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游客游憩偏好特征调查与研究
——以斗南、王官湿地公园为例
2022-10-31张明瑞刘柯三
张明瑞 刘柯三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湿地公园是以湿地景观为主导,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系统,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教育和合理安排利用湿地资源的功能,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要求所规定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管理的公园区域[1]。湿地公园作为城市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的环境资源,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户外游憩场所,改善了生活环境,同时也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了一个休养生息的自然生态环境[2]。因此,生态湿地公园的保护与规划对于城市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3]。近年来,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推动国家湿地公园健康持续发展,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国家林业局先后出台了《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和《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但仍有部分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规划不够完善[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节假日的不断完善,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娱乐,户外游憩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5]。
根据目前研究表明,游憩是指在居所一定范围内进行的、能够接触到自然环境、给予游览者心理或生理愉悦的单日游览活动[6],包括旅游、娱乐、运动、游戏,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文化活动等[7]。
疫情当下,城市湿地公园成为城市居民就近游憩活动的首选地,游憩活动的开展可能会对湿地内的植物、土壤、水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产生一定的消极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影响[8]。因此,怎样在保护湿地的前提下开发和管理湿地生态系统,为游客提供高质量游憩环境,成为研究者和湿地景区管理人员亟待解决考虑的问题[9]。
本文以斗南湿地、王官湿地为例,从游客游憩偏好的角度出发,分析湿地公园内游客的基本属性、游憩空间利用特征、出游目的及影响公园游客游憩偏好的主要因素从而了解公园内部游客的游憩偏好需求,深入分析影响城市湿地公园使用的因素,为湿地公园的规划和游憩环境的改善提供对策与建议。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斗南湿地、王官湿地位于昆明环湖路以南,两湿地毗邻而建,距昆明主城区约15km左右,距行政中心约10km,与著名的斗南国际花卉交易中心相邻,是一个集滇池治理,水质净化游憩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
1.2 研究方法
以湿地公园内的游客为研究对象,选用问卷调查法和样本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正式问卷前,针对湿地公园内的小范围游客进行预调查,依据调查结果修改问卷选项,从而针对性制定出科学详细的问卷内容。
2022年4月23日—5月29日对所选取的2个湿地公园对园内游憩者进行随机抽样匿名式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受访者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属性特征,来园活动的游憩行为偏好分析以及游客选择来园的主要目的等[10],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王官湿地、斗南湿地各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1份,有效回收率为92.8%。查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公园游客属性特征分析
从游客的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占比略低于女性,但基本趋于平衡。且游客呈年轻化,19~30岁、31~45岁的游客是公园使用最多的人群,分别占比38.01%、35.04%。18岁及以下和60岁以上的人群占比相对较小。
在学历方面,游客以大学(大专、本科)为主,其次是高中以下,研究生及以上相对较少。从游客职业构成显示,以政企职员和自由职业的人员为主。
其原因分析如下,湿地公园周边的公共交通设施分布较少,选择来园的大部分人群则是通过自驾的方式,其次湿地公园周边分布的居住区较少,且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对游客的通行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一部分相对年轻且居住距离较近的游客选择步行的方式。18岁以下的青少年,以学业为主,所以大多以居住区周边的绿地为主要活动区域,内部游玩设施较少,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较弱。
2.2 游客出游的距离、人数、方式
调查数据显示,游客的来园距离10km以内的最多,占比35.31%;其次是10km以上和5km以内,占比分别为28.84%、25.34%。说明湿地公园对游客的吸引力具有市域性,短距离的限制并不是影响游客到来的主要因素。但来源距离在5km以上的游客大多采取自驾的方式。
图1 游客来园距离分布图
图2 游客的出游人数
表1 公园游客属性特征
其原因分析如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疫情的影响,因此短距离、短时间、能够与大自然接触的游憩地成为市民优选的出游因素。从统计数据来看,游客出行人数属于3~6人一起出游的情况最多,占比57.68%;其次为2人出游,占比33.15%;再次为7人以上出游,占比6.74%;1人出游的情况最少,占比2.43%。由此可以看出,游客以3~6人的小团体游客居多,这部分游客大多以家庭聚会出游;其次是2人出游的方式,这部分游客,有夫妻、情侣、朋友、母子、母女、父女等较为分散群体类型。以1人出游的游客最少,这部分游客大多以跑步、散步为主。
