必须确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梳理专业教学体系,挖掘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思政元素精准融入点,规划教学设计,总结实践成果,进行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协同发展的改革与探索,进而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目标。
思政育人;教学改革;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这个主线贯穿到整个教育和教学过程,力争全面开创中国高等教育伟大事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1]。具体来看,围绕培养人的目标和方式的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本质问题。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的一个关键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思想政治,须突出育人在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引领作用[2],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创新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3]69。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4],协调发挥专业课中教师、教学和课堂的宝贵资源,促使课程思政建设在新时代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协同发展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培养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文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核心课程“现代材料研究方法”为例,依专业课的课程特点,结合当代大学生、研究生的成长需求,从思政育人目标、思政元素融入点、教学设计规划等方面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思考与探索,具体阐述思政元素如何融入专业课教学,以期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目标,不断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3]66。
一、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专业课教学的思政育人理念逐渐深入人心[5-8],但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仍相对薄弱,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完善。因此,我们应通过深入调查,丰富和完善对课程思政的理论框架的统筹,探索丰富的实践路径和方法,切实把课程思政元素深入细化到专业课程当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学校的根本职能就是培养和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努力践行为党育人、履行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9],而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正是立足于立德树人的初心,从根本上确保我们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薪火相传、永远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现代材料研究方法”是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挖掘现有专业课程教学所固有的思政元素,全面释放专业课程内在的思政育人底蕴,才能实现在授业的过程中传道、解惑的同时明德,将“立德树人”深植于课堂,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10],实现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设。结合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梳理该课程中关键知识点和思政元素融入点的教学脉络,挖掘课程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折射的思想精髓的关联,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建立高校教学课程典范,使学生建立科学伦理意识,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现代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有助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志存高远、追求进步、具有国际视野和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接班人。
二、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统筹与探索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的统筹与探索,需要依据课程本身的特点找准契合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的有机融合,将思政元素毫无违和地融入专业课程中。要基于专业课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具体制定专业课所要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和规划内容体系,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以期达到授课中传授知识与引领价值的融合,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专业课程特点,进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和规划,制定评价标准。特别要注重专业课程中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与情怀和价值观协同的培养。而如何基于专业课程视角,精准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从根本上拓展其教育教学功能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11]。我们具体从确立思政育人目标、探索实践路径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设等方面入手,进行统筹与探索。“现代材料研究方法”主要介绍应用现代电镜和X射线解析物质结构和分析材料性能的理论与方法,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核心专业课程。开设此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物质科学微分析和测试方法中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将来毕业深造和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勇气。这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到的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精髓一致,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契合点。笔者通过梳理在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线教学内容,利用吉林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拥有的全球最高端双球差电镜(Grand-ARM300F),讲解实际操作和分析过程中技术方法要点,深入挖掘电子显微镜的物质分析理论和实践中的思政元素,建立了多维度、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贯彻“丰富人文底蕴,开拓胸怀视野,夯实基础,培育创新素养”的教学理念。
(一)通过和学生一起讨论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多角度客观看问题的科学思维
电镜分析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必须对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与成像原理具有充分的理解,才能展开有效的电镜操作。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操作,获得第一手准确数据。借此探寻如何建立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电镜分析的基石在于对物质规律最准确、最根本的认识,这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是根本一致的。现代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涉及两大基础知识体系,X射线部分和电子显微分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测试方法的骨架。前者侧重样品信息的平均体现,后者聚焦局域细节挖掘。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多角度客观看问题的科学思维。电镜分析方法中,看事物有三个层面:一个是倒空间,比如电子衍射的结构分析;一个是实空间,如高分辨图像的结构分析;一个是能量空间,涉及能谱和能量损失谱的化学分析。对电镜中的电场、外力等条件下的样品进行原位分析,有助于了解物质的动态演变,这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通过三个层面内容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事物就能够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通过对失败教训的总结,警示性问题的反思分析,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在讲授透射电镜的基本理论时,通过多媒体教学、观摩讲解和课堂讨论等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和养成实事求是、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勇攀科学高峰。在电镜实操中,为了找到某一特征结构,会不停挖掘,可能几天都不会有结果,需要经历耐心、意志和能力的多重考验。通过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让这些精神品质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养。
