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10-31王心靓郭文斌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融合儿童幼儿园

王心靓,郭文斌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西安 710062 ;2.南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河南南阳 473000)

一、引言

融合教育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的全球民权运动和美国回归主流思想下被明确提出的强调所有儿童都有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权利的思想,是如今世界范围内特殊教育领域最热议的话题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国的融合教育在原生态随班就读和国际融合教育的影响之下,现在正处在发展具有融合教育本质的随班就读模式阶段[1]。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的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高。2021 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20 年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在校生共88.08 万人,其中随班就读在校生共43.58 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49.47%[2]。从入学率的角度看,我国融合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提高融合背景下普特儿童的受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融合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作为融合教育的重要阶段,学前融合教育为学龄期特殊儿童顺利融入普通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发挥着促进特殊儿童能力发展和提高社会融合接纳度的作用。随着融合教育思想的普及,各地出现了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并获得了诸多本土化经验。2021 年12 月31 日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更是突出强调了学前融合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积极发展学前特殊教育,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就近入园随班就读”[3]。然而,我国目前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与“实现高质量的学前融合”的理想之间存在着鲜明差距,既存在着相关人员接纳度低、融合教师专业性不足等融合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更面临着特殊儿童学前融合入学率低、幼小衔接环节薄弱等一系列亟待解约的问题。在大力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程上,决不能忽视学前融合教育这一重要组块。因此,需要从本土化的视野出发,梳理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现状,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当下学前融合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我国高质量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思路与对策。

二、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探索

追求高质量的融合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特殊教育的核心追求。狭义上,通常从课程质量与有意教学、环境与结构质量指标这两个维度来衡量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4]。但从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最初理念上看,它应有教育实践和社会融合的双层含义[5],既包含着灵活的教育安置,也包含有意义的社会融合。因此对高质量学前融合教育的衡量也应该从“是否被纳入”和“是否在环境中受益”这两个角度出发,体现接纳和发展的双重理念,涵盖尊严的包容环境、完备的政策法律支撑、有意义的教育实践、实用的结构支持,并可使普通幼儿和特殊幼儿同时受益。以政策法律的构建为基础保障与向导,支持体系为支撑,保教为核心,社会接纳为关键,各要素相互作用,影响着普通与特殊全体幼儿的发展,共同决定着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质量(见图1)。

图1 高质量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模型

(一)更广泛的包容

作为学前融合教育的关键,对特殊儿童的社会接纳从纵向上看包含着物理性的接纳(空间的融合)和真正有尊严的接纳(有质量的融合)的两重含义;横向上,既包含了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接纳态度,也含括了特殊儿童对社会支持的感知。从物理接纳和社会接纳度上看,在国家越来越积极地推进融合教育工作的背景之下,特殊儿童相较于之前得到了更广泛的包容。一方面,学前融合教育的入学率,尤其是几个率先开展融合教育的发达地区的学前融合教育入学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如上海市的数据显示,2020 年在普通幼儿园接受融合教育的特殊儿童已占上海市学前特殊儿童总人数的85.3%[6]。与此同时,融合教育对不同障碍程度和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有了更加广泛的包容性。教育部在2020 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应随尽随”的总体要求[7],这一用语在体现着本土化融合教育特色的同时,也展现着国家普及融合教育、保障每一个特殊儿童受教育权的决心。另一方面,从社会接纳度上看,我国融合教育的相关人员对随班就读的接纳度有了一定的改变,处于逐渐由排斥向接纳所变化的阶段[8]。其中,家长和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情感与认知的接纳度要更高[9-10]。他们逐渐能够接受特殊儿童融入普通班级,同时也承认特殊儿童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受益。这个转变意味着社会对于特殊群体的接纳,对于学前融合教育的广泛推广而言是一个十分积极的信号。

