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路径探析

2022-10-31宋暖坤

戏剧之家 2022年20期
关键词:跨文化因素情感

宋暖坤

(首都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北京 100037)

一、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突出了文化要素。相较于其他文化形态,中国音乐在国际传播中还面临诸多挑战,其传播效果也有待提高。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如何让中国音乐艺术文化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提升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效果有着重大意义。

首先,音乐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技术、国防等方面的实力,同时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这种精神与文化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从来都是象征国家文化的重要元素。在中国古代,音乐常常被赋予文化仪式的意义,尤其是在祭祀等重大仪式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从中国历史上的音乐形式来看,其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如《诗经》的诗歌唱诵、汉乐府歌谣、唐代大曲、宋时的诸宫调及元杂剧,明清时期的鼓词弹唱等都是我国具有时代文化特色的音乐形式。这些音乐形式所反映的文化元素已经流传至今,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源流。有学者指出,音乐是一个有组织的声音过程,并伴随着特定的情感或情绪。在抗日战争中,我国诞生了一大批反映社会现实和社会情感的音乐作品。民族危亡关头,用音乐来表达民族情感,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而正是这些极具情绪感染力的音乐作品,在实践中沉淀积累,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气质,也成为民族品质和文化的典型代表,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情感之中。从当前音乐的传播现状来看,英美等国家的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相对普遍,青年群体对英美音乐文化的接受度相对较高。反观中国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还面临着传播效果和范围等方面的挑战。

其次,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现实要求。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当前我国推行的音乐理论与实践的主流思想。我国基础教育在关注本民族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开始重视世界上除欧洲以外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逐步将音乐与文化相结合,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融合。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的重要一环就在于将中国音乐文化置于国际视野中,在国际视野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交融。有研究者指出,在教育观念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建构意味着我们要接受多元文化教育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挑战。这一挑战成为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重要驱动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建构不仅是将西方国家的音乐文化“引进来”,还要实现中国音乐文化的“走出去”,在这种双向的交互与借鉴之中,形成文化的有效沟通,从而作用于音乐教育过程,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再次,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互联互通的空间,随着世界交流的速度加快,国家发展的各个层面都受到全球化的挑战。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维度,已经受到了全球化进程的影响,逐渐出现了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全球化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将本民族文化转变为人类共有的资源。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已经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二、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跨文化因素

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在多个维度上都具备重要的意义,但是国际传播的跨文化属性是其固有因素,因此,必须认识到中国音乐国际传播中的跨文化因素,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效果。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不仅具有跨文化传播中宏观的普遍因素,还有音乐本身的个体化跨文化因素。

首先,语言文字因素。语言文字是国际传播中最明显的问题之一。有研究者提出,跨文化传播必然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跨文化传播中人们如何表达其他文化;二是自我与他人间的关系,即“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尽管在目前的国际世界中,中文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但音乐中的语言文字被创作者经过音乐专业特有的符号编码之后,其解码并非依靠简单的中文能力就能够完成。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些西方国家为了文化主导权而刻意排斥中文,这形成了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的另一种阻碍因素。

其次,审美习惯因素。音乐是一种审美艺术,法国学者亚伯拉罕·莫尔斯将审美与艺术感知看作传递信息的特殊过程,也由此创立了信息论美学,其出发点就是把所有的艺术作品和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看作一种信息。根据这一理论,审美习惯也就是审美信息和符号的获取方式。信息与符号的建构具有强烈的国别差异,经过长期的生活与社会实践,审美习惯也会产生极大的不同。中国音乐蕴含的文化极其丰富。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音乐风格,其欣赏过程需要对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信息和符号进行多次解码,从这种艺术作品中获取的审美信息与个体的审美习惯密切相关。有研究者提出,作品中包含的审美信息,与传递这一信息的渠道紧密相连,如果转换成另一渠道就不可能绝对等值。审美习惯可以理解为一种认知审美信息的渠道,这具有明显的国别和地域差别。

再次,历史文化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具体表现为音乐风格的历史性,每个时期都有相对应的音乐风格,其蕴含的文化要素也展现出明显的历史色彩。有研究者认为,音乐的传播行为说到底就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整合行为,其存在方式是以音乐文化的整体为事实依据的。而文化跟社会生产实践、政治经济、社会运动、宗教活动等具体形态相关,正因如此,音乐风格才具备明显的时代性与历史性。音乐作为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载体,历史文化因素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别的音乐风格和形态不同。