努力探索,顺应供给侧改革。首先科学规划粮油产业布局,减少重复性投资、避免产能过剩。在2017年转让了东莞新沙实业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环节;不断优化广垦油脂的设计方案,结合当前茶油加工技术发展现状,在满足垦区十万余亩油茶基地加工需要的基础上,借助科研院校的技术支撑,适度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利用率,稳步推进。其次,加强统筹管理,实现资源有效重组。广垦粮油一直在探索整合之路,在业务资源、客户资源、信息资源上尽可能实现共享。2018年8月成立了营销中心。
图3 游客出游方式
游客的出游方式与游客的出游人数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游客选择自驾的比重最大,占比56.6%,且游客游人数在3人以上的大多选择自驾的方式出游;其次是选择步行出游的游客,占比19.14%,这类游客大多居住地离园区距离不超过5km。选择公交、地铁出游的游客占比12.94%,湿地公园周边设有2条公交线路和1条地铁线路,为低成本出行的游客提供了便利,而选择自行车和打车出游的游客占比最少,占比分别为5.93%、5.39%。
2.3 游客出游的频率、时间段、季节
湿地公园的游客出游频率具有多样性,选择不定期和1个月2~3次的游客最多,占比分别为36.93%、31.91%,选择1年2~3次的游客占比14.02%,选择1周2~3次的游客占比12.67%,选择每天的游客占比4.58%。通过对游客的访谈记录发现,选择1周2~3次和每天的游客,其居住地离园距离最近,选择1个月2~3次的游客,其居住地离园距离相对较远,选择1年2~3次的游客,其居住地离园距离最远。因此游客的居住地与公园的距离与游客的利用频率密切相关,距离越近的公园使用频率越高,距离越远的公园使用频率越低。
下午的时间段是一天当中温度最高的时候,由于靠近滇池边以及大树乘凉的效果,大部分游客更愿意下午出游,占比41.24%,选择早晨和傍晚出游的游客大多居住在公园附近,其出行游憩活动则是以散步、跑步等健身活动为主。
图4 游客的出游频率
图5 游客的出游时间段
图6 游客的出游季节
昆明四季如春,春季平均温度7~21℃、夏季平均温度16~24℃、秋季平均温度14~22℃、冬季平均温度4~16℃,一年四季中春、夏、秋3季的气候变化相对较小,冬季稍微偏冷,因此大部分的游客都愿意选择春、夏、秋季出游,夏季相对较高,冬季最少。
2.4 游客逗留的时间、游憩空间的选择
游憩者在公园逗留的时间与游憩空间的选择有一定相关性,湿地公园内最受游客喜爱的空间是滇池沿岸和林下空间,其中选择滇池沿岸的游客大部分的逗留时间在1~2h和0.5h左右,选择林下空间的游客大部分的逗留时间在3~5h和5h以上,选择水上步道和长廊、凉亭的游客,其逗留时间则是以1~2h为主。
根据对游客的访谈,发现在公园逗留时间的长短与出游人数、出游距离也密切相关。出游人数在3~6人和7人以上的游客大多逗留的时间较长,并且大多选择周末出游,其主要原因是出游人数在1~2人的游客,其逗留时间相对较短,大多以健身类游憩活动为主要目的。
图7 游客的逗留时间
图8 游憩空间的选择
2.5 出游目的
图9 游客出游目的
不同类型的游客有着不同的游憩目的,从游客的游憩目的所占比例中可以看出,湿地公园内游客以什么游憩目的偏好需求为主。为便于研究,本次调查在咨询相关专家和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游客来园目的进行了预调查,总结统计出以下7项目的,见图9。正式问卷时,让游客从以下目的中按重要程度选取3项。
其中,选择缓解疲劳、身心放松和观赏风景、修身养性为主要游憩目的的游客最多,分别占比78.18%、80.05%。这与市民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机动车,习惯久坐不动、缺乏户外活动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有关,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造成慢性疾病上升的最直接原因之一[11],以及高强度的生活工作压力。参与到湿地公园的游憩活动中,能够显著改善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其次是打发闲暇时光,占比49.33%,这部分游客主要是46~60岁和60岁以上的中老年游客,这类游客大多为退休人员、离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中老年妇女,其大多时间比较自由。选择开阔眼界、增强认知和强身健体的分别占比31.81%、31.54%,其原因是园内科普教育的系统有待改善,选择健身运动的游客大多居住地距离公园较近。选择陪伴孩子的占比21.83%,主要由于18岁以下的孩子更倾向于具有娱乐性的公园,且平时的休闲活动大多以居住区附近的公园绿地为主。
湿地公园基本能满足游憩者的日常游憩行为的需要,但扩大社交圈占比最小,可看出湿地公园在交往性游憩行为中的作用不强,难以满足游客的社交类游憩需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湿地公园游憩利用的主要人群以19~45岁的游客为主,青少年与中老年游客占比较少,男女性别比例基本趋于持平,游客的文化层次以大专及以上的游客占比居多。
由于湿地公园的特殊性,减少人群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湿地公园附近的居住区分布较少。游客的距离分布大多都在5km以上,出游人数以3~6人为主,因此出游的方式也是以自驾为主,随着车辆的增加,也带来湿地公园附近的车辆拥堵状况。
游客的出游频度较为分散,以不定期和1个月2~3次为主,这与游客的生活习惯、居住地的距离息息相关,出游的时间段则是以春、夏、秋3个季节的下午为主。
游憩空间的选择以滇池沿岸和林下空间为主,水上步道和长廊凉亭次之,林下空间的游憩活动以户外露营为主,且停留时间大多都在3h以上,而其他空间的逗留时间大多在3h以下。
游客的出游目的频度依次是观赏风景修身养性、缓解疲劳身心放松、打发闲暇时光、开阔眼界增强认知、强身健体、陪伴孩子、扩大社交。
3.2 建议
湿地公园的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其科普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掘湿地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湿地公园是满足市民身心健康需求的绿色基础设施,所承载的基本职能是满足城市公众休闲、娱乐、交流等户外游憩要求。
加强公园的可达性建设,在游客的出游方式中,有56.6%的游客选择自驾出游方式,主要原因是到达湿地公园的公交车路线和频率较少,而地铁4号线的站点距离湿地公园的距离较远。湿地公园距离市中心较远,交通依附双向4车道环湖路为主,导致交通可达性不高,尤其是对老年游客来说更为不便,节假日期间面对游客的增加,容易造成交通长时间拥堵。
完善公园的配套设施,结合游憩空间的环境特征和游客的游憩空间偏好,配置合适的设施数量和种类。王官湿地的公共厕所较少,主要设立在出入口出,对于游客较为不便。由于斗南湿地与王官湿地相连,可考虑在两湿地公园的主干道上,根据其服务半径增设公共厕所、商业服务设施。对于较为受游客欢迎的游憩空间,可设立移动式服务设施,在满足游憩体验的同时,也能满足相应的游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