(二)更积极的政策

政策与法律支持是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基础,发挥着向导和保障的双重作用。在国家层面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规定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11]。这是在“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的政策引领下,对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做出的规定。关于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政策规定在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便已有涉及,提出要“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12]。2017 年,更是将各相关部门要“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招收残疾幼儿”的规定纳入了新修订的《残疾人保护条例》[13]。在同年发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 年)》中对普通幼儿园接纳特殊儿童有了“鼓励资源整合”、关注“早期康复”等更详细的要求[14]。2021 年12 月31 日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更是对鼓励特殊儿童参与学前融合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就近入园随班就读”。国家政策上对于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有了从“未纳入”“未涉及”学前融合到“支持”学前融合再到“鼓励”学前融合的态度转变,更有了从用一句话“简单提及”到规定内容“逐渐详尽”的要求转变。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获得不错成果的背景下,国家日益加深了对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视,并能够从政策层面予以支持。

(三)更切实的关注

保教是学前融合教育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普特儿童的发展与进步。关注普特儿童能否在学前融合的环境中真正受益,最直接和最根本的落脚点就是对保教质量的衡量。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是其中的重要指标。作为学前融合教育保教的实施主体,“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和其“专业素养”一直以来都是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热点[15]。各地相关部门与学校都加强了对幼儿园教师特殊教育素养的重视。譬如河南省从2014 年开始逐渐开展了不同主题面向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教育培训,从理念普及、融合教育课程培训、巡回辅导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入手,提高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16]。另外,对融合课程的开发和课程评价的研究与关注也是提高学前融合教育质量的一个趋势。目前,基于学前融合课程的特殊儿童的多维和现实性评估越来越普遍,这种具有实效性的评估方法可以为融合课堂的调整、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提供有意义的信息[17],为特殊儿童的进步创造有利条件。

三、当前我国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在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距离高质量的学前融合教育距离尚远。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整体接纳度依然不够、区域发展不均衡、普通幼儿园接纳能力不足和学前融合支持体系极不完善四个方面。

(一)社会整体接纳度仍然消极

目前我国社会对于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尽管有所改善,但从整体上看,仍然是消极的。这种消极既体现在不同利益相关群体间态度差异,也体现在同一群体在对待学前融合教育的积极认知和消极实践上。首先,不同的群体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接纳度上是存在差异的。因为特殊教育专业素养的提高,普通幼儿园的教师群体率先对融合教育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他们愿意尊重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也能够承认,相较于安置在完全的隔离的特殊教育学校,融合的环境能够对特殊儿童产生更多积极的影响。但家长和同伴目前的态度仍然是相对消极的。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融合教育的宣传,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够以包容的视角去看待残疾人群体,但当下社会在素质教育和“双减”尚未得到全面落实的背景之下,在普通儿童的素质教育尚因我国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现行的社会用人制度、评价考核制度等原因处于困境中时[18],哪怕是再开明的教师和家长,也没有办法冒着牺牲自己孩子未来发展的风险在其他“竞争者”争相提升自己的背景下毫无顾虑地支持融合。第二,在教师群体中,还存在着对待融合的认知积极但融合教育实践消极的现象。在面对真正有特殊儿童要进入自己的班级时,很多一线教师仍然更倾向于让特殊儿童安置在特殊学校中,尽管他们承认且愿意尊重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但同时他们表示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去处理班级中特殊儿童出现的问题,尤其是问题行为。普通学生的家长也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一个没有干扰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来自于教师专业化能力的缺乏,较低的职业效能感影响了他们对于融合的态度;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人才选拔制度息息相关。为了选拔人才,也为了实现在大人口基数社会背景下的相对公平,“竞争”的学习风气和“应试教育”的观念尚未完全转变,特殊儿童的融合或多或少地会拖慢班级的学习进度或者影响教育资源的分配——这些都是极力追求升学率的学校、极力追求成绩的家长所不愿意看到的。国际社会上的典型例子是德国,双轨制的教育背景下,高度隔离和分层的教育系统令其特殊教育表现出相当大的惰性,尤其体现在对待融合教育的观念和规范上。教育和就业系统间体制间自然的联系、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妨碍了融合教育在德国的改革[19],以至于在德国出现对于融合教育的理念接纳度高但实行接纳度低的现象,融合教育的推进和发展备受阻碍。可见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文化背景对融合教育实施的影响是多么大。

