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课《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2022-10-31

戏剧之家 2022年22期
关键词:曲式音乐作品音乐

王 芳

(河南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曲式与作品分析》作为一门作曲技术理论课,不仅具有指导创作的功能,还包含音乐理解与分析层面的内容,在音乐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曲式分析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左右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还直接影响他们音乐表演能力、音乐理解能力与教学能力的提高。但多数普修的学生对作曲技法理论课程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认为这一系列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有些晦涩难懂。

如果教师纯粹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授课,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直接教学生分析较难的器乐作品,学生看其篇幅长、声部多,容易放弃。而针对他们参加工作后的实际情况,更实用的是在学习期间教他们一些更常见的、更“接地气”的作品分析。于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尝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入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创新点,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学目标创新

(一)以“乐”育人

在笔者的理解中,教育的起点是爱。没有爱,教育就失去了温度。本人将感受“美”、懂得“爱”作为《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情感态度的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不只注重知识的传递,更关注全程思政教育的融入,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和创作背景融入爱国、爱家、爱父母、爱校、爱友人、爱自己的价值理念,把流淌在内心的爱通过音乐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二)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

俗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笔者想通过自己的点滴之“爱”去启迪,激发,点燃学生。笔者深信: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事业,期望学生上的不仅仅是一门专业理论课,更能从音乐作品中感受美、发现美、汲取美、创造美,从而美化心灵,提升爱的能力,成为一名温暖且幸福的人。这是笔者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和教学理念,相信这也是音乐界不断让学生学习这门课,进行音乐分析的初衷和终结点。

二、教学内容创新

(一)与时俱进更新分析作品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应用的曲式分析教材来看,大多选用国内外经典作品,尤以西方维也纳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作品居多。依此,笔者在所选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科前沿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融入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学生有兴趣且容易理解的新作品,进行对比研究、讲解,一来契合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来让学生体会不同历史阶段音乐作品不断随着时代更新和音乐风格的变化。通过这些作品分析,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点之后,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知,再去分析课本上学生不太熟悉的音乐作品,其难度就大大降低,学生更有自信,学习动力自然会提高。

(二)形成贯穿始终的教学主题

教学内容上更新的新作品以“爱”为主线,结合身边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以及对祖国、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展开。

父母的爱从我们出生开始便一直围绕,那无私、永恒的爱让世界温暖,有色彩。因此,笔者选择的作品中有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的亲情如歌主题,从不同作品中感知母爱的伟大、父爱的深沉,同时从音乐的不同要素出发,解读音乐创作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学生离开父母上学后,便有了老师的爱、同伴的情,所以有了感恩师友的音乐解读。《河南理工大学校歌》和百年校庆主题歌《青春百年》等作品的讲解,让学生从身边作品学起,从歌声中体会友情的珍贵,师生情的深沉,强化爱友爱校情感,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贡献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慢慢意识到了爱自己的重要性,因此课堂上有主题音乐分享环节,让学生们更清晰地明白:不必成为任何人,只需做好自己。爱自己,是一生的觉悟和修行。当具备了爱周围一切的能力之后,就会有力量爱祖国,爱共同的母亲,因此,课程中更多的是爱祖国主题音乐分享。一首首音乐作品,让学生们一起感受一代又一代人那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见证祖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从作品中汲取力量,一起奔赴美好未来。

具体的作品选择和课程衔接如下:

第二章:一段曲式,如作品《河南理工大学校歌》。第三章:二段曲式,融入作品《我和你》《我和我的祖国》等。第四章:三段曲式,融入作品《烛光里的妈妈》《我爱你中国》等。第六章:变奏曲式,融入作品《小星星变奏曲》。第七章:回旋曲式,融入作品《致爱丽丝》等。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既能有效地开展音乐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形成音乐学科素养,更在作品的情境中感受真、领悟善、获得美,形成以音乐促审美、促德育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教学中,笔者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提出“我的课堂我做主”上课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分析、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及学生主讲法、音乐分析法、讨论交流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等。线上教学平台为云班课、雨课堂、大学慕课,鼓励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和线下教学相结合。

