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鉴往知来——国内风险社会研究的知识图谱

2022-10-31向承才王彬彬

关键词:图谱研究

向承才,王彬彬

本刊核心层次论文

鉴往知来——国内风险社会研究的知识图谱

向承才,王彬彬

(辽宁工业大学 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近年来,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导致新旧两种社会矛盾交织,社会风险呈现复杂多元、次生衍生以及连锁联动性的特征,风险社会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6年—2021年间中国风险社会研究领域的CSSCI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发现,此类研究滥觞于2006年,激增于2013年新媒体崛起的大背景下,尤以近两年的研究数量为巨。如何针对风险社会的传播特点、发展趋势,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社会发展,成为学界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风险社会;知识图谱;文献计量;CiteSpace;VOSviewer

在人类的探索长河中,技术的创新往往倾向于打造一个全新的发展场域,甚至已经开始出现了机器代替人工的迹象。20世纪末,学者纷纷用“后现代主义”来描绘工业突飞猛进下的社会秩序,然而,吉登斯、贝克、卢曼等学者却在繁荣中看到了危机——“风险社会”概念由此诞生。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就社会危机研究著文《风险社会》,并指出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风险社会的转变[1]。具体而言,“风险社会”可以描述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而这种副作用在通过经年累月的积淀后,会以风险的形式威胁着现代化本身,从而进入反思性现代化的发展阶段。SARS、核泄漏、生态污染、假奶粉事件以及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近年来突发的公共事件一直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生产力在追求高速性的同时,风险滋生和潜在威胁也开始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一、研究设计

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以科学知识域为对象,可以全面展示研究领域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2]。本研究选用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利用其基于共引分析和网络寻径算法等对所选领域计量[3],帮助用户透过知识体系深度研求背后的发展脉络与演进逻辑,预测该领域的前沿发展态势。

笔者以“风险社会”作为检索主题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搜索,选择发行时间为2000年—2022年,学科为新闻与传播,来源类型为CSSCI,其后进行二次筛选。经过数据清洗,人工剔除与主题不相符、会议文章、报道和书评类等无关文献,共获得201个数据库,有效样本时间线为2006年—2021年。通过文献阅读,本研究拟分析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我国学者对风险社会研究的热度与区域分布特点;二是风险社会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是否搭建;三是风险社会研究的发展阶段和热点议题变迁呈现特点。基于此,文章以CNKI的201篇CSSCI文献为研究样本,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软件,系统解读当前国内风险社会研究现状,同时结合重点文献分析,梳理出新闻传播学领域关于风险社会的研究脉络和热点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预测性的经验参考。

二、风险社会研究的无形场域: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话题热度分析

从2006年开始,在CNKI数据库中有关风险社会的研究成果数量呈波浪式上升状态,见图1,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6年—2015年,这一阶段中对风险社会研究成果的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共发文130篇,占研究样本总量的64.6%,除了在2011年—2012年间有稍许减少,其中在2015年达到顶峰25篇。这一阶段的研究范畴主要围绕在对风险社会概念的引入及其理论阐释,辅以融合相关媒介议题、公众议题和政策议题。

第二阶段为2016年—2019年,这一阶段共发文29篇,在整个年份跨度中是一个急剧下降的状态,仅占研究样本总量的14.4%。互联网的持续深入使学者的关注点更多聚焦在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因此风险社会的研究热度下降。这一阶段学者主要从互联网场域出发,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于公众的风险感知,网络谣言作为“微时代”的潜在风险信息也开始进入研究视野。

第三个阶段为2020年—2021年,这个阶段虽然只有两年的年限,但发文量已经赶超上一阶段,达到42篇,占到研究样本总量的21%。这一阶段的研究侧重明显,主要是对2020年初爆发的全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的风险研究,内容不限于政府新闻发布会的风险沟通、疫情期间网络信息的梳理与阐发、风险文化的批评与转向、社交媒体的风险应对等。

图1 2006年—2021年风险社会研究成果数量时间分布图

(二)研究作者分析

在作者共现图谱中,节点大小代表作者的发文数量,节点越大意味着发文越多;同时,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各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这些作者可以看做风险社会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员,见图2。2006年—2021年间共检索出201篇研究样本,其中发表5篇及以上的作者共有3位,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的郭小平(7篇)、广州大学的李春雷(6篇)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胡百精(5篇),三人共占该领域所有作者总发文频次的8.9%。在文献计量学中,普赖斯定律和洛卡特定律通常被视为衡量科研工作者生产力标准。本文就其具体公式做出详细阐释,探究核心作者群的形成情况。

洛卡特定律,指在某一成熟研究领域发表N篇论文的作者人数大概是发一篇论文作者人数的1/N2,并且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人数约占该领域所有作者人数的60%以上[4],则核心研究群存在论成立。参考该定律,在风险社会研究样本中,发表过1篇论文的作者人数为104,占样本作者总量的63%(总量165篇),因此结果占比高于洛特卡定律标准的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全国高校有着一群稳定且不断壮大的风险社会研究群体,且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图2 风险社会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三、风险社会研究热点议题:基于文献的共词分析