(二)学前融合区域发展不均衡

随着国家日益对融合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这种成效主要体现在部分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学前融合教育发展仍存在很严重的特殊儿童入园率低、普通幼儿园不愿或无法接收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师资短缺、师生配比不合理、教师特殊教育素养低、普特幼儿教育资源分配冲突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这种不均衡,最突出地表现在特殊儿童入园率低和学前融合教育质量低下两个方面。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的人口地域特点交互影响着幼儿园的分布比例,也影响着资金对各类融合资源的投入与建设。经济越发达,幼儿园设置的越普遍,就能够给予特殊儿童更多的入园机会。同时,由于人口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发展速度和教育的资源分配。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域间人口分布差异较大,在普通幼儿尚会遇到入园难题的背景下,特殊儿童入园便很容易成为大人口基数地区的难题。其次,政策中对于实施学前融合的规定倾斜度不足、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导致了学前融合的推进全依赖于各地相关部门和一线机构的认识。我国目前提升融合教育质量在政策方面的侧重点主要还是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对非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的提及多使用“鼓励”“支持”等用语,对于学前融合和职业融合、以及三个学段之间的衔接着墨较少,也缺少关于如何推进学前融合的具体要求。这就容易导致各地区“认为学前融合重要”就去做反之则搁置、各幼儿园“认为”有能力接收特殊儿童方接收,反之,则拒绝的情况出现,造成了容纳和质量发展的不均衡。第三,学前教育的地区差异——尤其是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之间的差异,也通过教育资源分配和家长观念影响着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教育投入水平不足或者连基础教育的质量还未得到保障的地区,小班化教学的推广并没能在保证教育质量的情况下顺利进行。这种背景之下,提高特殊儿童入园率与教师师资不足的冲突很容易造成教师教学的负担和社会对于特殊儿童占用过多资源的不满,更没有办法保证融合教育的质量。有限的教育资源影响了融合教育真正的实施[20],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特殊人群的融合会引发与其他阶层、其他人群间的利益冲突。

(三)普通幼儿园接纳能力与信心不够

普通幼儿园是学前融合教育的场所,尽管2017 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了学前教育机构“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残疾人申请入学,不得拒绝招收”。但很多幼儿园在面临特殊儿童的入学需求时,仍然表示没有接纳的能力;或者根本缺乏对于融合教育的认同,认为特殊儿童还是应该呆在特殊学校或者进入医疗康复机构。对于教师而言,很多的幼儿园教师也并没有做好接纳特殊儿童的准备;或者并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兼顾好自己班级中的一个、甚至于多个特殊儿童。另一方面,许多已经融入到普通幼儿园中的特殊儿童也并没能接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从保教上来讲他们缺少最少受限制环境、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支持,从生活中看又缺乏良好的师幼互动、同伴互动,以至于他们很容易就在幼儿园的活动与生活中被边缘化,在教育上无法被激发全部的潜能、又在社交上被隔离。首先,教育安置体系的不完善是造成幼儿园“接纳难”的重要原因。当一个孩子在医院被诊断为“特殊”后,依然是家长带着孩子去到当地的幼儿园,然后由幼儿园通过障碍类型等基本情况分析自己是否有能力、有意愿接纳。并没有专门的安置体系明确保障特殊儿童顺利进入到当地的某个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安置位置上去。像这样,因为医学评估、康复体系和教育系统之间的割裂,加之学前融合安置责任主体的模糊,大多数的特殊幼儿都处在无序的评估与安置的环境中,以至于哪怕暂时被普通幼儿园所接纳,也很容易在出现一些普通幼儿园无法解决的问题行为后,再次被幼儿园拒之门外。其次,幼儿园教师特殊教育素养和专业化水平的薄弱不仅影响着融合的质量,也影响着教师对待融合工作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由于缺乏培训与经验,现下幼儿园教师,尤其是没有融合经验的教师的融合教育胜任力确实不高。另外,资源教师等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也没能发挥好指导的作用。融合教育作为一个整合资源、融汇多方的教育,既需要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的共同建设;也需要资源教师、特殊教育教师、融合教师以及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等各方人员的协同合作。因此其质量的提升,不能只将目光放在幼儿园参与融合的教师身上,也要多方合作,共同进步。再者,从幼儿园教师的配置上看,师生比例低和特殊教师配置不完善导致了教师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低,特殊儿童无法得到足够的教育支持;最后,对特殊儿童的认知误区也影响着学前融合的质量。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之间的界限模糊,教师和家长都未能把握好认识特殊儿童特性和不给特殊儿童“贴标签”之间的平衡,导致未被界定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在班级中的特殊教育需求被忽略、被界定的特殊儿童的教育可能性被放弃的现象共存。