电镜中的现象千差万别,尽管有些现象不符合我们的预期,但仍然必须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探索来解决科学问题,而不是凑数据和篡改数据。同时,新现象就意味着新机遇。对于发现的新现象要逐一进行仔细分析,抓住机遇突破创新,正如电镜分析理论中讲的发现新现象、新状态和新结构,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将“实事求是”思想应用到电镜实践中,就意味着我们要从样品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非主观臆造的规律性,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由此探寻课程中以“实事”为基础、以“求是”为手段、以“解放思想”为目标,突破固有的思想禁锢,达成思政育人的协同目的[12]。
(三)借助教师丰富和独到的研究经历,厚植伟大的爱国情怀和投身科学的工匠精神,润化学生的民族复兴大任担当
高校教师要秉承教育者教育优先,如春风化雨般点滴渗透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笔者现为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领军教授、高端表征平台-电子显微镜中心主任,同时承担着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学院、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基础医学院等单位的多项教学科研任务,因此将充分担当起自己双肩挑的责任和使命,深挖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专业课的学科发展史、国内外发展状况、大师成长道路、教师个人经历等方面,展现学科魅力,激发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塑造。
笔者具有10年(2004—2014)海外留学工作经历,在日本、韩国、德国和丹麦从事材料分析研究工作,涉及催化材料、能源材料、电子材料和传统金属合金等。这些典型研究实例可以向学生展现学科魅力,打开宏阔的国际视野,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的潜在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向学生介绍五个有关电镜发展的诺贝尔奖历史事实,强化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为科学研究贡献力量的奉献精神、推动创新。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明确了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宗旨。笔者结合海外学成回国时面临的选择,传达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从而激励学生提高专业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分析讲述研究案例、讲述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学科发展态势的过程中,通过历史回顾和器具展示,笔者把以前上学时的教学工具、底片相片给大家分享,告诉学生以前获得数据的复杂步骤,与现在通过电脑瞬时获取电子信息的过程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感受科技发展、国家强大给科研带来的巨大便利,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强国、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强化爱国精神。
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优化课程体系
要想在课程教学中体现立德树人,关键在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课程为纽带,立足系统思维,通过科学设计,全面推进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思教能力的培育。思政和专业课之间不但互不干扰,还会提升专业教学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内涵,通过发挥专业课的主动性来提升课程思政的源动力。提炼挖掘本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并在学校层面,专业课课程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教师建立良好的纽带和合作,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创新与构筑。
(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手段和载体途径
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座谈、电镜实操等多种方式,高水准地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材料学院完成,由雄厚的师资力量予以保障,并在师生中实施充分的课堂讨论。系统实践在电子显微镜中心完成,由高端多功能仪器的平台予以保障。通过深入调研和讨论,获寻精神层面的指导。将所谈、所想、所悟内容,通过感性认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13],并在课程实践教学中真正领悟思政元素的宝贵价值,全面推动思政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构建三位一体的完整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力求精准并付诸教学实践,从课堂课程学习上和电镜实际操作上示范教育,并为进一步关注思政和专业更大的结合铺路。
图1 三位一体的完整教学体系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全面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专业伦理的意识。评价的目的在于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及其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改善课程思政教学,统筹课程思政的设计,形成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案,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取得思政教学效果。在“现代材料研究方法”专业课程中,专业课教师主要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折射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微妙变化、对学科专业和专业价值的认识深度等进行评价,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1.评价原则应遵循循序渐进,关注过程并给出描述性评价,关注学生纵向的自我发展,减少横向对比。2.评价标准的效果评价应该基于思政、电镜理论、电镜实践三个层面展开,全方面建立动态录入,不断改进评价方法。3.完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融入思政元素。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覆盖期末开卷考试、案例教学、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和讨论等。
四、结束语
思政课程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全面落实我党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本文通过确立思政育人目标、挖掘思政元素融入点、着眼教学设计和课程思政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探讨了“现代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思政所需的有效途径,高度凝练融合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构建了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的协同育人体系,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2-09.
[2] 马燕红. 把“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N]. 甘肃日报, 2021-04-13(06).
[3] 李冉, 李国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4): 65-69.
[4] 教育部.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 (2020-06-01)[2022-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5] 齐锦刚, 赵作福, 刘伟东, 等. “材料物理”中的课程思政[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4(1): 97-99.
[6] 常亮, 王磊, 杨春薇. 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路向[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6): 101-106.
[7] 赵作福, 陈翔, 何为, 等. 课程思政在金工实习中的融合与应用[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4(1): 103-107.
[8] 刘晓军, 张鑫悦. 电动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大学物理, 2021(40): 37-39.
[9] 姜治莹. 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J]. 红旗文稿, 2022(9): 9-13.
[10] 杨卓. 新时代“四个统一”师德观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9.
[11] 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3): 64-69.
[12] 许涛. 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 光明日报, 2019-10-18(04).
[13] 蔡文桂, 卢允庆. 感性在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育人中的价值[J]. 教育评论, 2021(11): 80.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5.032
G642.2
B
1674-327X (2022)05-0114-04
2022-04-02
吉林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0822403002);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9XZC039)
张伟(1974-),男,吉林农安人,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付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