(一)横向分析:风险社会研究的热点分布

利用VOSviewer得到2006年—2021年间风险社会研究的高频和高中心性关键词,见图3,其中“风险社会”和“风险传播”是该知识图谱中研究热度最高的两个关键词。CiteSpace通过对输入关键词的频次和中介中心度进行精确计算,其中以频次为序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分别是:“风险社会”“风险传播”“风险沟通”“社会风险”“大众传媒”“危机传播”“媒介”“新媒体”“危机管理”“风险感知”,见表1。关键词中心性的强度决定了所占节点的广度,中心性越强,所连接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越多、效果辐射越深[5]。本文选取三个主要的关键词初现年份,以高中心度关键词为主,辅以文献综述做具体分析。

2006年起,根据表1可知,自风险社会研究引入学术界之后,我国学者在初始阶段主要是基于“风险社会”和“风险传播”的原理为研究范式,聚焦于概念的引入和扩散。贝克作为风险社会的提出人,他指出风险与人的各种决定紧密相连。吉登斯进一步对贝克的表达做出进一步完善,他认为风险可以细分为社会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或者外部风险与人为制造的风险[6]。

2008年开始,大众传媒的发展开拓了风险社会研究更广的视野。丹尼斯曾言,风险愈少为公众所认知,愈多的风险就会被制造出来。大众传媒则充当了风险信息传递扩散的中介作用。喻国明教授曾就高露洁牙膏事件在采访时表示:对于社会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媒体要加以适当和准确的解说,告知公众威胁程度到底多大。所以说,大众传媒在社会中充当着风向标的角色,检测社会的风险和潜在风险率是本职,需要及时向群众反馈可能存在的风险。大众传媒还改变了受众对风险传播的认识。有学者指出,风险沟通是风险应对的前提。互联网时代下的风险沟通还需和大众传媒结合,走向数字环境下风险沟通模式的创新,如网络问政、参政议政等[7]。

如果说2010年是风险社会研究的分水岭,那么新媒体就是催促研究进一步创新扩散的营养剂。新媒体是数字化技术的更新升级,它为我国风险社会在突破阶段的研究注入了结构性的力量。媒介技术的演化迭代使风险社会研究开始聚焦在人际传播上,谣言、假消息、网络暴力等具备风险性的信息开始在人际互动中扩散传播。风险性消息经过相关报道的不断证实、反转,彻底瓦解了受众的心理防线,开始更加注重“社会风险”和“危机管理”,“风险感知”也成了群众的关注焦点。学界开始着眼于风险的规制研究。有学者指出,社会风险源于制度安排,有效预警与规范社会风险的方法就是构建一套完整的制度与规范,理顺社会的交换关系以建立一套伦理秩序[8],或者确立责任伦理,实行风险意识的启蒙。技术的发展让新媒体与风险社会在技术层面具有较高的耦合度,新媒体对于强化风险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风险的治理需要连接开放的思维,将新媒体视为社会连接的中介因素,拓展连接多维度主体,构建互动合作的风险治理格局[9]。

图3 风险社会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风险社会研究关键词频次及中介中心度统计

初现年份关键词频次中心度初现年份关键词频次中心度 2006风险社会750.952008危机传播80.06 2006风险传播230.292008媒介60.10 2010风险沟通110.112010新媒体60.03 2010社会风险100.102011危机管理50.02 2008大众传媒90.052010风险感知50.01

使用CiteSpace的聚类功能,时间切片选择“1年”,网络节点选择“关键词”,阈值设置为“20”,经过人工整理从而绘制出风险社会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4。图中共包含303个节点和646条连线,密度为0.014 1。聚类图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说明该词的出现频率越高,反之,频率越低;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了关键词之间存在的链接关系,线条粗细则代表了链接强弱;0.014 1的密度表示各节点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其中,聚类标识词按节点的高低依次排序分别为:风险社会、风险传播、媒体、主流媒体、微时代、社会风险、新闻传播、后现代、应对策略、社会责任、双面性。此外,聚类图谱中部分节点轮廓的颜色从浅绿到深绿不一,颜色越深说明关键词之间的中介中心度越强,这也是学者后续深入研究的重点对象[10]。

图4 风险社会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

(二)纵向梳理:风险社会研究的发展阶段和热点议题变迁

为了更形象地展示风险社会研究的发展阶段与趋势,本文利用CiteSpace选取2006年—2021年间该领域研究排名前八的聚类标签,每个聚类标签下包含各个子类关键词,经人工整理后形成了风险社会研究热点时区图谱,见图5。根据图谱可知,16年间风险社会研究热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006年—2010年由于学科建设不完善,起步阶段主要就风险性事件进行概念性分析,以新闻的功能定位为主。大众传媒的演进为风险社会研究注入了丰富的元素,公众参与、媒体使命、传媒角色均是这个阶段的热点议题。2011年—2016年风险社会的研究迎来了学科间的融会贯通,生态学、健康传播、科学传播等进入大众视野,虽仍处在学科建制的探索阶段,但各学科间的融合探究使研究视角在不断发生转变,发展趋势明显。2017年—2021年,风险社会研究在2020年迎来一个近十年的爆发热度,除了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的肆意疯长,作为全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冠肺炎为研究打开了一站全新的窗口。