(四)学前融合支持体系尚不完善

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应该是一个“包含价值理念、法律政策、管理机制、资金投入、服务方式等多方面内容的系统性存在”[21],是一个含括了特殊儿童在融入普通学校和社会过程中从生活、出行到受教育的方方面面的体系,对于学前融合教育而言更是如此。而当下学前融合支持体系的建设中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和融合环境中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第一,缺乏资金支持。尽管随着国家日益对融合教育的重视,我国有了更多针对学前特殊儿童发展的福利性资金支持,比如国务院2018 年印发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要求对0-6岁的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进行救助后[22],截止2020 年11 月底,全国已有33.2 万名残疾儿童接受了康复救助;中国残联实施的“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截止2020 年为1.5 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前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提供资助,带动各地对5409 名残疾儿童给予学前教育资助[23]。但目前我国仍然没有为学前融合教育设立的专项经费;对随班就读资金管理的相关文件中,缺乏专门对学前融合教育资金管理的规定;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治疗资金救助和保障覆盖并不全面[24]。这就导致了幼儿园和康复机构的学前融合建设资金来源不稳定且缺乏保障,特殊家庭在面临持久的早期康复训练时经济负担过重。第二,缺乏无障碍环境支持。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我们很难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特殊人群的身影,城市中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并未真正地被特殊人群所使用。普通幼儿园缺乏能够有效被特殊儿童使用的坡道、盲道等无障碍环境建设,参与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无法便利地、自主地在园中活动;教室中缺乏视觉、听觉等辅具的支持,参与随班就读的视觉、听觉障碍学生没有办法在课堂上高效地接收知识;无障碍厕所、无障碍电梯的建设没能真正考虑特殊儿童的需要,导致出现建无人用的情况。资金是学前融合推进和硬件设施建设的稳定支撑,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是特殊儿童真正融入的物理保障。因此,资金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缺乏是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建设过程中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促进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学前融合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实现学前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加快社会整体观念的改善;二是推进融合教育向学前阶段倾斜;三是加强对高特殊教育素养人才的培养;四是要积极构建合理的学前融合支持体系。

(一)拓展宣传手段与途径,加快社会观念转变

积极的社会接纳是特殊儿童高质量融合的必要条件。对特殊儿童“不可教”“学不会”的偏见,以及对融合教育“阻碍普通幼儿的高素质发展”的误解来源于群众对特殊群体和融合教育认识不足。各地政府和学校应通过新颖且有效的形式普及特殊教育,而不仅仅将其落实在“助残日”、志愿者服务等传统的宣传活动上。“新颖且有效”可从两个角度来达成:首先,宣传的形式要新颖。在短视频、新媒体成为当下使用最快且最广的传播方式的背景下,特殊教育也一定要抓好、用好这个工具,在“融合教育短视频”“特殊教育app”等途径上拓宽视野。利用新媒体传播高效、便捷、广泛的特点,做好融合教育的舆论传播。另外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特殊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合作,通过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图书等方式,为群众展现积极的、正确的残疾人形象。其次,宣传的内容要有效、有吸引力。以人为本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内容要以特殊儿童为本,体现特殊儿童的能力和尊严。传统宣传模式中,社会“爱心人士”“帮助残疾人”本来就是一种变相的隔离,将特殊儿童置于无尊严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社会的需求,从群众的认识水平出发,有针对性地、紧跟时事地设计好学前融合的宣传内容。