课前,教师录制重点内容视频或PPT 或选择合适的优质资源,提前发放,学生自学。

课中,通过腾讯课堂或腾讯会议进行互动讲解,与线下面对面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相结合。回顾环节,教师从来不急于把正确答案说出来,更多的是启发和引领。针对有作业的课,教师会将优秀作业进行展示。新课导入环节也是该课程的特色所在,教师会选取经典的,正能量的,学生耳熟能详的乐曲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授课程每学期16 周,教师主讲7 周左右,其余时间将课堂交给学生汇报讲解,学生、师生互问,运用越辩越明的办法,最后教师总结。同时,针对有多种分析结果的乐曲,教师会分享相关文献,多方面启发学生思维。

课后要求学生专业课上每唱、弹一首作品,均要进行音乐分析。对音乐作品展开分析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在音乐分析的过程中既能够对作品产生学科上的理解,更能让自己对这首作品的二度创作形成科学、系统的认知。在不断分析、弹唱的良性循环中,促进学生专业思考能力提升,形成课程与课程的衔接,知识与知识的碰撞,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

同时,笔者经常要求学生:研读乐谱,多读文献。文献是研究者、学习者对专业的思考与总结,在看文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直接、快速形成概念性的理解,具备一定的学科思维能力,是一种快速获得成长、形成专业眼光的好方法。文献看得少,不会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是客观规律。所以,做任何事,要想提升,要学会动脑筋,找对方法之后,努力便是唯一的途径。

不仅如此,笔者还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以考核促教学、以考核规范教学的模式。考核主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展开。

四、教学案例呈示

课程内容以第三章二段曲式中的第一节:二段曲式的定义、特征及分类为例。通过对学生的情况展开细致分析,笔者认为,通过为期八周的学习,学生对曲式的基本概念,曲式分析的切入点以及一段曲式的定义、特征、分类等知识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学生对上课形式也已适应。所以,二段曲式的学习,仍然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以《北京欢迎你》导入,让学生对二段曲式的基本概念和两段之间的对比手段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以《我和你》作为比较学习,对二段曲式的分类进行完全掌握;以《青春百年》为切入点,学生通过唱、感受,深入地体会二段曲式的特征;以《我和我的祖国》为拓展延伸,让学生聆听。对于同样的作品,不同音乐要素的融入会带来不同的音乐体验。

课程的开展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前置课程内容汇报

教师在上课之前,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如线上课程内容的前置,教学PPT 的提前发布,内容包括:二段曲式概念、特征、分类;视频素材的准备等。课堂上,第一步,通过学生汇报的形式进行。学生共分为6 个小组,每组的汇报以一名同学为主讲,对上节课的作业展开汇报。第二步,结合生生互评等形式开展。汇报结束后,不同小组的成员可以对汇报小组的每个成员展开提问或互动。遇到有歧义的知识点,辩论交流,利用越辩越明的方法最终达成共识。第三步,教师点评总结。针对学生讲解、交流过程中,个别知识点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补充讲解。

(二)新课导入

导入环节对于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导入环节同时可以成为课堂的破冰环节,学生的良好状态正是从导入开始的。运用曲式结构为二段曲式,且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北京欢迎你》推出本讲主要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音乐情境和环境中,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新授课程

通过教师的讲解,界定《北京欢迎你》的曲式结构为无再现的二段曲式,引出二段曲式的定义、特点。并且类比提出除了无再现的二段曲式,还有带再现的二段曲式,推出二段曲式的分类。随后,欣赏第二首作品《我和你》,分析其曲式结构即带再现的二段曲式。之后结合学生的分析实践,对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主题歌《青春百年》和《我的祖国》进行深入音乐分析。在此环节中,通过简单、熟悉的作品,学生更容易进入音乐,从而更好地理解二段曲式的知识点,同时,举一反三,不断强化知识技能,使学生形成深刻认知。

(四)课后延伸

以《我和我的祖国》两个版本的对比分析为主题,布置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画出分析图式并形成文字分析报告。两个不同的版本分别为李谷一老师演唱的版本和2019 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王菲演唱的版本。引导学生从曲式结构、音乐的表现手段、情感表达、配器手法等多角度展开分析。

不同听众对音乐的分析和认知是多方位的,不仅仅限于曲式结构上的定位,通过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比较分析,体会不同音乐创作手法带来的不同魅力,引导学生在分析中进行文字梳理、音乐分析阐释,这不仅仅有利于提升学生音乐学科素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针对公共课《曲式与作品分析》,笔者立足专业特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功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实践,扩大学生分析内容的广度,作品分析中深挖作品的深度,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全面阐释。目的即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文字梳理的能力,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从作品中汲取除了音乐以外的正确价值观。该课程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良好的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曲式音乐作品音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音乐
秋夜的音乐