最后,媒介技术因素。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音乐传播的媒介形态已经越来越网络化,音乐的传播与承载音乐的媒介形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就目前的音乐传播媒介形态而言,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主导性的媒介形态。但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问题,在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中,国外的大众媒介由于技术限制等因素,在中国的使用率并不高,而大众作为中国音乐的传播主体,其在社交媒体上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产,只能通过国内社交媒体传播,投放至国外网络,尽管中国的社交媒体在国外有一定的使用率,但远远没到普遍化的程度,因此降低了大众层面音乐内容传播的量级。

综上所述,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面临较大挑战,由于音乐本身的独特性,在跨文化传播中固有的普遍性阻碍因素之外,还存在着音乐本身作为审美艺术的个体化因素。逾越这些国别、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性并不现实,因此,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需要尽可能寻求国别之间的通约化因素,扩大对话空间,增强传播效果。研究发现,在前文所述的阻碍性因素之外,情感性是一种新的视角,它可以为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提供一种新的空间和视角。

三、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路径

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在跨文化的视域下,面临着固有的硬性障碍,消除这些硬性障碍显然不现实,因此,我们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这些硬性障碍因素,寻求一种能在国别之间进行理解和对话的共通因素,实现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融。情感性作为一种可能的路径,可以为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由于国际受众之间的主体间性,对于具体的内容信息识别受到多种阻碍因素的限制,国际受众优先认知的因素就是情感。因此,音乐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其国际传播不仅需要诉诸传播渠道、技术等路径,还应考虑具备共通性的情感路径。

第一,增强内容的情感叙事。就传播内容而言,国际传播过程中不能生硬地直接呈现音乐内容,这样的音乐内容首先不能被识别,因此需要增强叙事的情感性。音乐叙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可以对音乐本身进行情感的叙事,尤其是将音乐内容的呈现配以解释性的视频或者文化性的视频,在识别音乐本身时辅以国际受众认知和理解的情感性因素,在“视”与“听”双重器官的接收过程中呈现情感,增强国际受众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增强音乐文化元素的理解,提升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效果。

第二,注重情感揭示的增量。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代表,在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中,我们不能停留在如何强化技术、渠道等因素中,而要回归到音乐传播自身性质与规律中。音乐所包含的情感是理解音乐内容的先行环节,因此,情感揭示契合音乐传播规律。情感揭示会加深人的记忆。记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记忆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发展偏好,公众的记忆会参与到以后的认知过程并形成符合记忆偏好的注意偏向。由此,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应加强对情感揭示的增量,通过情感揭示音乐内容与作品,在量级上实现传播的频率,发展国际受众对中国音乐的偏好,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提升。

第三,“官方+大众”的情感传播模式。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尽管要依靠官方媒体和国家资源,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大众的作用。第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 亿,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88 亿。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深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传播也伴随着大众日常实践。因此,应该将大众纳入国际传播的主体。在商业平台的运行逻辑下,大众的内容生产具备多种驱动力,他们能对内容进行精细化制作,并能对日常实践的情感性因素进行形象化展示。我们通过观察互联网传播可以发现,国际受众对于大众日常实践的情感性内容发布总是能够形成特殊的记忆,基于情感层面的趣味性、奇异性等因素,形成对内容的转发或分享等二次传播。

第四,优质内容的合作生产。在情感视角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不能局限于单向模式,在当前世界,国际交流日益增多,无论是在官方或大众层面,中国音乐的传播过程可以实现国内外的合作生产。以短视频平台为例,国外旅居中国的留学生或其他群体经常在互联网平台上生产并发布内容。从情感的接受角度而言,与国际受众群体合作生产内容,能够增强说服力。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需要优质内容,在生产者层面可以加强国际受众的参与度,在情感上形成共鸣,从而增强中国音乐在国际范围内的情感认知。

四、结语

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音乐作为独特的文化形式与载体,做好国际范围内的传播尤为必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准确认知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跨文化因素,寻求一种能帮助克服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硬性阻碍因素的路径,才能真正做好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本文研究发现,情感不同于具体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等,它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跨文化的共通性,因此,将情感性纳入中国音乐国际传播的路径中,更符合音乐传播的自身规律,也能为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提供一种较新的视角与路径。注释:

①陈卫星,段磊磊.〈黄河大合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传播考释——文本扩散的出版节点与文化领导权[J].现代出版,2021,(02):5-13+20.

②吴艳.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现实与反思[J].音乐研究,2020,(05):111-117.

③管建华.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3):84-94+170.

④刘冬雪.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J].社会科学辑刊,2003,(01):65-67.

⑤罗雯.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间性与文本间性及话语层面[J].国际新闻界,2006,(10):34-38.

⑥⑦汪森,余烺天.音乐传播学导论——音乐与传播的互文性建构[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37.

⑧汪月波.音乐编辑与音乐传播[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55.

⑨杨治良,郭力平等.记忆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28.

猜你喜欢

跨文化因素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解石三大因素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