(二)重视义务教育的两端衔接,推进融合教育向学前阶段倾斜

学前融合是义务教育阶段融合的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绝不是各学段割裂发展的过程,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更是如此。现阶段融合教育质量的提升,从理念和行动上都要将目光转移到学前融合和职业教育两端,而绝不仅只是割裂地发展学校融合教育。其中,作为干预和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学前融合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一定要从多个角度推进融合教育向学前阶段倾斜。第一,从政策导向的角度看,积极而明确的政策支持是发展学前融合的保障。要以更加明确的话语和更加详细的内容来要求学前融合,发挥好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学前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第二,从幼小衔接的角度出发,更要重视学前融合与学校融合的转衔。在区域层面,将“一人一案”向学前阶段推进,注重幼小融合教育资源和IEP 共享和衔接。第三,加快推进学前融合和学前康复机构建设,深入分析各地区人口地域特点,按比例合理提高融合幼儿园和康复机构数量。第四,要有整体视野,构建纵横贯通的学前融合教育体系,尤其注重医教结合。明确评估、教学、康复、指导的各个责任主体,保证各部门各司其职、融合在学前教育阶段高效推进。

(三)从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双线入手,积极培养高特殊教育素养人才

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观念的摆正、特殊教育素养的提高是目前学前融合高质量教学实践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新发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为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指明了方向,要大力“培养特殊教育公费师范生”、将“特殊教育课程内容”纳入“师范专业认证指标”,同时提高特殊教育人才待遇。因此,提升学前融合教育的质量,也要抓好普通幼儿园教师特殊教育素养的提升和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素质的提高两条主线,致力于同时发挥好资源中心的指导作用、资源教室的辅导康复作用和融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功能。第一条线是要落实在学前教育上,将融合教育素养培育渗透到学前教育从师范生到一线教师的各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去。一方面,各师范院校一定要明确观念:提升师范生的特殊教育专业素养并不只针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培养目标决不是单纯地培养特教人才,而是要致力于将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内的所有教育人员都培养成为兼备特殊教育素养的人才,将特殊教育专业素养变成学前教育教师标准素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一线的幼儿园教师要摆正思想方向,落实素质教育,在活动中促进幼儿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决不能让应试教育继续向学前倾斜。各级部门和普通幼儿园也要将特殊教育专业素养培训落实在日常中,并通过考评和绩效向融合教师适当倾斜等方式推广学前融合。第二条线要落实在特殊教育上。一方面,人才培养时加强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积极融合,培养具有特殊教育素养的高质量幼儿园教师。一线幼儿园扩大对特殊教育人才的招收和引进,以普通带特殊,特殊带普通,在普特融合中提高学前融合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各类型的资源教师、康复治疗师等的培养和引入,推动教学和康复协同发展。

(四)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合理的学前融合支持体系

完整而合理的支持体系是融合教育顺利运行的支撑,也是残疾幼儿真正融入普通班级、残疾人有尊严地融入社会的基础保障。完整的学前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涵盖了政府、幼儿园和社会三个层面的支持,由于学前融合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就现下学前融合的发展阶段而言,构建合理的学前融合支持体系要从资金投入的角度入手。首先,要加大对学前融合的资金投入。通过“就近入学”、“免费入学”等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残疾儿童学前入学率;设立并加大对学前融合教育专项基金的投入;提升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公用经费;设立残障学生补贴和特殊教育人才专用津贴。其次,也要优化融合教育资金分配,根据评估从实际情况出发配置实用的学前融合资源,坚决避免“为了配置而配置”的资源浪费。另外还可以通过医教结合,幼小衔接,促进资源的共享。最后,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和使用问题。资金的投入应该落在未来可真正被幼儿使用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当中,而非“断裂的盲道”、“无人使用的无障碍厕所”。幼儿园在配备必要的无障碍设施的基础上(如盲道、坡道),根据特殊儿童障碍类型选择合适的设施,譬如为低视力的儿童配备辅助放大设备、听书设备等。

猜你喜欢

融合儿童幼儿园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