图5 风险社会研究热点时区图谱

在CiteSpace中运行CitationBurst,根据初现年份进行升序排列,得出风险社会研究领域排名前10的突现词,见图6。

首先,国内风险社会的具体化研究起步于2006年,“风险传播”是首个突现词,2006年—2009年间相继涌现出“危机传播”“风险社会”相关突现词。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社会双重转型期,面临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迁与体制转型,使当代中国进入了高风险社会[11]。其次,2010年—2014年间大众传媒以突破性的速度进入到大众视野,这个时期的突现词为“大众传媒”和“风险沟通”,其中“大众传媒”的强度高达3.36,是该时期乃至整个时间范围内的最高强度,我国的风险社会研究从此与“大众传媒”相关联。再者,自2015年开始,涌现的突现词大都与“媒体”关联,其中“主流媒体”系列研究至今还是热点,据趋势展望,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仍是我国风险社会研究领域的热切关注。总而言之,我国对于风险社会研究的阶段性较为明显,不同阶段突现词之间有具体差异性,从2010年“大众传媒”的介入开始有了明显的语境集中性。

图6 社会风险研究突现词演进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采取文献计量学方法,以CNKI收录的201篇CSSCI期刊文献为依托,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输出可视化图谱,以此作为研究依据对国内风险社会研究现状进行全方位解读,得出以下结论并进行反思。

首先,中国的风险社会领域的研究正处于上升阶段,系统性增强。从学理演变上看,研究从建构主义出发探究后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所产生的风险问题,沿着“媒介责任—建构—效果—治理”的路径,从根源反思风险缘由,进而系统性阐释破局之策。从时间线突现节点上看,研究热度与公共突发事件和社会风向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但这种“闻风而动”式的研究热度不易形成系统的学术体系,无法产生学术间的联动效果。学科的稳定与持续发展需要从内部发力,辅以外部因素的推动。

其次,学术共同体构建有待完善。从目前风险社会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建设情况来看,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高产作者间的量化差距较大,说明权威作者的发展态势较高。学术合作方面,新媒体技术的持续演进赋予了各学科领域更多的研究空间,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有寻求合作的迹象,但风险社会研究领域中形成了少数较为牢固的学术圈层,且有不断扩大的迹象,稳定的合作群体依然较少。但从作者共现图谱总体而言,研究的小群体较为封闭,合作趋向还需作者主动探索。

最后,我国虽然目前在风险社会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一小步成果,初步形成了一套定量化与定性化相结合的风险规避措施,但在实践运用过程中仍有不足,未来的一大步还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同时,结合国内风险社会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可知,规范化解重大风险位居我国三大攻坚战之首,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已不言而喻。

(二)研究展望

如今,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同样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社会。风险社会的存在不仅仅表现为风险的不断涌现[12],更重要的是它所诉诸出对问题实质性的考量,即有效规避风险的原则和路径脉络。纵观整个研究领域,国内学界对风险社会这一研究主题仍保持着稳定上升的研究热度,并随着网络暴力、网络谣言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而呈现爆发式增长。本文认为,现阶段的研究需更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强化问题导向,针对风险社会的成长特点认清发展趋势,以便有效地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新时代建设的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社会发展。

[1] 乌尔里希·贝克. “风险社会”再思考[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4): 47-51.

[2]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2): 242-253.

[3] CHAOMEI CHEN.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3): 359-377.

[4] 汪秀琼, 戴光全, 吴小节, 等. 2010―2014年中国会展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热带地理, 2016(2): 303-312.

[5] 张灵芝. 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可视化图谱分析——基于CSSCI高等教育类论文关键词的分析[J]. 高教探索, 2012(2): 41-46.

[6] 安东尼·吉登斯. 超越左与右[M]. 北京: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1: 110.

[7] 林爱珺, 吴转转. 风险沟通研究述评[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3): 36-41.

[8] 李建华. 风险社会中的伦理秩序[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6): 62-67.

[9] 陈菁瑶. 风险社会视域下主流媒体的功能向度[J]. 青年记者, 2021, (20): 32-33.

[10] 李杰, 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6: 78.

[11] 刘卫东. 风险文化研究与国家信息安全——中国社会双重转型下的传媒文化责任[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 57-62.

[12] 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76.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5.020

G122

A

1674-327X (2022)05-0074-05

2022-05-03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7CBW009);科技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SQ2020YFB040104)

向承才(1997-),男,重庆巫山人,硕士生。

王彬彬(1980-),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

(责任编辑:叶景林)

猜你喜欢

图谱研究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中医药知识图谱应用现状分析及痴呆痰瘀互结证知识图谱构建探索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绘一张成长图谱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